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湿地作为水陆交替的过渡地带,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植物是生态功能作用发挥的基础。不同积水生境与湿地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关系密切。黄河流域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湿地面积广阔,河南黄河湿地作为黄河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水生境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晰。为研究河南黄河湿地植物的多样性现状以及积水生境对其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7个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植物进行调查,共设置样方981个。重点分析了不同积水生境湿地植物的主要群系和物种组成,研究了各生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特征(α多样性),对比了的不同积水生境植物物种组成相似性和群落间相似程度(β多样性),明确了各生境的植物物种排序和指示种。结果表明:(1)河南黄河湿地植物群系以草本群系为主,共发现188种湿地植物,分属56科,138属;(2)不同积水状况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大小依次为:季节性积水 > 永久性积水 > 间歇性积水 > 季节性水涝,主要群系总数与物种丰富度趋势表现一致;(3)不同积水生境湿地植物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季节性积水和永久性积水生境中植物物种组成相似性和群落间相似程度最高,各积水生境均有明显的优势种和指示种。河南黄河湿地积水生境在不同流段差异显著,不同积水生境下植物多样性和主要植物群系有明显区别,进行湿地生态建设时,建议优先保护季节性积水生境,减少季节性水涝生境的产生,以达到维持物种多样性,发挥湿地最大生态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湿地景观结构与生态工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m以内,积水期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1]。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南岸的洞庭湖是一个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洪道型湖泊。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我国湖泊...  相似文献   

3.
<正>高原不仅有雄伟的雪山,纵横交错的河流,广阔的草场,还有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高原湿地。在这里,不论是河流谷地,湖泊洼地,还是山麓平原,都有斑斓夺目的湿地景观。湿地已成为高原重要的生态系统。高原湿地是指分布在高原(主要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上的所有湿地类型,同高海拔或高山湿地不同。我国高原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而独特,主要4大类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高原地区多样的湿地类型,得  相似文献   

4.
垦殖对沼泽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长胜  郝庆菊  宋长春  胡必琴 《生态学报》2010,30(17):4539-4548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化低平原,同时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选取三江平原两类典型湿地-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和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草甸及由其垦殖的水田和旱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草甸与毛果苔草沼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形式相同,为单峰型,在夏季出现排放峰值,而冬季呼吸速率最低。沼泽湿地垦殖为旱田后,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形式未发生变化,但垦殖为水田后,土壤呼吸速率排放峰值的时间延后在秋季出现。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草甸、旱田及水田通过土壤呼吸释放的碳量分别为(3.1±0.4)、(4.8±0.7)、(2.8±0.4)、(2.2±0.3)tC.hm-2.a-1。毛果苔草沼泽土壤呼吸速率低于小叶章草甸是由沼泽湿地的积水环境差异造成的,而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后土壤呼吸作用减弱,主要是由于垦殖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幅降低所致。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土壤湿度(或积水深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与小叶章草甸、毛果苔草沼泽以及旱田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指数关系,Q10值分别为2.1、2.5和1.8,沼泽湿地垦殖为旱田后温度敏感性指数降低,主要是由于土壤微生物营养源减少从而对微生物营养供应受限造成的。小叶章草甸、毛果苔草沼泽、旱田以及水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积水深度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或二次曲线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5.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其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Ecotone),因而结合了陆、水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湿地既不像陆生系统那样干,也不像水生系统那样有永久性深水层,而是经常处于土壤水分饱和或有浅水层覆盖。湿地与陆生系统的分界在土壤分饱和范围的边缘;而与深水系统的交界一般定为水深2m约相当于挺水植物可以生长范围边界。水的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盐入渗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积水条件、盐分条件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原位土柱实验,对芦苇、柽柳和盐地碱蓬3种典型河口湿地植被土壤的入渗过程及水盐重分布过程进行观测,并采用Hydrus-1D模型模拟水分入渗及重分布后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含盐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积水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明显,不同积水深度条件下3种类型土壤的入渗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骤降的变化趋势,并随入渗时间延长而不断衰减并趋于稳定;入渗实验结束后,0~30 cm土层含盐量基本与入渗水含盐量一致,在水盐运移末端(深度100 cm)趋近于土壤原始含盐量;水盐重分布后,剖面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差异减小,各层含盐量同入渗实验结束时含盐量相比基本保持不变;Hydrus-1D能很好地模拟土壤水盐入渗速率及土壤剖面的整体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水盐调控、湿地水文连通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氧化亚氮通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2002~2004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3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和常年土壤过湿的灌丛湿地)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N2O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3种类型湿地N2O通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一般在非冰冻期表现为排放,冰雪覆盖期表现为微弱的吸收.生长季的N2O通量以灌丛湿地N2O排放通量最大,毛果苔草沼泽最小.全年平均N2O交换通量: 毛果苔草沼泽为53.928 mg·m-2·yr-1,小叶章湿地为21.408 mg·m-2·yr-1,灌丛湿地为657.120 mg·m-2·yr-1,证明沼泽湿地是大气N2O的源.3种类型湿地生长季N2O通量无明显的日变化,与温度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邛海湖湿地水生维管植物种类及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邛海湖湿地现有水生维管束植物77种,隶属于25科50属.其中,蕨类植物5种,隶属2科3属;被子植物72种,隶属23科47属.从植物生态类型和生活型方面来划分,邛海水生维管束植物可分为湖区水生维管植物、河口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三种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湖泊的北面、西面和南面.区系分析结果表明,邛海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7种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性分布型植物种最多.邛海湿地自然着生的水生植物群落破坏严重,挺水植物以上群落基本消失,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布区锐减,分布深度退缩,分布密度减小.针对邛海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该研究为邛海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泻湖湿地植物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4—2007年每年的7—9月4次实地调查及参考相关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山东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区系的特征。区系中有单细胞浮游藻类59属192种,底栖多细胞大型海藻58属74种,维管束植物55科134属194种。区系中的单细胞浮游藻类包括近岸广布种116种、近岸暖水种31种、近岸温带种26种;维管束植物被划分为6大生态类群,包括盐生植物24种、水生植物22种、湿生植物35种、中生植物103种、旱生植物6种、沙生植物4种,保护区内湿地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均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或盐生植物,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维管束植物按照生活型划分,有20种高位芽植物、4种地上芽植物、54种地面芽植物、48种地下芽植物和68种1年生植物,其中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占区系植物总种数的比例较高,占52.58%,反映冷湿气候和局部低洼积水环境对区系的形成起较重要作用。维管束植物属有14个地理分布区类型,包括世界分布属42属、温带分布属55属、热带分布属30属、古地中海属2属、东亚分布属4属、中国特有分布属1属,其中世界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分别占区系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1.34%和41.04%,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和冷湿气候对湿地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沼泽湿地是最主要的湿地类型,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类型湿地相比,沼泽湿地具有生态系统的高度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类型划分更为困难,这导致许多学者在进行沼泽湿地研究时研究对象对应的英文用词不当,混用、误用现象普遍,严重影响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正确使用。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湿地研究领域权威学术资料,并结合野外实际工作经验,本文阐述沼泽湿地主要类型的英文词汇(swamp,marsh,peatland,bog,fen等)的内涵,并将相近的沼泽湿地类型两两对比,简明扼要地揭示其主要的区分特征。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阐明造成沼泽湿地主要类型英文词汇混淆的主要原因为:1)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语言差异;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研究习惯差异;3)部分沼泽湿地自身的独特性难以明确区分;4)不同时期对沼泽湿地的认识不同。本研究结果能够为从事湿地科学研究及管理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更好地促进湿地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正确、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野外实际调查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对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及其区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 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有36 科63 属77 种, 含2 变种, 其中引种或栽培的5 科5 属5 种, 相比其他省份种类相对较少。(2) 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热带性质明显, 科的分布有4 个类型和2 个亚型, 属的分布有7 个类型和3个亚型。(3) 草本植物发达, 红树林植物及其伴生种为重要组成部分。(4) 单种科、单种属多, 无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长期的湿地生态监测,可以预测湿地内种群或群落未来的变化趋势。本文从湿地监测的意义、湿地监测的类型及湿地监测程序几方面对湿地生态监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沼泽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泥炭资源,排干后可开垦耕地、育林或辟为牧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林、畜牧业发展对土地需求急剧扩大,排水疏干成为自然沼泽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比较了中国最大的两处沼泽湿地——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排水前后景观格局、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变化。排水后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出现不同程度沼泽破碎化;植物群落呈现从沼生到中生的演替;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加速,使土壤碳、氮及其他营养元素含量下降。排水后水位下降是使沼泽湿地生态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排水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两处沼泽湿地在景观破碎化模式、土壤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威海湿地鸟类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湿地鸟类有6目9科63种,可按湿地生境类型分为4个类群。迁徒鸟类是构成湿地鸟类的基本种群。威海湿地是鸭雁类和的驿站或越冬地。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时空替代法,运用3S技术,结合植物群落实地调查,研究了云南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纳帕海的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格局。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加速了纳帕海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景观向草甸、垦后湿地植物群落景观演替,湿地环境不断丧失,湿地功能逐渐退化;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格局是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体现了湿地环境变化与功能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为干扰的类型与强度。  相似文献   

16.
首次系统论述了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湿地植被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湿地植被演替规律进行了全面探讨。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湿地植被演替与发展过程,经过三个阶段:即富营养沼泽→中营养沼泽→贫营养沼泽。无论是森林沼泽,还是草甸、沼生及水生植被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琪 《生态学杂志》1989,8(3):8-13,23
所谓湿地,系一个笼统的名称,直到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通常认为凡受地下水与地表水影响的土地均可称为湿地。它又可区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区别在于受不受人为活动干扰及其干扰程度。湿地包括沼泽型土壤、草甸型土壤与稻田土壤,稻田土壤在我国早期的土壤分类系统中也归为湿地族。近年来,国外对湿地研究十分活跃,从已有文献看其概念也欠确切,且因目的不同而有一定出入。例如在W.Z.Mitsh所著《湿地》一书中就引用了如下几种概念: 1.湿地系为浅水或间歇浅水层所淹没的低地,包括有植被着生的浅水湖区。2.水位接近或高于地表的土地,或者由于长期水分饱和形成的湿地,或者是具有水成土过程的土地,包括水成土以及适于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区湿地-干草原群落交错带边缘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为例,于2005年和2006年7~8月份沿湿地—干草原生境梯度按东、东北、西、西北4条样线进行实地植被调查,并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计量研究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四儿滩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分为沼泽植被、草甸植被、干草原植被3个类型。(2)四儿滩湿地植物群落结构指数除群落均匀度指数外,生态优势度、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是交错带最大,其次是旱生带,湿生带最小。(3)四儿滩湿地—干草原交错带不同方向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各项植物群落结构指数均是东北样线最大,西北样线最小。造成不同样线间边缘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程度和地形抬升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湿地中的植物入侵及湿地植物的入侵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湿地享有“自然之肾”之称,但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植物入侵已经成为干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同时湿地植物具有高度的入侵性,湿地和植物入侵都是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分析了湿地容易受到入侵的6种主要原因,包括湿地生境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湿地位置与植物扩散路线相关性;干扰;富营养化;湿地的脆弱性;外来种缺少天敌等。归纳了21种全球性主要湿地入侵植物种及其生态习性,并对湿地植物具有高度入侵性的共同特点以及解释湿地入侵现象的5种假说:天敌逃避说、宽耐受性假说、有效利用说、杂种优势说和异株克生说等作了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红树林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生物量调查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测定基础上,对广州市红树林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与大气CO2交换进行研究,分析湿地植被净生产力吸收CO2的能力和不同积水状态下(常年积水、间歇积水、无积水)湿地碳汇功能.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植被净生产力吸收CO2 33.74 t·hm-2·a-1,土壤排放CO2(包括CH4折算成CO2的温室效应量)12.26 t·hm-2·a-1,湿地每年净吸收大气CO2 21.48 t·hm-2,说明红树林湿地是一个强的碳汇;滩涂湿地植被净生产力吸收CO2 8.54 t·hm-2·a-1,土壤排放CO2 5.88 t·hm-2·a-1,排放CH4 0.19 t·hm-2·a-1,若按碳素折算,湿地每年吸收大气中碳素2.33 t·hm-2,土壤排放碳素1.74 t·hm-2包括(CH4中的碳),系统净固定碳0.59 t·hm-2,说明滩涂湿地是一个弱的碳汇,若将CH4的温室效应折算成CO2量,则土壤排放CO2 9.78 t·hm-2·a-1,排放比吸收多1.24 t·hm-2·a-1,对大气温室效应而言,滩涂湿地是一个弱碳源;常年积水下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H4,无积水下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常年积水湿地碳汇功能最大,无积水湿地碳汇功能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