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水溶性氨基树脂作为电镜标本包埋介质包埋早期卵裂时的黑龙江林蛙卵;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卵黄粒晶形体向非晶区转变的过程;一部分电镜照片用伪彩色图象处理技术转换成彩色照片以提高其清晰度。晶形体向非晶结构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1.沿晶形体表面成排地脱落晶分子并在晶形体表面形成台阶样结构;2.晶分子参差不齐地成群脱离晶形体并在晶形区与非晶区之间形成一个似晶非晶的过渡区。脱离晶形体后的晶分子参加到非晶区,使深色亚区扩大并在其中酝酿成“微滴”样结构。若干“微滴”汇合并转变成微泡。伪彩色图象处理能较清楚地显示出卵脂蛋白半分子(一个亚单位)独立脱离晶形体的现象。讨论了引起晶分子脱离晶形体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知母绒毡层和乌氏体细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个体发育来看,知母绒毡层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1)在小孢子母细胞阶段,绒毡层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如粗糙内质网,脂体,造粉体和小泡等,粗糙内质网-脂体-小泡常常联系在一起,形成细胞器复合体。(2)在单核花粉阶段,绒毡层细胞质中出现大量小泡,它们可以融合成小泡,而且在小泡或大泡中开始沉积与脂体电子密度相似的亲锇物质,这些物质或者充满整个小泡,或者沉积在小泡周缘,此刻,也是乌氏体形成并达到高峰的阶段。(3)在成熟花粉阶段,绒毯层细胞几乎被具膜束缚的小型脂粒和巨型脂体所占据,这些亲锇物质是质体起源的,也许它们是花粉鞘的先质。  相似文献   

3.
从个体发育来看,知母绒毡层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1)在小孢子母细胞阶段,绒毡层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如粗糙内质网,脂体,造粉体和小泡等,粗糙内质网-脂体-小泡常常联系在一起,形成细胞器复合体。(2)在单核花粉阶段,绒毡层细胞质中出现大量小泡,它们可以融合成小泡,而且在小泡或大泡中开始沉积与脂体电子密度相似的亲锇物质,这些物质或者充满整个小泡,或者沉积在小泡周缘,此刻,也是乌氏体形成并达到高峰的阶段。(3)在成熟花粉阶段,绒毯层细胞几乎被具膜束缚的小型脂粒和巨型脂体所占据,这些亲锇物质是质体起源的,也许它们是花粉鞘的先质。  相似文献   

4.
在胚胎发育中期,半滑舌鳎胚胎由胚体、卵黄囊和卵周液构成.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中后期的卵黄囊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囊是由卵黄囊膜和包裹其内的卵黄物质组成.在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内的卵黄物质逐渐消耗产生低分子量的卵黄磷蛋白分裂小泡.分裂小泡转移到卵黄囊内部消黄细胞中,在消黄细胞的作用下分裂小泡转化成卵黄颗粒.随后卵黄颗粒在卵黄囊内表面聚集成囊状结构并转移运输到卵黄囊膜内部,最后把卵黄物质从卵黄囊膜转移并释放到卵周液中,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5.
唇(鱼骨)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压冷冻和低温替代技术对不同时期泌蜜前、泌蜜早期和泌蜜晚期的拟南齐(Arabidopsisthaliana L.)成熟花蜜腺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小泡运输过程中是否与细胞质膜发生融合以及蜜腺组织中深色细胞与伴胞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拟南芥花中有一对较大的侧蜜腺以及2~4枚中蜜腺。中蜜腺位于2枚长雄蕊基部或它们之间,而侧蜜腺则位于两花瓣之间的短雄蕊附近。泌蜜前和泌蜜期,液泡的大小、高尔基体及内质网的数量、线粒体的分布以及质体内淀粉粒的大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高尔基小泡从细胞内运输至细胞外时,并没有发生与细胞质膜融合的过程,与经典的“胞吐”假说不同。深色细胞在泌蜜期大量出现与筛分子旁的伴胞明显不同,前者与蜜腺顶端的气孔器相连,形成“通道”从而使蜜汁从蜜腺排出。  相似文献   

7.
蝇子草茎叶上着生粘液毛,它是由3个细胞构成的单列腺毛。电镜观察表明,在刚形成的腺毛柄细胞中,质体最发达,而且大多数质体内含有淀粉粒。在柄细胞中,有些质体和液泡膜融合产生小泡,可能以胞饮方式将质体内的淀粉粒降解后的产物转以液泡内。有些质体则可能直接突入液泡并在液泡内降解其淀粉粒。在头细胞发育中,含淀粉粒的质体增多。后期大多数质体消失,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充满纤丝状物质的小不包和大泡。最后,小泡和大泡相琵  相似文献   

8.
唇(鱼骨)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其引发机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唇[鱼骨]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人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者研究了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的关系。细胞核物质通过核孔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由核仁而来的核糖体前体物在细胞质中形成大量的核糖体。一部分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囊泡的膜上,形成粗糙型内质网。粗糙型内质同囊泡具有合成和运输卵黄物质的功能。一部分核糖体是游离的,它们可在细胞质中合成致密蛋白质小颗粒,随后这些颗粒逐渐聚集融合成致密的卵黄粒。溶酶体可吞噬这些由游离核糖体形成的蛋白质颗粒团或其它膜状物,并将它们消化、融合,从而形成大的卵黄粒。部分线粒体参与了卵黄粒的合成并最终演变成卵黄体。微丝也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甜菊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液泡膜内突和液泡内囊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在分化培养基上的甜菊愈伤组织分生区细胞的液泡膜内突和液泡内囊泡,进行了超微结构和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研究。在不同液泡化时期的细胞中,都存在不同大小和形态的液泡膜内突,它们有的缺乏明显的内含物;有的含有许多小泡或复杂膜系;有的含有一个较大的具许多小泡或复杂膜系的膜束缚囊泡。在液泡内还存在一些游离的液泡内囊泡,它们通常具有两层紧贴的界膜或为多层同心膜,推测它们来自液泡膜内突。AcPase定位结果显  相似文献   

11.
唇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 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 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 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 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 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 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 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 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 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 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12.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发育时期哲罗鱼(Hucho taimen)卵黄的超微结构.根据哲罗鱼卵黄物质在卵母细胞中的加工合成、积累以及卵母细胞中参与卵黄颗粒形成的细胞器的变化,可将该鱼卵黄发生分为4个特征时期,即卵黄发生前期、卵黄泡期、卵黄积累期和卵黄积累完成期.卵黄发生前期是指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卵黄物质开始积累前的时期,此时期核仁不断分裂,出现线粒体云和早期的滤泡细胞层、基层和鞘细胞层;卵黄泡期特点主要是细胞器不断变化产生卵黄泡和皮层泡;卵黄积累期的滤泡膜由内向外依次为放射带、颗粒细胞层、基层和鞘细胞层,此时外源性卵黄前体物质不断经过血液汇集于鞘细胞层,后经微胞饮作用穿过胶原纤维组成的基层,经过多泡体作用转运至颗粒细胞内,在细胞内经过加工和修饰形成小的卵黄蛋白颗粒,卵黄蛋白颗粒经微胞饮穿过放射带进入卵母细胞边缘形成的空泡中,不断积累形成卵黄球;进入卵黄积累完成期,卵黄球体积变大,向细胞中心聚集,填满大部分卵母细胞,卵黄积累完毕.  相似文献   

13.
非洲爪蟾两种孵化酶分子对卵黄膜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离纯化非洲爪蟾孵化酶时,得到了60kD和40kD两种分子,用孵化酶的特异性抗GST-UVS.2抗体进行Western杂交的结果证明二者均为孵化酶分子.60kD分子很不稳定,在纯化过程中极易降解,40kD分子可能是由60kD分子经过降解或自身降解丢失了两个CUB重复区而形成的,而CUB重复区很可能在对受精膜分子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进一步验证其蛋白酶活性和生物活性时, 发现二者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蛋白酶活性, 而且均具有很强的卵黄膜溶解活性.这种卵黄膜溶解活性的结果暗示了它们对早期胚胎孵化进行调节的一个可能机制,即二者在降解受精膜和凝胶层的不同阶段相互配合、又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由此可见,60kD分子降解或自身降解为40kD分子很可能是一种自然行为,而并非由于实验操作所致.  相似文献   

14.
Rab是小分子GTP结合蛋白Ras超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在囊泡运输的不同阶段发挥着调节作用.在与GTP结合后,Rab可募集特异的效应蛋白到膜上.近来发现,许多Rab可募集与微管和肌动蛋白相关的马达分子到靶膜,从而调节相应囊泡的转运.Rab所具有的分子开关特性,使其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囊泡转运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5.
莫桑比克非鲫卵黄形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运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莫桑比克非鲫卵母细胞的生长.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和内部结构特征,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卵母细胞生长早期:卵黄泡形成期:卵黄积累期:卵黄积累完成期.本文着重研究了主要卵黄成分--卵黄球的形成过程.卵黄球属外源性卵黄,由卵母细胞通过微胞饮作用吸收肝脏合成的卵黄蛋白原后形成的.在卵黄大量积累前,卵母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多泡体聚集成团,构成卵黄核,继而线粒体大量增殖,线粒体形状发生改变,形成同心多层膜结构,为大量的卵黄物质积累提供场所.最终形成的卵黄球由被膜、卵黄结晶体和两者之间的非结晶区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箭舌豌豆根瘤中细菌衰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箭舌豌豆根瘤中的细菌在开始衰老时,首先是细菌周膜增大,接着细胞壁变得不光滑,质膜附近出现大量含有纤维状物质的小泡。其中少数小泡体积特别大,几乎被纤维状物质充满,或吸附近的细胞质连同其小泡一道卷入泡中形成一个游离的细胞质小球。 随着细菌进一步衰老,长度大大缩短,电子透明区显著减小,原生质结掏消失并出现凝聚,形成一些电子密度很高的团絮状物质,而且在质膜附近还产生小的空泡。最后细菌完全解体,变成为一团泡状和膜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节部“韧皮部结”发育过程中Ca^2+-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韧皮部结”形成期,仅细胞质膜和细胞核上具有很高的Ca^2+-ATP酶活性;随着“韧皮部结”的发育,发育期细胞质膜上的Ca^2+-ATP酶活性较形成期有所降低,而细胞核上仍保持较高的Ca^2+-ATP酶活性,胞间连丝、运输小泡膜上都具有Ca^2+-ATP酶活性;发育后期,液泡膜及内质网上也开始出现Ca^2+-ATP酶沉积物;成熟期的“韧皮部结”细胞质膜上的Ca^2+-ATP酶活性较发育期有所升高,并且在“韧皮部结”成熟的过程中,细胞核、内质网、胞间连丝、质体膜和细胞质降解物上始终都有较高的Ca^2+-ATP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韧皮部结”细胞具有活跃的生理代谢以及频繁的共质体运输和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8.
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电镜研究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 :凡纳滨对虾卵黄的发生是双源性的。卵黄发生早、中期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合成的阶段 ,卵黄发生中、后期则以外源性卵黄的合成为主。内源性卵黄主要由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器等多种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其中数量众多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内源性卵黄粒的最主要的细胞器 ;部分线粒体参与卵黄粒的合成并自身最终演变为卵黄粒 ;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合成了大量致密的蛋白质颗粒并在卵质中直接聚集融合成无膜的卵黄粒 ;溶酶体通过吞噬、消化内含物来形成卵黄粒和脂滴 ,且方式多样 ;高尔基器不直接参与形成卵黄粒。外源性卵黄主要通过卵质膜的微吞饮活动从卵周隙或卵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来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七星瓢虫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组织学、细胞学观察及阶段划分,并与取食人工饲料的瓢虫进行对比。卵母细胞仅出现在幼虫期。蛹期已分化为卵母细胞与营养细胞。成虫期卵子发生可以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卵母细胞营养及卵母细胞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分为9个阶段。第1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2阶段:卵母细胞位于颈区,开始增大,出现了营养索,DNA呈明显的孚尔根正反应。第3阶段:卵母细胞形成卵泡囊并进入生长区,核增大成胚泡。第4阶段:胚泡移至卵质周缘,卵质中RNA丰富,滤泡细胞立方形。第5阶段:胚泡内核仁增大、分枝并释放核仁小体进入卵质。第6阶段:营养索消失,滤泡细胞扁平并出现空位,卵黄形成开始。第7阶段:卵黄球形成逐渐充满卵质,胚泡膜逐渐消失。第8阶段:胚泡消失,滤泡细胞开始分泌卵壳。第9阶段:卵发育完成,经过上皮塞进入输卵管。取食人工饲料瓢虫的卵子发生过程显著缓慢,发育中的卵母细胞致量少,滤泡细胞及卵黄分布均不正常。  相似文献   

20.
天麻大型细胞消化蜜环菌过程中溶酶体小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菌丝由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皮层细胞经纹孔侵入大型细胞。初期大型细胞的原生质膜凹陷,同时细胞壁产生乳突状加厚阻止菌丝侵入。当菌丝侵入大型细胞以后,凹陷的质膜将菌丝紧密包围,大量由单位膜围成的小泡聚集在其周围。随后这些小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并将其内含物释放到菌丝周围的空间中,凹陷质膜逐渐膨大成为一个包围菌丝的消化泡。小泡和消化泡中均具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产物,证实其分别相当于植物溶酶体系统中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菌丝在消化泡中被彻底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