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灌丛植物在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物质生产和群落结构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1.在高寒灌丛草场,禾草类、莎草类和灌丛类植物的叶面积指数和平均生长速率随着放牧强度的减轻而增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植株平均高度,植被盖度水平也与放牧强度呈负相关(p<0.01)。2.各项生长分析参数中:叶面积比率(LAR)、叶面积干重比(SLA)和叶干重比(LWR)与放牧强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叶面积指数(LAI)与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p<0.5),地上部现存在量与放牧强度呈负相关(p<0.01)。3.不同放牧强度条件下,高寒灌丛中的禾草类、莎草类、灌丛类和杂类草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明显。其中禾草类和莎草类、灌丛类植物的生物量和种类组成比例在重度放牧下减少,在轻度放牧下增大。反之,重度放牧下杂类草的组成和数量明显增加,而轻度放牧下其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2.
以滇重楼种皮和胚乳为材料,用甲醇浸提得到种皮浸提液和胚乳浸提液,配制成浓度梯度为0.02、0.04、0.06、0.08g/mL的处理液,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种皮和胚乳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白菜(油脂类)、小麦(淀粉类)、绿豆(蛋白类)种子发芽率、幼苗苗高和根长、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滇重楼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特性,以揭示滇重楼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滇重楼种皮和胚乳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物质,且抑制作用大小表现为胚乳大于种皮。(2)3种受体植物幼苗对滇重楼种皮、胚乳甲醇浸提液的敏感性大小为白菜(油脂类)显著高于绿豆(蛋白类)和小麦(淀粉类)。(3)滇重楼种皮、胚乳甲醇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的抑制作用强度依次为:发芽率幼苗根长幼苗苗高鲜重。(4)滇重楼种皮、胚乳中的抑制物质均能够使3种受体植物幼苗产生生理响应,启动抗氧化酶体系,其中:随着滇重楼种皮甲醇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受体幼苗SOD与POD活性先升后降,CAT活性持续下降;胚乳甲醇浸提液处理后,受体幼苗SOD和POD活性较对照均显著增强,而CAT活性显著下降。研究认为,滇重楼种皮及胚乳甲醇浸提液均能够抑制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但滇重楼种皮与胚乳中所含抑制物在活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植物受到环境胁迫后体内会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破坏质膜透性,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经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和水杨酸(SA)作为植物的生长调节物质对于提高植物抗性,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BA和SA提高植物抗性的最新进展,为研究提高植物抗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建国  刘卫国 《植物学报》2017,52(6):756-763
短命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的特点,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6种优势短命植物(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种生活型短命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季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种一年生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小花荆芥(Nepeta micrantha)以及条叶庭芥(Alyssum linifolium)N含量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1.23±7.16)、(14.11±6.38)和(10.85±6.14)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2±0.73)、(3.12±1.24)和(3.43±0.55)mg·g–1;3种多年生类短命植物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雅葱(Scorzonera pusilla)和簇花芹(Soranthus meyeri)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97±5.94)(15.08±4.01)和(17.94±9.03)mg·g–1;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55±0.83)、(2.73±1.11)和(5.03±0.65)mg·g–1。由此可见,短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各物种N、P含量在生长初期都大于其它生长季节,在生长旺季随叶片生物量增加,N、P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在生长末季N、P含量又有所回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但同一生活型短命植物元素间的关系并无显著差异,体现了种内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类重要小分子物质,其含量可因外界条件变化而改变,并作为信号物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水培所用介质体积过小会造成植物生长受限、植株矮小,通常认为是小体积生长介质中营养成分不足所致。研究表明,在不同体积且不含任何营养物质的纯水中培养的水稻(Oryza sativa)亦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度,幼...  相似文献   

6.
种子萌发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诱导和调控,且一旦种子萌发启动,胚将不可避免的生长或死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决定着植物种群的繁衍、进化和农林业生产。大气和土壤中的多种气体对植物种子萌发具有重要影响,与固液物质相比,环境气体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大,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的重要生态因子。目前,已知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的气体物质有环境气体分子、植物燃烟和植物挥发物3大类,其中环境气体分子包括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以及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乙烯(C2H4)和氢气(H2)等气体信号分子;植物燃烟包括纤维素衍生的karrikins和木质素衍生的丁香醛及多种植物源燃烟;植物挥发物包括烯类和烷类物质及多种植物组织挥发物。本文综述了环境气体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的作用过程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气体物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作用方式,并提出了今后开展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气体物质调控种子萌发技术研发,实现种子萌发时...  相似文献   

7.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述评了近几年国内外在植物激素与植物体内信使的传递、植物激素与基因诱导和表达、植物生长物质的复合使用、新型植物生长物质的开发及植物激素对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植物生长物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植物组织内多胺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多胺作为植物体内一种新的生长调节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十二届植物生长物质会议已将多胺列入专题讨论。由于内源多胺的含量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准确而快速地测定植物组织内多胺的含量是非常必要的。本工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各种植物组  相似文献   

9.
植物对重金属锌耐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n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由于长期的环境选择和适应进化,植物相应对Zn~(2+)产生了耐性,可减轻或避免Zn~(2+)的毒害.植物对锌耐性机制有:菌根和细胞膜对Zn~(2+)吸收的阻止和控制,其中控制Zn~(2+)的细胞膜跨膜转运器主要有(ZIP)类、阳离子扩散促进器(CDF)类和B-type ATPase (HMA)类;金属硫蛋白(MTs)、植物螯合素(PCs)和有机酸等Zn~(2+)螯合物质的体内螯合解毒;体内区室化分隔以及通过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代谢调节等.本文从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综述了植物对Zn~(2+)耐性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干旱、盐和病虫害等逆境胁迫已成为制约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进化出从形态到生理的一系列机制以缓解胁迫对自身的损害。逆境胁迫下醛类物质的富集会产生一系列的过氧化链式反应,危害细胞膜系统正常生理功能。过量的醛也会与蛋白质和核酸反应,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甚至直接导致植物死亡。植物体内醛脱氢酶基因(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在胁迫诱导条件下表达水平增加,大量累积的醛脱氢酶蛋白(ALDHs)将醛物质氧化成相应的羧酸,减少脂类物质的过氧化,参与到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的胁迫以及植物的发育调节。从ALDH的分类、功能及作用途径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植物新型肽类生长调节物质--植物磺肽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磺肽素是近年来在植物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磺化短肽类生长调节物质.文章对植物磺肽素的发现及命名、生理作用、生物合成途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丛书编委会议于 2 0 0 1年 5月 8~ 10日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由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化控研究中心承办。娄成后院士、潘瑞炽、韩碧文等 16位先生及学会代表 ,化工出版社总编审等出席了会议。娄成后院士在会上谈了 2 1世纪我国植物生长物质研究、应用的前景。原生长物质分会历届理事长和本届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会上分别作了发言。他们一致认为 ,年轻的植物生长物质工作者要不断发扬生长物质应用生产实践的优势、加强生长物质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地…  相似文献   

13.
第八届国际植物生长物质会议,于1973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名科学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工作者代表团,应该会组织委员会秘书长田村三郎(Tamura,Saburo)教授邀请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第八届国际植物生长物质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住木谕介(Sumiki,Yusuke)  相似文献   

14.
竹类植物的生长过程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是自生长点下端完成胚组织的生长,继之出现各节间的基部,最後各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分化出初期的横隔壁和髓组织,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生命物质与细胞数量的增加。其次是竹类植物幼秆有显著的高生长与肥大生长,就右图刚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幼秆纵割面观察之,从先端第一节至第六节的髓组织差不多一样肥厚,至第六节以下,可见髓组织膨大凸出,並分裂出新组织向水平方向扩大,形成秆的肥大生长,这就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矿区优势植物粽叶芦(Thysanolaena latifolia)、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的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及生态恢复潜力,对生长在铅镉污染土壤中3种植物的生理指标和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铅、镉污染水平下3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活...  相似文献   

16.
植物类受体蛋白参与植物生长与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受体蛋白(receptor-like protein,RLP)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其家族在拟南芥中有57个成员。研究表明RLP蛋白参与了植物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根尖分生组织(root apical meristem,RAM)和维管分生组织等器官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例如CLV2(CLAVATA2)和FEA2(FASCINATED EAR2)参与了分生组织的维持与分化和其他器官的发育、TMM(TOO MANY MOUTHS)则介导了植物表皮细胞的分裂和气孔分布。另一方面,RLP蛋白在植物抗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番茄抗叶霉菌Cf类蛋白、番茄抗黑白轮枝菌Ve1和Ve2以及番茄应答非致病绿色木霉菌激发子的抗病蛋白LeEix等。同时,研究表明RLP蛋白在细胞间信号的接受与传递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类受体蛋白参与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功能、信号识别、传输与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高寒植物物候期及生长模式, 从而改变了高寒生态系统功能。而高寒植物物候期和生长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 与其自身资源分配策略有关。为了更好地探究气候变化下高寒植物繁殖物候及生长的规律, 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按生物量从高到低选取15种常见植物, 其生物量之和占样地总生物量80%以上, 采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的方法, 利用同质园实验, 观测无种间竞争条件下, 增温2年间植物返青、现蕾、开花以及结实物候, 并监测了植株高度。研究结果表明: (1)在功能群水平上, 增温使豆科类植物的返青、现蕾和开花时间分别显著提前了(8.21 ± 1.81)、(9.14 ± 2.41)和(10.14 ± 2.05) d, 使其开花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了(6.14 ± 1.52) d, 而增温对其他功能群物候事件无显著影响。增温对高寒植物物候的影响存在种间及年际间差异, 但总体上增温使大多数高寒植物繁殖物候提前并且开花持续时间延长, 将更多的资源更多地分配到繁殖生长上。(2)增温显著降低了杂类草植物的植株高度(平均降低(3.58 ± 0.96) cm), 但对豆科类、禾草类及莎草类功能群植株高度没有显著影响。 增温对高寒植物植株高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以及年际差异。综上所述, 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 青藏高原高寒植物群落可能更早进入繁殖阶段, 从而降低在营养生长上的资源分配。另外, 由于各物种繁殖能力和营养生长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差异, 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寒植物群落中各物种盖度的变化, 进而改变群落物种组成, 从而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长物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生长物质研究是植物生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们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调节因子,并能直接应用子农林园艺生产。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集中于阐明激素生理作用,体内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新的生长物质分离鉴定、合成和筛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影响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植物生长物质研究也正向分子水平深入。1988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9.
关于植物活细胞非渗透性吸水问题,在生理学文献中已有过报导。然而工作不是以植物的地上部器官而是以根系或马铃薯块茎的组织进行。适当浓度的表面活化物质(酒精或生长刺激物质)作用于  相似文献   

20.
化感物质对植物根系形态属性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邵斌  王朋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7):2168-2174
植物化感作用是通过释放到环境中的化感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受试植物生长而实现的。化感物质主要作用于根系,所以植物根系属性是化感作用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关于受试植物形态属性对外源化感物质的响应模式尚缺乏整体的认识。为此,本文对61篇有关纯化感物质(包括酚类、萜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对植物根系形态属性(尤其是根长)影响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发现: 整体上化感物质处理显著抑制根长,而对根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形态属性影响较小;酚类对根长的抑制效应最大,且化感物质对草本植物根长的抑制率高于木本、作物和其他植物;酚类与根长抑制效应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进一步量化了4种典型酚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肉桂酸的浓度-效应关系,证实了黄酮对受试植物根长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酚酸类化感物质。受试植物根系属性对化感物质的响应主要受化感物质类型和添加浓度、植物种类与培养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建议未来研究在土壤环境条件下综合评价化感物质对受试植物根系形态和生理属性以及根系构型等参数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