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欣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2):392-394,I0008
对一个物种变异特征的研究在种及种下分类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IB)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藏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标本430号为对象,对其鳞片数目及排列的变异做了统计分析。鳞被特征是有鳞目蜥蜴亚目物种重要的鉴别特征,本文主要研究了铜蜓蜥吻鳞、上鼻鳞、额鼻鳞、额鳞、前额鳞、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顶鳞、颈鳞、鼻鳞、颊鳞、颞鳞、上唇鳞、下唇鳞、颏鳞、后颏鳞、颔片、背中线鳞、腹中线鳞、环体一周鳞的特征及其变异情况,并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计算鳞片的变异频率、变异范围、平均鳞片数目。根据鳞片变异频率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可出现变异的鳞片、绝对有变异的鳞片。发现:①过去文献对于颈鳞有无的判断存在不足;②西藏墨脱地区标本头部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数目和排列方式的特殊变异现象。研究结果为今后铜蜓蜥的鉴别提出了更准确的标准,并建议今后应对铜蜓蜥西藏墨脱居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解释其头部鳞片特殊变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从云杉属的畸形珠鳞看珠鳞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杉属(Picea)畸形现象调查中,发现畸形珠鳞也是常见的一种畸形现象。将畸形珠鳞进行归类、对比、并且做出一个排序:由典型的短枝式珠鳞逐步向正常的鱼鳞状珠鳞过渡。典型的短枝式珠鳞有一个较明显的轴,轴上着生若干枚鳞片,在鳞片的远轴面基部着生孢子囊(胚珠或花粉囊);过渡形态轴的珠鳞轴逐渐缩短扁化(但并未完全消失),上部的鳞片逐渐变小、数量减少,下部两枚侧生的鳞片逐渐发达,相背扭转方位约90°,然后剩下的鳞片之间逐步愈合,最终转变为正常的鱼鳞状。作者认为这类珠鳞的畸变是返祖现象,可能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珠鳞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鳞杜鹃叶背鳞片显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国产有鳞杜鹃57个种的叶背鳞片显微形态特征;比较了髯花杜鹃组与杜鹃组中22个亚组叶背鳞片的显微形态特征;依据鳞片脐的直径与边缘宽度比,边缘形态及其他特征,可分为五大类型;圆鳞片、大脐鳞片、小脐鳞片、放射状鳞片、红色厚鳞片,其中前三个还可分为10个小型。讨论了鳞片演化的趋势:(1)小圆鳞片是最原始的,小脐深裂鳞片是最进步的;(2)脐演化方向是大→小脐;(3)边缘演化方向是无边缘→有边缘、全缘→  相似文献   

4.
牙鲆、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高磊  鲍宝龙 《动物学杂志》2017,52(5):850-856
真骨鱼类的骨鳞有圆鳞和栉鳞两种类型,观察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成体的鳞片类型,发现同一个体同时存在圆鳞和栉鳞,有典型的圆鳞和栉鳞结构,也有两者的过渡型形态。而对100日龄和成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观察发现,100日龄牙鲆眼侧存在圆鳞向栉鳞过渡的Ⅲ型鳞片、Ⅳ型初始栉鳞和Ⅴ型典型栉鳞,而成体牙鲆有眼侧仅覆盖Ⅴ型典型栉鳞,推测栉鳞和圆鳞可能存在发育上的联系。通过统计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的圆鳞和栉鳞数量,发现二者体表栉鳞数量均为从头部到尾部依次减少,而背部与腹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鳞虫兆属Tom ocerus四新种(弹尾目:鳞虫兆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中国鳞虫兆属Tom ocerus4新种,即紫胸鳞虫兆Tom ocerus(Tom ocerina) pur-purithorus, sp. nov., (四川); 白鳞虫兆Tomocerus(Tom ocerina) calceus, sp. nov., (四川);巨鳞虫兆Tomocerus(s.str.)m aximus,sp.nov.(四川);小鳞虫兆Tom ocerus(s.str.)em eicus, sp. nov. (四川)。模式标本保存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农艺系昆虫标本室。1. 紫胸鳞虫兆Tom ocerus(Tomocerina) purpurithorus, 新种(图1)鉴别特征:本种与T.(Tom ocerina) m inutusTullberg 1876 非常相似,但其下列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弹器齿节刺的刺式为5/7,1,弹器端节间齿数为5~7,爪内齿数为1,1,1,握弹器体上刚毛数为5支。正模:♀,四川峨眉山,19- IV- 1995,刘永琴;副模:4♀♀2♂♂,同正模。2. 白鳞虫兆Tom ocerus (Tom ocerina) calceus, 新种(图2)鉴别特征:本种与T.(Tomoceri  相似文献   

6.
游蛇科8种蛇的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蛇科8种蛇,分别为云南沾益采集的棕网腹链蛇(Hebius johannis),云南铜壁关采集的卡西腹链蛇(H.khasiensis)、八线腹链蛇(H.octolineatum)、双带腹链蛇(H.parallela)、八莫过树蛇(Dendrelaphis subocularis),云南澜沧采集的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云南昆明采集的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云南临沧采集的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于2014年4月对其背鳞显微皮纹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8种蛇每种使用1个个体,每个个体分别从蛇体的前、中、近尾部各采集3枚鳞片,共观察9枚鳞片。低倍下观察到鳞棱,高倍下观察到纵行小棱、条索、横纹、小孔结构,这些结构存在种间差异。八莫过树蛇和中国小头蛇无鳞棱,但是其余6种蛇鳞棱十分明显;大眼斜鳞蛇的纵行小棱短于100μm,其余7种蛇的纵行小棱均长于100μm;仅八莫过树蛇和双带腹链蛇背鳞上有明显的条索结构;八莫过树蛇的横纹为平缓波纹,其余7种蛇的横纹为"U"形波纹;小孔的形状、排列位置在种间变化较大,小孔的密集程度以八莫过树蛇、大眼斜鳞蛇、虎斑颈槽蛇较高。在8种蛇中,八莫过树蛇背鳞的显微皮纹结构最为复杂,可能与其栖息在热带雨林中有关。  相似文献   

7.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4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466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鼻间鳞(1),前额鳞(2),额鳞(1),顶鳞(2),鼻鳞(每侧1),颊鳞(每侧1),眶上鳞(每侧1),前颞鳞(每侧1),颏鳞(1),颔片(2对),背鳞(19-19-17行),肛前鳞(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平均128.2),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平均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平均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平均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蚌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雄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g,平均2.47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首次利用核糖体28S rDNA C1-D2区序列对鳞盘虫科开展初步的系统学分析,探讨鳞盘虫科各亚科是否成立及其相互关系,并考察鳞盘虫属的单系性问题.结果表明:1)寄生在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上的Sinodiplectanotrema属虫种与鳞盘虫科虫种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因虫种后吸器不具鳞盘,故应纳入鳞盘虫科4亚科之一的Murraytrematoidinae亚科;2)本研究不支持Murraytrematoidinae亚科的单系性,并支持Doumingous(2004)废除Murraytrematoidinae亚科并将其中的Lobotrema和Murraytrema二属归入Diplectaninae亚科这一做法;3)对于Doumingous(2004)所提议的新Diplectaninae亚科是否为单系群需进一步探讨;4)本研究支持Lamellodiscinae亚科的单系性;5)7种鳞盘虫属虫种的分析结果显示鳞盘虫属具有明显的非单系性.今后需要将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更多的虫种,才有可能理解鳞盘虫属及鳞盘虫科其它种类的适应辐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鳞网衣属地衣形态和化学的研究,并结合核基因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报道了采自中国秦岭山区鳞网衣属1中国新记录种——球鳞网衣(新拟)[Psora globifera(Ach.)A.Massal.]。其识别特征为地衣体由密集、重叠鳞片组成,边缘常上翘,具有光泽,无粉霜,老鳞片上表面常具裂纹;子囊盘微凸至半球形,单一或数个簇生。该研究提供了该种基于中国标本的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白鲢的鳞长与体重及外部形态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地了解鱼类鳞片在鱼类生长及鱼类学的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白鲢的鳞片生长与体重及形态可量性状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白鲢的鳞长与体重、鳞长与24个形态可量性状都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从鳞片材料上反映出白鲢体型的基本特征和生长情况。在每尾鱼体上,只要测得体长、全长及鳞长便可预测此尾鱼其它可量性状及体重的数值。这将给鱼类数量分类学及鱼体生长的研究提供简捷方便的途径。 本文还讨论了白鲢的长度与体重关系的表达式,建议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鱼体长度指标——全长与体长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11.
吴迪  刘煜  赵婷  陈红  侯先光 《古生物学报》2017,56(4):504-515
关山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之后云南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又一个特异埋藏的化石宝库。现已报道10多个门类的化石动物,对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生动物起源及演化、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的复原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始海百合属于棘皮动物门海蕾亚门,于寒武纪早期出现,志留纪灭绝。笔者将荧光显微镜等先进成像方式与传统的研究手段相结合,对新采集到的关山生物群始海百合化石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对其精细形态学构造和生活习性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认识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多样性和棘皮动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朝鲜南部Machari组Olenoides带的Agnostus(Ptychagnostus?)orientalis Kobayasbhi一种应归于Agnos-totes(Pseudoglyptagnostus)Lu,1964一属,时代是晚寒武世长山期,不是早期中寒琥世,小林贞一的Olenoides带是中及晚寒武三叶虫混杂在一起的一个化石带。他建立的该组5个化石带也有问题。Coreolenus,Ch  相似文献   

13.
Isolated sclerite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arly Cambrian small shelly fos-sils(SSF) ,accounting for one-third of both the total number of taxa and the total numberof specimens.Estimating the phylogenetic affinities of these sclerites is one of the most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SF.Sclerites referred to such taxa as the halkieri-ids,siphogonuchitids,chancelloriids,tommotiids,zhijinitids and cambroclavids generally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Problematica.As recently a…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first lobopodian known from the Ordovician is described from the Soom Shale Lagerstätte, South Africa. The organism shows features homologous to Palaeozoic marine lobopodians described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Burgess Shale, the Lower Cambrian Chengjiang biota, the Lower Cambrian Sirius Passet Lagerstätte and the Lower Cambrian of the Baltic. The discovery provides a link between marine Cambrian lobopodians and younger forms from the Silurian and Carboniferous. The new fossil preserves an annulated trunk, lobopods with clear annulations, and curved claws. It represents a rare record of a benthic organism from the Soom Shale, and demonstrates intermittent water oxygenation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unit.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产自昆明高楼房的寒武纪早期关山生物群中的葫芦虫化石,这是该类动物在全球的第三例化石记录。葫芦虫化石在关山生物群的发现对了解该类动物以及寒武纪动物群生态和演化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宽背虫属Bathynotus (Hall, 1859)广泛分布于劳伦古大陆、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 为寒武纪第二世末期最重要的标志性三叶虫之一,已成为寒武系划分的重要指示化石。其模式种B. holopygus以其狭长的颊刺、胸轴宽, 第11节肋刺巨大, 第12、13节肋刺不发育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仅分布于华南和北美, 在华南主要见于寒武系扬子区与江南区之间过渡区的黔东地区。B. holopygus产出地层延限较窄, 仅见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顶部。本文所描述的部分标本采自贵州剑河八郎苗板坡剖面苗岭统及乌溜阶界线之下2 m左右, 是在该地的首次报道, 也是全球仅有的第4个产地。笔者通过数理统计值分析进一步描述B. holopygus的特征和发育趋势, 为进一步属种研究提供新材料; 根据新发现的唇瓣标本进一步推测其唇瓣与腹边缘为愈合状态。  相似文献   

17.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段冶 《古生物学报》2004,43(1):63-71
文中描记 3个多节类三叶虫新种 :Hardyoidesdamaensissp .nov .,Meringaspisdamaensissp .nov .,andRhyssometopus (Rostrifinis)nitidussp .nov .,均产自湘西凤凰花桥组中部。同时描记首次在江南斜坡带中发现的Erixanium一属的保留命名种Erixaniumcf.E .sentum。Erixanium是全球性分布的多节类三叶虫 。  相似文献   

19.
河南叶县下寒武统辛集组单板类和腹足类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河南叶县杨寺庄下寒武统辛集组单板类13种,腹足类2种,未定类1种。其中包括2新属6新种:Repenoconus xinjiensis gen.nov.,Scenella pycna sp.nov.,Securiconus vulgaris sp.nov.,Obtusocnus grossicostus sp.nov.,Igorellina proboscis sp.nov.,Gal  相似文献   

20.
描述陕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软舌螺化石6属8种,其中有5新属(Ningqiangethus gen.nov.,Bilgulitheca gen.nov.,Xixiangethes gen.nov.,Paranicrocornus gen.no.,Inflatatheca gen.nov.),新种,1相似种,1未定种。从组织结构和面貌上论述筇竹寺阶软舌螺和梅树村阶软舌螺匠区别,筇笔直寺阶的软舌螺不仅个体增大、背腹分异、口唇发育、壳体与口盖常共存,而且属种分异度大,为进一步研究软舌螺动物的早期演化和解决下寒武统生物地层划分为对比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