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64年4月我们在皖南石台的华溪蟹(Sinopotamon)检到囊蚴后。1965年4月又从歙县西溪南公社依坑溪(黄山南20余公里)的华溪蟹中检获二种囊蚴:一种为其他科吸虫囊蚴,将另文报告;一种为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囊蚴,感染猫、犬后获得该虫成虫,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所有华溪蟹系1965年4月从歙县西溪南公社依坑溪采集。按体重、性别分10克以上、5—10克、5克以下(以下简称大、中、小蟹)三组,捣碎水洗沉淀。在解剖镜下观察并测量囊蚴。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80—1981年进行广东山区蟹类的剖检,于阳山县获得一种微茎类吸虫囊蚴,通过动物饲喂感染及人工体外培养,均达到性成熟的成虫期。染色、封固、绘图、测量及观察后。作者认为该虫种是前人未曾报道过的新属新种——阳山似丰体吸虫。现将本虫种的描述及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d和35 d,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48 h,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18 d(童虫期),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1),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在感染后35 d(成虫期),四种肠道菌与童虫期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其中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尤以童虫期、成虫期较重.  相似文献   

4.
1939年吴光报告在安徽省的豹体内发现卫氏井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1951年吴氏又在绩溪的石蟹体内见有该虫囊蚴。1964年4月我们在皖南石台县七里溪和柯村采集的锯齿石蟹(Potamondenticulatus H.Milne-Edwards)亦检到囊蚴,感染猫、犬后获得该虫成虫。有关成虫的详细观察结果将另文报告。 囊蚴检查均按只捣碎水洗沉淀,七里溪和柯村河石蟹共检查130只,检获囊蚴970个,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1979—1981在广西海滩的蟹类及广东山区的淡水虾体内分别检获三种微茎类吸虫囊蚴,通过动物饲喂感染均获得成熟的成虫,对囊蚴及成虫进行了染色、封固、测量及观察。作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新种——旋圈圆盘吸虫 Sphairiotrema cylista sp.nov.,首次报告了巨卵马蹄吸虫 Maritrema majestova Ke,1976的蟹类中间宿主及囊蚴形态,还发现马坝似蹄吸虫 Maritreminoides mapaensis Chen,1957的囊蚴可以寄生在另一种淡水虾体内。 本文的材料及方法、描述测量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地点等悉同作者前文(柯小麟等1976;1980)。  相似文献   

6.
在卫氏并殖吸虫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的研究中,用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文献很少,而且均写为用囊蚴感染小鼠后的观察,动物用量也少,因而有所局限。我们在以小鼠等常用实验动物进行卫氏并殖吸虫的宿主转换及转续传播的研究中,分别用囊蚴和滞育童虫感染了大量小鼠,对该虫种在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作了进一步观察,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
微茎类吸虫的囊蚴及成虫广泛寄生于咸、淡水领域的甲壳类及各种动物体内,广东及广西等地虫种很丰富。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高原,位处边境,山高林密溪河纵横,地形复杂,甲壳类及动物种类繁多。但过去有关微茎类吸虫仅钟惠澜等,1975论及当地淡水蟹体内有微茎类吸虫囊蚴寄生,但未有进一步作动物饲喂感染或体外培养以获得成虫。故云南省有关该类虫种的材料极贫乏。作者近年曾到云南省进行调查采集,初步整理出微茎科吸虫中两个属内的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镜对并殖吸虫进行观察研究的报道多见于成虫期。至目前为止,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殖吸虫卵的,国外有:Ishii,Y.et al.(1970)对克氏并殖(Paragongmus kellicotti)、墨西哥并殖(P.mexicanus)及秘鲁并殖吸虫(P.pruvianus)卵的观察;国内有何毅勋(1980)对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t);樊培芳(1985)对卫氏并殖(P.w)斯氏狸殖(Pagumogonimus skrjabini)和四川并殖吸虫(P.szechuanensis)虫卵的比较观察。本文也对卫氏并殖吸虫(P.w)斯氏狸殖吸虫(P.s)以及异睾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heterorchis)的虫卵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已报道的各虫卵进行比较。这样,除能了解卵壳的表面结构外并将有助于并殖吸虫分类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并殖吸虫虫种繁多,我国已发现26种。一般皆以形态学分类为主。由于寄生的宿主及分布地域、孳生环境的不同,致使形态上也有差异。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探讨虫种间差异是研究分类问题的另一途径。本文在同等条件下比较研究湖北两种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同时与王芄芄(1982)报道的卫氏、李树华(1983)报道的斯氏进行了同一虫种间的染色体组型比较。材料和方法自通山及神农架并殖吸虫流行区溪蟹中分离出并殖吸虫囊蚴,经喂食或腹腔注射法感染家犬,于120—136天剖杀,从肺囊肿取出成虫。刘囊蚴及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形态学观察、鉴定。从成虫体内取…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首次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长爪沙鼠,探讨其作为研究卫氏并殖吸虫动物模型的可能性。结果显示:被感染的18只沙鼠全部检获到发育的大型童虫,回收率为6.7%~90%。童虫分布范围广泛,不仅腹腔、胸腔、肝、肺等组织中检获到大量童虫,并在2只沙鼠脑组织中亦发现童虫,所有童虫的生殖系统已发育达到性成熟前期。这表明沙鼠体内自然遗传属性及内在生态环境是适合卫氏并殖吸虫的生长发育。如对实验的沙鼠接种适量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有可能提高沙鼠的存活时间,使童虫发育为成虫并产卵,从而使沙鼠这个实验动物成为一个适宜的卫氏并殖吸虫动物模型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华支睾吸虫的实验宿主,所见报告有猫、犬、豚鼠、家兔、仓鼠、海狸、大鼠及小鼠等。Wykoff(1958)及Yoshimura等(1972)对大鼠华支睾吸虫病模型进行过一些研究。国内有关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系统资料尚未见到。我们对大白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获虫率、载虫数及虫体发育情况进行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选体重约120克的健康大白鼠,雌雄各半。主要来自本所动物房,少数来自重庆市。囊蚴由本病流行区的麦穗鱼体内分离。选择蚴虫活泼,排泄囊黑,颗粒明显的囊蚴,按每鼠所需感染数量放入凹玻片中,用少量清水保存备用。用玻璃…  相似文献   

12.
范尼道佛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5个阶段。它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小型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终末宿主是鳜。文中对这种吸虫的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的形态特征以及尾蚴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用人工方法成功地将尾蚴感染青后,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囊蚴在鱼体内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发育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马蹄属一新种及其囊蚴在体外的培养(吸虫纲:微茎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6—7月间,作者于吉林省敦化市检查东北(虫刺)蛄Cambaroides dauricus时,于其鳃及肝内查得马蹄属Maritrema Nicoll., 1907吸虫囊蚴,经感染雏鸭、大白鼠、犬及人工体外培养,结果仅于雏鸭及体外培养获得成虫。检查当地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亦获得成虫,经鉴定认为是一新种,定名为吉林马蹄吸虫,新种Maritrema jilinensis sp.nov.。现将结果报道于下。文内量度以mm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4.
不同龄期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捕获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麦穗鱼,隔离饲养,用不同日龄囊蚴感染猫,感染后30d做解剖,收集成虫做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日龄寄生力分析。结果表明,0、379、762、1038日龄囊蚴感染的获虫率分别为43.07%、85.45%、4.51%、9.80%。结合国内资料,建立了计算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已有不少人做过专门研究。徐锡藩(1939)在实验室将人工感染本虫的一种淡水螺(Bithynia,fuchsianus)和未曾感染本虫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苗放在同一水族缸里饲养,6个半月后在鱼体肌肉内获得与自然感染相同形态的华枝睾吸虫囊蚴。徐秉锟(1964)报告本虫在纹沼螺(Parafoisarulus Striatulus)体内能完成囊蚴期发育。铃木了司等(1966)曾用本虫尾蚴感染鲤科淡水鱼鳞(zacco platylus)和麦穗鱼进  相似文献   

16.
国内已报告的微茎吸虫只有三种,作者(陈心陶,1944)首先描述由家鸭肠腔取出的二叶肉茎吸虫(Spelotrema pseudogonotyla)。不久叶英、吴光二氏(1951)在蝦体内发现小微茎吸虫(Microphallus minus)的囊蚴。最近蔡尚达氏(1955)又报告一新属新种——陈氏假拉吸虫(Pseudolevinseniella cheni)——其囊蚴寄生于蝦体内,但成虫可通过实验方法感染家鸭及苍顶夜鹭。  相似文献   

17.
吴信忠  李树华 《动物学报》1998,44(3):286-292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三平正并殖吸虫童虫、早期成虫和后期成虫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平正并殖吸虫由童虫向成熟期发育过程中,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和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的同工酶谱趋于复杂,酶带数目后期成虫〉早期成虫〉童虫;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则趋于简单,童虫或未成熟虫体酶带数目较成熟虫体为多。三种酶系统的同工酶排列型式显示,吸虫由童虫  相似文献   

18.
吴信忠  李树华 《动物学报》1990,36(2):149-156
本文采用Disc-PAGE电泳,首次对我国独有的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成虫、童虫、囊蚴的乳酸脱氢酶(以下简称LDH)、苹果酸脱氢酶(以下简称MDH)和酯酶(以下简称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在成虫、童虫、囊蚴间,LDH、MDH、EST同工酶在酶带数、排列型式、Rf值、相对活性和优势酶带的位置都存在差异。 根据虫体和宿主组织同工酶谱的不同,可以认为是本虫本身所具有。 同工酶作为其分类指标时,不仅要比较不同虫种成虫稳定的同工酶谱,也要比较同工酶在个体发育型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Palisot de Beauvois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有孤雌生殖的现象。 自1982~1985年,我们先后单独饲养雌虫69头,其中,有2头进行孤雌生殖,占3.9%。产卵量38~247粒,孵化率28~80.4%,卵期19~57天,成虫寿命97~137天。共孵化101头小若虫,再将这些若虫单独饲养,羽化为成虫54头(其中雌虫32头)。对这些成虫以3种不同配对方式进行观察:(1)无性后代雌虫与有性雄虫交配(5对),产卵54粒,未孵化;(2)无性后代雄虫与有性雌虫交配(8对),未产卵都死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在中间宿主赤豆螺体内发育的中华下弯吸虫雷蚴和尾蚴形态,并用其尾蚴形成的囊蚴感染鸭和鸡,从试验动物体内检得不同虫龄的童虫和成虫,5日龄童虫出现龙骨样突出的中间列腹腺,9日龄虫体成熟,大小为2.50─3.30×0.675─0.950mm,出现发育完全的生殖腺,子宫内已含有成熟的虫卵。虫体两侧列腹腺数为9─13个,多为12个,中列腹腺起自内贮精囊的后部,止于卵巢后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