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背蟾蜍是最为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本文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反复,细致地观察,制定出胚胎发育全过程时程表,并绘制了线条图和较详细地描述了各期发育时的形态特征。为花背蟾蜍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小长蝽Nysius ericae(Schilling)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长蝽总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小长蝽线粒体基因进行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基于12种长蝽总科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小长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330 bp(GenBank登录号:MW465654),基因组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段非编码控制区。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典型的ATN;cox1,nad4l的起始密码子为TTG。cob的终止密码子为TAG,其余蛋白编码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TAA。只有trnS1缺少DHU臂,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12种长蝽总科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昆虫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小长蝽与Nysius plebeius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且与传统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小长蝽线粒体基因组符合长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结果表明小长蝽与N.plebeius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甘蔗异背长蝽研究协作组 《昆虫知识》1993,30(1):15-17
甘蔗异背长蝽在我区年发生不完整3代,以卵在蔗蔸基部及部分蔗种和残梢上越冬。成虫不能完全越冬。翌年主要虫源是越冬卵。在室温28.5~29.5℃条件下,各虫态平均历期为:雌成虫21.7天,雄成虫19.1天,卵14.7天,若虫34.3天,全世代70天左右。成虫产卵量一般在20~40粒,最高近100拉。防治适期为二龄若虫高峰期,用21%灭杀毙800倍稀释液喷雾,5天后效果仍达94.4%。 相似文献
4.
5.
6.
7.
8.
高粱长蝽卵的胚胎发育可分为胚盘期、胚带期、眼点期、反转期、胸节期、腹节期和胚熟期,并测定了在18℃和23℃下各期的历期。1990年用卵的胚胎发育历期推算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与实测值一致。 相似文献
9.
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物蛋白(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protein,SUMO)化修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存在于动物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并涉及复杂的信号通路调节过程,是细胞对应激反应的重要调节机制,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UMO化修饰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及器官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胎儿发育过程中,SUMO化对于器官的形成及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UMO化途径的各组成成分(UBC9、SUMO1~3、PIAS、SENP1~7)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协调胚泡与子宫间的对话、心脏发育以及颅面发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育过程中SUMO化修饰一旦失调,则可能导致胚胎植入前缺陷、胚胎发育缺陷以及胚胎致死。本综述总结了SUMO化修饰的分子机制,以及SUMO化途径各个组成成分(SUMO、UBC9、PIAS、SENPs)在早期胚胎发育及后续器官发生中功能的最新进展,以望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伊缘蝽属(半翅目:姬缘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缘蝽科(Rhopalidae)为缘蝽总科(Coreoidea)中的一个类群。许多分类工作者曾将其视为缘蝽科(Coreidae)的一个亚科,如China & Miller(1959)、萧等(1977)等。但近代多数半翅目学者则赞成独立为科的意见(Southwood & Leston 1959、Stichel 1961、Kerzhner & 相似文献
11.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铁筷子(Helleborus thibetanusFranch.)(毛茛科)营养器官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筷子根的初生结构观察到三原型、四原型和六原型。营养器官中的维管束在横切面上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不呈“V”字形排列;根状茎的次生结构由外向内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髓射线发达。茎的初生结构中多个维管束排列成环状,维管束鞘分化不明显,节部为单隙三迹,叶迹分别来自于3条维管束或同一条维管束。叶为两面叶,表皮细胞不规则;气孔器只分布于下表皮,为毛茛科典型的无规则型气孔。从铁筷子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特点来看,与毛茛科其它植物基本相同,但在营养器官中维管束木质部不呈“V”字形、维管束鞘分化不明显、节部具单叶隙等特征上与其它毛茛科植物不同。 相似文献
12.
珍稀植物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鑫;李全健;连静静;王彩霞;田敏 《植物研究》2013,33(5):540-545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状茎的薄壁细胞中含丰富的淀粉粒,维管柱中分布着排列紧凑的周木维管束;根的皮层发达,有的皮层细胞中存在真菌菌丝团,木质部与韧皮部呈辐射状相间排列,根和根状茎的内皮层细胞都形成马蹄形加厚结构。茎的表面分布气孔,皮层面积较小,皮层内部的基本组织发达,外韧维管束散生分布其中,茎和叶上都附有非腺性毛;叶为等面叶,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气孔主要分布于远轴面,略外凸,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缘处的叶肉组织中含有气腔结构。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这些特征与其荫蔽湿润的生境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14.
仙客来组织培养中再生器官类型及增殖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胜利女神'(Cyclamen persicum cv.'Victoria')和'大红'(C.persicum cv.'Dahong')两个仙客来品种成苗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在6-BA与NAA配合的12个分化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第一次继代主要产生大量的不定芽芽点,从第二次继代后会得到5种类型的再生器官,分别为不定芽芽点、多芽球茎、多芽新梢、单芽球茎和叶片状芽丛.通过对不同再生器官增殖稳定性的试验表明,'大红'品种的多芽球和多芽新梢在继代培养中再生相同器官的稳定性比较强,由于多芽球茎的增殖率大于多芽新梢,在继代中选择多芽球茎为再生体系较理想;不定芽芽点在以后的继代中会分散产生各种再生器官,不宜作为增殖器官;单芽球茎和叶片状芽丛继代分散性强,为不正常再生器官.'胜利女神'品种多芽球茎和多芽新梢继代的稳定性比'大红'品种差,易于产生多种不正常器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亚热带油橄榄(城固32)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亚热带内陆地区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开花物候、开花样式及花器官特征,探讨其有性繁殖系统的特点。试验对西秦岭南坡地区油橄榄(城固32)的开花生物学进行研究,统计开花进程,雄花和两性花在花序上的着生位置和数量,测定雄花和两性花形态指标并切片观察,电镜扫描分析雄花与两性花花粉粒。结果表明:(1)在北亚热带北缘内陆气候条件下油橄榄花期集中在5月,单株花期15~20 d,盛花期持续4~6 d;(2)油橄榄具有雄全同株的性系统且花器官较小,雄花及两性花都具有正常发育的雄蕊。通过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两性花的雌蕊正常发育,而雄花只有较小的子房和败育的柱头;(3)雌蕊是两种花型花器官生物量差异的主要部位,两性花雌蕊的生物量明显比雄花大(P<0.01),树体分化出雄花投入的资源更少;(4)雄花与两性花在花粉量、花粉粒大小上差异不显著,在着生位置上,花序轴顶花全部为两性花,雄花出现在花序轴的中部和基部的几率分别是21.13%和30.77%。油橄榄品种城固32具有典型的雄全同株现象,雄花更倾向于在花序上出现的位置在行使它雄性功能方面并无优势可言,而且雄花花粉粒在数量、活力方面也没有优势,但是雄花的出现增加了花粉数量和P/O值,提高了植株的雄性适合度,雄花的出现也降低了两性花落花导致的树体资源浪费,保障其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能够繁殖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17.
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人工用材林树种,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等原因,导致土壤养分循环出现失衡.研究落叶松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规律,可以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和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辽东山区19年生二代落叶松人工林(胸径12.8 cm,树高15.3 m,密度2308株·hm-2)为对象,研究其地上各器官(干、枝、皮、叶)生物量、碳和养分元素含量(N、P、K、Ca、Mg、Fe、Mn、Cu、Zn)的积累规律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单株落叶松生物量为70.26 kg,林分水平落叶松生物量为162.16 t·hm-2,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显著,排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单株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749.94 g,林分水平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1730.86 kg·hm-2,其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养分积累量均为树干显著高于树枝、树皮和树叶.全叶期每砍伐一棵落叶松(19年生),平均从系统中带出749.94 g养分元素;如果将树皮、树枝、树叶留在林地仅仅带走树干,带出的养分元素可减少40.7%. 相似文献
18.
刘冬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6):997-1004
为掌握山丹种质资源花器官的多样性,对国内山丹资源进行引种种植观测。结果表明,25个山丹居群的花器官性状表现出一定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花蕾毛的有无、花瓣宽、反卷度及花色等性状,其中花朵直径、花药长与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根据主要花器官性状对25个居群进行类平均UPGMA聚类,可以分为5类,结果表明山丹居群花器官性状的聚类与地理位置及海拔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萍蓬草〔Nupharpumilum(Thimm.)DC.〕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腺毛的发育进行形态解剖观察分析。茎中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茎端周围及幼叶、叶柄部位着生能分泌粘液的腺毛。不定根为多元型,有髓;侧根对着原生木质部脊着生,根表面具短缩的根毛;根顶端原始细胞具有分层特征,属封闭型。 相似文献
20.
A number of organs have the intrinsic ability to regenerate, a distinctive feature that varies among organisms. Organ regeneration is a process not fully yet understood. However, when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unraveled, it holds tremendou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humans. In this review, we chose to summarize the repair and regenerative potential of the following organs and organ systems: thymus, adrenal gland, thyroid gland, intestine, lungs, heart, liver, blood vessels, germ cells, nervous system, eye tissues, hair cells, kidney and bladder, skin, hair follicles, pancreas, bone, and cartilage. For each organ, a review of the following is presented: (a) factors, pathways, and cell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organ's intrinsic regenerative ability, (b) contribution of exogenous cells – such as progenitor cells, embryonic stem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bone marrow‐, adipose‐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stem cells – in repairing and regenerating organs in the absence of an innate intrinsic regenerative capability, (c) and the progress made in engineering bio‐artificial scaffolds, tissues, and organs. Organ regeneration is a promising therapy that can alleviate humans from diseases that have not been yet cured. It is also superior to already existing treatments that utilize exogenous sources to substitute for the organ's lost structure and/or function(s). (Part C) 96:1–29, 2012.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