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Aiton)BI.)胚囊发育过程中功能大孢子、二核胚囊、四核胚囊、成熟胚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捕捉到了功能大孢子的三个阶段、成熟胚囊的两个阶段,进一步积累了鹤顶兰生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在功能大孢子、四核胚囊时期的合点端壁上可观察到胞间连丝,与体细胞间有物质及信息的交换,胚囊发育并非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功能大孢子早期可见明显大液泡,随后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时大液泡消失,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之间可见大量体积较小的液泡,成熟胚囊前期助细胞及卵细胞内也可见明显液泡,但当助细胞解体时,卵细胞内的大液泡也消失,液泡形态的变化可能是细胞生理状态发生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用焦锑酸盐沉淀法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胚囊发育过程中的Ca2+状态进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观察结果发现:功能大孢子时期,珠孔端的胚囊壁上开始出现小颗粒的Ca2+沉淀,但功能大孢子细胞内未见明显的Ca2+标记;四核胚囊时期胚囊壁上的Ca2+沉淀明显增多,液泡膜上有Ca2+沉淀出现,珠孔处的Ca2+沉淀颗粒较大;成熟胚囊时期,胚囊壁上的Ca2+沉淀进一步增多,且胚囊内Ca2+分布明显增多,且极性明显,珠孔端助细胞、卵细胞比合点端反足细胞有更多的Ca2+沉淀。鹤顶兰成熟胚囊内Ca2+积累的来源有:(1)在胚囊成熟前主要由珠被细胞、珠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向胚囊运输;(2)以沉淀有大量Ca2+的小泡形式跨过胚囊壁进入胚囊。  相似文献   

3.
北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石蜡切片法对北柴胡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北柴胡的胚珠为倒生型,单珠被,薄珠心.孢原细胞不经分裂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线性,多数情况下合点端的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少数情况下亚合点端的大孢子也可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蓼型胚囊;八核胚囊时期,珠心基部和两侧的一些珠心细胞保持自己的细胞质和形状,留存较久,成为珠心座细胞,珠被内表皮细胞发育为珠被绒毡层;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型四分体.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薄切片技术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宁夏枸杞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变化及营养物质积累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宁夏枸杞为中轴胎座,多室子房,倒生胚珠,单珠被,薄珠心类型。(2)位于珠心表皮下的孢原细胞可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直线型大孢子四分体,合点端第一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具有珠被绒毡层。(3)初形成的胚囊外周组织中没有营养物质积累,成熟胚囊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淀粉粒且呈珠孔端明显多于合点端的极性分布特征。(4)助细胞的珠孔端具有明显的丝状器结构,呈PAS正反应表现出多糖性质,成熟胚囊具有承珠盘结构。  相似文献   

5.
五唇兰大孢子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 Lind l.)大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呈长圆形,细胞核偏向珠孔端,细胞呈现极性分化。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随后,二分体珠孔端的一个细胞退化,合点端的一个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二核胚囊。这一过程属于双孢子葱型胚囊的大孢子发生类型。珠孔端的二分体细胞(大孢子)在退化过程中质膜保持完好,液泡数量增多,染色质高度凝集,具有细胞程序死亡的部分特征。功能大孢子的细胞器和染色质分布均匀。功能大孢子合点端的细胞壁上有发达的胞间连丝,二核胚囊期胞间连丝消失。在功能大孢子靠近合点端一侧有吞噬结构,其内含有结构模糊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6.
八角枫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角枫为顶生胎座、倒生胚珠、单珠被。孢原细胞处于珠心表皮之下,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的功能。珠心表皮细胞平周分裂产生多层珠心周缘细胞,为厚珠心。四分体线行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蓼型胚囊。开花前,两极核事例成次生核,或不融合仍保留极核状态。反足细胞退化较晚,胚囊合点端具承珠盘。  相似文献   

7.
豆强红  蔡霞 《广西植物》2010,30(1):45-50
用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对狭叶柴胡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狭叶柴胡花药壁的发育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为正四面体形;成熟的花粉粒为3-细胞型,具3个萌发孔。(2)倒生型胚珠,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常为一个雌性孢原直接发育而成,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多数情况为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3)八核胚囊时期,珠心基部和两侧的一些珠心细胞留存较久,成为珠心座细胞。此外,珠被内表皮细胞发育为珠被绒毡层。  相似文献   

8.
兰花蕉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兰花蕉(Orchidantha chinensis T.L.Wu)的胚珠倒生,具厚珠心和双珠被。内外珠被形成珠孔。假种皮从外珠被的项端发生。造孢时期,胚珠具有一层周缘细胞。造孢细胞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的线形四分体,少数三分体。合点大孢子具功能。胚囊发育属蓼型。成熟胚囊的合点端狭长,胚珠具有珠心冠原和承珠盘。反足细胞寿命长,胚珠维管束属于合点后多维管束类型。胚乳发育属核型。种子脱落时,胚尚未分化出胚芽和胚根。  相似文献   

9.
水稻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透射电镜对水稻(Oryza sativa L.)功能大孢子形成开始至胚囊成熟期间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水稻胚囊壁是在原有功能大孢子壁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周围退化珠心细胞留下的壁相叠合,使壁加厚。功能大孢子近合点端壁存在胞间连丝,其中个别胞间连丝可保留到八核胚囊。胚囊壁上内突最早于四核胚囊近珠孔端发生。八核胚囊形成后,内突的发育在胚囊不同的细胞中表现不同,其中以中央细胞最具特点,表现为先在中央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近珠孔端和近合点端两个区域的胚囊壁上形成,以后近珠孔端胚囊壁上的内突大量增加,而近合点端的却增加不明显,中部胚囊壁上的内突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到胚囊成熟时,近珠孔端胚囊壁上内突的分布密度最大,中部次之,近合点端的最小,三个区域上内突的形态各异。反足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胚囊壁上内突的形成时间较早,但以后的发育却相对缓慢,数量增加不明显。2个助细胞交界处胚囊壁上的丝状器在胚囊未明显膨大时已形成。卵细胞除在与助细胞交界处的壁外,其它部位不形成明显的内突结构。  相似文献   

10.
小麦受精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受精前成熟胚囊,除胚囊中央细胞的合点端细胞质中有酸性磷酸酶外,其余部位均未发现酸性磷酸酶。受精时期,以下部位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卵细胞的细胞核内一部分染色质和细胞质中大部分线粒体;精、卵核融合时两核的核周腔内;退化助细胞合点端细胞质和一些液泡内;进入雌性细胞中的两个精核;胚囊各成员细胞的细胞壁及胚囊周围珠心细胞的细胞壁。二细胞原胚中未见有酸性磷酸酶。早期胚乳游离核染色质上有酸性磷酸酶。小麦受精过程酸性磷酸酶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卵细胞生理状态的变化和细胞质中线粒体的改组、助细胞的退化、精核的生理状态以及精核与卵核的核膜融合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华山新麦草大孢子发生始于孢原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直线型四分体。功能大孢子位于合点端,大孢子发育为蓼型胚囊。成熟胚囊为八核七细胞,卵细胞极性明显,助细胞在极核融合前已退化一个,另一个宿存,宿存助细胞丝状器明显,并保留退化助细胞的痕迹。极核排列方向不定,反足细胞在胚囊发育早期增殖,并液泡化。此外,在华山新麦草中发现有双孢原细胞及双胚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大叶杨配囊及胚珠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叶杨胚珠、胚囊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核酸、蛋白质及不溶性多糖的分布和消长。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四分体及功能大孢子中含较少不溶性多糖,但却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功能大孢子经分裂发育成八核的蓼型胚囊。四核胚囊开始积累细胞质多糖,成熟胚囊中除反足细胞外充满淀粉粒。反足细胞形成后不久即退化。助细胞具多糖性质的丝状器,受精前两个助细胞退化。卵细胞核对Feulgen反应呈负反应。二极核受精前由胚囊中部移向卵器,与卵器接触后融合形成次生核。发育早期的胚珠为厚珠心,双珠被。晚期,内珠被退化,故成熟胚珠为单珠被。四核胚囊时期,珠孔端珠心组织退化,胚囊伸向珠孔形成胚囊喙。合点端珠心组织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一性质与绒毡层性质相似,可能涉及胚囊的营养运输。胚囊的营养来源于子房和胎座细胞内贮存的淀粉粒。  相似文献   

13.
竹节参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雌配子体(胚囊)的发育过程。竹节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线形排列的大孢子四分体。胚囊发育属蓼型,由合点端大孢子发育而成。游离核胚囊时期,胚囊珠孔端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都较胚囊合点端多;胚囊合点端相邻的珠被细胞中有含淀粉粒的小质体,与胚囊珠孔端相邻的退化中的非功能大孢子中则有含淀粉粒的大质体和大类脂体。成熟胚囊中,反足细胞较早退化;极核融合成次生核;卵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器数量较少;助细胞则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发达的丝状器。PAS反应表明,受精前的成熟胚囊中积累淀粉粒。次生核受精后,很快分裂产生胚乳游离核,到几十至数百个核时形成胚乳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则要经过较长的休眠期。  相似文献   

14.
沙田柚雌雄蕊发育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妙男  张莹  麦适秋  欧善汉   《广西植物》1993,13(2):170-173+199
沙田柚为例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具多个孢原细胞,其中之一发育形成大孢子母细胞,四个大孢子呈直线形排列,功能大孢子居合点端,胚囊发育为蓼型,珠孔端有珠心冠。 花药为四分孢子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小孢子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 同一朵花中,雌雄蕊发育的相关性是:当大孢子母细胞形成时,小孢子进入单核期。当雌蕊发育进入大孢子时期,双核花粉粒形成。大孢子和双核花粉粒都在开花前10天左右形成,雌雄蕊同时成熟。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大黍(Panicum,maximum Jacq.)胚珠附器的发生时间、位置和发育过程及其细胞化学特征。结果显示:(1)大孢子母细胞时期,珠孔端有一个或多个珠心表皮细胞开始伸长、膨大,特化为胚珠附器。(2)当胚珠附器伸长、膨大至最大程度时,胚珠附器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极性特征:细胞核位于细胞的珠孔端,大而清晰;细胞内同时形成了一个特大的液泡,几乎占据了整个细胞的合点端;细胞质则被挤到珠孔端一侧,集中分布在核的周围。(3)胚珠附器从开始出现到发育成熟,都没有淀粉粒的积累;但是,PAS反应显示胚珠附器细胞壁和细胞质都比普通珠心细胞的染色程度深,这说明其细胞壁和细胞内部富含可溶性多糖。  相似文献   

16.
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胚囊周围邻近的珠心细胞退化降解,并出现很高的酸性磷酸酶反应,特别是合点部分最强。电镜细胞化学定位也表明退化珠心细胞质中有强烈的酸性磷酸酶活力,它们存在于多层环状的胞质结构中,而远离胚囊的非退化珠心细胞中无上述结构,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出现于液泡中。认为珠心细胞的退化是一种自溶现象。从功能大孢子至七细胞胚囊期,胚囊内部胞质酸性磷酸酶活性很低,合点与珠孔两端的反应强度无明显区別。后期成熟胚囊阶段,反足细胞中出现强烈酸性磷酸酶活性,中央细胞次之,而助细胞及卵细胞中很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车桑子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发育进行观察,探讨车桑子自然结籽率低的原因和明确其胚胎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车桑子花柱有花柱道,子房3室,中轴胎座,横生胚珠,每心室两枚胚珠,双珠被,厚珠心,无承珠盘。(2)位于珠心表皮细胞下的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产生造孢细胞,造孢细胞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性四分体,靠近珠孔端3个大孢子退化消失,靠合点端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大孢子发生类型为单孢子发生型。(3)单核胚囊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7细胞8核的成熟胚囊,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4)花器官形态的变化和大孢子发育过程有一定联系,可根据雌花形态特征大致判断大孢子发育时期。研究认为,车桑子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胚囊不中空、游离核不进一步细胞化等异常现象,可能是导致车桑子自然结籽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红皮树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红皮树(Styrax suberifoltus Hook.et Arn.)大小孢子发育和早期胚胎发生。子房具胚珠20—23枚,胚珠横生,珠被二层,薄珠心,孢原细胞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作用。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胚囊发育为正常型。成熟胚囊具大量淀粉粒。小孢子形成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传粉后、受精前两个助细胞在形状和对苏木精着色程度上有显著区别。胚乳发育为细胞型。在合子分裂前,胚乳细胞增至约26个时,暂时停止分裂。苏木精对细胞质不易着色,似解体细胞。有胚乳吸器。  相似文献   

19.
李平  郑学经 《植物研究》1986,6(1):43-53
本文描述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的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的形成和雄配子体的形态。胚珠为倒生型,双珠被,厚珠心型。胎座为侧膜胎座向中轴胎座的过渡类型,胶囊发育为葱型的变异型。孢原细胞直接发生于幼胚珠的珠心表皮细胞之下,孢原细胞平周分裂,形成初生周缘细胞及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周缘细胞分裂先于初生造孢细胞,分裂结果与珠心表皮细胞共同形成了珠心组织。初生造孢细胞进一步发育,形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即出现壁,形成二分体。一般是珠孔端二分体细胞小于合点端二分体细胞,但偶尔也见到前者大于后者的情况。在二分体形成后珠孔端二分体细胞立即退化、或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再退化(该次分裂多为斜向的)。合点端二分体细胞发育,经二核胚囊,四核胚囊,六核胚囊阶段至成熟胚囊。一般在珠孔端的周围淀粉粒丰富,并先于合点端的核进行分裂。珠孔端由二个助细胞,一个卵细胞构成卵器,助细胞具钩突,并具丝状器,两个极核。合点端常见多核仁的大核,成熟胚囊未见八核。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的,花药壁具变形绒毡层,花粉中充满淀粉粒。沼生目型胚乳。  相似文献   

20.
香子兰[Vanilla fragrans(Salisb.)Ames(V·planifolia Andr.)]胚囊发育属蓼型。孢原细胞直接转变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二分体,其珠孔端细胞不再分裂而合点端细胞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因此形成三分体。合点端具功能大孢子进行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八个核七个细胞的胚囊。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Ⅰ前期的较晚阶段,在合点端先形成胼胝质壁,胼胝质点状分布成为一筛状结构。然后胼胝质逐渐包围整个大孢子母细胞。二分体、三分体阶段各细胞均为胼胝质壁包围,仅合点端细胞的端壁具筛状的胼胝质结构。三分体时筛状结构上胼胝质减少。到二核胚囊阶段胼胝质逐渐消失。大孢子母细胞中积累淀粉比胼胝质壁的出现略早。三分体时,具功能大孢子中淀粉骤然增多。由大孢子发育成胚囊的过程中均有大量淀粉,至胚囊成熟淀粉消失。还讨论了大孢子发生过程中的极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