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新世     
《化石》1975,(1)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大时代,也是生物史上的“哺乳动物时代”,起始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古新世是新生代的开始阶段,延续约一千万年。在这一时期内沉积的岩层称为古新世地层或古新统(因岩层多呈红色,故又称“红层”)。许多现代的和绝灭的哺乳动物类群,包括人类远古祖先在内的灵长目,都在这一时期初次出现并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因此,古新世地层,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研究地球史和哺乳动物起源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新灾变论恐龙,这一盛极于中生代的庞然大物,一进入新生代,就迅速绝灭了。生物界于是进入由哺乳动物一直到人所统治的新生代。对于这一剧变,从1980年Alvarez父子等发现中、新生代间的界线粘土层含铱异常丰富以后,天外降临的灾难对地球生物的演进起着决定作用的新灾变论于是盛行起来。这一简单直截的灾变论又特别吸引那些并不从事生物或古生物研究的局外专家。为此,现从生物界容易为人明瞭的衰退类群在量方面的异常变化,进而再审视当时以生物界为主体的地质史中新生因素在基本性质方面有哪些变化,它们将对生物进化过程以及地质史整体发展说明了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生代植物演化及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侧重于介绍近5年来中国新生代植物研究的新进展,以研究实例方式,重点列举从新生代植物类群发现、气候定量重建、历史生物地理、全新世植物遗存反映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等4个方面研究的亮点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以礼草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相统一的原理,本文讨论了以礼草属的分布中心、起源地、 起源时间和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以礼草属全世界约26种、6变种,隶属于3个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也有分布。其中,中国的青藏高原汇聚了该属的大多数种类,且不同等级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集居于此,使其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而该属的原始类群、以及与原始类群很近缘的鹅观草属却分布在这一中心之外的天山地区,加之天山地区自新生代的晚第三纪再次抬升以来,具备了以礼草属发生和繁衍的自然条件,因而天山地区很可能就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也可能在晚第三纪或第四纪初。以礼草属自天山起源后,扩散的途径大概有3条,其中西南向途径和东南向途径从东、西两侧侵入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得到极度发展,并随着高原的继续隆起,进一步衍生出最高级的类群短穗组,从而形成了以礼草属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蒋际宝  邱江平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074-28
截至2017年中国已记录巨蚓科蚯蚓579种(亚种), 优势类群为远盲蚓属(Amynthas)与腔蚓属(Metaphire), 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联合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可较好地探讨中国巨蚓科蚯蚓的起源、分化与扩散。本文概述了中国巨蚓科蚯蚓物种的起源、分化时间以及扩散历程, 探讨了受精囊孔、盲肠形状等重要特征的演化, 分析了现行分类系统的缺陷。多项研究表明, 中国巨蚓科主要类群的祖先起源于中南半岛, 于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初期进入中国, 在新生代得以繁荣发展; 受精囊孔的对数或位置是多起源的, 盲肠形状演化中有祖征重现的现象, 故使用少数形态特征进行类群划分的现行分类系统有待改进。此外, 中国巨蚓科蚯蚓的具体演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因此, 在未来研究中整合形态特征、分子数据与地理格局、地质历史及环境因子等信息, 定量分析类群演化与古地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间的关系, 将有助于全面厘清中国巨蚓科蚯蚓演化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6.
恐龙蛋     
《化石》1992,(4)
据发现者 Gordon Walker 的意见,这是一枚一亿九千万年前的恐龙蛋。它发现于美国南达科他的拉皮德城。蛋内有胚胎,石英粒子的无机物取代了有机物。有关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二足行走的恐龙的蛋。但还有的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只鸟蛋,时代可能是新生代。确切的时代和归属还有待专家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庄平   《广西植物》2012,32(2):150-156
依据植物分类学和地理学研究成果,尤其是从中国东部到西端喜玛拉雅杜鹃花类群分布及其现代与历史环境变化和规律,在已有的3个亚属级分布型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由7组和49亚组构成的11个杜鹃花属组与亚组级分布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布型体系展示了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在我国东部到西端的4个基本地理单元的分布面貌,尤其是展示了以杜鹃花亚属和常绿杜鹃亚属为主的不同大小、不同性质与不同进化程度的亚组级单位在上述分布体系中的位置与数量分布,从而揭示了我国东西向地形阶地由低到高和新生代以来生物地史由较稳定区到巨变区延展变化对杜鹃花属类群分布格局带来的巨大影响。指出,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的组与亚组级中的大类群、较广布群、原始群和常绿杜鹃类群的分布区或集中分布区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东;反之,小类群、狭域与特有群、进化类群和有鳞类群的分布区或分布重心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西。川西山地、狭义横断山、喜玛拉雅山既是杜鹃花属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某些类群扩散、迁移的地理屏障,对我国现代杜鹃花分布区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东西向的地理环境变化是我国杜鹃花植物属下类群及其分布型变化的主轴。  相似文献   

8.
四川盐源盆地哺乳类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盐源盆地上新世和更新世晚期两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十余种,据之修正了该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的时代和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依据植物分类学和地理学研究成果,尤其是从中国东部到西端喜玛拉雅杜鹃花类群分布及其现代与历史环境变化和规律,在已有的3个亚属级分布型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由7组和49亚组构成的11个杜鹃花属组与亚组级分布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布型体系展示了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在我国东部到西端的4个基本地理单元的分布面貌,尤其是展示了以杜鹃花亚属和常绿杜鹃亚属为主的不同大小、不同性质与不同进化程度的亚组级单位在上述分布体系中的位置与数量分布,从而揭示了我国东西向地形阶地由低到高和新生代以来生物地史由较稳定区到巨变区延展变化对杜鹃花属类群分布格局带来的巨大影响.指出,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的组与亚组级中的大类群、较广布群、原始群和常绿杜鹃类群的分布区或集中分布区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东;反之,小类群、狭域与特有群、进化类群和有鳞类群的分布区或分布重心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西.川西山地、狭义横断山、喜玛拉雅山既是杜鹃花属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某些类群扩散、迁移的地理屏障,对我国现代杜鹃花分布区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东西向的地理环境变化是我国杜鹃花植物属下类群及其分布型变化的主轴.  相似文献   

10.
植物亲缘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以来剧烈的地质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交错对温带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种群结构和物种分化造成了深刻影响。近20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分析方法的成熟,植物亲缘地理学利用基因谱系关系和在种群中的时空分布来追溯种群的进化历史,在探讨植物类群对地质气候变迁的响应以及种群分化的历史成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作者也注意到了被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些问题。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总结,着重于分析方法和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陕西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陕西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层保存得非常完好,各个时代的地层,几乎都有其代表,并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第四纪地层中,特别具有意义的是公王岭及陈家窝分别发现了蓝田人头盖骨及下颌骨,一些地区还发现了旧石器,更进一步证实这一地区在第四  相似文献   

12.
河北蔚县大南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时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在河北蔚县一带晚新生界陆相沉积中,陆续发现有四个不同的化石层位,使这一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关系更加明确。本文所记述的大南沟化石点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泥河湾期哺乳动物群,其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13.
李雅轩 《化石》1997,(2):9-11
第三纪主要哺乳动物类群的演化李雅轩编译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它具有更完善的适应能力。有化石证明,现代的哺乳类起源于原始的兽齿类,进入新生代以后,以食虫类为基干的有胎盘类迅速分化发展,占整个哺乳动物总数的95%以上,至今仍雄称全球,因而常称...  相似文献   

14.
安徽潜山、宣城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十分稀少和非常珍贵的。长期以来,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国家的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解放后,在我国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广东、新疆、湖南、江西、安徽和内蒙等地发现了分布相当广泛的古新世陆相沉积物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新生代地层的这一空白,开拓了哺乳类化石研究的新篇章为研究哺乳类起源、发展、迁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中、新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盆地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这篇短文中,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叙述和讨论了豫西潭头、灵宝和卢氏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问题。在这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堆积物中,属于晚白垩世的有潭头盆地秋扒组和灵宝盆地的南朝组,后一个盆地还可能存在着时代更早的白垩纪地层。在潭头盆地的高峪沟组和大章组中分别找到中古新世的阶齿兽、中兽科和晚古新世的牧兽科、假古猬科化石;在潭头组中发现原恐角兽类和古脊齿兽类化石,时代为早始新世。在灵宝盆地的项城群中尚未找到哺乳类化石,可能包括古新世和始新世早中期的堆积。卢氏盆地的卢氏组和锄钩峪组以及灵宝盆地的川口组和浑水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卢氏组下部和川口组或许可延至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6.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杨钟健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他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从而在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国人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他早期主要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后来研究重心转向中生代的四足类,尤其是恐龙为代表的主龙类.他是中国许多中生代类群的第一个研究者,在主龙型类、兽孔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真核藻类18SrDNA类群特异性PCR引物的设计与评估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Primrose等一系列程序设计类群特异性PCR引物并评估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并对这一方法的优势与应用类群特异性PCR引物进行群落多样性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希腊莱斯沃斯岛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木化石产地之一, 出露有由中新世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矿化森林, 保存有大量的植物以及部分动物化石。其中大多数木化石横卧或直立原地埋藏, 并保留比较完整的根系, 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新生代矿化森林生态系统。本文对莱斯沃斯岛已报道的木化石进行详细梳理分析, 共计8科15属32种, 包括裸子植物6科11属22种, 被子植物2科4属10种, 并着重介绍了发现自莱斯沃斯的代表性木化石特有类群系统古生物学属性。通过木化石反映的植物类群, 初步恢复莱斯沃斯岛中新世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 总体比较温暖潮湿, 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后对莱斯沃斯岛木化石的埋藏环境进行了简要讨论, 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报道和描述了一些在属级别上不确定的鸭嘴龙超科材料;标本发现于湖北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淅川盆地西南部的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鸭嘴龙超科的骨骼化石和分散的恐龙蛋共存于同一层位,大部分的骨骼化石属于未离巢晚期和幼年早期的个体发育阶段。这一状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未离巢和幼年早期阶段的个体与更年老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之间的地域分隔。通过直接的形态学对比研究,确信可以识别出至少两个鸭嘴龙超科的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可能代表了一个相对进步的基干鸭嘴龙类,而另一个类群则很可能归属于鸭嘴龙亚科。鉴于北美鸭嘴龙亚科最早出现的地层时代要更晚,中桑顿期马家村组中段的鸭嘴龙亚科化石材料提供了鸭嘴龙亚科乃至鸭嘴龙科亚洲起源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