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Y-ESO-1作为一种肿瘤抗原,具有较强的免疫抗原性,并且已成为肿瘤候选疫苗之一。但由于目前大多应用NY-ESO-1多肽以及蛋白质疫苗,其临床试验效果欠佳,亟需更为有效的NY-ESO-1抗原设计的肿瘤免疫治疗出现。该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将NY-ESO-1与具有增强免疫效应的五种因子分别重组成嵌合蛋白抗原,使其更有效地被加工、转运和呈递,以期找到最佳的基因佐剂,增强NY-ESO-1作为肿瘤治疗性DNA疫苗的免疫效果。采用电脉冲体内细胞高效转入的方法对C57BL/6小鼠进行DNA免疫,发现用编码NY-ESO-1或连接有HSP70的嵌合体质粒免疫可诱导强烈的NY-ESO-1特异性Ig G1反应。NY-ESO-1连接泛素的质粒免疫小鼠主要诱导NY-ESO-1特异性Ig G2a反应,表明此基因佐剂诱导强的Th1免疫反应。与其他嵌合NY-ESO-1质粒免疫相比,NYESO-1连接泛素的质粒免疫小鼠,有效地保护小鼠对有NY-ESO-1表达的B16F10黑色素瘤细胞系的挑战作用,证明强的Th1免疫反应对预防和治疗肿瘤具有重要作用。去除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可进一步增强泛素-NY-ESO-1嵌合DNA疫苗治疗黑色素瘤的作用。此外,Ub-NY-ESO-1质粒结合编码异源黑素瘤抗原GP100和TRP-2的质粒免疫可诱导对抗含有NY-ESO-1表达的B16F10黑色素瘤的协同抗肿瘤免疫疗效。该研究结果表明,编码泛素-NY-ESO-1嵌合抗原的质粒DNA疫苗或与编码其他相关黑色素瘤抗原的质粒的联合可能是有效的治疗黑色素瘤的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干扰MMP-9和FAK双基因对恶性黑色素瘤高转移细胞B16F10体内转移的影响。方法:构建PGV102-MMP9-siRNA、PGV102-FAK-siRNA重组质粒载体,脂质体TM2000介导转染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RT-PCR检测基因的干扰效果;建立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细胞在体成瘤和肿瘤的生长情况,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经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细胞5×105个/只,24天后计数小鼠肺转移结节数评价肿瘤细胞在体迁移能力。结果:RT-PCR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转染细胞组的MMP-9和FAK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细胞组(P<0.01),转染细胞组C57BL/6小鼠皮下成瘤的肿瘤生长速率、黑色素瘤肺转移结节数明显低于正常细胞组(P<0.01)。结论:干扰B16F10细胞MMP-9和FAK双基因可明显抑制小鼠体内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迁移。  相似文献   

3.
通过体外和体内模型研究光甘草定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B16F10细胞经光甘草定处理后可抑制其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诱导B16F10细胞凋亡,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状态,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Bax表达显著上升,Bcl-2则表达下调。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光甘草定处理后的B16F10细胞中,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升高,而ATP含量、乳酸生成均降低;细胞内糖酵解相关基因及蛋白HK2、Ldha表达下调。同时,经光甘草定处理后,移植瘤小鼠的肿瘤组织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肿瘤组织内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Bax表达明显上升,而Bcl-2、HK2和Ldha则表达均下调。说明,光甘草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了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而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调控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建立C57BL/6 J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接种方式、细胞接种数量和成瘤周期。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1)取6~8周龄,雄性小鼠18只,随机分三组,每组6只,分别采取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方式,每只小鼠注射100μL(3×10~6个细胞)B16F10细胞悬液,2周后,解剖小鼠并观察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2)分3组,同上,经尾静脉分别注射3×10~6个细胞、1×10~6个细胞、3×10~5个细胞,2周后,解剖小鼠并观察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3)分3组,同上,尾静脉注射1×10~6个细胞,分别于1周、2周、3周解剖小鼠,观察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结果 1)尾静脉注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小鼠发生肺转移的成功率为100%,而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未发生肺转移。2)接种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数量为1×10~6时,发生肺部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数量适中;接种细胞数量为3×10~6时,发生肺部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数量过多;接种细胞数量为3×10~5时,发生肺部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数量较少。3)尾静脉注射1×10~6个小鼠黑色素瘤细胞,饲养2周后,可以观察到黑色素瘤细胞明显的肺部转移,且不会导致小鼠死亡;饲养3周,黑色素瘤细胞肺部转移数量过多,且小鼠死亡过半;饲养1周,黑色素瘤细胞肺部转移数量较少。结论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生长2周时间,为构建C57BL/6 J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5.
旨在体外组装酵母菌表达的gp96 (Recombinant gp96,rgp96) 蛋白与B16.F10黑色素瘤抗原,大量制备新型gp96肿瘤疫苗,并研究其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利用体外组装的rgp96-肿瘤抗原复合物免疫C57BL/6小鼠,并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细胞因子染色、杀伤实验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rgp96或肿瘤抗原免疫组相比,体外组装的rgp96-肿瘤抗原复合物免疫能够显著抑制B16肿瘤的生长,而且能够明显提高肿瘤特异性T细胞活性。rgp96-肿瘤抗原复合物的抗肿瘤免疫活性与从肿瘤组织中提取的gp96接近。研究结果为大量制备新型gp96肿瘤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工作的目的是建立以β-半乳糖苷酶为标志性抗原的小鼠黑色素瘤模型,并进行肿瘤免疫的研究。我们首先在pcDNA3质粒中引入一个β-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从而建立转染质粒p3gal。p3gal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后,再通过G418筛选及X-Gal细胞染色得到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gal B16细胞株。接着用该细胞株成功地在C57小鼠上建立了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gal B16肿瘤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观察了β-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作为DNA疫苗抑制gal B16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桑根酮D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采用的体外实验,桑根酮D溶液体外共培养三种癌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小鼠黑色素瘤B16F0细胞、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采用SRB法(Sulforhodamine B)检测桑根酮D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IC_(50)。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0和B16F10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桑根酮D,考察其对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采用的体内实验,建立小鼠H22肿瘤模型并分组,三个剂量的桑根酮D分别为12.5、25、50 mg/kg,考察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桑根酮D抑制B16F0、B16F10、HepG2细胞增殖,HepG2细胞对桑根酮D最敏感,得IC_(50)为22.61±0.26μmol/L。随着桑根酮D浓度的增加,抑制细胞的作用增强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桑根酮D促进B16F0细胞内黑色素生成,促进细胞分化。12.5、25、50 mg/kg剂量的桑根酮D对小鼠肝癌细胞H22移植瘤抑制率为32.51%~45.72%。给药组小鼠的体重及各脏器指数变化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得出结论,桑根酮D具有体内外抗肝癌作用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工作的目的是建立以β-半乳糖苷酶为标志性抗原的小鼠黑色素瘤模型,并进行肿瘤免疫的研究.我们首先在pcDNA3质粒中引入一个β-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从而建立转染质粒p3gal.p3gal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后,再通过G418筛选及X-Gal细胞染色得到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galB16细胞株.接着用该细胞株成功地在C57小鼠上建立了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galB16肿瘤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观察了β-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作为DNA疫苗抑制galB16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野生型p53质粒转染黑色素瘤B16细胞,反复冻融法提取p53修饰的肿瘤抗原(p53-Ag),将抗原体外冲击同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特异性DC肿瘤疫苗;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分析其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结果显示,p53-肿瘤抗原冲击的DC可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其诱导的CTL效应对肿瘤细胞也有很好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骆驼蓬脂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 from Peganum harmala,PhLT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探讨其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将PhLTP基因亚克隆至pcDNA3.1上,获得重组质粒pcDNA3.1-PhLTP;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及空载体外转染B16细胞,MTT检测其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建立B16荷瘤小鼠模型,设重组质粒(pcDNA3.1-PhLTP)、空载(pcDNA3.1)、生理盐水和阳性药物(CTX)组,分别处理小鼠后测量各组肿瘤体积并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光镜观察鼠脾、肝等组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瘤体中PhLT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pcDNA3.1-PhLTP转染B16细胞72 h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注射pcDNA3.1-PhLTP组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小于空载和生理盐水组(P0.05)。显微镜下可见重组质粒组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坏死,而肝、肺等无明显病理损伤。重组质粒组肿瘤组织中有PhLTP蛋白的表达,且VEGF和bFGF的阳性表达指数都低于空载和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PhLTP,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其能有效地抑制B16细胞的生长,预示了该重组质粒在治疗黑色素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调黑色素瘤(melanoma)B16F10细胞中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like orphan receptor 1, ROR1)分子表达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治疗黑色素瘤筛选候选靶标奠定基础。方法①以慢病毒载体介导shRNA下调B16F10细胞中ROR1的表达,并检测其下调效果;②CCK8法检测B16F10, Scrambled和Lv-shROR1-B16F10等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再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细胞的细胞周期;③将3组细胞接种到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的致瘤能力,并检测其致瘤效果。结果①经慢病毒感染后得到Lv-shROR1-B16F10和Scrambled两株细胞;②下调ROR1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使细胞停滞在G0~G1(P<0.05);③下调ROR1能抑制B16F10细胞的致瘤能力,瘤组织中ROR1的表达水平也降低(P<0.05)。结论 ROR1可参与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以及细胞的致瘤性,是一个有效治疗黑色素瘤的候选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抗CD90单克隆抗体治疗黑色素细胞瘤的可行性及相关机制。方法: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探究抗CD90单克隆抗体是否能在体外诱导B16细胞凋亡。之后,通过向C57BL/6J小鼠皮下注射B16细胞建立小鼠黑色素瘤模型,并给予抗CD90单克隆抗体治疗,评价其抗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鼠成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分布情况,统计肿瘤中微血管密度进行比较。结果:抗CD90单克隆抗体在体外不能直接诱导B16细胞凋亡,但抗CD90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原位生长(p=0.049);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发现经过抗体治疗的小鼠成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结论:抗CD90单克隆抗体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治疗黑色素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和表达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与白细胞介素12(IL-12)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初步验证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Gen 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分别全基因合成全长人VEGFR2和IL-12基因,VEGFR2与IL-12通过Furin/2A(F2A)进行连接,融合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 VAX1,构建p VAX1-VEGFR2-F2A-IL-12表达质粒。将p VAX1-VEGFR2-F2A-IL-12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后,通过ELISA法测其真核表达能力。质粒注射B16荷瘤小鼠模型后,分析其抗肿瘤效果。[结果]质粒p VAX1-VEGFR2-F2A-IL-12构建成功;ELISA检测293T细胞转染上清液结果显示,VEGFR2和IL-12都能够在293T细胞中得到表达。质粒注射荷瘤小鼠模型后,显示出了较强的抑制B16肿瘤生长的能力,达到50%。[结论]p VAX1-VEGFR2-F2A-IL-12质粒成功构建和表达,该质粒具有较好的抑制B16肿瘤生长的能力,其抑制率达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Snail蛋白的可用于肿瘤上皮-间质化研究的肿瘤细胞模型.方法:采用亚克隆方法从质粒pCMV6-mSnail中PCR扩增小鼠Snail基因,连接至表达质粒pL-tdTomato-Neo,筛选重组质粒并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L-tdTomato-mSnail转染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G418筛选稳定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胞内Snail及上皮/间质标志物的变化.建立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活体成像系统观测移植瘤.结果:重组质粒pL-tdTomato-mSnail成功构建,其稳定转染株B16/dT-mSN胞体发出强烈红色荧光.胞内Snaill水平显著上调,E-钙粘蛋白下调,波形蛋白表达上调,呈现典型的上皮-间质化表型.结论:成功获得稳定高表达小鼠Snail蛋白的EMT细胞模型,且可用于体内外荧光成像观测,为研究Snail蛋白在介导肿瘤EMT过程中的生物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双基因联合干扰MMP-9和FAK对小鼠黑色素瘤高转移细胞B16F10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pGV102-MMP9-siRNA,pGV102-FAK-siRNA重组质粒载体,脂质体TM2000介导转染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Anti-MMP-9组,Anti-FAK组、Anti-MMP-9 &FAK组、阴性对照组。经G418筛选GFP+克隆,流式细胞仪分析阳性率,激光共聚焦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B16F10细胞MMP-9和FAK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测定各组B16F10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结果: 经G418筛选,3个转染组阳性率分别为92.41±1.64%,95.72±0.21%,91.52±0.11%,且转染后细胞形态良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个转染组的MMP-9,FAK mRNA转录水平下降明显(P<0.01),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但Anti-MMP-9 &FAK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显著低于Anti-MMP-9 组和Anti-FAK组(P<0.01)。结论: 相比单独沉默MMP-9 或FAK,联合沉默MMP-9 和FAK可明显降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6.
Onconase(Onc)是一种从林蛙(Rana pipiens)卵细胞内提取的核酸酶,实验证实其在体外和体内对多种肿瘤细胞都具有显著的杀伤效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的重组Onc和天然提取蛋白质具有相似的活性,通过测定该蛋白质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IC50和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探讨了Onc体内外的抗肿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B16细胞在体外对Onc敏感性较K562细胞低,其IC50为6.37μmol/L;但体内每次每只小鼠给予5mg/kg Onc也可显著地抑制B16细胞的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实验提供了一种简化高效获得具有天然活性Onc的方法,同时通过Onc对低敏感性肿瘤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研究,丰富了对Onc抗肿瘤作用的认识,为治疗黑色素瘤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纤黏连蛋白重组多肽CH50对黑色素瘤B1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CH50多肽抑制肿瘤生长、侵袭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小鼠腿部皮下注射B16细胞建立肿瘤动物模型。采用明胶电泳法检测B16细胞和黑色素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和激活;以CH50多肽体外处理B16细胞或体内表达CH50,观察CH50下调MMPs表达以及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 B16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主要表达MMP-2,而在肿瘤微环境中则同时表达MMP-2和MMP-9。肿瘤组织中MMPs的表达明显高于体外培养B16细胞。CH50多肽对体外培养B16细胞的MMPs表达和激活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处理后的B16细胞进入体内后表达MMPs的能力受到明显抑制。体内转染表达的CHSO多肽亦可明显抑制肿瘤表达MMPs、并抑制肿瘤侵袭能力。结论 纤黏连蛋白重组多肽CHSO可以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和激活,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生长及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转内皮抑素基因抑制高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能力.方法:将 pcDNA3.1-Endo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小鼠黑色素瘤高转移细胞株B16F10,运用RT-PCR和Western-blot验证Endo的表达后,进行瘤细胞的粘附实验、体外侵袭和运动实验以及C57BL/6小鼠的皮下种植瘤和肺转移瘤试验,并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内皮抑素基因能明显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细胞的粘附、体外侵袭和运动、体内成瘤以及肺转移能力,其中粘附抑制率36.4%,体外侵袭抑制率48.4%,细胞运动功能抑制率52.1%,肺转移抑制率为67.3%.结论:转内皮抑素基因能明显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高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是胞浆内的一种酸性蛋白质.已有研究证明,RI与核糖核酸酶A(RNaseA)和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结合可抑制其活性.本室前期实验证实,RI可有效抑制某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然而,RI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探讨RI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MTT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证明,RI基因稳定转染导致B16+F10黑色素瘤细胞S期阻滞,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增殖. Annexin V/PI结合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I过表达引起细胞凋亡.与此相一致,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过表达RI引起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下调,而Bax上调,同时伴有Pro-casepase 3激活. C57BL/ 6小鼠移植成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相比,转染RI的B16-F10细胞形成的肿瘤重量显著减少,同时伴有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降低.提示RI过表达能抑制微血管生成. 此外,体内外组织/细胞免疫化学和蛋白质印迹结果揭示,过表达RI可显著抑制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下游靶分子Akt和GSK-3β的磷酸化,并降低β-联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证明,过表达RI可通过抑制ILK/ 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引起S期阻滞,并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上述结果提示,RI可能是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