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动物名录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计划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近20 年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 对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汇总、分析与研究, 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确定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神农架遗产地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9 目110 科312 属577 种, 占湖北省和全国脊椎动物物种种数的80.70%和19.81%。其中, 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eger)、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褐冠山雀(Parus dichrous)和淡绿鵙鹛(Pteruthius xanthochlorus)为我们近期调查中发现的湖北省新纪录物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 东洋界分布的物种数(61.35%)是古北界分布物种数(30.68%)的两倍, 广域分布的物种仅占7.97%, 表明遗产地内东洋区动物占一定优势,兼有古北区的区系成分渗透其间, 反映出东洋界与古北界物种在遗产地交融汇集的特征。神农架遗产地共分布有中国特有陆生脊椎动物物种57 种, 分别占神农架陆生脊椎动物总数和全国特有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9.88%和8.89%。对神农架遗产地陆生脊椎动物的汇总研究, 可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履行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 进一步开展神农架遗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依据。近年来关于神农架脊椎动物新记录种的不断报道表明遗产地的物种多样性仍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暗示着遗产地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相似文献   

2.
四川桡足类区系的特点由于四川的地形复杂,桡足类的种群繁多,目前已知53种,占全国已知206种的25.73%,占全国纯淡水种类的33.76%。凉山荡镖水蚤为我省特有种。53种桡足类中,以广温性种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南方热带性种,北方寒带性种较少。这与四川地跨东洋界和古北界,全省气候比较温和有关。哲水蚤目虽是浮游性种类,但可能由于它的躯体较大,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弱,因此地域性较强。如我省特有种只在雷波马湖采得,其他地区还未发现。但也有一些分布延伸的现象,如近方蒙镖水蚤,原仅发现于西藏和新疆,海拔高度在1040—4000米,现在我省南溪县的池塘…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来陆生草本植物: 多样性和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包含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外来物种数据库不仅对理解生物入侵分布格局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制定外来种管理策略和解释生物入侵过程的重要一步。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外来陆生草本植物数据库, 共收集到中国外来陆生草本植物800种, 分属37目72科; 其中约有60%集中在菊科、豆科、仙人掌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等10个优势科。中国外来陆生草本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407种, 占总数的47%), 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热带区(46%, 密度为4种/104km2), 其次为温带湿润区(26%, 密度约2种/104km2)和亚热带区(23%, 密度约2种/104km2), 旱—寒区(5%, 密度小于1种/104km2)分布较少。从生活型上看, 以多年生 (293种, 40%)和一年生 (272种, 37%)为主; 而从生境类型来看, 约有一半(46%)分布于“高养分高干扰”类型的生境。约有80%的物种属有意引入, 因此有意引入是陆生外来草本植物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近2个世纪来, 外来陆生草本植物进入中国的速度快速增加, 约90%的物种在这个时期进入; 而近半个世纪以来, 外来陆生草本植物进入中国的速度快速增长, 约60%的物种在这个时期进入中国。本文所提供的中国外来陆生草本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可以为管理层制定外来种相关管理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浙江千岛湖桡足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9年1-12月,研究了贫-中营养型的大型深水湖泊-浙江千岛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其种类组成、现存量动态及群落多样性。在一年的研究中,共观察到16种桡足类(5种哲水蚤、1种猛水蚤和10种剑水蚤)。根据各种桡足类(桡足幼体+成体)的年平均密度,哲水蚤的优势种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剑水蚤的优势种为一种中剑水蚤(Mesocyclops notius)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桡足类群落平均密度46.81个/L,生物量0.126mg/L,物种多样性指数1.54。桡足类现存量的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8月份密度达98.50个/L,生物量0.333mg/L;5月份密度仅10.70个/L,生物量0.017mg/L。水平变化以Ⅱ号站现存量为最高,密度达80.10个/L,生物量0.289mg/L;V号站的密度最低,仅29.80个/L;Ⅳ号站生物量最低,0.066mg/L。多样性指数以I站为最高3.21,Ⅸ站最低,仅0.85。桡足类群落多样性随着水体透明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浙江三门湾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位与种间竞争、资源利用密切联系,体现了物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为探明三门湾浮游动物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分别采用Shannon公式和Petrailis指数测定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研究生态位分化状况.结果表明:百陶带箭虫、背针胸刺水蚤、短尾类幼虫等沿岸种的空间生态位较宽,而肥胖软箭虫、中华假磷虾等外海种的空间生态位较窄;具有捕食 被捕食关系的不同类群物种(如箭虫、仔鱼和水母分别与桡足类)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而同一类群物种(如桡足类及箭虫)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浮游动物分布受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的影响较大,受营养盐影响较小.浮游动物空间生态位与生活类型、种间竞争、摄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澜沧江中游小湾水库库周为研究区,在1997年(小湾水库建设前)澜沧江中游小湾水库下游3个样地\[输电区(1号样地)、变电站和进站公路区(2号样地)和水库移民区(3号样地)\]植被调查基础上,2010年(小湾水库建设后)分别对3个样地进行植被组成、盖度和优势种观测,评估了水坝工程对澜沧江中游陆地植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3个样地上优势种的总和优势度在水坝建设前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本研究根据物种类型(优势种和非优势种)及物种总和优势度变率将生态风险划分为无风险/极低风险(0)、低风险(Ⅰ)、中风险(Ⅱ)、高风险(Ⅲ)、极高风险(Ⅳ)5个等级.研究区处于Ⅲ级生态风险(高风险)的物种数量最多,部分物种处于Ⅳ级生态风险(极高风险);3号样地处于Ⅲ级(高风险)和Ⅳ级(极高风险)生态风险的物种比例明显高于1、2号样地.水坝建设导致的物种水平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原生物种减少、外来物种大量入侵等.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降低陆生植物物种水平水坝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为确定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的物种数量,通过对湖北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本底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兴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和汇总。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等针对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同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分类系统的研究结果,确定了各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湖北兴山县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7目105科477种,分别占湖北省和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66.71%和16.37%。其中,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火冠雀(Cephalopyrus flammiceps)、黄额鸦雀(Suthora fulvifrons)、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kake)、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和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我们近期调查中发现的6种湖北省新记录物种。从动物地理区划分布上来看,兴山县境内东洋区动物占有主导优势,古北界与东洋界物种在此区域汇集交融,其中东洋界分布...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8类45种,其中原生动物类14种,占31.1%;桡足类次之13种,占28.9%。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radix)和桡足类幼虫(Copepoditenauplinua)。多样性指数(H')7月(3.324)最高,10月(2.988)最低。结合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可见,调查期间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月最高,物种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横断山区的湖泊植被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横断山区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冰蚀湖泊;4000米以下的山地有十余个断陷构造湖。湖泊中发育着独具特色的水生植被,本文据1976—1985年的实地调查,对横断山脉主要湖泊的生态地理学特征作了分析。共划分出41个相当于群系的群落类型,其中沉水群落就有18个。与长江中下游的大型浅水湖相比,这里的群落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群落分布区类型计有6个,兼有世界广布、旧世界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和北极高山分布的。此外,高山水韮、浮叶水马齿群落等仅为横断山区亚高山和高山地带所特有。横断山区湖泊植被具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根据湖泊群落组成、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可以划分出5个湖泊植被带,即Ⅰ.山地亚热带;Ⅱ.山地暖温带;Ⅲ.高山寒温带;Ⅳ.高山寒带和Ⅴ.极高山冰雪带。最后,本文报道了横断山区亚高山带和高山带湖泊中杉藻群落,高山水韭群落等8个类型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0.
黄文山 《四川动物》2000,19(3):116-122
1997年6月至2000年3月在兰屿共进行约3年的观察及采集,共发现岛上两生类3种、陆生爬行类16种(包括一新纪录种Mabuya sp.)、海龟1种、海蛇4种。深入地研究了其中8种陆生晰蜴的生活史、1种蛇的族群动态及其独特觅食行为以及与海龟的互动关系和因食物链的限制而影响当地晰蜴生蛋栖地选择等;提供兰屿两生爬行动物一般分布,并深度描绘出当地两生爬行的生态、聚聚及演化等观念,希望能提供研究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毛颚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中国海已记录毛颚类有37种,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即暖水性、暖温性和深水类群。种数是由北往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中国海毛颚类可划分暖温带区系、热带- 暖温带混合区系和热带大洋区系。大多数种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等水域。  相似文献   

13.
14.
Forests of th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regions of North America harbor cellular slime molds not found in the soils of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s investigated previously. However, most species found in the temperate forest are common in the tropics. Although the diversity of forms is greater in the soils of tropical forests the numbers of Acrasieae per unit of soil are comparable. Characteristic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 soils are Acrasieae bearing crampon bases, of which four new species of Dictyostelium are presently known. Also present, but less frequently isolated, are two other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Dictyostelium and two still undescribed species of the Guttulinaceae. Occasional isolates of D. purpureum and D. discoideum were found that produce macrocysts, which seem, also, to be confined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Macro-cysts were previously known only in D. mucoroides and D. minutum isolated from temperate forest soils.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crasieae in warm temperate desert and mesquite-scrub, in subtropical hammock, and in tropical thorn, deciduous, seasonal evergreen, rain, and cloud forests were investigated. Acrasieae were well represented in all of these forests except desert.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the total populations were largest in seasonal evergreen forest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ellular slime mold populations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within these populations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soil environment as expressed by the dominant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5.
福建武夷山的锈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武夷山锈菌区系基本上属于温带性质,温带型的种占60%以上,也有不少亚热带和热带型的种,本地区是温带和热带锈菌的交汇处。区系成分以东亚成分占显著地位,约占总种数的38.7%;中国特有种有14种,占9.3%;世界广布种占14%;尚有广布整个北半球的泛北极种类,分布欧亚大陆的种类以及亚洲和美洲间断分布的种类。本地区锈菌在种属组成上与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相近,已知种中分别有74%和60%以上与日本和我国台湾的种相同,说明它们同属一个区系。寄生在蕨类上被称作“活化石”的原始类型如拟夏孢锈(Uredinopsis)和明痂锈(Hyalopsora)在武夷山各采到了若干种,据此推测第四纪冰期武夷山地区可能也是古老生物的天然避难所之一。  相似文献   

16.
Qian  Fang-Ping  Wen  Xin-Li  Xi  Yi-Long 《Limnology》2022,23(1):165-180
Limnology - In this study, the annual changes of rotifer communities were observed in six lakes belonging to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 Rotifers we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7.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itter-dwelling thrips, a total 150 leaf lit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6 natural reserves located in three climatic regions,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The results show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ysanoptera was over 3.0% in 4 natural reserves from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zone, and reached 5.9% in one tropical reserve, only less than Acarina and Collembola. In contrast it was only 0.3% in the warm temperate natural reserves, and no thrips were collected in a mid temperate reserve. The order on the average species numbers per plot of litter thrips was tropic > subtropics > temperate (n=25, p<0.05). Mean density of litter thrips per plots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emperate region (n=25, p<0.05), but the average dens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n=25, p>0.05). The diversity of litter thrips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emperate area based on comparsions of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Pielou eveness index (J), and Simpson dominance index (D). All of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tter-dwelling thrips lived mainl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meanwhile, species number and relative abundance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latitude.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21科528属1 267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6属9种;被子植物117科522属1 258种。有39科种子植物属于泛热带分布类型,占总科数的44.83%;114属为北温带分布类型,占总属数的23.55%。保护区处于区系地域交汇处,与云南高原和滇黔桂地区属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性质的特征较不相符,而接近于横断山脉和华中、华东地区,区系表现为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9.
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与可持续性,对于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碳源(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Theil-Sen斜率估计、Hurst指数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NPP的变化趋势与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全球陆地NPP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呈现低纬高、高纬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约48.79%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NPP得到了改善,其中显著改善的面积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8.45%,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中部、亚马逊河流域西部、刚果盆地、欧洲南部、印度半岛西北部、中国黄土高原;轻微改善的面积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40.34%,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中南部、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大陆东部。(2)各气候带NPP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表现为:热带、亚热带、极地带的NPP呈不显著下降趋势(R2=0.111,P=0.176;R2=0.144,P=0.120;R2=0.002,P=0.854),热带无明显突变点,亚热带突变点为2015年,极地带突变点为2005年;干旱气候带的NPP...  相似文献   

20.
广东上川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上川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172种,分属53科。其中瓣鳃纲20科81种,占总数47.09%,腹足纲33科91种,占总数52.91%。分析表明,其区系特点是以南海亚热带-热带种和东海、南海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