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波谱分析方法中的谐波分析原理,对陕北白桦个体生长过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白桦个体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动态波动规律与Logistic模型不完全相同,树高在20年后与Logistic模型吻合,胸径整个过程均不吻合,但材积生长与Logistic模型基本一致,应用波谱分析方法分析树木生长过程的动态规律,比Logistic模型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山东赤松种群的个体生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Logistic增长模型对山东赤松 (PinusdensifloraSieb .etZucc .)种群个体生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赤松个体生长密切符合Logistic方程 ;人工林个体生长好于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与次生林个体生长规律一致 ;树高成熟龄和连年生长量最大时年龄出现最早 ,胸径成熟龄和连年生长量最大时年龄出现较晚 ,材积成熟龄和连年生长量最大时年龄出现最迟  相似文献   

3.
水分条件对白桦天然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变暖导致的降水格局变化,选择生长于不同水分条件(湿生立地和中生立地)的中龄天然白桦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状况并分析其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水分条件对白桦天然林的密度和平均胸径具有显著影响(p=0.043 3和0.007 9),中生立地条件下白桦天然林的密度低于湿生立地(降低46.8%),而平均胸径则前者高于后者(增加52.4%)。中生立地白桦天然林的胸径分布为正态分布(p=0.823 9),而湿生立地白桦胸径分布呈明显的左偏(p=0.000 8)。水分条件能影响实生天然白桦胸径、树高生长过程,而对材积生长过程影响不大。湿生立地白桦的胸径速生期持续时间长于中生立地,前者速生期在6~15 a,后者在9~12 a,中生立地白桦胸径的数量成熟龄晚于湿生立地1~2 a;湿生和中生立地白桦高生长的速生期均在6 a,中生立地白桦树高的数量成熟龄晚于湿生立地3~6 a;湿生和中生立地白桦材积的速生期均在24 a以后,湿生和中生立地白桦材积的数量成熟龄均为24 a以后。  相似文献   

4.
沼泽交错带白桦个体生长动态及径级结构与种内种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对长白山沼泽交错带白桦个体生长动态、径级结构以及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研究,并探讨竞争强度与径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桦植株胸高断面积与树高之间存在显著的Sigmoid函数关系,胸径和树高分别为18.3 cm和19.4 m,是白桦由高生长向径生长过渡阶段;白桦种群更新幼苗稀少,径级结构呈纺锤形,径级-株数密度分布规律可以用Lognormal函数很好地表征;白桦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48.80%和51.20%;白桦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白桦种内长白落叶松辽东桤木山杨蒙古栎稠李水曲柳色木槭茶条槭春榆;竞争强度随对象木胸径的增加而降低,当对象木胸径在20 cm以内时,竞争强度较大,当胸径达20 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较好地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沼泽交错带白桦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5.
长江干流季节性水淹滩地杨树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滩地抑螺防病林的主要树种杨树的生长规律,建立了杨树的生 长动态数学模型.经过进一步的生长动态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滩地高程是影响杨树胸径、 树高和材积生长量的关键因子.滩地淹水时间超过60天的地方,杨树生长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西北地区栽培的湿加松Pinus elliottii × P. caribaea 12年生林分树高与胸径生长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分树高分布在3~14 m范围内,胸径生长分布于2~22 cm,林分的经济生长性状呈正态分布。在同等立地条件下,湿加松早期树高生长优于乡土树种马尾松,但马尾松胸径生长6年后有更好的生长量,12年生后胸径生长相接近,马尾松12年生林分中平均木单株材积优于湿加松林分,不过11年生后开始减缓,而湿加松保持持续生长势头。由材积生长来看,各树种个体材积生长正处于快速生长期,湿加松材积生长表现出较强的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黄海娇  彭儒胜  刘宇  姜静 《植物研究》2017,37(2):274-280
杂交子代生长性状的测定以及优良家系的选择是研究林木育种的重要环节。为了选择优良的白桦杂交子代,本研究以3年生21个不同倍性的白桦家系为材料,对其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不同家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各性状家系遗传力均高于0.75,属于高度遗传;家系311-15在树高、胸径和材积方面均表现最优,其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高于其他家系均值的9.09%、11.25%和40.46%;家系311-9、311-25和211-7、211-2、211-3、211-6、211-1等表现较好,其树高、胸径和材积与家系311-15相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定法,以20.00%的入选率对参试家系进行选择,311-15、311-9、211-7、211-2等4个家系入选,这4个家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5.24%、7.18%和19.72%。在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的同时,以材积平均值+2倍标准差为标准,共筛选出52株优良单株。研究结果为白桦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在辽宁省西南部的推广提供参考,也为高世代三倍体制种园的改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82年生的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树干解析数据,对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中黄樟的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采用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将树高、胸径和材积划分为4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10~30龄阶为树高生长速生阶段,60~80龄阶为胸径、材积速生阶段,黄樟数量成熟期较晚,可作大径材培育,并在工业原料林、混交林、乔灌复合经营以及四旁绿化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采用Logistic、Webull、二次曲线等13个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对鹅掌楸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进行方程拟合。经筛选和验证,得出鹅掌楸胸径生长的最佳模型为:D= 75.6887{1-e–[(T+2.3354)/19.5656]^3.1489};树高生长的最佳模型为:H=(55.5498+34.2298T1.9310)/(119.6386+T1.9310);材积生长的最佳模型为:V=2.5736{1-e–[(T–2.2455)/16.3381]^3.8741}。这三个模型的决定系数均为0.9999,拟合精度分别为99.7258%、99.8827%、99.7930%,且平均偏差、平均绝对偏差、平均相对偏差、平均相对偏差绝对值较小。各林龄段的生长预测值和实测值比较,数据吻合度高,残差总体偏小,趋势线表现一致。各模型可用于指导预测福建省闽北地区鹅掌楸人工林中幼林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0.
泡桐无性系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和指数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年的泡桐无性系为材料,对包括材积、胸径、树高以内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数选择法,分别对材积、胸径、树高进行了选择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胸径、叶基宽中等,树高、叶干重等最小。遗传力以材积、胸径、叶柄长最高,叶干重、叶面积、叶基凹入、叶基宽中等,树高最低。多性状选择指数优于单一性状。根据材积、胸径、树高的选择指数,选出了2个材积,胸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种群胸径生长的多维时间序列模型,即Yt=1.7870785Yt-1-0.8950167Yt-2+0.4509997Ut-0.8036035Ut-1+0.3950577Ut-2,其中Yt、Yt-1、Yt-2分别为t年、t-5年、t-10年长苞铁杉胸径值(cm),Ut、Ut-1、Ut-2分别为t年、t-5年、t-10年长苞铁杉种群个体年龄(a),模型相关系数为0.9998。以年轮确定种群个体年龄法与多维时间序列模型相结合,建立能  相似文献   

12.
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区域样地调查基础上,通过解析木分析,比较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结果表明,米拉山白桦种群的生产量约在363.1~2072.94kg·hm^-2·年^-1之间;各种群的现存生物量在7625.00-33167.00kg·hm^-2之间,种群间生物量差异显著.砍伐后的白桦萌生木、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小于实生木。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早衰的现象,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白桦种群有较大影响.米拉山东、西坡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水分地带性的变化对白桦各器官内的水分分配以及生物量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AND AIMS: Fire is the dominant disturbance in central Kamchatka boreal forests, yet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stand recovery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METHODS: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f 1433 stems > or =1.3 m height and annual radial increments of 225 randomly selected trees in a 0.4-ha plot of a 53-year-old fire-origin mixed-species stand to examin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establishment, growth, size inequality and the mode of competition among individual trees. Growth variations were related to tree size, age and local interference with neighbours. KEY RESULTS: Betula platyphylla formed the main canopy following a fire in 1947, with Larix cajanderi and Pinus pumila progressively reinvading the lower tree and shrub stratum. Most B. platyphylla originated from sprouts in small patches (polycormons) during the first 15 post-fire years. Betula platyphylla had normal distributions of diameter and age classes, but negatively skewed height distribution, as expected from shade-intolerant, pioneer species. Larix cajanderi had fewer tall and many short individuals. The smaller and younger B. platyphylla grew disproportionately more in diameter than larger trees from 1950 to 1975, and hence stem size inequalities decreased. The reverse trend was observed from 1995 to 2000: larger trees grew more, indicating an increasing asymmetry of competition for light. Betula platyphylla had steady diameter growth in the first 25 post-fire years, after which the growth declined in smaller trees. Neighbourhoo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cline resulted from increased competition from taller neighbours. CONCLUSIONS: The observed growth patterns suggest that mode of interactions altered during stand development from early stages of weak competition for soil resources released by fire to later stages of asymmetric competition for light. Asymmetric crown competition started later than reported in other studie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ower stem density leaving much space for individual growth, greater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elow-ground competition in this site of nutrient-poor volcanic soil, and the vegetative origin of B. platyphylla. Larix cajanderi growing under B. platyphylla had steady diameter growth during the first 20 years, after which growth decli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early succession fits the tolerance model of succession, while inhibition dominates in later stages.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落叶松林、白桦林和混交林3种主要林分类型16块样地的调查数据,依照幼苗幼树的株高划分为3个等级: Ⅰ级, 株高≤60 cm; Ⅱ级, 60 cm<株高≤200 cm; Ⅲ级, 株高>200 cm且胸径<5 cm.在4种取样尺度下,采用负二项指数等7种聚集度指数,判定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及格局强度,分析格局变化和格局规模.结果表明: 除落叶松林的落叶松幼苗幼树Ⅱ级最多,且随等级升高幼苗幼树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外,白桦林和混交林的落叶松以及3种林分的白桦幼苗幼树Ⅲ级最多,而Ⅰ级最少,随等级升高,幼苗幼树密度均升高.落叶松幼苗幼树在3种林分4种取样尺度下均呈聚集分布.白桦幼苗幼树在白桦林中除在10 m×20 m尺度为随机分布外,均呈聚集分布.除落叶松幼苗幼树在混交林中5 m×10 m尺度时聚集强度最大外,落叶松在其他林分以及白桦在3种林分均在5 m×5 m尺度下聚集强度最大.在落叶松林,落叶松和白桦幼苗幼树的聚集强度随等级增大而减小,其中白桦由聚集分布变为随机或均匀分布;在白桦林和混交林中,落叶松和白桦幼苗幼树的聚集强度随等级升高不断增大,由均匀分布变为聚集分布.在3种林分类型中,不同更新等级落叶松和白桦幼苗幼树种群的格局规模均为25 m2.落叶松和白桦幼苗幼树种群格局强度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更新等级中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白桦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扬  李湛东 《植物研究》1998,18(3):321-327
从种群生态学和干扰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火史重建的基础上,采用种群世代划分的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白桦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桦种群的耐火力与自我恢复力都较差,主要依靠很强的火后恢复力维持其稳定性,种群耐火力与长期火状况密切相关,表现为:低频类〈中频类〈高频类。高强类〈中强类〈低强类。火后恢复力与自我恢复力和最近一次火烧强度及距今时间密切相关,火后恢复力与自我恢复力都以低强类〉高强类  相似文献   

16.
巢林  刘艳艳  吴承祯  洪滔  林卓  洪伟 《广西植物》2017,37(11):1406-1417
采用径级结构替代年龄结构与建立种群年龄结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沼泽交错带白桦—长白落叶松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白桦、长白落叶松和辽东桤木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纺锤型,龄级—个体数间的关系可用Lognormal函数表征;种群动态量化指数V'_(pi)为辽东桤木(9.57%)白桦(4.02%)长白落叶松(1.83%),均趋近于0,说明种群处于稳定型向衰退型过渡阶段;白桦、长白落叶松及辽东桤木种群幼龄个体严重不足,白桦和辽东桤木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Odum-B3型,而长白落叶松种群趋于Deevey-I型。白桦、长白落叶松及辽东桤木种群具有前期增长、中后期衰退的特征;白桦、长白落叶松和辽东桤木种群数量受基波影响显著,种群整个生活史阶段未显现小周期波动,种群发展较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2、4和6个龄级后,白桦、长白落叶松和辽东桤木种群老龄个体数均有增加,但由于更新幼苗个体稀少,未来必然呈衰退趋势。森林—沼泽交错带的白桦、长白落叶松及辽东桤木种群对外界环境变化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人类活动扰动会影响其发育与演变,从而提高了森林—沼泽交错带地区沼泽化的风险。因此,应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沼泽交错带的干扰,加强对这一地区植被群落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周驿之  程艳霞  樊莹  易磊 《生态学报》2018,38(14):5109-5119
环境是影响植物生理性状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来研究植物生理性状的改变是目前研究植物生理生态的热点,而高海拔地区多样的环境为研究物种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本研究通过移栽的技术手段,将分布在海拔750 m、海拔1200 m和海拔1400 m的3~5年生白桦幼苗移植到海拔750 m相同的林下环境条件下,将3种白桦移栽幼苗和野生白桦幼苗的光响应参数、光谱反射率以及光谱反射指数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移栽初期和移栽一年后植物生理性状的异同,探索白桦幼苗迁入新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移栽初期,通过对比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移栽幼苗彼此之间各项生理性状以及与原海拔野生白桦幼苗的生理性状发现,包括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在内的生理性状差异显著(P0.05),幼苗光谱反射指数差异性显著(P0.05)。经过一年的适应,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幼苗与移栽地海拔750 m野生白桦幼苗的生理性状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苗光谱反射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与原海拔野生幼苗生理性状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苗光谱反射指数差异显著(P0.05)。在移栽初期,移栽幼苗的各项生理指标已经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仍保留原海拔野生幼苗的生理特性;移栽一年后,移栽幼苗逐渐适应环境,其相关生理性状发生改变,并趋同于移栽地野生白桦幼苗的生理性状。对比一个生长季前后白桦移栽幼苗生理性状的变化可以发现,白桦作为先锋种植物,在新迁入环境后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通过调整生理性状适应新环境。研究对幼苗在林下的演替以及森林的更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松半同胞家系变异分析及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和筛选优质红松种质资源,以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国家红松良种基地的53个28年生红松子代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枝下高和第六轮枝高)及形质性状(分枝角、通直度和轮枝数)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部分形质性状外,大部分生长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达极显著差异(P<0.01);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97%~37.39%,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6%~26.75%;各性状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136~0.746;单株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031~0.827,个别性状遗传力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分枝角外,其余各性状间大部分呈极显著正相关(r>0.073)。一般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一般配合力高的家系差异较大,难以进行联合筛选,需进一步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2.31%,表明三个主成分包含了供试家系生长及形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对主成分Ⅰ的贡献较大,且描述红松的生长性状,因此可作为选择优良家系的评价指标。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家系及单株进行选择,以家系材积现实增益超过35%为标准,可筛选出5个优良家系,入选率为10%,入选的优良家系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平均值分别为7.90m、25.02cm、19.21cm、16.23cm和0.1074kg·m-3,现实增益分别为3.94%、14.71%、17.26%、19.34%和39.48%。对优良家系内的单株进行选择,按单株材积遗传增益超过100%为标准,可筛选出6株优良单株,入选率为4%,入选单株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平均值比总平均值分别高1.60m、8.54cm、7.04cm、6.69cm和0.097kg·m^-3,遗传增益分别为5.99%、29.92%、35.53%、37.06%和102.04%。所选优良家系及单株可为良种审定提供基础,也可以为种子园的营建、改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9.
杨蕴力  渠畅  王阳  刘桂丰  姜静 《植物研究》2022,42(1):104-111
PIN家族蛋白作为IAA的极性输出载体,在植物胚胎发育、器官发育和向性生长,尤其是植物叶序、叶脉的形成及维管组织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了明确白桦(Betula platyphyllaBpPIN5基因对外源激素的应答特性,实验以白桦全基因组DNA为参考,克隆获得BpPIN5基因的上游1 447 bp启动子序列,采用PLACE在线软件对该序列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pPIN5启动子序列含有生长素(IAA)、赤霉素(GA)、水杨酸(SA)、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乙烯(ET)等不同类型的生长素响应元件。实验构建了pro-BpPIN5::GUS载体进行白桦转基因,GUS组化染色分析显示,BpPIN5启动子在白桦叶裂顶端、细叶脉及根中有转录活性。分别用IAA、GA、MeJA、SA及ABA激素处理转基因白桦,结果显示,BpPIN5启动子对上述5种激素在白桦第1叶片的裂叶边缘、第2叶的叶柄及根组织部位均有应答,且响应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揭示白桦BpPIN5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