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辽宁南部及沈阳地区采集番茄花叶病样本111个(1985-1987),经鉴定得知主要毒原为番茄的烟草花叶病毒(TMV)占总调查的59.46%。黄爪花叶病毒(CMV)亦有发生仅占总调查的9.00%。还有一些系混合侵染(TMV和CMV)占21.62%。尚未认清毒原种的约占2.70%,接种无症的占7.20%。通过试验认为我省番茄上主要毒原为烟草花叶病毒,并进行了常规鉴定、提纯、电镜观察、光谱测定和血清测定等。对番茄上烟草花叶病毒16个分离物做了株系分化研究,按照Pelbam(1970,1972)〔14、15、16、17〕的抗性分类法应用番茄GCR一套品种接种观察,得知辽南及沈阳地区分布很广的番茄TMV分离物,均属TMV-O株系。故在番茄抗TMV育种中尚应考虑到抗1及2株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占番茄面积最大的春季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番茄,近些年由于烟草花叶病毒(TMV)引致的病毒病发生为害,每年都程度不同地造成损失,全国番茄抗病育种协作组在确定TMV为抗病育种主攻目标的同时,以Pelham,J(1968)提出的基因对基因的相关性概念为TMV株系分类的原则,进行了全国番茄TMV株系鉴定的联合试验,鉴定结果:我国为害番茄的TMV存在着株系分化,其中只侵染感病品种(+/+)的0株系占有TMV自然群体的绝大数量,这一株系普遍存在于我国南北各地的番茄产区(重庆、兰州、西安、南京、上海、北京、吉林、哈尔滨、广州);少数地区(西安、南京、北京)出现了侵染Tm型抗病品种的1株系;能侵染Tm-2/Tm-2纯合基因品种的2侏系(南京、吉林)和能侵染Tm/Tm、Tm-2/Tm-2两个纯台基因及Tm/Tm·Tm-2~(nv)/Tm-2~(nv)复合基因品种的1.2株系(北京)仅在局部田块里分离出。随着这些TMV株系的出现,育种工作者可采取相应的对策,利用有关的抗源材料,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新的抗病品种和后备材料,从而掌握了控制病害的主动权。同时,摸清病毒株系也为抗病品种的推广、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再则,我国自国外引进大量抗TMV基因的番茄品种仅短短十乡年历史,却分离有2和1.2株系,这对我国各地近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含Tm-2抗病基因的番茄品种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其分化原因,究竟是通过引种传入的或是株系分化现象,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番木瓜环斑病毒(PRV)弱株系保护作用中,保护接种与攻击接种的深度,以及攻击接种的部位等因素对HA5-1弱株系保护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通过分析弱株系和强株系在保护接种后攻毒的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表明HA5-1弱株系对Sm株系的保护作用的崩溃是由于强株系在植株顶端叶片听病毒浓度越来越高所致。本文还就PRV弱株系在田间的应用技术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田波等同志,1976年首次在我国番茄上获得人工诱变的烟草花叶病毒的弱株系N_(14),近年来在山东省、吉林省、杭州市等地的露地番茄上做生产性试验,取得了一定的保护和增产效果。我们于1981年利用弱株系N_(14)在北京郊区保护地番茄(品种为强力米寿)做接  相似文献   

5.
侵染番茄的黄瓜花叶病毒(CMV)株系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东省主要番茄种植区病毒样本中分离到111个黄瓜花叶病毒(CMV)分离物,根据病毒的寄主范围和症状,初步鉴定为三个株系:番茄蕨叶株系(CMV-ToF)、番茄花叶株系(CMV-ToM)和番茄轻花叶株系(CMV-ToL)。三株系除在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外,其病毒粒体形态大小,电泳迁移率,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核酸组分以及病毒粒体血清学特性亦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6.
在70℃的温度下干热处理一天,或经过4年以上的干燥贮存,可以脱去番茄种子中所带的病毒(TMV),而用10%的Na_3PO_4溶液浸泡番茄种子30分钟,不能完全脱去种子中的TMV。可是,上述三种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脱去甜椒种子中的TMV。这说明TMV辣椒株系有较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7.
1983—198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烟草花叶病毒(TMV)弱毒疫苗N_(14)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卫星核糖核酸生防制剂S_(52)二联接种免疫番茄,能有效地防治TMV和CMV对番茄的危害。其结果是:经过免疫的番茄比不免疫的番茄病株率下降25.2~45.4%;病情指数下降16.1~31.3;每亩增产率达到22.3~44.9%。 1986年山西省大面积示范约958亩,增产幅度也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8.
植物病毒病对世界范围内农作物生产均产生巨大的负效应。为控制其危害,在本世纪广大的农学家、植病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遗传工程成功之前,传统育种法在培育某些重要农作物抗病毒病品种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此外,包括检疫、扑灭、作物轮作及脱毒砧木嫁接等在内的植物病理学标准化技术有花钱、易产生负效及效果不可靠等不足,但仍成为防治病毒病的重要手段。 1929年。H.H.Mckinney证明用一弱毒TMV毒系预侵染健康烟草植株后,这些植株即可对具强毒性的TMV毒系产生抗性,这一试验促使了“以毒攻毒”(借助病原物)防治病毒病技术的问世。该项技称“交叉保护”(Cross-protection),目前世界上已在番茄、木瓜及柑桔等几种重要农用植物上广泛应用。不过这种方法属劳动密集型技术,要耗费大量人力,且限于有传染性的病毒作为防除对象,尤其要注意病毒毒系的致毒性在不同作物,甚至同种作物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将对其应用产生不利影响,往往  相似文献   

9.
高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新品种浙粉702是以自育株系材料T7969F2-19-1-1-3为母本、T4078F2-3-3-3为父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技术选育的杂交一代粉红大果型番茄品种。母本T7969F2-19-1-1-3系从以色列引进的耐贮运番茄品种NEMOTAMMI(F1)与抗叶霉病粉红株系材料T9179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9代单株选择而成。父本T4078F2-3-3-3系从荷兰引进的抗TYLCVD番茄品种奇诺亚(F1)与粉红株系材料T9178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8代单株选择而成。该品种2011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对浙粉702的农艺学、产量、品质和抗病等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浙粉702品质优良,早熟,丰产,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枯萎病,抗叶霉病和番茄花叶病毒病,适合我国喜食粉果地区种植,平均产量可达73.83 t/hm2。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烟草花叶病病原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花叶病是广东省产烟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我们在南雄等八个县进行调查,1983年至1984年的一般发病率为2~20%。根据血清学反应、病毒粒体形态、鉴别寄主反应及寄主范围、媒介昆虫种类、物理性质、交互保护反应等各项检验结果,鉴定广东省烟草花叶病病原是:三个黄瓜花叶病毒可能株系(普通株系CMV-C,烟草坏死株系CMV-TN,烟草黄色坏死株系(CMV-TYN),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病毒Y(PVY),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和烟草褪绿斑驳病毒(TCMV)(暂定)。  相似文献   

11.
1984年,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实验站印度麻花叶病植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物Sc-1,经汁液摩擦接种试验表明,它可以侵染10种豆科植物和2种藜科植物。在印度麻、蚕豆、豌豆、箭舌豌豆、扁豆、山藜豆、田菁和红三叶草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豇豆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花叶,在苋色藜、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黄斑。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3~4天。可经汁液和蚜虫传播,不通过种子传毒。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大小为13~15×750nm。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见,病叶表皮细胞内形成不定形的内含体。电镜下可见风轮状、环状内含体。分离物Sc-1与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我们将Sc-1归为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且为豇豆株系。  相似文献   

12.
高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新品种浙粉702是以自育株系材料T7969F2-19-1-1-3为母本,T4078F2-3-3-3为父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技术选育的杂交一代粉红大果型番茄品种。母本‘T7969F2-19-1-1-3’系从以色列引进的耐贮运番茄品种‘NEMO-TAMMI’(F1)与抗叶霉病粉红株系材料‘T9179’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9代单株选择而成。父本‘T4078F2-3-3-3’系从荷兰引进的抗TYLCVD番茄品种‘奇诺亚’(F1)与粉红株系材料‘T9178’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8代单株选择而成。该品种2011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对浙粉702园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粉702 品质优良,早熟,丰产,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枯萎病,抗叶霉病和番茄花叶病毒病,适合我国喜食粉果地区种植,平均可达73.83 t.hm-2。  相似文献   

13.
烟花叶病毒番茄株弱毒疫苗N14接种17科54种植物,只能感染7科20种植物,其中除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表现轻花叶症状外,其它植物均无症状。N14。与CMV、PVX和PVT混合接种番茄时的病情指数只与CMV、PVX和PVY单独接种番茄时的病情指数相等或略高。6年来,N14 已连续传代100多次,毒力无明显变化,使用N14多年的地区未出现问题,为使用N14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把台有烟花叶病毒(TMV)或马铃薯X病毒(PXV)的烟汁,或把含有提纯的TMV或PXV的缓冲液与舍有马铃薯Y病毒(PYV)的烟汁混合接种酸浆上,PYV所引起的局部病斑比单独接种的较少。PXV对于PYV侵染酸浆的干扰作用仅发生于两病毒同时接种于同一叶表面的情况下o TMV的干扰作用剐也能发生于先接种或在接种PYV之后24小时内接种TMV或两病毒分删在叶面和叶背接种的情况下。PXV的浓度与干扰作用成比例。经世紫外线照射或热处理而钝化了的PXV淡有干扰作用。预先系统感染PXV趋于消除混合接种时PXV对PYV的干扰。无论所用的x病毒毒株是强的或弱的都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1.抗病基因工程 黄瓜、马铃薯、番茄、烟草、苜蓿等植物,经常出现花叶病害而枯死。这些都是病毒引起的病害。人们在研究此病害过程中,发现了交叉保护现象,即先用弱病毒感染植物,再用强病毒感染植物,结果后者感染不上,达到兔疫防病作用。抗病毒基因工程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广东大蒜花叶病原病毒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的开平金山火蒜、信宜木蒜、怀集绵蒜、怀集火蒜、高州火蒜、台山大蒜及河南大蒜等七个栽培品种看来都已100%感染了大蒜花叶病毒。典型的症状为花叶、扭曲、黄色条斑及矮缩等。病毒可由汁液传播,除大蒜外,人工接种的35种寄主植物全部不发病。电镜观察到开平金山火蒜等七个品种的病株汁液均含有二种线状病毒粒体,大小分别为12—13×500—700nm和12×900—2000nm,和一种大小为14×200—300nm的棒状病毒粒体。对开平金山火蒜病毒粗提纯液进行了病毒粒体在葡聚糖凝胶洗脱检测和蛋白外壳分子量测定,结果也都表明存在有三种病毒粒体。病叶切片电镜观察到细胞质内有环状和风轮状内含体。开平金山火蒜病毒抗血清与其它六个品种的抗原病毒具有同一血清反应,与水仙花叶病毒、TMV、马铃薯病毒X、Y和S、西瓜花叶病毒株系2和番木瓜环斑病毒均无反应。金山火蒜病毒中长度为500—700nm的粒体与加拿大大蒜花叶病毒粒体大小相同,其交互血清反应均为阳性,表明它们属同一种病毒,同为马铃薯Y组的大蒜花叶病毒(GMV)。其他两种病毒的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7.
番茄(Lycopersicon)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67,自引:7,他引:60  
采用室内生测、室外盆栽和水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多种受体品种来探讨番茄 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番茄植物不仅具有自毒作用,番茄植株的水提液对黄瓜、萝卜、生 菜、白菜、包心菜的幼苗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番茄植株的挥发物对黄瓜的生长具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绿豆、白菜、生菜及番茄自身的幼苗生长则无明显的影响;番茄移苗 后40 d之内,其根分泌物对黄瓜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生菜作用不明显认为自毒作 用是造成番茄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指出番茄种植应采用轮作方式,水培或大棚种植番茄 时,应避免与黄瓜间种.  相似文献   

18.
对TMV不同抗性番茄品种的叶绿体DNA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对TMV有抗性和敏感的番茄品种、制备其ct-DNA, 用限制性内切酶BumHI、EcoRI和PstI完全酶解, 三种酶切图谱与前人报道一致, 由酶切片段计算番茄ct-DNA。分子量约为156.9kb。比较抗性和敏感品种的ct-DNA图谱, 发现三种酶切图谱均存在差异, 但由差异片段计算分子量之和又很除近。我们推测这是由于检基顺序变异或小段DNA顺序插入或缺失所造成, 由此证明, 叶绿体基因组与核中的TMV抗性基因, 共同决定着植物体对TMV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辣椒上CMV株系鉴别寄主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基因对基因”理论和日本小室与都凡按寄主的科属关系及被害症状划分株系的方法,研究了辣椒CMV的“基因型株系”和“致病型株系”。从373个甜、辣椒品种(系)中,筛选出一套抗性不同的差别品种,编号为:LS-8501(HR)、LS-8502(R)、LS-8503(T)、LS-8504(S)、LS-8505(HS)。用这套差别品种做“基因型”株系鉴别寄主,将59个CMV分离物划分为5个株系,命名为:CMV-P0,CMV-P1,CMV-P2,CMV-P3,CMV-P4。又从7科39种不同科属寄主值物中,筛选出一套“致病型”株系的鉴别寄主谱7种,用这套鉴别寄主将59个CMV分离物划分为5个株系群,即十字花科株系群,藜科株系群,茄科、葫芦科株系群,豆科株系群,普通黄色花叶株系群。文中比较了两种方法划分的株系致病性与辣椒病症表现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株系的分布。还讨论了“基因型”鉴别寄主谱及“基因型”株系划分方法盼学术价值和实用性,比较了5个株系与国内外已分化的CMV株系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从新疆苜蓿黄斑花叶病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M-4,该分离物能引起多种豆科值物系统花叶,并在藜科植物上产生局部褪绿斑,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和蚜虫传毒,不经菜豆种子传毒。病毒致死温度60—65℃,体外保毒期4—5天,稀释限点10~(-3)—10~(-4)。病毒粒体线状,长约660—740nm,宽15nm;在感病的寄主叶片细胞中,电镜观察到风轮状、带状和环状内含体。免疫电镜法测定,该分离物与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抗血清有血清反应。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分别测得该病毒的衣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16,200道尔顿,氨基酸残基数128个。鉴定结果认为,分离物M-4是BYMV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