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位于全球第二位导致死亡的疾病,通常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需要一个长期的康复过程,而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及远期预后。卒中后疲劳发病率高,机制尚未明确,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医护人员及卒中患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对卒中后疲劳的相关研究甚少,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卒中后疲劳的定义、发病率、诊断与评估、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统一做一综述,以增进临床医师对其了解,指导患者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植物共生放线菌(PSA)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抑菌、抗逆和防病等作用.然而,AMF与PSA之间是否能协同发挥促生防病作用值得探究.本试验旨在评价AMF和PSA对茄科蔬菜的促生防病效应,获得高效AMF+PSA组合.温室盆栽试验采用辣椒(羊角椒)和茄子(黑冠长茄子),分别接种和不接种AMF摩西斗管囊霉(Fm)、变形球囊霉(Gv)、PSA浑圆链霉菌(H6-1)、娄彻氏链霉菌(S2-2)、珊瑚链霉菌(D11-4)和病原真菌灰葡萄孢,共48个处理,测定各处理植株生长、发病和根系共生体发育状况等.结果表明: Fm与PSA能相互促进侵染定殖,而Gv与PSA相互抑制.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AMF、PSA和AMF+PSA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辣椒和茄子植株的光合性能、根系活力和生长量.接种病原真菌条件下,接种AMF和PSA处理均显著促进植株生长,降低植株的病情指数,其中,PSA的促生防病效应大于AMF,Fm+H6-1组合对辣椒的促生防病效果最好,对灰霉病的防效达69.1%;Fm+D11-4对茄子的促生防病效果最佳,对灰霉病的防效达75.5%.在本试验条件下,Fm+H6-1和Fm+D11-4分别是辣椒和茄子促生防病的高效组合,有待进一步开展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启动子中与雄激素调节相关的序列, 发现PSA启动子ARE上游一段15 bp的区域(-396~-382 bp), 是雄激素受体(AR)对PSA启动子激活所必需的, 将其命名为RFA. 转染和CAT分析显示该序列中某些核苷酸置换可显著降低雄激素对PSA基因启动子的诱导活性, 体外竞争结合实验证实某些前列腺细胞核内的非受体蛋白因子可与其特异结合, 但其突变型则丧失了这种能力, 该序列可能是一个新的辅助性顺式元件. 以RFA为探针, 利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了RFA结合蛋白, SDS-PAGE和蛋白质初步鉴定结果表明, 该蛋白与已知的多功能蛋白hnRNPA1, A2高度同源. RFA结合蛋白可能作为辅激活因子协同AR对PSA启动子的反式激活作用. 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PSA启动子的作用机制和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质量。最近的研究发现IB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证据显示IBS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本文就有关肠道菌群的功能、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肠道菌群失衡导致IBS发病的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BS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呼吸系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根据WHO调查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 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病因。COPD的形成与发展涉及众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COPD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氧化应激、炎症机制、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以及细胞凋亡与之密切相关。另外,自身免疫反应、微生物组的变化以及无效的受损修复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同样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深入了解并研究COPD的发病机制对预防与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与时间窗的关系。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3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阿替普酶治疗)和研究组(n=59,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水平、头颅CT梗死面积,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4.75%(50/59),高于对照组的63.79%(37/58)(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9、IL-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4h、48h、72h的头颅CT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发病72h内、发病48h内患者NIHSS评分、头颅CT梗死面积高于发病24h内,且发病72h内高于发病48h内(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过氧化损伤,降低细胞因子水平,且越早的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面积改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多种免疫相关机制参与其中。B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介导巨噬细胞吞噬血小板被认为是ITP经典的发病机制。T细胞亚群以及相关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免疫失衡在ITP中也逐渐被证实。此外,抗原提呈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免疫细胞失衡、基因表达异常、感染、代谢等因素造成的免疫微环境失调在ITP发病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该文拟就ITP免疫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血清结合珠蛋白(Hp)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水平变化,进一步明确PSD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筛选符合条件的卒中后抑郁患者35例,选择不伴抑郁的卒中病人35例为对照组。于住院第3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人血清Hp和RBP4的水平。结果:卒中后抑郁组血清Hp和RBP4浓度[分别为(130.89±15.86)mg/L、(36.45±5.02)mg/L]较对照组[分别为(92.42±15.74)mg/L、(28.57±5.08)mg/L]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后重度抑郁组血清Hp和RBP4的水平[分别为(146.83±10.08)mg/L、(40.83±4.28)mg/L]显著高于轻度抑郁组[分别为(113.67±9.18)mg/L、(31.76±4.11)mg/L]及中度抑郁组[分别为(130.73±5.11)mg/L、(36.37±1.17)mg/L],中度抑郁组亦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血清Hp和RBP4水平与HAMD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13、P0.01;r=0.800、P0.01)。结论:PSD组中血清Hp和RBP4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增高,并且该组中Hp和RBP4的水平变化与抑郁程度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清Hp和RBP4可能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脑卒中后抑郁的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感染是儿童时期罹患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首要原因,与高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明显相关。HRSV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失衡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其引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方式常见的有辅助型T淋巴细胞1型(T-helper type 1,Th1)应答和辅助型T淋巴细胞2型(T-helper type 2,Th2)应答。这两种T细胞亚型的分化途径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失衡可能在HRSV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和阐明HRSV感染对机体Th1、Th2之间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将对寻找具有治疗作用的潜在靶标、通路,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HRSV疫苗和药物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特异性心肌病,发病特点是独立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明确原因的心脏疾病之外的原因。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包括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肌能量代谢障碍、钙稳态失衡、自噬等多种机制参与其中。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治疗药物能有效改善与逆转其发生发展。对近年来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被认为是诱发A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细胞外Aβ沉积在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内Aβ也参与AD的发病过程。研究发现,细胞内Aβ沉积可导致线粒体损伤、内质网应激、钙失衡、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突触障碍,并可影响细胞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2.
同型半胱氨酸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风险因子,并且参与缺血后引起的的一系列损伤,其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同时,同型半胱氨酸也对卒中的复发、血管性痴呆、脑出血、卒中后肾功能不全等卒中后相关疾病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将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参与卒中分子神经功能损伤机制以及卒中预后两个方面阐述同型半胱氨酸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会反复发作、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性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逐年增高.AD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受损引起的皮肤微生态失衡和变应原渗漏,激活对应的炎症反应,造成"屏障受损-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AD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其副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β-分泌酶(BACE)和γ-分泌酶水解产生的,因此BACE1在AD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BACE1的作用机制,以BACE1胞内段构建诱饵蛋白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果得到了二价阳离子耐受蛋白(divalent cation tolerant protein,CUTA)的阳性克隆,β-半乳糖苷酶实验表明CUTA和BACE1胞内片段存在相互作用.构建了两者全长基因的表达载体,证明二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样可以相互作用.CUTA可能涉及铜的代谢动力学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膜锚定,而铜的代谢失衡和AchE水平与AD发病密切相关.实验结果为BACE生物学功能和A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一种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我们利用致病性极强的PSA3类群特异效应子Hopz5制备的多克隆抗体(PAb-Hopz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对样品类型、特异性、灵敏度及田间样品进行检测,全面分析了该抗体的特性。结果表明,PAb-Hopz5不仅能够检测发病组织,还能检测人工培养的PSA;即可利用发病组织蛋白,也可利用发病组织浸泡液进行检测。此外,PAb-Hopz5的检测不受PSA侵染时期的影响。PAb-Hopz5与其他供试菌包括P.syringae pv.tomato、P.fluorescens和P.putida等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ELSIA检测菌悬液的最低浓度为3×105CFU/m L,明显低于PCR检测灵敏度,但对田间发病组织样品的检测效果优于PCR。研究表明,PAb-Hopz5可作为猕猴桃溃疡病菌PSA3类群检测用试剂,进而为猕猴桃溃疡病菌提供新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6.
胡聿  王颂凯  郭帅  李彬 《生物加工过程》2023,(3):271-279+300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 MSI)技术是新兴的分子成像技术,具有免标记、高空间分辨、高检测特异性等优势,在捕捉、分辨和鉴定各种疾病相关代谢物的组织分布与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揭示多种目标分子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组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变化提供了便利和直观的研究手段。综述了近年来MALDI MSI技术在缺血性卒中研究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运用MALDI MSI技术研究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结构与功能各异的内源性小分子在脑中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揭示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钙稳态失衡,主要涉及雷诺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和肌浆网钙离子ATP酶(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SERCA)等功能异常,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一种重要发病机制。本课题组前期已发现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香草素受体亚家族4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type 4, TRPV4)在无菌性心包炎(sterile pericarditis, SP) AF大鼠模型中表达和功能上调,口服TRPV4抑制剂GSK2193874缓解SP大鼠的AF发作。本文旨在探讨口服GSK2193874是否缓解SP大鼠的钙稳态失衡。Sprague-Dawley (SD)大鼠在进行心包切开术后,将无菌性滑石粉均匀涂抹在心房上以创建SP模型,模拟术后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POAF)的发病过程。于术后第3天,利用光学标测(optical mapping)技术采集心房钙信...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选择性近亲交配已得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Dahl盐敏感、新西兰种、米兰种、里昂种和以色列种等六种遗传性高血压大鼠。近年来从SHR又培育出易卒中、自发性血栓形成、易动脉脂肪沉积和心肌缺血等亚种,成为研究人类原发性高血压、卒中和其它心血管并发症的理想动物模型。本文介绍上述各种动物模型的特点、发病机理、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及防治。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由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引发的急性脑血管病,约84%的临床脑卒中患者由脑缺血引起。研究表明,自噬广泛参与并显著影响脑卒中病理生理进程。自噬是一个将陈旧蛋白质、损伤细胞器及多余胞质组分等呈递给溶酶体进行降解的代谢过程,其包括自噬的激活、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产物在自噬溶酶体内消化和降解等过程。自噬流通常被定义为自噬/溶酶体信号机制。最近发现,自噬流障碍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原因,而在自噬过程中任一步骤发生障碍均可导致自噬流损伤。本文重点对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的机制,以及该机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障碍的致病机理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基于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机制对神经元自噬流进行调节,进而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本文可为脑卒中病理机制研究指明方向,为脑卒中治疗探寻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王师尧  金巍娜  吴丹 《遗传》2009,31(8):779-784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 NCLs)是一组儿科神经退行性变疾病, 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Juvenile 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 JNCL)是其中一型。其临床表现包括视网膜退化进而失明、癫痫以及进行性的认知和运动能力的减退。本文综述了其发病机制, 包括凋亡、自噬、质膜相关的功能障碍、氧化应激与NO转导通路受阻、线粒体和溶酶体功能障碍、胞内pH失衡等。其中研究最为清楚的是细胞凋亡和自噬两种方式。在凋亡中, CLN3基因正常功能的缺陷导致神经酰胺的积累, 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MMP), 并最终引发依赖胱酰蛋白酶(Caspase)以及非依赖胱酰蛋白酶的凋亡。自噬既有发生又有被破坏, 其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自噬小泡的不成熟导致自噬不能有效循环。本文对发病机制, 尤其是其细胞死亡的途径的阐述, 将有助于对JNCL等神经退行性病变一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