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卵巢激素对人子宫内膜FUT9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发现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 (FUT9)参与LeX 寡糖的合成。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印迹分析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研究了在不同激素状态下人子宫内膜FUT9基因的表达 ,以及LeX 寡糖表达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 :FUT9基因在人子宫内膜中表达 ,且其mRNA在分泌期的表达水平高于增生期 ,口服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后 ,增生期内膜的表达量增加 ;LeX 寡糖主要分布在人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表面 ,在不同生理时期其变化趋势与FUT9基因相似 ,并且口服米非司酮后 ,分泌期内膜的表达量减少 ;在内膜中检测到 3种(33kD、35kD和 85kD)LeX 寡糖蛋白 ,口服米非司酮后 35kD的LeX 寡糖蛋白消失。结果表明 :FUT9基因在人子宫内膜中有明确表达 ,且其表达受卵巢激素的调节 ,孕激素对其有上调作用 ;卵巢激素在转录水平上实现对LeX 寡糖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Ⅱ型受体(GnRHR-Ⅱ)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女性不孕患者,经诊断性刮宫技术获取5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与5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与腺上皮GnRHR-Ⅱ的表达。结果:增生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均有GnRHR-Ⅱ分布;研究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GnRHR-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腺上皮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R-Ⅱ在子宫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均有表达,且在膜基质细胞与腺上皮均有分布,其分布于表达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有望成为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去卵巢地鼠皮下埋植孕酮和17β-雌二醇硅胶管,两周后在地鼠颊囊内移植分泌期人子宫内膜。手术后第11天用3种不同方式取出含类固醇激素管;1)10只动物仅取出17β-雌二醇管,保留孕酮管,移植内膜均无出血现象;2)31只动物取出孕酮管,保留17β-雌二醇管,有21只动物移植内膜出血,10只不出血;3)10只动物两种激素管同时取出,所有移植内膜均出血。内膜出血时间比较集中在取管后36—72小时内,占总出血动物的64%。文章讨论了子宫内膜出血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研究了在体外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激素对妊娠6—8周人绒毛组织hCG分泌功能的影响。绒毛组织被剪成约1mm~3的小块,接种在涂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瓶内,每瓶加入2ml McCoy’s 5a培养液,于37℃、5% CO_2条件下预孵48小时以排除内源激素。更换培养液后加入不同浓  相似文献   

5.
人子宫内膜中存在组织型(tPA)及尿激酶型(uPA)两类纤蛋白溶酶元激活因子,其含量在增殖期高于分泌期。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证实uPA及tPA两类抗原存在于子宫内膜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应用SDS-PAGE分高蛋白质,继而应用纤蛋白-琼脂糖铺盖技术测得离体培养下间质细胞仅释放tPA,腺体细胞仅释放uPA,但两种细胞均分泌PA的抑制因子(PAI)。培液中加入孕酮,明显抑制PA和刺激PAI生成。雌二醇作用与孕酮相反。某些肽类激素hCG、PRL、GnRH及cAMP作用基本与雌二醇相同。但福司克林(FK)则刺激间质、腺体两种细胞产生tPA及少量uPA,抑制PAI生成。本工作表明人子宫内膜中存在PA及PAI作用相反的酶,受激素调控,其生理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减少Finn CA于1984年首次报道的小鼠月经模型的观察时间点,以期为月经生理学研究提供一种较廉价且易操作的月经模型。方法应用成年雌性去势C57BL/6小鼠,给予续贯性激素处理,最末次激素处理后4~6h,实验组小鼠宫腔内注射花生油以诱导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对照组小鼠给予同样激素处理但无宫腔油剂注射。分别于油剂处理后31~35h(T3组)、56~70h(T4组)处死小鼠,称量子宫湿重,制作H&E组织切片,运用图像分析软件CAST2,计算全子宫横截面积(TUA)与子宫内膜横截面积(EA)。结果H&E染色子宫组织切片示在单纯雌激素作用下宫内膜呈单层立方上皮,核浆比较高,内膜基质疏松;雌孕激素联合处理后,分泌细胞易见,腺腔内可见分泌物。激素撤退后实验组T3观察到子宫内膜剥离,T4组示子宫内膜修复。对照组子宫内膜始终完整。子宫湿重在激素撤退后,实验组下降较慢。激素撤退后实验组T3的TUA继续上升而EA则维持原水平,T4组TUA与EA均明显下降。结论此模型在子宫内膜剥落期和早期修复期组织学特征与人类子宫内膜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体外细胞培养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了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分离、纯化环节的改良以及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永生化细胞系改造中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近几年来激素及细胞因子诱导培养、细胞共培养及三维培养技术在该疾病体外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建立与人类乳腺增生病相类似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手术、己烯雌酚、黄体酮处理动物。检测血液中雌二醇(E2)、黄体酮(P)、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乳腺组织作组织形态学观察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动物的乳腺组织切片均有典型的乳腺增生;血清中各激素的水平也有不同的变化。结论采用“己烯雌酚 黄体酮”方法,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建立乳腺增生病的动物模型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曾认为激素只存在于高等生物中,最近有人指出,在低等的单细胞生物中,也可能存在信息激素和性激素。所谓信息激素,是指昆虫成虫某部位腺体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昆虫的化学物质;所谓性激素,是指对动物性别分化和重繁有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最近,美国一位科学家在酵母菌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质,能与脊椎动物的雌激素——雌二醇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但是对作用于哺乳类子宫的人工合成激素却没有作用。说明该蛋白质对激素的作用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受精卵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化是卵子着床的重要条件,这一原理已得到证实与公认。前文表明,复方孕素1号避孕药可引起人体子宫内膜提早转化:正常妇女子宫内膜一般于月经周期第16天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早期,第21天发育到分泌晚期,第26天发育到行经前期;而服药对象内膜则早在周期第12、17和20天便发育到相应各期,较正常提早数日转化。作者推测,药物引起的子宫内膜提早转化,很可能干扰了内膜与卵龄的同步化,从而造成胚泡不能着床。并认为这可能是该药抗着床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探讨孕素1号的抗着床原理,验证上述设想,在家兔上建立了孕素1号抗着床模型。本工作即按照模型采用的给药时间与剂量,研究药物对假孕家兔引起的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观察孕素1号是否同样可引起家兔内膜早熟?同时,利用卵子移植实验,观察早熟的内膜是否对移植卵的着床有影响,从而对孕素1号的抗着床原理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长期服用骨疏颗粒对大鼠的性激素以及乳腺、子宫肿瘤发生的影响,本研究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低剂量骨疏颗粒组、中剂量骨疏颗粒组、高剂量骨疏颗粒组、戊酸雌二醇组和对照组,连续用药20周后,比较各组大鼠性激素、P53及P16平均阳性率、P53及P16免疫组化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的骨疏颗粒可促进大鼠雌二醇激素(E2)的升高,也可提高大鼠睾酮激素(T)水平,而对分泌孕酮(P)、催乳激素(PRL)、卵泡生成激素(FSH)和黄体生成激素(FSH)水平无显著影响;不同剂量的骨疏颗粒组及戊酸雌二醇组对大鼠P16和P53基因阳性率无影响,且大鼠乳腺和子宫未发现明显增大。这表明,长期服用骨疏颗粒未增加大鼠乳腺、子宫肿瘤的发病的风险(p0.05)。此研究为骨疏颗粒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伍艳芳  何凌 《生物磁学》2009,(14):2710-27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30例III~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增生期13例、分泌期17例)和22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增生期10例、分泌期12例)血清VEGF和CRP的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分泌期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增生期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VEGF与CRP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F0.52,P〈0.05;r=0.44,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VEGF、CRP水平的升高说明了过度血管生成和异常炎症反应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在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中Dicer和Drosha的表达低于在位子宫内膜组织,随后体外培养在位子宫内膜组织,采用siRNA干扰Dicer和Drosha,发现与干扰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加快而凋亡减少;同时ELISA检测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TGF-β1)的表达上调;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增加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减少.结果表明,miRNA的重要调节者Dicer和Drosha可以影响TGF-β1及Bcl2/Bax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从而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胶原酶消化和BSA密度梯度沉降的方法,建立了恒河猴睾丸Steroli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技术,研究了人促滤泡激素(hFSH)、羊促滤泡激素(oFSH)、双链环-磷酸腺苷(db-cAMP)、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MIX)、霍乱毒素(Choleratixon)和Forskolin对恒河猴睾丸Steroli细胞雌二醇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Steroli细胞对hFSH和oFSH的作用无明显的反应,而在同样的条件下,db-cAMP、MIX、Choleratixon和Forskolin明显地刺激Steroli细胞将雄烯二酮转化为雌二醇。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以PNA(花生凝集素)为探针,应用ABC亲和组化技术,对69例原发不育症患者的子宫内膜PNA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原发不育症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分泌期PNA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年龄相似、有生育史的对照组子宫内膜的阳性率.不育症子宫内膜分泌欠佳的PNA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不育症分泌期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的阳性率.提示,这种差异可能与雌孕激素对两组子宫内膜作用水平的不同引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分泌期与增生期各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表达情况,并以同期我院40例正常者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对照。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程度给予NRS疼痛评估,比较其NCAM的表达。结果:8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均存在NCAM表达,40例正常内膜腺上皮有38例存在NCAM表达,2例正常内膜无表达。NCAM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CAM在在位内膜组织分泌期表达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NCAM表达与患者NRS评分呈现明显正相关(r=0.824,P0.05)。结论:NCAM在异位子宫内膜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与患者痛经程度呈现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陈云根 《蛇志》2010,22(2):159-159
妇女进入更年期以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卵巢的激素水平下降,失去了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作用,使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不同程度的增高,而卵巢中残存的卵泡虽然也有发育,但并不排卵。子宫内膜腺体在长期雌激素的作用下呈持续性的增生反应,当雌激素水平出现较大波动时,子宫内膜就不完整的脱落,发生不规则子宫出血。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氚化胸腺嘧啶核苷研究了人的全血培养时影响淋巴细胞转化和同位素参入的一些基本因素。在2毫升培养液含20万淋巴细胞,培养70小时,于收获前4或16小时加氚化胸腺嘧啶核苷以每毫克分子含5居里的比活性,每管2微居里为较好条件;在不同的培养液中,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反应的程度不一样,以RPMI1640液效果最好;植物血凝素的浓度能明显的影响淋巴细胞转化,且个体之间反应浓度不尽相同,多数人以我们实验室粗制每毫升含40微克的PHA为宜。有条件最好做剂量反应曲线;全血培养可省略小牛血清和5%CO_2-空气的调节,此时培养液配制时以pH7.6为宜。用国产49型玻璃纤维滤片过滤和测量的方法是研究全血培养淋巴细胞转化的一个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Ma YY  Fan Y  Bai MK  Zhang JH  He YP  Yu LL  Yue LM 《生理学报》2008,60(4):541-546
本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卵巢激素诱导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yclin G1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以探讨孕激素依赖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G1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原代培养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待其生长汇合后分为4组:对照组(C组)、雌激素组(E组)、孕激素组(P组)、雌、孕激素共同作用组(EP组).加入相应激素作用24 h后,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细胞cyclin G1的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间接观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布在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所占百分数.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cyclin G1在C组和E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上无明显表达,而在P组和EP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表达明显,且定位于细胞核内.MTT法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E组细胞活力明显增高,而P组和EP组的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表明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而孕激素则具有抑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C组相比,E组中处于S期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百分数增多;P组与EP组中处于S期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百分数明显减少,而处于G1期的细胞百分数和G2/M期的细胞百分数则明显增加.上述结果提示,孕激素依赖的cyclin G1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来参与孕激素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