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物的行为节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动物的行为节律按节律期长短可区分为6种类型,即年节律、月节律、潮汐节律、昼夜节律、短期节律和间歇节律。行为节律大都是由体内的生物钟调控的,但需靠外在的定时因素的作用,使动物的行为节律与环境的周期变化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跟踪和直接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野外5只大熊猫1981-1982年的昼夜活动。大熊猫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最高是18:00时,次高是04:00时;有两个低谷,最低是09:00时,次低是24:00时;年平均昼夜活动率为57-66%。  相似文献   

3.
明确昆虫求偶及交配等生殖行为的节律,对于性信息素引诱剂的研发与田间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番茄潜叶蛾雌虫的求偶行为和雌雄成虫的交配行为节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雌虫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亮期开始前少数个体出现求偶现象,亮期开始求偶率迅速增加,在0.5 h内达到高峰期,高峰期平均求偶率达80%以上。不同日龄求偶率不同,2~3日龄为该虫求偶最活跃龄期。番茄潜叶蛾雌雄间交配主要发生在亮期,亮期0.5 h到达高峰期,交配率达90%,与雌虫求偶高峰期吻合。番茄潜叶蛾雌、雄虫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雌虫7 d内最高交配4次。相对于雌雄比1∶1,雌雄比1∶2的交配率有所降低,而雌雄比2∶1的交配率和平均交配时长均有所上升。本研究证实了番茄潜叶蛾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和交配,且求偶和交配行为存在明显的节律性,雌、雄蛾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  相似文献   

4.
鼬獾(Melogale moschata)是食肉目鼬科鼬獾属动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但有关鼬獾的生态研究报导比较少.为掌握鼬獾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鼬獾进行了监测,每个保护...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节拍     
耿宇鹏  钟扬 《生命世界》2008,(10):38-41
许多生物的生命活动都表现出周期性的节律变化。例如,人体体温在24小时内常常呈现周期性波动;含羞草的叶片每到夜晚就会闭合,第二天又会重新打开,如此循环反复;有些虫媒传粉的植物总是在清晨或傍晚开花,而花香和花蜜的合成和释放又总是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6.
桧柏新类型塔柏生长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海  王晓冬 《植物研究》1999,19(2):227-231
本文应用数学模型及曲线图方法对桧柏新类型塔柏的生长节律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塔柏的生长节律  相似文献   

7.
小熊猫夏秋季的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11月,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6只野生小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具有晨昏活动的习性,5~11月的平均活动率为0.5286。小熊猫以白昼活动为主,兼夜间活动,白昼的活动率(0.5903±0.0538)高于夜晚活动率(0.4468±0.0413)。每昼夜有(52.86±9.8)%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其中64.53%的活动时间在白昼,35.47%的活动时间在夜晚。每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08∶00~10∶00和17∶30~18∶30。在休息时间的分配上,小熊猫每昼夜长休息平均2.07次,持续时间平均3.75小时;中等长度休息1.56次,持续1.59小时;短休息1.21次,持续0.84小时;长休息有44.06%在白昼,55.94%在夜晚。  相似文献   

8.
永州城郊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适合蝙蝠的生存。通过对永州城郊3个固定观察点上空的蝙蝠活动进行长期观察,初步掌握了其晚间活动节律。蝙蝠4月上旬开始出现在观察点上空,11月上旬消失,一年共活动约7个半月。蝙蝠每天活动的群体数量、起始时间、高峰时间以及结束时间随月份的推移表现出先增加(延迟)后稳定再减少(提前)的趋势。蝙蝠每天傍晚活动的高度随夜色加深而逐渐减低。蝙蝠活动节律的形成与永州当地傍晚温度、日落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且临活动前或活动中的天气变化对蝙蝠活动影响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蝙蝠的活动规律,也可为当地蝙蝠保护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头鹤孵卵后期的行为节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2003~2004年连续2年的4月末至5月初在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对3对野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孵卵过程进行了定点观察,结果表明,白头鹤的卧巢行为(t=-4.92,P=0.00)和护巢行为(t=3.09,P=0.007)在雌、雄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孵卵阶段的卧巢行为(t=2.95,P<0.01)、护巢行为(t=4.29,P<0.01)和育雏行为(t=-6.79,P<0.01)表现出不同的节律性。天气状况是影响白头鹤孵卵期各行为的重要因素,晴天时的凉卵行为(t=1.55,P<0.01)和育雏行为(t=4.06,P>0.01)时间明显多于阴雨天。对雌、雄个体行为同时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雌(雄)鹤卧巢行为的时间与雄(雌)鹤护巢行为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和R=0.86)。  相似文献   

10.
食蚊鱼昼夜摄食节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时段采样法研究入侵物种食蚊鱼的夏季昼夜摄食节律。食蚊鱼夏季种群内有雌鱼、雄鱼和幼鱼三个不同的摄食类群,这三个类群的摄食节律差异明显。雌鱼摄食节律成双峰型,第一高峰在10:00,而最高峰在22:00,此时肠道食物团平均重量11.70±11.60mg,饱满指数为190.22±155.61。幼鱼也成双峰型,分别在6:00和18:00有两个摄食高峰,以清晨6:00为最高,肠道食物团平均重1.08±1.09mg,饱满指数为128.44±105.49。雄鱼则成单峰型,摄食高峰出现午后14:00左右,肠道食物团平均重0.71±0.96mg,饱满指数为71.80±107.65。食蚊鱼不同摄食类群间的摄食高峰交错出现,是其协调种内关系,降低种内竞争的一种有效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明确酪蝇Piophila casei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为深入研究酪蝇的性信息素打下基础。【方法】在室内条件[温度(27±1)℃,光周期L︰D=14︰10]下观察了酪蝇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结果】结果表明,化蛹后第8天成虫羽化最多,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由暗期进入光期的前后,雄虫略早于雌虫羽化。观察结果表明,当雄虫接近蛹壳时会表现出"触摸"、"经过"、"扑"、"抱握"等动作,而雌虫仅有"触摸"、"抱握"的动作。当遇到同性成虫或者已交配雌虫时,雄虫会"追逐"对方,当接触到对方时雄虫会表现出"抱握"、"触摸"动作以进行识别,被识别雄虫会"翘起腹部末端"使对方离开,已交配雌虫则猛烈"摆动身体"使对方离开。当遇到处女雌虫时,雄虫跳跃到雌虫背上迅速进行交配。雌虫羽化后1 min即可交配,雄虫羽化后30 min可交配,交配平均持续时间10 min。雄虫间会有交配竞争行为发生,后来者会跳跃到先来者背上,向下弯曲腹部试图越过先来者与雌虫交配。【结论】酪蝇的羽化高峰出现在进入光期前后。成虫对蛹壳有显著趋性,雄虫主动追逐识别异性,较雌虫表现出更强烈的交配欲望。  相似文献   

12.
大鵟夏季的活动及取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Buteohemilasius)于夏季在栖落,梳羽,取食,扑翼飞行,滑翔和捕食上化费的时间分别占整个活动日(15h)的81.01%,8.86%,4.39%,3.09%,2.24%和0.41%;从130块食物团的分析表明大的食物主要由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根田鼠(MicratusOeconomus),高原鼠兔(Ochotomacurzonia),雀形目小鸟及昆虫组成。一只大平均1d吐1.5±0.6(n=7),相当于消耗1.62只鼠。  相似文献   

13.
栗山天牛成虫的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取食、交配、产卵、爬行和飞翔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其取食的高峰期是在晚上18时至20时;交配高峰期为17时至22时;产卵和爬行的高峰期均为19时至22时;飞翔的高峰期为19时至21时.提出了昆虫活跃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光周期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羽化节律的调控作用,为小菜蛾的季节性种群动态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周期条件下,观察小菜蛾每日的羽化情况。【结果】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周期条件下,小菜蛾蛹在24 h均可以羽化。正常光周期下,羽化行为表现为近似抛物线形昼夜节律,雌成虫通常在黑暗阶段羽化(18:00-6:00),而雄成虫大多在光照阶段羽化(6:00-18:00)。在逆转光周期下,小菜蛾蛹的羽化无明显规律。在正常光周期下,雌成虫的羽化频率在光期和暗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相比于暗期,雄成虫在光期羽化率较高;在逆转光周期后,雌成虫在暗期(6:00-18:00)的羽化数量比光期(18:00-6:00)高,雄成虫暗期的羽化数量比光期低。【结论】光周期逆转后小菜蛾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羽化节律明显改变,这将有助于阐明害虫光周期变化与生物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圈养小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Daily activity rhytlms of three radio-collared captive red pandas were monitored individually at 15 minute intervals for 3 euntinuous days each month at Yele Nature Reserve, Xiangling Mountains, June- October 1995. Our data indicated that mean rate of activity [0.51 ) of captive red panda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red pandas. Three captive red pandas showed similar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being least active during night and more active during daytime. Mean rate of activity during daylight (0.58)was higher than during nighttime (0.41). Daily mean durations of activity and rest were 12.21 hours and 11.79 hours, respectively. Active times of captive red pandas accounted for 50.6% of each 24 hours, of which 66.5% were recorded during daylight and 33.5% during night. Two active peaks appeared at07: 30-09: 15 and 17: 30- 19: 00. We recorded a mean of 2.17, 2.13 and 0.88 long, mid-length, and short resting bouts daily, which had mean durations of 3.47, 1.65 and 0.87 hour, respectively.Among these long rests, 46.1% occurred during daytime and 53.8% during nighttime.  相似文献   

16.
在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中,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其生存策略的重要前提。基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资料,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10种最常见兽类的季节性节律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北花松鼠Tamias sibiricu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在夏季活动最频繁,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野猪Sus scrofa在秋季活动最频繁。通过分析松鼠的年活动节律,推测其可能为2013年11月人为放生至保护区的新物种。(2)果子狸、中华斑羚、猪獾、豹猫和野猪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北花松鼠、松鼠Sciurus vulgaris和岩松鼠为昼行性动物。(3)依据兽类探测红外相机的行为表现,发现不同种类动物对红外相机产生了回避或受到吸引的行为。研究表明,红外相机是一种长期监测林地兽类活动节律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为制定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鸟类的鸣唱具有吸引配偶和保卫领域的功能,多为雀形目雄性鸟类发出,在其婚配、繁殖中起重要作用。非雀形目鸟类缺乏内鸣肌,发出的声音较为单调。但杜鹃科(Cuculidae)等少数非雀形目鸟类,利用鸣叫来吸引异性和宣示领域,功能上类似雀形目鸟类的鸣唱。鸟类在繁殖期面临觅食等基本生理活动与求偶行为的时间权衡。而鸣唱是雄性鸟类在繁殖期耗能较多的求偶行为,鸣唱的活跃程度受到外界环境和鸟类自身习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鸟类鸣声的日节律,有助于了解鸟类对生活史策略的响应。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鸟类繁殖季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40°00′N,115°26′E)进行。2016年和2017年在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活动区利用录音机(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型号SM4)分别录制了3 d和43 d的录音。通过Kaleidoscope Pro 4.0.3软件(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量化录音并提取反应大鹰鹃鸣声特征的参数,进而自动识别出录音中大鹰鹃的鸣声。在优化识别条件后,对大鹰鹃鸣声识别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26%,探测率可以达到44.71%。发现大鹰鹃有两个鸣叫的高峰,一个在3:00时,另一个在19:00时。与同域分布的其他鸟类相比,大鹰鹃鸣声的高峰时段持续的时间更长,且具有夜间鸣叫的特点。结合大鹰鹃的生活史,我们对其鸣声日节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2014年6—7月,对处于断奶前甘肃鼢鼠幼仔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幼仔的发育行为种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逐阶段增多。第一阶段主要以觅乳、睡觉和嗅闻为主;第二阶段增加爬行;第三阶段增加挖掘;第四阶段增加嬉戏和行走等;第五阶段增加贮食、食草、探视、修饰等。每阶段行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其中各个阶段24 h内,睡觉和进食(包括觅乳和食草)时间在该阶段所占的比例均较大,依次为96.12%、82.41%、73.35%、66.24%、47.57%。第五阶段的行为种类与成年鼢鼠接近,该阶段具有1个活动高峰期和2个次高峰期,依次为07∶00、12∶30、19∶00,高峰期的主要行为有挖掘、行走、进食、贮食、嬉戏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光照刺激对麻醉大鼠海马节律的影响。方法:对乌拉坦麻醉大鼠,在海马中植入电极,通过神经信号放大器记录场电位。重复对大鼠进行视觉刺激,刺激10s,并给予20s的恢复期。与经典掐尾实验进行对比。结果:乌拉坦麻醉大鼠的掐尾实验能够将海马场电位从"大不规则波"(LIA)变成theta波。LIA到theta的转变通常只需1s,掐尾结束后3s后theta返回LIA。光刺激造成了在5-8s后LIA消失,光刺激撤离后4-6sLIA返回,并没有引发theta。结论:本文结果提示视觉通路与触觉通路有不同的优先级和行为特性。  相似文献   

20.
桔小实蝇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具有远距离扩散迁移能力。为了探讨桔小实蝇基于其生理生物学所能表达的基础飞行能力,本研究采用飞行磨系统,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测定桔小实蝇飞行的日节律、不同食料饲养下的飞行能力以及多次飞行能力。研究表明:桔小实蝇飞行活动呈现明显的日节律,一天中呈现两个飞行时段,分别为7∶00至15∶00和17∶00至21∶00。不同食料饲养下,取食酵母糖水和糖水的桔小实蝇飞行能力显著强于取食清水。桔小实蝇经营养补充后可进行3-6 d的飞行,累计飞行可持续时间分别为4.21 h和3.74 h、最远飞行距离分别为5.74 km和5.24 km、平均飞行速度1.10 m/s和1.21 m/s。本研究为阐释桔小实蝇长距离迁移扩散成因提供了重要飞行生物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