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间杂交是利用不同种的动物进行杂交,但在畜牧业中广泛地进行种间杂交问题,则还是在开始。采用这种杂交方法的第一个目的在于获得能被利用的种间杂种,因为牲畜在杂交的情况下,往往能使后代生活力提高和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加强。种间杂交不仅可以将两个杂交类型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引起各种新特性的产生,因此种间杂交的第二个目的,是可以育成具有新品质的动物新种。在畜牧业的实践中,种间杂交往往会发生杂交后代的不能生育的现象,同时事实也是并不是任何种都可以和其他的种进行杂交,这是因为种与种之间在解剖、生理和生殖机能上有着差异,这些差异有时是很大的。种间不能进  相似文献   

2.
鸢尾属(Iris L.)植物的杂交育种及其同功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行了鸢尾属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计21个组合,授粉花数229朵,结实数19个。种内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64%;种间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1.5%,有3个种内杂交组合,2个种间杂交组合的种子已萌发成苗。  相似文献   

3.
自然杂交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而杂交方向则是理解自然杂交和生殖隔离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偏花报春(Primula secundifora)和海仙报春(P.poissonii)在横断山区重叠分布且存在自然杂交现象,研究仅证实了种间杂交的发生,但对不同地域的这2个物种间的杂交方向并未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偏花报春和海仙报春3个同域分布点的居群,利用双亲遗传的核转录间隔区ITS和母系遗传的叶绿体片段trnH-psb A构建系统树,检测了3个居群中的自然杂交以及杂交方向;通过人工授粉实验检测种内种间杂交以及不同物种作为母本时对结籽数的影响水平。DNA分子标记结果显示每个居群中的杂交方向都是不对称的,海仙报春更容易在杂交中作为母本。人工授粉的结果表明种内种间交配以及哪个种作为母本对结籽数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海仙报春作为母本时能够显著提高结籽数。这2个物种之间不同的生殖隔离强度可能是造成不对称杂交的原因。3个居群中都是以海仙报春更易作母本,可能是因为这3个地点的种间生殖隔离具有相似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种间配子不亲和以及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众多的物种间杂交隔离机制中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云南澜沧地区分布的4种(型)姜花属植物——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草果药(Hspicatum)、两类型滇姜花(Hyunnanense)间进行野外杂交试验,比较杂交结实率、每果种子数以及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等指标来分析4种(型)姜花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杂交后代表现,发现4种(型)姜花属植物配子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性,但种间杂交种子的萌发适合度比同种授粉获得的种子低。结果表明,这4种(型)姜花属植物间配子亲和性不是有效的种间隔离机制,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一种不完全的隔离机制,它们在同域分布的地区,仍然有形成杂交后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种间配子不亲和以及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众多的物种间杂交隔离机制中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云南澜沧地区分布的4种(型)姜花属植物——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草果药(H.spicatum)、两类型滇姜花(H.yunnanense)间进行野外杂交试验,比较杂交结实率、每果种子数以及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等指标来分析4种(型)姜花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杂交后代表现,发现4种(型)姜花属植物配子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性,但种间杂交种子的萌发适合度比同种授粉获得的种子低。结果表明,这4种(型)姜花属植物间配子亲和性不是有效的种间隔离机制,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一种不完全的隔离机制,它们在同域分布的地区,仍然有形成杂交后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新疆甘草属的种间杂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试验以居群为单位的新疆甘草属7个种进行种间人工杂交。通过对种间杂交结实量(RS)和亲本种平均结实量(RSm和RSf)的分析比较,测出相应的杂交结实指数(IS)、初步了解种间杂交亲和性的大小,为甘草属植物系统与演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引进物种常与本土近缘种间发生杂交而导致基因渐渗,进而影响本地种的遗传系统。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为我国濒危树种之一,鹅掌楸种间杂交可配性高,近10年来随着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的大量引种及杂交鹅掌楸的繁殖推广,鹅掌楸种间发生基因渐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本文以5个包含鹅掌楸、北美鹅掌楸、杂交鹅掌楸的人工混交林为实验群体,每个群体包含19–130个成年个体及60–117个自然更新小苗或半同胞子代,利用EST-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 based on expressed sequence tag)分子标记对各子代群体进行亲本分析,探究鹅掌楸种间自然交配方式以检测鹅掌楸种间渐渗杂交;同时,以亲子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回归系数作为渐渗系数,定量分析鹅掌楸属种间基因渐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5个鹅掌楸混生群体中,均检测到种间渐渗杂交,且渐渗杂交的方向与效应大小在不同群体间有差异。研究还发现,各树种基因渐渗程度与其种群个体数有关,种群个体数越多,其渐渗能力越强。据此,我们还探讨了鹅掌楸种质资源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孙明升  冯源恒  贾婕  杨章旗 《广西植物》2021,41(8):1270-1279
探究不同松树种间杂交可育性,为松树种间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依据,进而为松树的杂种优势研究积累材料。该研究利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92个松树种间杂交组合与20个半同胞对照,分析9种松树种间杂交类型子代的平均球果产种数、平均球果产种量、百粒重、发芽率与成苗率5项育性指标,综合球果期、种期与苗期3个阶段的表现,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松树种间杂交类型进行可育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加勒比松×湿地松(C×E)、湿地松×加勒比松(E×C)与湿地松×火炬松(E×T) 3种杂交类型育性表现优于或接近相应的半同胞对照,马尾松×湿地松(M×E)、马尾松×火炬松(M×T)、马尾松×加勒比松(M×C)、火炬松×加勒比松(T×C)、火炬松×马尾松(T×M)与火炬松×湿地松(T×E)杂交类型育性表现远低于半同胞对照,表现出低育性甚至不育。综合5项育性指标,亚组内杂交育性的整体表现明显优于亚组间杂交;湿地松与加勒比松为母本的3种杂交组合育性表现总体水平明显优于马尾松与火炬松为母本的另外6种杂交组合。9种杂交类型中除了火炬松×湿地松(T×E)外,均获得了具有生活力的杂交子代,尤其马尾松与3种国外松的杂交子代在相关研究中是首次获得,对松树种间杂交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花蕙兰与墨兰种间远缘杂交是培育具香味、易开花、早开花、抗性强的大花蕙兰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大花蕙兰为母本,墨兰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共设计三个杂交组合。结果显示,同一组合子房不同离体时间培养萌发率差异明显,且不同组合间最适宜子房培养的离体时间有所差异。三个杂交组合最适宜的子房离体时间分别为授粉后90 d、120 d及100 d,萌发率分别为80.0%、80.0%及60.0%。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蚕豆的抗病性、抗虫性和着荚性,人们试图将其与野生近缘种进行种间杂交,但因杂交幼胚早期败育,至今未获成功。解决杂交幼胚的发育问题已成杂交成功的关键。作者以自交授粉15天的幼胚珠为材料,确立了由幼胚珠离体培养经继代直接成苗的方法,获得可正常开花结实的完整植珠。以蚕豆为母本与5个近缘种进行了种间杂交,对杂交20天的杂交幼胚珠进行了离体培养,经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试管苗。为克服蚕豆与近缘种杂交幼胚的败育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徐鑫  刘学群  瞿波  朱英国  王春台 《遗传》2005,27(3):377-381
利用RAPD引物对3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共21个材料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26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非常明显多态性的引物25个, 对25个引物在3种不同细胞质不育类型的杂交组合及其亲本间的DNA扩增多态性差异进行比较,最终选出具有不同类型间特异性扩增带的引物7个,利用这些特异性扩增带能有效地区分和鉴定目前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或者是具有应用潜力的3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野败型(WA)、红莲型(HL)和包台型(BT))—的6种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  相似文献   

12.
一.远缘杂交远缘杂交通常是指动植物在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的种、属或科之间的杂交,它们又可分别称之为种间、属间和科间杂交;另一种是地理上远缘的种族、不同生态类型和系统上长时期被隔离的亚种之间的杂交,这类杂交可区别于前一类而称之为地理上的远缘杂交。由于物种之间的个体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在自然情况下,动植物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一般不容易发生杂交,常指这种现象为远缘杂交不孕性,或称杂交不亲和性。通常系统发生上亲缘关系越疏远,杂交愈困  相似文献   

13.
以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32个品种和1个种间杂交后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猕猴桃属植物叶片与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猕猴桃种内水平上,幼果与成熟果实的果肉维生素C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种间杂交后代群体中成熟叶片和成熟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为利用早期相关性状开展猕猴桃育种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对15个常见中华猕猴桃品种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进行了多重比较,为人工杂交时的亲本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32个品种和1个种间杂交后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猕猴桃属植物叶片与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猕猴桃种内水平上,幼果与成熟果实的果肉维生素C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种间杂交后代群体中成熟叶片和成熟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为利用早期相关性状开展猕猴桃育种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对15个常见中华猕猴桃品种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进行了多重比较,为人工杂交时的亲本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鸢尾属(Iris L.)植物的杂交育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4-1997年在南京进行了鸢尾属(Iris L.)的种间与种内杂交育种试验,结果表明:2个种间杂交组合 亲和力极弱,F1代杂种苗生长不良,6-8周内死亡,3个种内杂杂交组合亲和力较强,F1代杂种苗生长良好,其中2个杂交组合F1代的花色由单基因控制,。未出现花色的分离;不同花色的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品种LP和PP之间的杂交组合F1代花色受多基因控制F1代杂种花色出现明显分离,从中选出了“紫金”,彩带,金舞娃,红浪,水晶球,紫云和紫盘7个新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Jacobi)山东板栗种群和浙江杉木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本研究对其基因序列(线粒体COⅠ和核糖体ITS2)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杂交试验测定了两者间的杂交亲和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410 bp的COⅠ片段及469 bp(板栗种群)和513 bp(杉木种群)的完整ITS2序列,COⅠ及ITS2序列在两种群间的差异分别为10.5%~10.8%和15.2%~15.7%.杂交试验表明两种群间存在完全的生殖隔离.根据两者间的序列差异和杂交结果,初步认为山东板栗和浙江杉木上的小爪螨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7.
猕猴桃种间及种内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3个种的9个猕猴桃品种为试材,通过培养法比较它们的花粉活力,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猕猴桃种间与种内杂交亲和性,并统计其亲和指数及坐果率,为猕猴桃的杂交育种以及最佳授粉树的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猕猴桃花粉活力在种间表现为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狗枣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种间和种内杂交组合的柱头识别反应快,花粉在柱头粘附多、生长快且萌发率高、亲和性较强且坐果率较高,而用狗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种间杂交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生长发育缓慢,其亲和性弱,平均坐果率仅为19.81%;30个杂交组合中亲和指数最高的是'金阳'×'金阳'雄株,亲和指数为960.33,坐果率为95.56%,最低的是'狗枣'×'金阳'雄株,亲和指数201.60,坐果率为12.22%.研究发现,猕猴桃的种间亲和性小于种内亲和性,同种内不同品种间的亲和性与坐果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种间杂交是拓宽遗传种质资源,创制新物种、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利用芥菜型油菜和芥蓝种间杂交人工创制其种间杂种,并对其形态学、细胞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杂交组合30 d后的子房残留数和获得幼胚数差异明显,杂交组合是影响种间杂交结子(幼胚)的重要因素;通过形态学鉴定出真杂种36份,均表现为较强的营养体杂种优势。真杂种减数分裂均为异常,在减数分裂后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丢失现象;无性系染色体数目部分为27条,部分为27~34条。真杂种花粉育性可染率在0~47.87%,自交结实率介于0~3.65%之间。  相似文献   

19.
杂交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方式和新物种的重要来源, 在植物界普遍存在, 但在不同植物类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很大。高度专性传粉体系中, 宿主植物和传粉者经历长期协同进化, 形成远高于其他物种的互利共生机制和合子前生殖壁垒, 被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种间杂交。榕树和传粉榕小蜂是动植物间专性传粉关系的典范, 甚至发展出一对一高度专性关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了一定程度的宿主转移现象, 引发学者对榕树种间杂交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人工杂交、外来种和本地种杂交、岛屿种自然杂交、同域分布近缘种自然杂交, 以及利用系统发育不一致推测杂交等5个方面, 综述了榕树种间杂交的研究进展,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同一亚属内人工榕树种间杂交F1代一般可育, 不同亚属榕树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强度在不同性系统上表现有所不同。种间存在单向或不对称的双向基因流, 依赖专性传粉榕小蜂传粉可能使得渐渗杂交成为榕树种间杂交的主要方式。一系列的合子前隔离机制, 包括化学隔离、形态隔离、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等有效维持了榕树物种在遗传和形态上的完整性; 而合子后隔离作用较弱, 传粉榕小蜂在非专性宿主上的繁殖适合度一般表现为显著降低。未来有待在评估杂交对榕树生物多样性和榕-传粉榕小蜂共生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分析榕树天然杂交带的杂交模式, 以及探讨影响宿主转移和榕树杂交的因素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除了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以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后父本染色体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加倍单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