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价乙酸诱导建立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将含有4%乙酸溶液的棉签经SD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 min,置入深度为3 cm,诱导大鼠形成急性直肠黏膜损伤,并于损伤后0.5 h和1、4、6 d分别解剖大鼠,对直肠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损伤后大鼠6 d内全部存活,模型成功率为100%。损伤后0.5 h~1 d,大鼠直肠黏膜大体形态由充血、水肿和溃疡到合并出血,镜下形态见黏膜层由上皮组织坏死伴出血到黏膜组织全层坏死,腺体由部分留存到全无,黏膜下层由水肿到合并充血、出血,间质内由血管扩张充血到炎细胞浸润;损伤后4~6 d,直肠黏膜大体形态仍可见部分水肿和血丝,镜下形态见黏膜上皮有部分留存,损伤部位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充血、出血减轻。结论 4%乙酸作用于直肠1 min能成功诱导建立大鼠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该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损伤维持时间6 d以上,适合作为快速筛选直肠外用药物疗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良脾内免疫的方法,比较分析了甲、乙两组,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直肠腺癌细胞株HR-8348的免疫效果(甲组未经酶处理;乙组用0.25%胰蛋白酶,37℃孵育20分钟)。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对正常直肠和直肠腺癌神经节苷脂的阳性杂交瘤细胞集落数远远高于甲组。用分别分离、纯化自同一个体的正常直肠和直肠腺癌的神经节苷脂作检测抗原,交叉筛选出分泌抗直肠腺癌特异神经节苷脂单克隆抗体的PG10杂交瘤细胞株,经三次克隆,二次达百分之百阳性,培液中抗体的最高O.D.值(490nm)为1.85。描述了用双盲交叉法筛选抗直肠腺癌特异的神经节苷脂单克隆抗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近几年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发展迅速,大大改善了结直肠镜下图像的清晰程度,NBI辅助下的结直肠镜检查在早期诊治肠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优化结直肠镜的诊断效能,多种NBI辅助的结直肠镜下的结直肠病变分型被提出。针对病变的表面形态、颜色分布以及微血管的形态与走形,Sano分型、Jikei分型、Showa分型、Hiroshima分型和NICE(Narrow-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分型相继被提出。其中NICE分型以良好的学习曲线和诊断效能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镜下特征、病理类型及血清学特点与癌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肠镜证实的640名结肠息肉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息肉特征(部位、大小、数量、分型、病理等)分析,并将息肉者癌胚抗原与健康人比较。结果:检出息肉1144枚;年龄在41岁~60岁的占52.9%;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占47.3%;多发及多部位息肉比例为56.9%和46.9%;腺瘤样息肉占87%;随年龄、息肉体积增加,癌变率增加;无蒂息肉癌变率高于有蒂息肉;两组血清癌胚抗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息肉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以腺瘤息肉为主;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有关。癌胚抗原可能在腺瘤样息肉的筛查及监测癌变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高危结直肠腺瘤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进行诊疗的1408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资料,根据病理特征分为高危结直肠腺瘤组(759例)和非高危结直肠腺瘤组(64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危结直肠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模型的应用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部位为直肠、高血压、高脂血症、年龄≥53岁、吸烟是高危结直肠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因素建立预测高危结直肠腺瘤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预测效能,可以用于高危腺瘤的风险预测。结论:病灶部位为直肠、高血压、高脂血症、年龄≥53岁、吸烟是高危结直肠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可尽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以减缓高危腺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经直肠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前列腺良恶性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我科疑似前列腺癌(PCa)并拟行穿刺活检的患者49例,以病例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经直肠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经直肠超声(TRUS)及直肠指诊(DRE)在疑似PCa患者中的诊出结果,并对直肠超声进行弹性图像评分及应变指数分析。结果:弹性图像评分≥4分时,其对P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3%、91.3%和93.9%;良性病灶的应变指数为2.84±4.72,恶性病灶的应变指数为32.12±1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直肠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提高PCa的诊出率,在前列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及指导治疗与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腹泻犊牛直肠细菌多样性,以及与健康犊牛直肠细菌多样性的差异。【方法】通过建立直肠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和HhaⅠ对阳性克隆的PCR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确定犊牛直肠菌群的组成。【结果】腹泻组克隆阳性率达98.75%(474/480),优势菌群以乳杆菌属(14%)、肠球菌属(10%)和埃希菌属(8%)等需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健康组克隆阳性率达96.45%(488/506),优势菌群以梭菌属(13%)、双歧杆菌属(8%)和巨型球菌属(5%)等专性厌氧菌为主。【结论】2周龄犊牛直肠菌群复杂多样,并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菌群,且腹泻时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埃希氏菌属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直肠末端组织中异常表达的蛋白质。方法:通过二维凝胶电泳分离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直肠末端组织及正常新生儿直肠末端组织,用Image Master2D Platium6.0软件比较电泳图谱中的异常蛋白质点。结果:筛选出19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其中有12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7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可以导致血清中多种蛋白的异常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可以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染色内镜及常规内镜模式鉴别诊断非肿瘤性、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患者,均行NBI、染色内镜、常规内镜检查。比较三种模式图像清晰度以及鉴别诊断非肿瘤性、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效能。结果:NBI、染色内镜模式图像质量评分分布优于常规内镜(P<0.05),NBI图像质量评分分布优于染色内镜模式(P<0.05)。以病理结果为准,常规内镜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检出率73.13%,NBI 91.04%,染色内镜96.26%,NBI、染色内镜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检出率高于常规内镜(P<0.05),NBI、染色内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BI模式下检测NBI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01,P<0.05)。NBI、染色内镜诊断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染色内镜、NBI、常规内镜诊断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4(95%CI:0.812~0.956)、0.921(95%CI:0.860~0.982)、0.750(95%CI:0.651~0.848)。结论:NBI、染色内镜在鉴别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方面效能相似,均优于常规内镜,NBI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结果一致性高,更适合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寻找结直肠腺瘤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SELDI-TOF-MS技术(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比分析3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11例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谱,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对获得的蛋白质谱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腺瘤组与正常对照组有24个蛋白峰有差异,其中有三个蛋白峰(8565.84D、8694.51D和5910.50D)的差异非常显著,8565.84D和8694.51D在结直肠腺瘤中高表达,在正常人中低表达,而5910.50D在两组人群中的表达相反。结论:这三个蛋白峰可能为结直肠腺瘤特异性的生物蛋白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及其与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前后肠道菌群计数、肠道菌群失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大肠埃希菌计数(10.85±0.50)、粪肠球菌计数(10.12±0.55)显著高于术前(8.34±0.41,7.76±0.37)(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双歧杆菌计数(2.56±0.68)、乳杆菌计数(2.83±0.71)显著低于术前(5.20±1.06,5.93±0.88)(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Ⅰ度菌群失调比例(23.60%)显著低于术前(55.06%)(P0.05),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Ⅱ、Ⅲ度菌群失调比例(50.56%,25.84%)显著高于术前(34.83%,10.11%)(均P0.05)。随访3年显示89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为33.71%,性别、病理类型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息肉直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存在明显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肠道微生态失调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危险因素,这对临床防治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结直肠疾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肠镜室2012年5月-2013年4月(A)及2005年5月-2006年4月(B)两个时间段经电子肠镜检查的人群的性别、年龄及结直肠疾病的检出、息肉及癌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情况。结果:两时间段结直肠器质性疾病发病率均较高,且A时间段比B时间段结直肠器质性疾病发病率升高(57.68%:45.13%),结直肠息肉及炎发病率升高(35.09%:19.76%和21.90%:14.45%),腺瘤性息肉比率升高(76.84%:68.33%),左半结肠息肉及癌的比率降低(60.88%:72.27%和60.00%:77.55%)。结论:结直肠疾病的发病人群分布发生改变,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分型、发生部位及结直肠癌的发生部位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顾建瑶 《蛇志》2009,21(2):165-165
直肠阴道瘘是指直肠与阴道之间的异常病理性通道,又称“粪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直肠阴道瘘多由于产伤、外伤、手术误伤及感染所致。我科在2008年收治1例因产后会阴裂伤缝合术不当引起的直肠阴道瘘病人,经有效治疗及护理,成功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小兴 《蛇志》2010,22(3):295-296
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与传统的痔疮手术不同,它并不直接处理痔本身,而是用一种称“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垂脱带行环形切除,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枝,从而消除痔疮发生的根源。PPH手术保留了肛垫及齿状线的完整性,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对排便功能影响小。现就我科2008年1月~2010年2月施行PPH手术33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用擦镜纸代替脱脂棉观察草履虫运动效果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草履虫的运动及形态的实验。以往都是用脱脂棉覆盖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培养液,以限制其运动,以便观察。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易掌握脱脂棉的厚度和匀度,从而影响实验效果。为此,我用擦镜纸代替脱脂棉。擦镜纸本身成细密网络状,质地薄且均匀,能很好地限制草履虫的运动,观察效果极为理想。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茂仁 《蛇志》2007,19(3):218-219
2002年6月~2006年8月我院诊治非淋菌性尿道炎(NGU)13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8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68例进行比较,现将观察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36例患者,均取尿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及前列腺液经用美国进口的高分辨布氏镜检测系统(简称布氏镜)确诊为砂眼衣原  相似文献   

18.
徐艳岩 《生物学通报》2001,36(11):26-26
在实验教学中 ,作为教师既要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 ,也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显微镜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观察细胞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和染色体等亚显微结构时经常要用油镜。多年来油镜使用中所用介质为香柏油 ,其溶剂为二甲苯。二甲苯挥发性强 ,毒性较大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长期用二甲苯擦洗镜头与玻片会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在教学中 ,我们用甘油代替香柏油作油镜介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用香柏油作油镜介质在实验中常出现的情况1)香柏油存放时间长了容易变干、变浓 ,透明度降低 ,若不用二甲苯…  相似文献   

19.
张谟瑞  孙慈良 《蛇志》1994,6(1):18-20
本文报导用复方蛇毒直肠滴注剂治疗不同病种的晚期癌肿病人21例,除3例因病重则用上药不久就死亡外,其余18例应用复方蛇毒直肠滴注剂30天后都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消除了癌性疼痛,在使用过程中,未见心、肝、肾功能损害和其他毒副反应发生。并对复方蛇毒直肠滴注剂的治癌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法,对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5-HT免疫反应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5-HT阳性细胞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细胞密度分布呈"N"型,胃体最高,胃幽门部和胃贲门部次之,空肠最少.5-HT阳性细胞的形态多样,其中贲门和胃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肠道(除直肠)则以锥形为主;广泛分布于上皮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及腺泡之间,有时可见于固有膜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