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细胞珠蛋白对肝星状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通过siRNA干扰内源性细胞珠蛋白基因,利用重组细胞珠蛋白作用于完全活化的人肝星状细胞系LX-2及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并在LX-2细胞内过表达细胞珠蛋白,考察在过氧化氢及铁过载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氧化反应模型中细胞的增殖性及细胞内超氧化物水平。结果表明内源性细胞珠蛋白对于两种氧化反应导致的肝星状细胞损伤都具有显著性的保护作用,证明其在活化肝星状细胞内的表达上调是其应对氧化应激的保护性措施;重组细胞珠蛋白不仅能保护完全活化的LX-2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并且能抑制未完全活化的原代肝星状细胞过度增殖以及保护其被过度损伤;重组细胞珠蛋白对细胞内的活性氧清除效果不理想,可能与其进出细胞缺乏相应的主动运输机制有关。进一步在LX-2细胞内过表达细胞珠蛋白对无论是铁过载或是过氧化氢引起的氧化反应均能发挥较好的保护性作用。为加速肝纤维化药物新靶点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因蛋白错误折叠、聚积影响神经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在AD病理过程中,根据其激活状态的不同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保护或神经毒性作用。小胶质细胞上表达各类神经递质受体,这些受体参与介导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的双向沟通,在AD的病理进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该文重点介绍了小胶质细胞表面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谷氨酸能、大麻素、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以及它们与AD之间的关系,即小胶质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可以介导或影响小胶质细胞产生的神经保护或毒性作用,从而影响AD病理。阐明小胶质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在AD中的作用机制将会为探索合适的AD治疗靶点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3.
肿瘤微环境中肝星状细胞能够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在肝脏发育过程中,肝星状细胞通过表皮形态发生素(epimorphin,EPM,syntaxin2)与肝干细胞接触而促进肝干细胞的功能性分化.EPM在溃疡性结肠炎、间质性肺炎以及结肠癌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现肝细胞癌(HCC)细胞能够促使星状细胞EPM表达上调.为了研究肝星状细胞的EPM对于肝癌可能的作用,构建了针对EPM基因表达的shRNA干扰载体,并将质粒转染肝星状细胞,获得了两株携带该干扰片段的细胞系.RT-PCR与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干扰星状细胞系EPM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之后,使用转基因细胞系的条件培养基对于肿瘤细胞进行侵袭能力的检测,并对星状细胞与肝癌细胞三维共培养,证明EPM干涉后肝星状细胞促进肿瘤细胞迁移的能力降低.结果表明通过RNAi可稳定干扰人肝星状细胞EPM基因的表达,并且EPM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肝星状细胞是肝脏中重要的间质细胞,是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表皮形态发生素(epimorphin、EPM、syntaxin2)在肝脏发育、再生及癌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其表达变化的调控机制及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还未有报道.通过对肝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发现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表达EPM上调.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对EPM表达变化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DNA去甲基化促进了EPM的表达.为了研究EPM对肝星状细胞的可能的调节作用,将EPM表达质粒转染肝星状细胞,之后检测了EPM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证明EPM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本研究发现,激活的肝星状细胞高表达EPM可能是由于DNA去甲基化引起的,同时,高表达的EPM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进而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5.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过量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该研究首先利用MTT法检测IL-13实验剂量和时间条件下肝星状细胞增殖情况;然后运用RT-PCR技术检测IL-13对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系IL-13Rα1、IL-4Rα、TGF-β和Ⅰ型胶原蛋白转录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羟脯氨酸法定量分析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胶原蛋白含量。结果发现:IL-13能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在不改变IL-13Rα1和IL-4Rα转录水平的同时,对TGF-β和Ⅰ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以及细胞总胶原蛋白含量的上调作用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增生。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引起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ECM)组分改变的同时又被ECM所调控。活化HSC中过量表达的微小RNA29家族能减少ECM胶原I等基质蛋白分泌。先前未报道的ECM蛋白CYR61能使活化的HSC衰老,wnt-5a可能作为HSC增殖调节器在肝纤维化中对抗细胞凋亡。因此探索肝纤维化ECM和HSC之间的调控方式及作用机制能为早期干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提供有力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RJ)在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的影响,探讨以PTPRJ为靶点,姜黄素对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采用western-blot、RT-PCR法分别测定PTPRJ、其mRNA在肝组织及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姜黄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western-blot、RT-PCR检测结果显示:肝组织和肝星状细胞中PTPRJ表达呈阳性,并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其表达逐渐降低;姜黄素作用后,肝组织和肝星状细胞PTPRJ表达明显增多.结论:姜黄素可显著增强肝星状细胞PTPRJ的表达,从而改善或逆转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中smad2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Ⅰ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抗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设计合成靶向Smad2基因的siRNA,将筛选成功的siRNA瞬时转染入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并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刺激,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对照组与实验组Ⅰ型胶原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差异,研究siRNA对Ⅰ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siRNA能明显降低肝星状细胞中Smad2的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证实筛选的siRNA有效,能特异性抑制Smad2的基因表达;TGF-β刺激肝星状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siRNA转染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siRNA能够抑制TGFβ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阻断TGFβ-Smads传导通路,使Ⅰ型胶原分泌下调,有效抑制TGFβ诱导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use)中smad2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I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抗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设计合成靶向Smad2基因的siRNA,将筛选成功的siRNA瞬时转染入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并给予转化生长因子p(TGF.B)刺激,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对照组与实验组I型胶原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差异,研究siRNA对I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siRNA能明显降低肝星状细胞中Smad2的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证实筛选的siRNA有效,能特异性抑制Smad2的基因表达;TGF-β刺激肝星状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siRNA转染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I型胶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siRNA能够抑制TGFβ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阻断TGFB—Smads传导通路,使I型胶原分泌下调,有效抑制TGFB诱导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在小鼠脑不同类型突触分泌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与海马神经细胞,在加有不同浓度的CNQX的细胞外液中对细胞进行电生理记录,分别记录m EPSC的频率和e EPSC的幅值。结果:CNQX作用于诱发性神经递质释放的半抑制浓度(IC_(50))显著大于自发性神经递质释放的半抑制浓度,CNQX对自发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效果更加明显。但对于不同脑区,CNQX的作用效果差异并不明显。结论:CNQX在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自发释放和诱发释放时可能有不同的机制,但是并不具有脑区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胰腺炎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确定,需要寻找新型有效药物。活化的胰腺星状细胞在胰腺纤维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之成为新的治疗靶点。活化PSC的物质分为三类,即炎症介质、氧化应激和毒素。本文就近年来针对以上不同活化PSC的介质和相关通路的抗星状细胞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Cre-loxp可诱导系统构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RBP-J可诱导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实现肝纤维化过程中活化的肝星状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特异性阻断。方法:将Sm22αCre ERT2和RBP-Jflox/flox转基因小鼠杂交,得到F1小鼠,将繁殖的F1小鼠继续进行交配,得到F2小鼠,通过PCR鉴定出基因型为Sm22αCre ERT2,RBP-Jflox/flox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检测四氯化碳注射不同时间段后肝脏纤维化进展情况和肝星状细胞活化过程中Sm22α的表达情况。注射他莫昔芬诱导活化肝星状细胞中RBP-J基因的特异性敲除。分选肝星状细胞,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活化肝星状细胞中Notch下游靶基因Hes1、Hey1表达情况以验证敲除效果。结果:通过连续交配我们获得了Sm22αCre ERT2,RBP-Jflox/flox小鼠。四氯化碳腹腔注射4周即可诱导肝脏发生较为明显的纤维化,同时肝星状细胞活化并逐渐高表达Sm22α。给予他莫昔芬诱导Cre重组酶发挥作用后,敲除了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的RBP-J基因,其下游基因Hes1、Hey1表达降低70%以上,阻断了Notch信号通路。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RBP-J可诱导性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实现了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活化肝星状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阻断,为深入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是由持续性损伤修复反应引起的,导致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进一步引发肝脏结构和肝功能异常改变的一种病理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在去除损伤因素后是可以逆转的.肝星状细胞作为主要的效应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种胶原和细胞外基质,一直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最近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作为主要的调节细胞,能同时调节肝星状细胞的功能和基质胶原的降解,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而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促使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和纤维胶原的降解,促进肝纤维化的逆转.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亚群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及逆转中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但是对于动物模型体内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巨噬细胞亚群的分类.本文对巨噬细胞亚群的分类研究做一个全面的综述,对肝脏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中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存在于小叶内组织间隙(Disse间隙)内,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转移分化为纤维化的、具有增殖能力及收缩性的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力学微环境的改变在肝星状细胞转移分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基底的力学性质特别是基底硬度及力学加载对其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该文就HSCs的转移分化、基质硬度和力学加载对其影响、可能的力学影响机制进行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细胞形态改变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观察肝星状细胞内脂滴数和体密度的变化,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星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肝窦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内脂滴数减少,典型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过渡型肝星状细胞数量增多,超微结构显示核被膜表面不规则,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多,多扩张,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絮状物质,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细胞周围胶原原纤维量明显增多。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变小,有的肝窦内皮细胞内出现WP(Weibel—Paladebody)小体。狄氏腔中胶原纤维沉积增多,肝窦内皮细胞下有基底膜形成。结论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形态改变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6.
Usowicz等发现,取自大鼠小脑进行培养的2型星状胶质细胞上有能被谷氨酸激活的离子通道,这种由谷氨酸激活而形成的离子流在零电位附近发生反转,并且可被谷氨酸拮抗剂kynurenic acid(犬尿喹啉酸)大部分阻滞。2型星状胶质细胞上的谷氨酸受体只有非-NMDA一种受体亚型,而神经元上则往往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经济、高产的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以及肝星状细胞的方法。方法:在参照国内外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首先采用肝脏原位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获得总细胞悬液,经多次低速离心分离肝细胞;再用Nycodenz作为分离介质,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非实质细胞中得到肝星状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活力,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立体显微镜、CK-18、白蛋白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对培养的肝细胞形态以及功能进行检测。使用Desmin、α-SMA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对肝星状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成功的在体外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及肝星状细胞,肝细胞产率为5-6×107/只小鼠,两只小鼠肝星状细胞产率达1×106个。细胞存活率及纯度均可达90%。肝细胞在培养24h后呈不规则铺路石样形态,此为典型的肝细胞形态,其标志分子CK-18以及白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贴壁后的肝星状细胞呈典型的星形细胞形态,且其标志分子Desmin、α-SMA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原位灌注以及分离方法可以同时分离并且培养具有高活性和功能的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柴胡解毒汤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凋亡情况的影响,探究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以柴胡解毒汤、生理盐水灌胃5天后取血制备大鼠含药血清与正常血清。同时复苏人肝星状细胞LX-2后进行细胞培养和细胞传代。当肝星状细胞数量达到预定值时,将肝星状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观察LX-2细胞在与含药血清孵育24 h、36 h、48 h、72 h后,用CCK-8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概况。结果:柴胡解毒汤含药血清在给药24 h后可抑制LX-2细胞的增殖,36 h、48 h、72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37%、0.46%、0.44%,并可诱导LX-2细胞发生凋亡,48 h、72 h凋亡概率分别为(9.80±0.95)%、(36.40±5.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解毒汤具有抑制LX-2细胞增殖、诱导LX-2细胞发生凋亡的能力,这可能是柴胡解毒汤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的激素或神经递质都可通过不同的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达到调节细胞生理功能的作用。在神经元活动、细胞分泌、平滑肌缩等 细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A在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星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雨蛙肽诱导的小鼠实验性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等手段检测白介素-17A在雨蛙肽诱导的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免疫活性。用重组白介素-17A作用于小鼠胰腺星状细胞,检测其对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对促胰腺纤维化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β、TGF-β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慢性胰腺炎胰腺组织中白介素-17A受体IL-17RA及IL-17RC mRNA水平的表达较正常胰腺明显升高,慢性胰腺炎小鼠胰腺组织中IL-17A蛋白水平较正常小鼠明显升高,CP小鼠血清中IL-17A蛋白水平(56.40±10.50 pg/L)较NC组(27.88±5.74pg/L)亦明显升高,IL-17A在正常胰腺组织中鲜有表达(8.9±2.72%),而在CP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55.84±5.71%),其免疫活性主要定位于间质炎性细胞及导管样复合体中;重组白介素-17A可促进小鼠星状细胞活化,并直接诱导星状细胞表达白介素-6、白介素-1β以及TGF-β等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结论:白介素-17A在雨蛙肽诱导的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中表达上调,并可能通过诱导小鼠星状细胞表达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β和TGF-β,促进胰腺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胰腺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