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改进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鉴定了小鼠晚期桑椹胚(晚桑)、囊胚和扩展囊胚(扩囊)的性别。在实验中,利用小鼠早期胚胎染色体标本制备的理想实验参数,鉴定了242枚小鼠晚桑、囊胚和扩囊的性别,性别鉴定成功率分别为80.4%、99.0%和94.5%。以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小鼠早期胚胎性别的结果为标准,得出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SRY(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期)部分序列法分别鉴定100枚和26枚小鼠胚胎性别的准确率相应地为74.0%和92.3%。  相似文献   

2.
基因的剂量补偿最初是指在性染色体性别决定生物中,两性间X染色体数量不同(因而X染色体连锁基因的剂量不同),但基因表达水平基本相同的现象.在非整倍体果蝇中的剂量补偿现象表明,该效应并非仅发生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中,在常染色体基因中也普遍存在.综述了X染色体三体及2L染色体三体果蝇在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剂量补偿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用C-带和涂染技术检测棕色田鼠Y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现深染的Y染色体。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涂染棕色田鼠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作为对照。涂染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涂染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0 - 2 %和 3% - 5 % ,两者均呈阴性反应 ,而对照都呈阳性反应。根据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在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上及整个基因组DNA中不存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序列 ,其Y染色体上可能没有决定雄性性别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用Hoechst 33258及着丝粒特异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的小鼠粗线期染色体主缢痕区,与以小鼠富集着丝粒(SFA)DNA为探针在粗线期染色体上的原位杂交主缢痕区作了比较。发现SFA DNA探针不仅杂交于全部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上的着丝粒区,并且杂交于着丝粒周围的异染色质区;而且,也杂交于X,Y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由此结论:此富集SFA DNA中含有全套常染色体及X,Y染色体的SFA DNA。  相似文献   

5.
X染色体失活可平衡女性中两条X染色体的基因剂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活X染色体上存在许多能够逃逸失活的基因。逃逸的机制涉及到DNA、RNA、组蛋白的表观修饰以及众多的调控蛋白和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的研究为人类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性别二态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已证实包括TLR7、CD40L、IRAK-1、CXCR3、CXorf21等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女性好发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综述了失活X染色体上基因逃逸以及与SLE性别二态性形成的分子机制。阐明SLE性别二态性形成的分子机制,不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揭示人类免疫系统的发育及调控机理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Y染色体为男性特有,因此其与男性特有的遗传性密切相关。根据Y染色体特性和功能特点,可将Y染色体分区,为基因的定位打下了基础。其中位于Y染色体短臂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ex region of Y chromosome,人类以SRY、小鼠以Sty表示)的研究进展是近几年来人类在性别决定、性别分化研究中获得的最大的突破性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象谜团一般有关性别决定、性别分化的问题,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被逐步剥去层层神秘色彩,在染色体、DNA水平上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7.
利用SRY基因和微卫星标记鉴定反刍动物性别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秀华  吴登俊 《遗传》2006,28(2):133-138
以反刍动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绵羊基因组中X、Y染色体上的4个微卫星标记和SRY基因, 根据基因型进行性别鉴定,试图通过一次DNA扩增同时提供性别鉴定和基因分型的信息。结果表明所设计SRY基因的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是性别鉴定的主要依据,而Y染色体上的MCM158、MAF45两标记由于特异性不好,因此不适用于性别鉴定,对于X染色体上所选的两标记MILVET09和AE25只能进一步验证所鉴定的雄性个体。得出结论在被检个体中,能同时扩增出SRY基因、MCM158、MAF45,X染色体上MILVET09和AE25,且X染色体上的MILVET09、AE25基因型为纯合子的个体为正常的雄性;被检个体中只有Y染色体上MCM158、MAF45和X染色体上MILVET09、AE25的扩增产物,而没有SRY基因的扩增产物,则被检个体为雌性,且MILVET09、AE25的基因型对雌性个体的性别判断无影响。MCM158、MAF45两标记基因型不影响个体的性别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鉴定小鼠胚胎性别的染色体标本制作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胜  朱裕鼎 《动物学报》1994,40(4):419-429
通过制备7264枚小鼠胚胎的染色体标本并鉴定其性别的试验,获得了理想的实验参数。采用理想的实验参数,制作和鉴定了242枚小鼠晚期桑椹胚、囊胚和扩展整胚的染色体标本及其性别,性别鉴定成功率分别为80.4%、99.0%和94.5%。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基于竞争性聚合酶链式反应(com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PCR)小鼠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野生小家鼠来源一号染色体替换系群体(population of specific chromosome 1 substitution strains,PCSSs)的CNVs。方法选取小鼠一号染色体上11个CNVs位点,及7、9和X染色体上各1个内对照位点,分别构建克隆质粒为竞争性粒模板,应用cPCR技术,建立荧光通用引物多重cPCR检测方法。结果多重cPCR方案适用于小鼠一号染色体上11个CNV位点的拷贝数检测,且能准确检测X染色体的拷贝数。结论实现小鼠快速、高通量的CNVs检测,可准确检测小鼠1号染色体中11个CNV位点的拷贝数变异。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些研究人员确定了几种在两种性染色体上都存在的基因。现在看来,至少有两种基因存在于某些种类的哺乳动物的X和Y两种染色体上。其中一种基因称为STS,存在于小鼠X和Y染色体上,能影响类固醇硫酸酯酶的活性;另一种基因为人类X和Y  相似文献   

11.
性染色体一般是指形态上可以识别而带有决定性别基因的染色体。在动物界普遍存在,植物界则较为少见。在藻类植物中,仅在一种欧非囊根藻(Saccorhiza polyschides) 中观察到形态上可区分的X染色体。该植物的雌配子体中的染色体大小一般为0.4—2.6微米,但其中有一个长达4—6微米的大染色体,而在雄配子体中则看不到该染色体,因而认为这个大染色体是X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赵光强 《生物学通报》2002,37(12):19-21
高等植物的性别表型具多态性,这与植物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有关,高等植的性别与性别决定基因,性染色体及常染色体有关,其性别决定系统有性别决定基因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及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间的基因平衡决定性别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类型和性染色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已发现异形性染色体两栖动物中,大部分物种Y或W染色体大于其对应的X或Z染色体,少数物种具有高度分化的Y或W染色体。同时两栖动物类群内基因组大小差异大,性染色体间分子水平上也存在差异。高频转换、偶然重组和染色体重排可能是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本综述通过对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的深入探讨,揭示其遗传性别决定的机理,有助于对两栖动物性别人工调控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性别决定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动物的种类不同,性别决定的方式亦有差异。这取决于胚胎早期不同的性别初级信号对性别决定基因的启动和活化,活化的性别决定基因启动性别分化基因的表达,使个体的性别表现出来。本文略述与线虫、果蝇等的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体长约1mm,雌雄同体,自体受精。有两条 X 染色体(XX);XO型线虫为雄性。线虫(C.elegans)性别决定的初级信号是 X 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率(X∶  相似文献   

15.
果蝇是生物性别调控的重要参考模式生物之一,其性别决定是由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值(X:A)所决定。此性别决定初级信号通过下游基因sex-lethal(sxl)、transformer(tra)、doublesex(dsx)等选择性拼接的级联调控作用,最终使果蝇发育为雌性或雄性。rbp1是参与果蝇雌特异性拼接的一个重要拼接因子,属于丝氨酸精氨酸富集蛋白家族,是常染色体上的单拷贝基因,它通过调节dsx前体mRNA的选择性拼接来调控果蝇的性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常、X染色体遗传及显、隐性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发 《生物学通报》2007,42(3):30-31
对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在X染色体上,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进行准确判断,是遗传学考试经常出现的试题。这种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知识,而且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方法如下: 1常染色体、伴X遗传方式的判断1.1正反交法这种方法适合杂交亲本是纯合的情况。对正交和反交的结果进行比较,若正交反交结果相同,与性别无关,是常染色体的遗传;若正交反交的结果不同,其中一种杂交后代的某一性状(或2个性状)和性别明显相关,则是伴X遗传。  相似文献   

17.
1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具有一个XX(雌)-XY(雄)类型的性别决定系统。Y染色体在人类决定了男性.而果蝇属昆虫的性别决定则依赖于个体中X染色体数目与所含常染色体单倍体套数的比率。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份,由英国Peter N·Goodfellow教授和Robin Lovell-Badge,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通过转基因小鼠的研究,终于确定了哺乳动物Y-染色体上决定雄性性别的基因为SRY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  相似文献   

19.
五种蝽科昆虫的细胞分类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5种中国蝽科昆虫的核型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并采用核型分析软件对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驼蝽Brachycerocoris camalus Costa、滴蝽Dybowskyia reticulata(Dallas)和红玉蝽Hoplistodera pulchra Yang3个种的染色体组成均为2n(♂)=14,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减数分裂行为比较一致,但在中期-Ⅰ时,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可为蝽科昆虫的形态分类及系统发育提供有用的证据。二星蝽Eysarcoris guttiger(Thunberg)的染色体组成为2n(♂)=15,具有X1X2Y性别决定机制,进一步证明了在半翅目昆虫的性染色体进化中碎片化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黑斑二星蝽Eysarcoris fabricii(Kirkaldy)的染色体组成为2n(♂)=16,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后2种的核型结果,可为二星蝽属分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讲解“伴性遗传”这节课时,由于注意了把书本知识与周围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完“性别决定”一节时,留下思考题:若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后代是男性得病多还是女性得病多?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后还在热烈地讨论。不少学生认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当然是女性发病机会多。上“伴性遗传”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