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利环境的重要对策之一,对昆虫的生存、繁衍和进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滞育一般分为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后期3个阶段,其中,滞育前期包括滞育诱导期和滞育准备期,是确保昆虫顺利进入滞育的重要时期.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光周期、温度、湿度、食料等外界环境因素在不同昆虫滞育诱导中的作用;然后系统综述了滞育激素、保幼激...  相似文献   

2.
滞育是昆虫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策略,营养物质的利用、积累和转化影响昆虫的滞育。滞育期间,昆虫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包括脂类、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内源营养物质呈特异性地积累或转化,保障了滞育个体在逆境中存活及滞育解除后发育的能量需求。外源营养物质对昆虫滞育的影响较复杂,其种类、丰度、质量能通过"食料-寄主-天敌"营养关系进行传递,影响昆虫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改变昆虫的耐寒性、滞育率等,制约昆虫的滞育深度、滞育存活率。滞育昆虫营养物质积累、利用机制复杂多样,胰岛素信号通路-叉头转录因子以及激脂激素的调控效应在滞育诱导及营养物质转化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但滞育的系统性调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蜱类的滞育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滞育(diapause)是昆虫、蜱类等节肢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昆虫滞育现象的研究开展较早,也比较深入而对蜱类这一现象的研究则较晚。(1948)曾首次论述过硬蜱的滞育,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快,已对几十种蜱类的滞育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概述蜱类滞育的表现形式,影响滞育的环境因素以及滞育期间蜱类的生理状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滞育是昆虫对环境适应的一种重要的生理特性,研究其机理有助于对有益昆虫的开发利用和对害虫生态调控新途径的探索。RNA干扰是生物体内源基因发生转录后特异性降解的一种生理现象,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昆虫功能基因研究以及害虫防治等领域。本文围绕RNAi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昆虫滞育相关基因的沉默研究展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滞育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持续时间达1年以上的滞育,称为延长滞育,延长滞育的诱导、维持、解除均不同于简单滞育(滞育期短于1年)。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昆虫延长滞育的类型、滞育诱导及解除的环境因子、延长滞育物候学和生物学特性,延长滞育的遗传学及延长滞育的生态学意义。延长滞育是昆虫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6.
肖海军  魏兆军  薛芳森 《昆虫学报》2011,54(9):1068-1075
滞育是昆虫逃避不利环境条件的基本方式之一, 益虫的合理利用和害虫的综合治理, 都离不开对滞育调控机理的研究。滞育可以诱导一些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 如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 导致昆虫抗逆性增强。本文综述了与昆虫滞育关联的热休克蛋白的研究概况, 从热休克蛋白与滞育的关联、 不同虫态滞育期间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和滞育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与其他的胁迫反应均诱导热休克蛋白同步上调表达不同, 热休克蛋白在不同种类昆虫以及同种昆虫的不同滞育生理阶段的表达模式差别很大。热休克蛋白在滞育期间的表达是决定越冬抗逆性和存活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可为昆虫滞育如何应答环境条件刺激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昆虫滞育与激素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滞育是广泛地存在于昆虫界的一种现象,是昆虫在长期与环境条件斗争中所获得一种特殊生存本领。滞育利于虫体适应不利环境条件及种群同步生长发育。然而,昆虫要实现滞育,还必须通过昆虫体内激素的调节控制。因此,滞育是一个从接收外界环境信号一直到体内激素进行调节复杂的生理过程。激素控制滞育在不同种昆虫中各不相同,下面按虫态滞育类型加以叙述。 一、卵滞育 卵滞育即胚胎滞育,可以发  相似文献   

8.
昆虫的夏滞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夏滞育作为昆虫越夏的生态策略 ,已广泛引起昆虫学家的重视。本文就几十年来夏滞育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着重讨论诱导、维持、终止夏滞育的主要环境因子 ,夏滞育的生态特征和它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9.
昆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滞育后生物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滞育持续时间(diapause duration)是昆虫的一种生理特性,它主要由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滞育强度或滞育发育速率来决定,滞育强度或滞育发育速率通常以将滞育状态的昆虫转移至解除滞育的条件(如低温处理、光周期的转换)后,滞育消除所需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文章系统综述昆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滞育后生物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麦吸浆虫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和Contariniatritici(Kirby)是小麦生产中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 ,也是一种具有典型的滞育多态性的昆虫。该文从滞育特点、影响滞育的因素、滞育幼虫的形态变化、滞育生理特征、滞育幼虫的化学物质变化和我国小麦吸浆虫滞育区划等 6个方面 ,较全面地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小麦吸浆虫滞育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华北棉区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1982、1984—1985年在河北省饶阳县的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不同棉花品种上进行了模拟为害和自然为害试验,旨在确定第三代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第三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较弱.较好的土壤肥力亦不能促使棉株完全补偿三代期间的受害损失.每亩皮棉减产斤数Y与第三代百株累计卵量E3的关系为:Y=-0.2801+0.0643E3.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代价,算出了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35粒,这一阈值可适用于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  相似文献   

12.
华北棉区棉田中棉铃虫的取食行为及为害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翟连荣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92,35(3):257-266
在大量田间实验的基础上,本文揭示华北棉区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在棉田中的取食行为及其咬食棉花不同发育阶段的繁殖器官的组成和数量.根据棉铃虫的取食行为与其寄主植物棉花生长发育的关系,分别列出第二、三、四代幼虫期内棉花全株上各发育阶段的繁殖器官的组成、各龄幼虫所在果枝上繁殖器官的组成、各龄幼虫咬食不同发育阶段繁殖器官的组成和数量以及其中脱落的数量.分析了不同世代幼虫取食行为的差异,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用于棉田害虫管理系统的棉铃虫取食模型.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吴子江  薛志华  张治 《生态学报》1993,13(2):185-193
本文通过跟踪观察24593个有效样本,归纳为24个消亡因子,组建了18个世代生命表和3个平均生命麦。剖析了长江下游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K-值分析和组分(M(si)值)分析说明种群数量变动最大的阶段是在生命前期(即卵至2龄期)。b,r~2值综合分析法表明影响第2、3、4代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虫期分别为4龄、6龄和蛹期。b值分析和K-值图解表明影响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因子:2代为齿唇姬蜂和土壤含水量、风雨冲刮,3代为胡蜂和三突花蛛、小花蝽,4代为滞育和随蕾花脱落、三突花蛛。参考Morris(1963)关键因子逼近法探索了棉铃虫数量预测式。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幼虫小网膜细胞对光暗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少南  常玉珍 《昆虫学报》1992,35(4):434-437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s(Hübnner)5龄幼虫小网膜细胞内一些细胞器的昼夜变化.其中色素颗粒,内质网,多泡体和多片层体变化特别显著.天亮3小时后,细胞内出现大量多泡体,多片层体和形态介于两者之间的细胞器.它们的数量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天亮10小时后,大部分在细胞内消失.从天黑后2小时至天亮前2小时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由滑而内质网构成的髓样体.天亮后它们在细胞内消失.昼夜交替还导致细胞内屏蔽色素颗粒周期性的水平和垂直移动.结合现有资料,我们对上述现象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on the induction and termination of facultative pupal diapause in Helicoverpa armigera (Lepidoptera: Noctuida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Exposing H. armigera larvae to both constant and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regimes with a mean of 25°C and 20°C resulted in a type-III photoperiodic response curve of a short-long day insect. The long-day critical daylengths for diapause induction were ten hours and 12 hours at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s of 25°C and 20°C, respectively. Higher incidences of diapause and higher values both for the longer and the shorter critical photoperiods for diapause induction were observed at fluctuating reg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nstant ones. At alternating temperatures, the incidence of diapause ranged from 4.2% to 33.3% and was determined by the temperature amplitude of the thermoperiod and by the interaction of cryophase or thermophase with the photoperiod. Helicoverpa armigera larvae seem to respond to photoperiodic stimuli at temperatures >15°C and <30°C; all insects entered diapause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15°C, whereas none did so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30°C under all the photoperiodic regimes examined. Although chilling was not a prerequisite for diapause termination, exposure of diapausing pupae to chilling condition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diapause development and the time of adult emergence. Therefore, temperature may be the primary factor controlling the termination of diapause in H. armigera.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Precocene II terminated pupal diapause in the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as 20-hydroxyecdysterone did, whereas juvenile hormone analog ZR-515,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 and 5-hydroxytryptamine (5-HT) did no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cocene II affects diapausing pupae in the similar way as what was found in the prepupae of the aphid parasitoids, Aphidius matricariae Haliday and Praon volucre Haliday (Hymenoptera: Aphidiidae). It is suggested that precocene II may affect different kinds of termination of diapause in insects.  相似文献   

17.
苗春生 《蛛形学报》1993,2(2):104-106
报道河北省棉铃虫天敌的种类,计4个纲,14个目,22个科,144种,其中河北省棉铃虫天敌的蜘蛛种类为9个科、35种。  相似文献   

18.
华北棉区第二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盛承发 《昆虫学报》1985,(4):382-389
1980—1983年在河北省饶阳县及安徽省濉溪县的不同的土壤肥力类型、不同的棉花品种和不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进行了模拟为害和自然为害的试验,旨在确定第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数量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对于第二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力很强,这种补偿力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强。棉花品种、年份以及栽培管理方法对补偿力的影响属于次要。通过组建的一个静态模型,收进了二代棉铃虫防治的直接收益与代价以及间接收益与代价,算得高、低肥力地的第二代经济阈值,百株累计卵量分别为332粒和34粒。产量水平在80—90斤的中等偏低肥力地,其阈值可定为60粒。  相似文献   

19.
饲料含氮量对棉铃虫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别用含氮量为1.48%、2.31%、2.89%和3.64%的人工饲料和嫩棉铃饲养棉铃虫(Heliotkls arraigera),测定6龄幼虫对食物和氮的利用效率,并研究饲料氮对棉铃虫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饲料含氮量的增加,幼虫发育历期减短,6龄幼虫的干重和食物利用率均有所增加,虫体和虫类的含氮量增高.当饲料含氮量从1.48%增加到2.89%时,氮累积速率(NAR)增长了45%,氮利用率(NUR)增加16%,种群增长指数增加65%.饲料氮从2.89%增至3.64%,NAR值不变,NUR值和种群增长指数分别下降25%和10%.饲料含氮量在1.48%和2.89%之间时,正是棉铃中含氮量变化的幅度,在这幅度间对棉铃虫发育繁殖的影晌最大.饲料含氮量在2.31%至2.89%时,是幼虫生长发育最适宜的范围,成虫繁殖力最强.这是它对寄主作物长期适应的结果.饲料含氮量过高或过低对棉铃虫的发育和繁殖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营养生态学的研究:食物中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用人工饲料研究了食物中不同含糖量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fibner)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基础饲料含粗蛋白质9.7%.饲料含糖12.5%对棉铃虫有最佳的营养效应.糖对蛋白质的比率在1.0—2.0对棉铃虫种群生长比较适宜.含糖量低于10%导致蛹的脂肪含量下降、成虫寿命缩短、产卵量显著减少.饲料含糖量超过28%使幼虫取食速率降低、代谢负担加重、发育历期延长、成虫繁殖力下降.因此,棉铃虫正常发育和繁殖所需的饲料碳水化合物含量应高于其蛋白质含量.这些结果与棉铃虫的食性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