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3-2014年湖南省湘潭市手足口病(HFMD)病原体型别及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完善HF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571例HFMD患儿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EV-RNA)、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CA16)检测。结果:2013年除EV71及CA16外其他EV核酸阳性率75.30%,明显高于EV71的17.65%和CA16的7.05%(P0.05),2014年EV71型核酸阳性率为50.68%,明显高于CA16的19.93%和其他EV的29.39%(P0.05)。重症HFMD患儿EV71感染率明显高于轻症。结论:2013年湘潭地区HFMD患儿以除EV71及CA16外的其他EV病毒感染为主,2014年湘潭地区HFMD患儿以EV71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2.
A组16型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HFMD在亚太地区暴发流行,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加强对CVA16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防治手段的认识,有助于防控HFMD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以来,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婴幼儿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但2011年以后,中国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发生了变化,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和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呈增多趋势,在部分地区已替代EV71和CVA16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CVA10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动物模型及疫苗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非EV-A71和非CV-A16的其他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已成为HFMD流行或暴发疫情的优势病原体.安徽省HFMD监测数据显示,2017-2018年HFMD样本非EV-A71和非CV-A16其他EV核酸阳性率超过50%,其中大部分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为了解安徽省2017-2018年HFMD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和CV-A6基因进化特征,本研究收集2017-2018年HFMD咽拭子EV核酸阳性标本,采用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CV-A6毒株VP1全长序列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从NCBI GenBank数据库下载CV-A6原型株和代表性毒株基因参考序列,运用生物软件MEGA 6.0构建VP1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遗传特征.结果 显示,安徽省2017-2018年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他EV占66.1%,CV-A16占23.5%,EV-A71占10.4%.52株CV-A6毒株均为D3a基因亚型,其VP1区核苷酸序列间相似度为93.7%~100%,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8.3%~100%;与CV-A6 Gdula原型株核苷酸相似度为78%~82.3%,氨基酸相似度为94.6%~96.3%.VP1区15个氨基酸位点有变异,氨基酸位点Q98L和G160S的变异发生率为100%.其他EV已成为安徽省引起HFMD流行的重要病原体,D3基因型CV-A6为优势流行毒株.持续加强其他EV的病原学监测与分析,对安徽省HFMD防控策略制定与疫情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是引起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体,与肠道病毒71型(EV71)交替或共同流行;特别是近年在西太平洋地区呈现流行强度高、重症和死亡人数多的特点,已成为该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控制HFMD流行的有效手段。由于EV71所致疾病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高,对其疫苗研发得到了广泛关注,全病毒灭活疫苗已进入III期临床,有望即将应用于婴幼儿HFMD的防控。EV71疫苗的顺利研发随之也增加了对CA16疫苗研发的迫切性。近年来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逐渐开始关注CA16相关的研究,我国也有多家企业开展CA16疫苗的研发。本文就CA16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sackievirus A 16,CA16)。EV71与CA16同属于小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肠道病毒A型(Human enterovirus A)的成员,两者在病原学、感染和复制特征以及感染导致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反应有相似的方面,但也有明显不同的方面。现将对EV71和CA16相关的病原学、感染和复制特征以及临床症状和免疫反应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是导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对其治疗尚无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表明,细胞膜转运相关分子参与病毒的入侵、复制以及感染性子代病毒颗粒的释放.为寻找宿主中可有效抑制EV-A71感染的细胞膜转...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肠道病毒71型(EV71)与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全球流行地区较为广泛,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报道,全年均可发病,5-10月为流行高峰期。因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手足口病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切实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和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李洁  张勇  许文波 《病毒学报》2018,34(2):277-284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传染病,通常夏秋季高发于幼儿和儿童;若患儿并发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受累等临床症状称为重症HFMD。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脑炎和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罕见的神经或循环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引起HFMD最常见的病原是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而EV-A71是引起重症HFMD的主要病原体。EV-A71导致的重症HFMD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减少EV-A71流行范围和预防EV-A71重症HFMD非常重要。EV-A71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重症HFMD发生的措施;中国已经批准了三个厂家的灭活EV-A71疫苗上市并已开展适龄儿童接种,以期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重症HFMD,但这种疫苗不能预防其它肠道病毒如CV-A16,CV-A6和CV-A10等引起的HFMD。据文献报道,小分子抑制剂芦平曲韦可以通过阻止EV-A71的3C pro蛋白活性来抑制EV-A71复制;小干扰RNA和单克隆抗体也可抑制EV-A71复制。研制EV-A71和CVA16双价灭活疫苗是防控HFMD的策略之一,而小分子抑制剂、小干扰RNA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应用等也是临床防治HFMD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上海市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上海市2009年HFMD的流行病学数据;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上海15个区县的799例HFMD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核酸检测;对部分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的VP1区和部分其它EV的VP4区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Office excel软件进行简单数据统计分析,用BioEdit和MEGA软件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通过BLAST服务器的在线比对进行EV型别鉴定。分析显示:上海市18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地区分布无显著特点;小于6岁的婴幼儿期为疾病高发年龄段;4~7月为发病高峰期;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 virus A16,CA16)为主要病原,不同地区、不同月份的病原构成各不相同,CA16为轻症病例的主要病原,EV71则为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基于VP1区序列分析,上海EV71毒株与C4a亚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性和最高的同源性;2株其它肠道病毒经鉴定属于CA2和CA10型。结果表明:EV71和CA16为2009年上海HFMD流行的主要病原,EV71属于C4a亚型;除EV71和CA16外,还存在小部分其它EV(如:CA2和CA10)引起的HFMD。  相似文献   

11.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爆发与流行。EV71感染主要引起患者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但EV71还能够引起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咸阳市2016-2019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阐明了咸阳市近四年HFMD病原谱的构成和流行特征,为HFMD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对2016-2019年收集的2711例HFMD病例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肠道病毒型别,构建咸阳市HFMD病原谱并对阳性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2711例HFMD病例实验室确诊1444例(阳性率为53.26%),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71,EV71)占病原谱构成的 12.74%、柯萨奇病毒 A组 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占27.49%、柯萨奇病毒 A组 10型(Coxsackievirus A10,CoxA10)占5.19%、柯萨奇病毒 A 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oxA6)占43.21%、其他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占11.36%.CoxA6和CoxA16交替居于咸阳市HFMD病原谱首位.咸阳市HFMD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地区差异以及特定人群高发,夏季(5~7月)为发病主高峰,秋冬季(10~11月)为次高峰,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的市区,4岁以下散居儿童为易感人群,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今后的防控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咸阳市HFMD监测,重视其他EV的监测工作,实时监测HFMD病原谱的变化.在高发季节,针对高发人群,采取积极有效干预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黄克强  张勇  许文波 《病毒学报》2017,33(3):469-476
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是引起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也是除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外最为重要的人肠道病毒病原体。截止2017年2月,全球报道的EV-A71共包括7个基因型(A~G)和14个基因亚型,其中B基因型和C基因型是目前全球流行的优势基因型,目前已鉴定B基因型有8个基因亚型(B0~B7),C基因型有6个基因亚型(C1~C6)。C4基因亚型中C4a进化分支是引起中国大陆近年手足口病大规模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也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绝对优势病原体。本文对全球流行的EV-A71基因(亚)型的地理和年代分布、新基因型的发现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为中国检测和监测引起HFMD流行的EV-A71基因型或亚型的动态变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肠道病毒71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周世力  杨帆  金奇 《病毒学报》2003,19(3):284-287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成员,其感染主要引起患者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通常情况下,EV71感染引起的HFMD在临床症状等方面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 A16,CA16)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HFMD以外,还能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脑干脑炎(brainstem encephalitis)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1].自1974年首次报道[2]以来,EV71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与流行[3-6].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7-9].根据病毒衣壳蛋白VP1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将EV71分为A、B、C 3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和C2亚型[10-12].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了解2012?2013年浙江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构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3年浙江省手足口病疑似患者粪便、咽拭子、疱疹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对收集样本进行HFMD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2?2013年共采集样本1 792例,患者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浙江省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在5~6月份,9月份出现发病次高峰;肠道病毒总检出率为72.9%,其中2012年浙江省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为EV71(40.3%),其次为CoxA16(31.3%),2013年浙江省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77.2%) (非EV71和CoxA16),以CoxA6为主(51.3%)。不同样本类型中,肠道病毒检出率依次为疱疹液(100.0%)、粪便(76.2%)和咽拭子(65.1%)。结论 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和人群性,不同年份引起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存在变化,持续地病原监测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暴发。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group A 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sackievirus A 16,CV-A16)。EV-A71感染易引发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而CV-A16感染所致的症状普遍较轻,且CV-A16容易引发重复感染,但目前其中的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EV-A71与CV-A16感染正常人呼吸道上皮细胞16HBE后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Ι)产生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发现EV-A71感染后TLR3、TLR7、RIG-I、MDA5、MAVS、MyD88、IRF3、IRF7、IFNα和IFNβ的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显著性地上调,而在CV-A16感染后仅MDA5显著性上调;TLR3和IRF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性地下降,而其它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地变化。此外,病毒滴度和病毒拷贝数的检测结果显示,CV-A16在16HBE上的复制效率明显高于EV-A71。上述结果提示我们EV-A71和CV-A16感染16HBE对其IFN-I产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完全不一样,且CV-A16更容易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本研究为EV-A71和CV-A16引起的临床症状差异的机理研究以及CV-A16重复感染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分析2011—2016年上海地区手足口病病原谱的构成和主要病原体流行规律,为手足口病的疫情防控和重症预警提供参考。采集2011—2016年哨点医院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标本,首先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和分型检测,其次对2012—2016年核酸检测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A6)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型重组检测,分离重组型和非重组型CA6株,比较两者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2011—2012年秋季上海地区手足口病主要致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和CA16;2012年秋季起CA6成为主要病原体;2013—2014年重组型CA6(recombinant CA6,R CA6)占一定比例;2015—2016年非重组型CA6(non-recombinant CA6,NR CA6)成为优势流行株。R CA6和NR CA6代表株在RD细胞中增殖良好,在KB、MRC-5和HEp-2细胞中未见明显增殖。比较R CA6与NR CA6代表株接种于RD细胞后细胞活性下降的动态变化,未见显著差异。本研究证实,CA6为近年来上海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R CA6和NR CA6的构成比逐年变化,提示持续监测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上海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控预警及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重要致病原,常与另一重要病原体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共同或交替流行。该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过暴发流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VA16可分为A和B两个基因型;其中基因型B可以分成B1和B2两个基因亚型;B1亚型又可进一步分成B1a、B1b和B1c三个进化分支。基因型A与B2在世界范围内已不再流行;我国大陆分离到的CVA16毒株均属B1a和B1b进化分支。CVA16感染多为自限性轻症,但亦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引起患者死亡。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有效药物或治疗手段,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成为控制该病毒的重要措施。随着EV-A71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成功完成,CVA16疫苗的研究也显得更加迫切。多家机构正在研究各种类型的CVA16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及DNA疫苗等。本文就CVA16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Wang ZG  Liu XL  Yang TT  Yi Y 《病毒学报》2011,27(5):438-441
本研究对2008~2009年青岛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HFMD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直接进行病毒核酸的提取,然后采用多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总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Group A 16,CVA16)进行检测,对EV阳性而EV71和CVA16均阴性的标本采用半巢式反转录PCR进行肠道病毒VP1基因部分序列的扩增和序列分析以鉴定其血清型别。结果提示2008~2009年青岛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为EV71和CVA16,无论轻症和重症病例,EV71的比例都大于CVA16。2008年共获得5个(8株)其它血清型,分别是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的A5、A6、A10、A12及埃可病毒9(Echovirus 9,E9),血清型分布比较分散、均匀。2009年共获得3个其它血清型(13株),分别是CVA9、CVA12及CVB2,CVA12所占比例较大(11/13),分布比较集中。CVA12成为2009年青岛地区HFMD病原中除EV71和CVA16外,新的较为流行的病原。  相似文献   

20.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kievirus A 16,CV-A16)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是引发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两种主要病原体,然而两者的致病机理仍未完全被阐明。病毒感染对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分子排布和表达直接与病毒感染造成的后果相关。本研究通过右旋糖苷穿透实验、免疫荧光以及蛋白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了CV-A16和EV-A71感染对肠道上皮细胞系(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DFHC后细胞通透性的变化以及细胞间连接分子排布和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CV-A16和EV-A71感染FHC可导致其通透性显著增强、连接分子Nectin1、Claudin4、Claudin5、ZO-1以及E-Cadherin的排布被破坏,且表达量显著性降低。这一结果提示了CV-A16和EV-A71感染肠道FHC细胞并在细胞中复制引起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导致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分子排布的改变和表达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