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水稻的组织培养和细胞悬浮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1980)曾报道过晚粳稻台中育39和杂交水稻汕优6号幼穗、茎、叶鞘等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化率及其试管苗得率的情况及其在温室、大田的性状表现(赵成章等1980),并指出水稻幼穗外植体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因此,本实验以水稻的幼穗为材料,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幼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的悬浮培养及细胞分化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eda(1965)首次尝试利用悬浮培养的方法,培养水稻诱导愈伤组织和分离游离细胞获得了成功。以后他又曾对悬浮培养下游离细胞的形态、内含物以及影响细胞增殖速度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1968、1969、1973等)。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把通过悬浮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进一步再诱导成苗的报道。我们利用粳型杂交水稻组合丰锦A×C 57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繁殖试验,初步获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研究迅速发展,在生产上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罗士韦 1978)。禾谷类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组织与细胞培养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一直受人重视。但目前禾谷类植物的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尚不完善,能培养的材料仍然有限(Yamada 1977)。如以水稻为例,虽有不少人曾利用去壳的种子(Nishi等 1968)、胚根(Kawata等 1968)、胚(Maeda 1968,Tamura  相似文献   

4.
水稻原生质体再生小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的原生质体培养一直是引人注意的问题,多年来进展不大。近年来Fujimura等Coulibaly等Yamada等分别由水稻盾片和未成熟胚愈伤组织原生质体;胚芽鞘幼嫩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和水稻雄性不育系细胞游离原生质体得到再生植株。我们用水稻(Oryzasativa)农虎6号种子胚诱导愈伤组织制备原生质体,也培养得到再生小植株,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植物叶片中防御性化合物的紫外线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处在逆境生态环境下 ,本能地通过生理生化变化即防御反应来适应环境〔1〕。病原菌感染、断伤等可引起的组织化学变化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Kodama、李文新等人用 UV(紫外线 )照射水稻叶片 ,迫使植物组织产生生理生化防御反应 ,已分离到多种防御性代谢新化合物 ,用 UV照射水稻叶片探索水稻PA( phytoalexin)研究也获得成功。本研究用 UV照射美人蕉 ( Canna generalis Bailey)和湿地松 ( Pinuselliottii Engelm) ,探索离体植物组织防御性生理生化变化效应 ,为分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新化合物提供新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6.
稻红瓢虫Verania discolor(Fabricius)因取食水稻花粉,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曾被误认为水稻害虫。随着天敌资源调查的深入,了解到本种瓢虫除取食花粉(对水稻结实无影响)外,尚能捕食蚜虫、蓟马、飞虱、叶蝉、螟虫(卵、初孵幼虫)等多种水稻害虫,实为有益昆虫。 本文对稻红瓢虫的食性、田间分布以及成、幼虫某些形态构造作了进一步观察和比较,旨在探求不同食料条件下瓢虫的发育速度,繁殖力等,并联系形态构造,讨论其系统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1955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植物发育生理座谈会中,几个做水稻发育生理工作的单位曾约定於年底在华南举行一次水稻阶段发育研究工作谈话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粮食增产计划中水稻的比重很大,其中牵涉到关键问题之一是由水稻階段发育研究试验工作提供基本参考资料。并着重(一)交流有关水稻阶段发育研究工作的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交换对以後试验工作的意见。(二)增加水稻复种面积(包括双季连作稻的品种,播种期等问题)及扩展水稻播种面积中有关水稻发育的一些问题的讨论。会议在广州石牌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自1955年12月13日起到16日止,共进行  相似文献   

8.
自从霍洛德尼(Cholodny)50年前提出直接观察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埋片法以来,这种方法曾受到国内外学者很大关注。应用这种方法,对不同土壤、不同土层,或因施肥、耕作等处理的不同,而引起微生物区系组成改变的原位观察,常常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斯梯列(Stille)、斯塔基(Starkey)及林弗尔德(Linfold)等曾用埋片法对一些旱作的根际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但对湿饱和的水稻土上生长的水稻根际微生物,尤其  相似文献   

9.
采用 3个试验研究转几丁质酶和苜蓿 1,3- β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对土壤弹尾目昆虫和环节动物线蚓的影响。①平皿实验 :观察弹尾目与转基因水稻组织间的营养关系及其在无土壤情况下对弹尾目昆虫繁殖率的短期影响 ;②土壤 -植物残留物单物种微宇宙试验 :观察土壤中不同转基因水稻组织含量对土壤动物繁殖率的短期影响 ;③土壤 -植物残留物多物种微宇宙试验 :模拟大田状况 ,观察多物种共存较长时间后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动物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Folsomiacandida取食新鲜转基因水稻叶片和根组织 2 1d后 ,繁殖率比野生型水稻组分别降低 4 5 1% (F1,8=9 9,P <0 0 5 )和 30 5 % (F1,8=5 8,P <0 0 5 ) ;在掺有转基因水稻组织 (30g/kg)的土壤中 ,F .candida 2 1d后的繁殖率比野生型水稻组下降 19 3% (F3 ,16=3 6 ,P <0 0 5 ) ;在掺有转基因水稻组织土壤 (30g/kg)的多物种实验中 ,转基因水稻组中的F .candida、Enchytraeuscrypticus16周后的密度比野生型水稻组分别降低 19 4 % (F1,48=6 8,P <0 0 5 )和 38 0 % (F1,48=6 4 2 ,P <0 0 0 1) ,而Sinellacurviseta的密度升高 84 8% (F1,48=6 4 2 ,P <0 0 0 1)。因此 ,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对土壤弹尾目和线蚓都是有影响的 ,对某些种类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国内外的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中,仍普遍采用辐照种子进行诱变。但一般说来,诱变频率都比较低。近年来不少育种工作者为了提高诱变频率,做了许多理化因素综合处理种子的诱变研究。而有关辐照水稻植株的研究,迄今除在γ圃进行慢性辐照外,在钴室里进行急性辐照的研究还不多。据了解,国内已有不少单位正在进行;在国外,Ken-chi Osone等(1970)曾报道用X射线辐照水稻开花后1—11天植株的M_1效应;Kaneo Adechi等(1974)也报道了用X射线辐照水稻开花当日至7天植株的M_0细胞胚胎学效应。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o~(60)-γ射线辐照水稻胚胎不同发育时期植株的辐射敏感性及适宜剂量,并试图用γ射线辐照水稻植株的方法提高辐射诱变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水稻花药培养“一次成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花药培养历来采用脱分化、分化或再加壮苗等二至三级连续培养的方法(下称多级法), 操作程序复杂,化工大、成本高、出苗慢,王效较低(上海农科院1975,中科院植物所等1977)。新关宏夫(1969)、朱至清(1976)、徐罕仑(1978)等曾观察水稻花药培养直接出苗与花粉胚出苗现象,但诱导效果不良,未能应用。1978年8月至1982年,我们建立了一套程序简化、效果良好的新方法,实现了用一种培养基培养花药,不经转移就直接出苗,并长成可移栽的大苗(图8A),简称“一次成苗法”。  相似文献   

12.
光敏核不育水稻61kD特异性蛋白质的纯化和N—端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台  童哲 《Acta Botanica Sinica》1996,38(10):772-776
用制备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制备型等电聚焦纯化了曾报道的光敏核不育水稻 (Oryza sativa)农垦 58S叶绿体的特异性蛋白质 P2 ,得到 SDS- PAGE和等电聚焦 (IEF )纯的 P2。经 SDS- PAGE和 IEF测定 ,该纯蛋白质的分子量是 61 k D,等电点是 5.8。现称 P2为 P61。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P61的 N-端氨基酸序列与水稻和大麦叶绿体 ATPaseβ亚基的 N-端氨基酸序列同源。  相似文献   

13.
在水稻孕穗期、开花期,用~(14)C标记增产灵涂布剑叶(功能叶)。放射自显影表明:涂布6小时后~(14)C-增产灵就在水稻茎的维管束细胞和叶脉中发现,其后主要集中在同化组织茎的薄壁细胞和叶的叶肉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中。6小时后在水稻花中也偶尔发现,2天后已较多的进入花器官,但只分布在颖片、花丝、花粉囊和子房壁等营养性组织中,而生殖细胞花粉粒和胚珠中未发现~(14)C-增产灵分布。本研究从细胞水平为阐明增产灵的作用机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水稻(Oryza sativa)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基因HDA705的功能和表达特性,根据NCBI上登录的水稻HDA705基因(GenBank登录号:AK111861)的序列,克隆了5′端2 kb的启动子片段proHDA705,并构建了proHDA705:GUS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并获得了转基因株系。GUS检测结果表明,proHDA705仅在水稻的根、茎、叶及部分颖壳的表皮毛等器官中表达,而在花器官中不表达,这表明HDA705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对稻田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1Ab杀虫蛋白可在稻田环境中残留160 d以上;在水稻灌浆期采用吸虫器法在稻田落叶层中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Entomobrya griseoolivata)和钩圆跳虫(Bourletiella christianseni)等2种弹尾虫,其中灰橄榄长角跳虫在KMD1和KMD2稻田中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在水稻收割后休田期采用网袋法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钩圆跳虫、球角跳虫(Hypogastrura matura)和等节跳虫(Isotoma monochaeta)等4种弹尾虫,其中转Bt基因水稻稻田中的灰橄榄长角跳虫和球角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且其植株组织残体生物量损失率显著高于XS11.  相似文献   

16.
根结线虫(Meloidogyne)是植物寄生线虫中主要的类群之一,当前对农、林业生产的危害亦最重。有关海南岛的植物根结线虫,以往仅在胡椒、水稻等农作物上有过报道。近年来,我们曾就海南岛主要林木(包括部分国外、岛外引种的树种)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沙月霞  沈瑞清 《生态学报》2019,39(22):8442-8451
水稻内生细菌群落是反映植株内环境是否健康稳定的重要生物学指标,芽胞杆菌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生防微生物。为揭示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对水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的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剖析了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对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的微生态调控作用。结果表明,3种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可以提高水稻根和茎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降低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显著增加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水稻根部和茎部共有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是叶部共有优势菌门和属。芽胞杆菌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叶部内生厚壁菌门和芽胞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根系和茎部组织内生细菌的分类单元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量,对叶部组织影响不明显;降低了茎部和叶部中参与各种代谢通路的内生细菌丰度,显著增加了根部参与代谢通路的内生细菌丰度。因此,3种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改变水稻根部、茎部和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改善水稻生长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水稻科学》(ISSN 1001-7216,CN 33-1146/S)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未经发表的原始论文。所设栏目包括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实验技术、学术专论和综述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水稻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的有关人员。《中国水稻科学》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Scopus、CABI、BIOSISProviews、美国化学文摘(CA)等国际著名数据库和检索期刊的文献源。在全国和地方期刊评比中,《中国水稻科学》多次获优秀期刊奖,曾两度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国百强报刊。  相似文献   

19.
水稻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稻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与其抗倒伏性能相关。本文对水稻茎秆高度、茎秆基部第1、2节间长度、茎秆粗细、茎壁厚度、厚壁组织(机械组织)数量和强度、维管束数量、细胞壁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细胞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数量、硅与钾的含量以及茎秆抗倒伏相关的QTL等与水稻的抗倒伏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为水稻抗倒伏优良品种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浸于水中能存活许多天的水稻植株很受种植者欢迎,因大雨形成的涝灾会造成水稻减产。菲律宾研究的首例转基因水稻组织正是以此为目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植物生理学研究人员经菲律宾植物检疫部门批准,进口了100份转基因棉花愈伤。经澳大利亚坎培拉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CSI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