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报道了中国贵州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一新种,即平坝小檗(Berberis pingbaensis M. T. An)新种与堆花小檗(B. aggregate Schineid.)相近似,但植物较小,果具白粉。 相似文献
3.
采用制作叶脉标本和透明叶标本的方法,对贵州产28种2变种小檗属植物叶脉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小檗属植物的脉序类型有5种:半达缘羽状脉、花环状半达缘羽状脉、简单弓形羽状脉、花环状弓形羽状脉和混合型。叶脉分支一般有五级:1一级脉构架均为羽状脉,粗度有很粗、粗、中等粗细和纤细四种类型,分支方式包括单轴分支和合轴分支;2粗二级脉构架中有分支达缘或分支均不达缘,与中脉夹角变化各异,内二级脉存在或缺失,细二级脉半达缘、真曲行或简单弓形,间二级脉类型复杂多变但频度种间有差异;3三级脉贯串型、结网型或分支型;4四、五级脉网状或自由分支且常混合在一起。脉间区从发育差到良好,小脉从不分支到不均等分支等各种类型均有,叶缘末级脉缺失、不完整、钉状和环状。大部分种类叶缘具齿,每1cm齿数目和齿内腺点的特性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有区别,具有鉴定价值,但齿其它特征复杂多变或种间区别较小,同时齿内脉性状也不稳定。此外,齿的有无会对脉序类型产生影响。小檗属植物叶脉类型存在种间差异,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叶脉类型的变化和复杂程度显示了该属植物的进化特点;叶齿的有无和齿特征具有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基于叶脉特征的研究结果并结合重要的外部形态学特征编制了贵州小檗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研究结果可为小檗属植物分类寻找新的依据并探讨其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紫叶小檗根、茎、叶和果实中分离纯化得到的28株内生真菌进行液体培养,培养物烘干研磨后用丙酮浸提,测定各提取物对5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对抗菌谱较广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分别测定其胞内、胞外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紫叶小檗25株内生真菌中有5株菌(R3、S4、L6、F2、F6)的抗菌谱较广,其中,茎中的内生菌S4抑菌活性最强,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均大于90%,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率最高达93.06%.(2)经鉴定S4为子囊菌门的Para phaeos phaeria属真菌.(3)S4菌丝体丙酮提取液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率随其浓度(加入体积)的增加而增大,呈正相关线性关系(y=15.334x+14.618,r=0.99),而S4发酵液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率随其浓度(加入体积)的增加而减小,呈负相关线性关系(y=-20.196x+64.984,r=0.99),即在较高浓度时促进病原菌生长.研究表明,紫叶小檗内生真菌S4菌株的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胞内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小檗科5属(小檗属、十大功劳属、鬼臼属、山荷叶属和红毛七属)40种2变种植物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科植物种子颜色多为黄褐色、红棕色至黑色,形状多样;种皮纹饰可分为网纹型、网纹—梯纹型、梯纹型和嚼烂状4种类型,其中网纹型又可划分为7个亚型。种子球形、种脐位于种子侧面近中部可作为红毛七区别于其他属种子的重要形态特征。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探讨了种子形态在小檗科内的系统学意义,并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种子形态支持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的近缘关系,认为鬼臼属(八角莲属)较山荷叶属分化更早,但不支持Ahrendt对小檗属下组和亚组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Léveillé在1911年发表了小檗科滇小檗(Berberis bodinieri Lévl.)(新拟),但在原始文献中未说明其模式标本收藏处,并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小檗属主要分类学文献都未收载该种。2014年,作者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E)找到了滇小檗模式标本。之后,通过比较滇小檗和古宗金花小檗的模式标本及其原始文献,发现在枝条具棱,叶片为匙形或倒卵状匙形,花序为总状花序或近伞形花序,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等主要分类学特征上,滇小檗与古宗金花小檗基本一致。因此,将滇小檗归并入古宗金花小檗。 相似文献
8.
属名Iragoides Hering长期被视为Phlossa Walker的同物异名,两者全世界已知12种。通过解剖我国已有的种类,发现它们的外生殖器结构并不相同,两个属的模式种各代表一个类型,因此,本文复用Iragoides Hering为有效名。奕刺蛾属Phlossa的雄性外生殖器具有刺蛾科的典型结构; 雌性外生殖器的囊导管端部多少有些呈螺旋状,囊突1枚呈新月形。奕焰刺蛾属Iragoides的雄性外生殖器在阳茎端基环两侧有膜质小突起或尾端有微刺突; 雌性外生殖器有相连的2枚囊突,囊突上有许多微齿突。共整理出中国奕刺蛾属Phlossa 4种、焰刺蛾属Iragoides 5种,后者包括1新种--线焰刺蛾I. lineofusca Wu et Fang, 及1新记录种--别焰刺蛾I. elongate Hering。编制了两个属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李新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2):176-178
通过标本检查及原始文献分析,认为无量山小檗Berberis wuliangshanensis C.Y. Wu ex S.Y. Bao与藤小檗B.jingguensis G.S.Fan et X.W.Li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不同点均在一定变异范围内,且两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及生境条件也较相似,都生长在云南省无量山海拔2 500 m上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故将藤小檗处理为无量山小檗的异名. 相似文献
10.
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是小檗科内2个近缘属,Laferrière在1997年将十大功劳属的种及种下类群转移至小檗属中,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组合。其中,产于中国贵州的新组合Berberis bodinieri(Gagnep.)Laferr.(小果十大功劳)却是一个不合法的晚出同名,因为Léveillé 在1911年描述产于中国云南的1个小檗属新种时,已经发表了滇小檗(新拟)B.bodinieri Lév.,并且有关中国及世界小檗属的主要研究专著至今都未收录该种。因此,该文提出了新名称Berberis qianensis X.H.Li nom.nov.,以代替晚出同名B.bodinieri(Gagnep.)Laferr.,同时也对B.bodinieri Lév.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储敏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7,29(1):1-3,7
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从金桂和丹桂的花瓣中浸提所含的花色苷类色素,用光谱扫描法检测该色素的光吸收特性,比较不同乙醇体积分数、不同浸提时间对色素浸提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光敏感性试验和酸碱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金桂和丹桂的花色素用体积分数90%的乙醇浸提具较高的浸出率;延长浸提时间可提高色素浸出率;紫外线直射可使色素的色度大幅度下降,日光灯和散射光也会导致色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色素在酸性溶液中具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小叶山葡萄Vitis thunbergii var.taiwaniana叶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检测方法。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2:28);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06 nm。结果表明,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白藜芦醇含量在10~2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9。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的RSD(n=5)分别为0.77%、0.41%、0.2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92%,相对标准偏差为0.39%。该方法准确、灵敏、可靠,可用于白藜芦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是长江流域镉污染地区普遍栽植兼具绿化、观赏和净化环境等重要价值的园林树种之一。为了解镉胁迫条件下桂花生长适应特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浓度处理下(CK: 0 mg·kg-1; I: 25 mg·kg-1; II: 50 mg·kg-1; III: 100 mg·kg-1; IV: 200 mg·kg-1)一个生长季节内一年生桂花生物量生产、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C、N、P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植物各器官生物量生产及C、N和P积累量均表现出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较高浓度镉处理(II、III、IV)明显抑制了桂花的生物量生产、C、N和P的积累, 显著改变了生物量及其C、N和P积累量的分配格局, 但相对较低浓度镉处理(I)对桂花生物量生产以及C、N和P的积累与分配特征影响并不显著。一定浓度的镉胁迫处理(I、II、III)表现出提高桂花N的利用效率而降低P的利用效率的趋势, 但重度镉胁迫(IV)均降低了桂花N和P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桂花具有一定的抗镉胁迫能力, 但较高程度的镉胁迫显著影响了桂花生长及养分格局。 相似文献
14.
对长江三峡库区特有濒危植物丰都车前(Plantago erosa var.fengdouensis)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方面.丰都车前可能为一异源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24=12m(2sat)+12sm(2sat),属于2A型.极端的环境压力尤其是季节性的水淹可能是此四倍体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同属内的另一物种车前(P.asiatica)进行了比较观察,确证车前为六倍体。该实验为丰都车前的保育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3,77(10):2782-2784
To directly identify the plant origin of propolis from Takebe-cho (Okayama, Japan), we observed the honeybee behavior. Honeybees scraped sap from the tree, Rhus javanica var. chinensis. We compared the constituents and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of this sap and propolis. Their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were comparable. This indicates directly that the plant origin of this propolis is R. javanica var. chinensis.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考察和查阅模式标本的基础上,将紫云小檗Berberis ziyunensis P. K. Hsiao & Z. Y. Li与单花小檗B. uniflora F. N. Wei & Y. G. Wei归并。 相似文献
17.
18.
黄山安徽小檗一些分类学性状的变异式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黄山以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为例,对中国小檗属重要分类学性状的变异式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株安徽小檗各10个果序中,每个果序的果实数目为3~18个,平均为10.12±3.26 个,不同植株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成熟果实形状为椭圆形或长圆形,并未见到原始文献描述的倒卵形.在总计2 529个果实中,果实内种子数为1~2个,其中含2粒种子与含1粒种子的果实数分别为1 575个和954个.各果序中含2粒种子果实及含1粒种子果实所占的比例均为0~100%,平均值分别为55.96%±22.94%和40.04%±22.94%,差异极显著(P<0.01).在25株安徽小檗各2个1年生枝条上,共有427个叶刺,其中单刺所占的比例为76.35%,并且都位于枝条的顶端,2叉刺占5.39%,3叉刺占18.27%,3种类型叶刺在数目上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