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星二号”蚯蚓的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星二号”蚯蚓是从日本引进的,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易饲养,饲料来源广,产量高;是鱼禽畜的理想动物性饲料源,年繁殖率可达5.281倍。温度、饲料、湿度,pH是影响繁殖率高低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3.
一、前言动物性饲料对鱼类的营养有重大意义,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成长及繁殖。某些饲养鱼类(如鲤、鲫等)在鱼苗、鱼种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所卵孵出21天以后,鱼苗体长达2厘米以上时,食性转变为以底栖动物及植物种子等为主,因此,在人工投饵时,早期多饲豆浆、粪汁等物,目的在于提高鱼池中浮游动物量,此后即需加投或逐步改投他种人工饵料。主要饵  相似文献   

4.
正金线莲由于具有独特的疗效,备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金线莲在食品、美容、保健及医药等领域中的开发应用,国内外市场对金线莲的需求量日益扩大,而野生金线莲资源相当有限,造成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供不应求。因此,寻求相对快速的,并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金线莲人工繁殖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而组培快繁育苗与室外移栽种植则是现在最好的金线莲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繁殖橡皮树的实践中 ,我发现常规茎扦插法 ,有如下不足 :繁殖数量少 ;茎段相对上位的芽优先生长 ,强烈抑制下部芽的萌发 ,这样的扦插苗造形不美观。我摸索出的“1叶 1茎节繁殖法”可弥补常规法的不足。选取无病害的健壮的枝条 ,枝条上最好有芽的雏形。用利刀截成 2 0~ 30 mm长的节段 ,每段只保留一片叶 ,在距叶腋处的叶芽 (芽基 )上端 1~ 3mm处用刀整削平齐 ,下端切成 4 5°斜面。将这样的小茎段放于新鲜的草木灰中 ,让伤口沾满草木灰 ,以防扦插时伤口溃烂 ,促进伤口愈合。再将处理好的小茎段斜插于细砂培养基中 ,深度以细砂刚覆盖住叶…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植物科学》1981,10(1):68-68
将带有一个腋芽的小段茎叶置于湿砂中,以促进腋芽的发育。一个月后,小茎段长出具有1-2条根的小植株。  相似文献   

7.
缟蚯蚓多栖息于阴沟之两旁,是养魚和养鸭的很好飼料,目前各地大力发展养魚养鸭副业生产大量繁殖缟蚯蚓,可以解决部分饲料不足之困难,现把怎样繁殖缟蚯蚓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们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结合教学,开荒种苹果。为了加速土壤熟化和有机肥料分解,进行了苹果园引种蚯蚓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1972年雨水到来以后,选择长势相同的苹果树三、四十株,从别处引种蚯蚓(主要是异唇蚓和环毛  相似文献   

9.
用蚯蚓溶酶体作为检测土壤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蚯蚓体腔细胞内的溶酶体能积累中性红染料.当受到环境胁迫时,溶酶体膜容易破裂,染料就逐步泄露到细胞质中,使细胞染成红色.中性红的保持时间(neutral red retention time,NRRT)可反映溶酶体受损情况.用不同浓度乙草胺和不同浓度Se处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观察体腔细胞溶酶体中性红染色的保持时间.结果表明,随乙草胺和Se处理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NRRT缩短;NRRT与土壤中乙草胺残留的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与蚯蚓体内富集的Se也有明显的负相关.可见,蚯蚓溶酶体中性红染色保持时间是测定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价和土壤监测中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可作为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空心莲子草叶甲室内大量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大量繁殖供环境释放的空心莲子草叶甲Agasicles hygrophila以实现空心莲子草区域减灾, 我们探索出室内大量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方法与流程, 包括用叶片法或苗水培法孵化卵粒、用盒养法饲养各龄幼虫与成虫并供成虫产卵、用栽培活苗笼养法化蛹羽化。在室内成虫终日均能取食、交配、产卵, 产卵前期约4~5 d, 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第7~24 天, 每雌平均产卵21.08块, 约570粒。盒养法叶片平均可着卵4.28块, 叶背与叶面着卵量相近; 笼养法叶片平均着卵为1.46块, 卵主要产于叶背。盒养法与笼养法得到的卵孵化率分别为94.02%与92.50%。空心莲子草叶甲除化蛹需在栽培活苗上完成外, 各龄幼虫与成虫均可用离体新鲜苗盒养法密集饲养。初孵1龄幼虫转株(叶)期、3龄老熟幼虫转化蛹苗期是室内大量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关键时期, 高密度成功饲养与繁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最适化蛹接虫量是每株8头, 产卵期雌虫的最适密度是每株5头。  相似文献   

11.
抗菌肽是生物体抵抗外界病原体侵袭而产生的一类小分子活性多肽,是生物体内先天性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生素污染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畜牧与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由此引起的养殖产品中违禁抗生素残留成为制约我国出口创汇和食品安全的瓶颈,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是导致抗生素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能够替代抗生素的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研制出无抗生素的环境友好型饲料,是我国畜牧与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就抗菌肽的来源,不同功能以及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亚洲象的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动物园1992配对的两只大象,多年未孕,经对母象肌肉注射促黄体生成释放激素(LRH-A3),每天一次,每次800ug,连续注射3天,公象口服男宝,每天2次,每次30粒,连服一月,合笼合成功受孕产仔。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繁殖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臧润国  祝宁 《生态科学》1996,15(2):38-42
对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繁殖的2个重要器官(根茎和种子)进行了调查与试验。通过对根茎的埋土与扦插试验表明,横埋于土壤中的根茎切段的出苗率高于扦插的根茎切段;用生根粉(ABT)处理过的根茎切段的出苗率高于未经ABT处理的。种子千粒重与大小的调查表明,比较稳定的硬阔叶林与蒙古栎林中刺五加种群产生的种子粒大质优,但数量较少,而较不稳定的山杨林中刺五加种群产生的种子粒小质差,但数量较多。对种子的不同处理方法表明,层积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最高,出苗时间也短,种子直播和果实直播的出苗率则明显低于前者,而且出苗时间也长。种子直播的出苗率又高于果实直播  相似文献   

14.
单细胞绿藻的大量培养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近廿年来,单细胞绿藻的培养和利用,曾引起广泛的兴趣,主要的是由于单细胞绿藻具有下列几个重要的特性:(1)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作为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食料;(2)生长繁殖迅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易于培养;(3)蛋白质的含量很高,  相似文献   

15.
单细胞绿藻的大量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廿年来,单细胞绿藻的培养和利用,曾引起广泛的兴趣,主要的是由于单细胞绿藻具有下列几个重要的特性:(1)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作为动物的直接或简接的食料;(2)生长繁殖迅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易于培养;(3)蛋白质的含量很高,达干重的50%,其中有21种氨基酸为动物生长上所需要的,油脂的含量也很高,为干重的10—20%,通过低氮培养,含量可达到80%以  相似文献   

16.
17.
萧山县1961—1964年四年放养金小蜂的经验证明,防治棉仓越冬红铃虫效果平均达92.69%,田间效果在第一代达64.18%,第二代达31.84%。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饲料问题不易解决,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红铃虫茧收集方法试验,初步得出以盒装草灰强制红铃虫结茧法最为理想,方法简便,收茧量大,养蜂效果优良。两年来,应用灰茧饲养繁殖金小蜂达721万头,金小蜂的生活力及在棉仓内寄生率与草茧均无差别,为今后解决大量繁殖金小蜂饲料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赤眼蜂大量繁殖及其对于甘蔗螟虫的大田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经长期研究试验及大面积生产实践的结果,放蜂区蔗螟卵寄生率提高1至10多倍,甘蔗枯心苗减少2-8成。绝大多数地区认为放蜂治螟有效。 繁殖赤眼蜂最好采取工厂生产的形式,在繁殖释放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1.采用当地赤眼蜂品系作为繁殖对象。2.采用蓖麻蚕卵作为繁殖赤眼蜂的寄主。3.控制寄主卵内的寄生蜂数。4.使赤眼蜂在室外条件或变温条件下发育。5.避免赤眼蜂连续繁殖超过10代。6.蔗螟卵在田间未达最多时即开始放蜂。7.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年放蜂7-9次,每亩每次放蜂6,000-10,000头。8.采用重迭放蜂法。9.室内繁殖赤眼蜂及田间放蜂时都要用蜂蜜喂成虫。10.防御田间赤眼蜂天敌。11.在蔗田间种绿肥作物,使田间环境更适于赤眼蜂生存。  相似文献   

19.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Wa-lker是膜翅目的一种拟寄生性昆虫(Parasi-toid),其幼期寄生于蝇蛹内,取食蛹内组织,致使蝇蛹死亡。在利用蝇蛹寄生蜂防治蝇类  相似文献   

20.
移换蛋自是家禽无性杂交的方法之一。根据米丘林学说关于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性,生活条件的改变会引起生物相应的变异,所以把正在发育期的蛋白(营养物质)予以调换,使家禽的胚胎受生活环境的变换而发生性状改变、生活力加强,从而培育新品种,这是近年来苏联生物学家鲍哥留勃斯基((?)马施塔列尔((?))、鲁达科夫((?))等的实验所获得的辉煌成就。他们育成鸡的斯品种,在形态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异,半岁鸡的体重达2,000克,同时杂种鸡的生活力加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