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红松籽仁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优化高速匀质-微波辅助提取红松籽油的工艺,考察了匀质速度、匀质时间、液料比、微波温度、微波功率及微波时间对红松籽油提取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红松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匀质速度12 000 r·min-1,匀质时间120 s,液料比20 mL·g-1,微波温度60℃,微波功率700 W,微波时间50 min。在上述条件下,红松籽油最优提取率可达60.3%。利用GC-MS对得到的红松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皮诺敛酸、亚油酸、反-13-十八碳烯酸、顺-13-十八碳烯酸、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55%,其中松籽油所含有的特异性不饱和脂肪酸-皮诺敛酸含量可达13.65%。此外,对该工艺提取得到的红松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及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估,发现红松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强,其IC50值为0.095 4 g·mL-1。此外,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和酸值较低,碘值较高,表明红松籽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油脂。  相似文献   

2.
祖述冲 《植物研究》2020,40(2):308-313
应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干式酶法松籽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干式酶法提取松籽油最佳制备工艺为:0.2%淀粉酶、料液比为6:1、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8 h,所得最大出油率为90.2%,残油率为6.2%。经检测最佳制备条件提取的松籽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90.09%,其中油酸含量为26.84%,介酸含量为2.41%、亚油酸含量为46.25%、皮诺敛酸为14.59%;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含量为6.5%、硬脂酸为3.41%。松籽油酸价为2.61 mg·g-1、过氧化值为1.56 mmol·kg-1、丙二醛含量为0.41 mg·kg-1。所有检测结果均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LS/T 3242-2014》松籽油中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红松子油为原料,采用尿素包合法纯化皮诺敛酸,通过脂肪酸与尿素的比例、尿素与乙醇的比例、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等因素对皮诺敛酸含量及产率的影响,优化了尿素包合法的工艺参数,最终确定了皮诺敛酸的最佳纯化条件为:脂肪酸与尿素的比例为1:6.5(w/w),尿素与90%乙醇的比例为1:4(w/v),包合温度为-10℃,包合时间12 h。在上述条件下,经GC-MS检测获得了纯度为58.3%的皮诺敛酸,回收率为51.8%,经二次尿素包合纯化后可获得纯度为72.5%的皮诺敛酸,回收率为64.7%。为了评估皮诺敛酸的降脂活性,以油酸诱导HepG2细胞成脂,最终确定40 μmol·L-1的皮诺敛酸能显著的降低HepG2细胞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单一活性成分的减肥降脂效果较差,且容易出现耐药性等问题,本文筛选并优化了皮诺敛酸/左旋肉碱降低HepG2细胞脂质的最佳浓度配比,为皮诺敛酸降脂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通过油酸诱导HepG2细胞成脂建立体外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法确定了皮诺敛酸/左旋肉碱降低HepG2细胞中脂滴的最佳浓度配比。实验结果表明0.5 mmol·L-1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肪变性效果最佳,皮诺敛酸(PLA)最佳降脂浓度为6.25 μmol·L-1,左旋肉碱(LC)最佳降脂浓度为250 μmol·L-1,皮诺敛酸/左旋肉碱(PLA/LC)最佳降脂浓度配比为1:40(μmol·L-1/μmol·L-1)。皮诺敛酸/左旋肉碱复配物可以显著降低HepG2细胞脂质,具有用量少,协同作用效果突出的优点,因此皮诺敛酸/左旋肉碱复配物在开发降脂减肥产品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籽油的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林强  李建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0):1788-1791
通过气相色谱 GC 分析了华山松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华山松籽含油率为56.5%,其中主要含有亚油酸63%,油酸26%,棕榈酸5%,硬脂酸2%,花生酸1%,芥酸1%,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达90%.抗氧化研究采用Schaal烘箱法63±1℃,即在松籽油中加入几种不同的抗氧化剂进行加速氧化.结果表明:抗氧化剂二丁基对甲苯酚、没食子酸丙酯、特丁基对苯二酚对松籽油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其中特丁基对苯二酚效果较好,柠檬酸对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添加50mg/kg柠檬酸,抗氧化效果显著.VE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油脂氧化是导致食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油脂在微波加热过程品质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确定微波加热过程对不同方式提取的松籽油的影响。本文对水酶法和溶剂法提取的松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两种方法提取的松籽油品质有一定的不同,水酶法松籽油酸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松籽油,而过氧化值高于溶剂法松籽油,提取方法对松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同时,研究了在一定功率(700W)下,不同加热时间(1、3、5和7min)对两种方法提取松籽油品质的影响,微波加热3min以上,会导致所有样品品质恶化及组成变化。  相似文献   

7.
花椒籽油的提取和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石油醚、无水乙醇、正己烷三种溶剂对花椒籽油进行索氏提取,结果青花椒籽油的得率分别为:5.34%、5.49%、4.80%;红花椒籽油的得率分别为:18.69%、24.41%、17.20%;红花椒籽油得率是青花椒籽油得率的3~4倍。花椒籽油经皂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花椒籽油脂肪酸组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种组分相对含量。结果鉴定的主要组分为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这四种组分占95%以上;青花椒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3.43%以上;其中棕榈油酸占60%以上,油酸占20%左右,亚油酸占5%左右。红花椒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9%以下;其中棕榈油酸占12%余,油酸占40%左右,亚油酸占10%左右。而红花椒籽油中棕榈酸含量在30%左右,约是青花椒籽油中棕榈酸含量(11%左右)的3倍。  相似文献   

8.
华山松籽油的制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松籽有机溶剂萃取出油率为41%。油的相对密度(25℃)0.9243、折光率(25℃)1.4770、皂化值153.4、酸值0.24、碘值142.1,过氧化值9.9。油的主要脂肪酸有:亚油酸(44.60%)、油酸(22.42%)、亚麻油酸(19.14%)、异油酸(4.68%)、棕榈酸(4.62%)、硬脂酸(1.87%)、花生酸(2.02%)和其他酸(2.6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占90.9%)。与药用沙棘籽油进行了性质和脂肪酸组成比较,初步证明其质量指标优于沙棘油,脂肪酸组成与沙棘油相似。推断华山松籽油可作为医疗保健、食品工业等油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笔者制备了胆甾醇基γ-聚谷氨酸负载阿霉素纳米胶束(DOX/NPs),并考察了该载药纳米胶束体系的形态与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内外释药的特性。结果表明:DOX/NPs的最佳载药量为22.4%,包封率为90.2%,平均粒径为(312.3±7.2)nm,电镜下观察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体外释药结果显示,DOX/NPs能延缓阿霉素的释放,并具有p H敏感的释药特性。小鼠体内释药结果表明:阿霉素经包埋后其消除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明显大于游离阿霉素,达到了药物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滇南红厚壳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云南省西双版纳产的滇南红厚壳(Calophyllumpolyanthum)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检出12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39%,主要是亚油酸(38.75%),棕榈酸(22.42%),油酸(22.11%)和硬脂酸(9.81%).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元宝枫种子含油量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测定了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ge)种仁的油脂含量,含油量为42.60%,其油经甲酯化后,用GC/MS仪器鉴定,共检出十二种脂肪酸,并测定了含量,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神经酸(15-二十四碳烯酸)含量为5.25%。  相似文献   

12.
樟树叶油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对分布在福建省不同地区的樟树〔C innam omum camphora(L.)Presl〕叶油含量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J3(118°16′~119°29′)和W 1(28°18′~27°30′)交叉区域芳樟叶油含量(1.90%±0.30%)和芳樟醇含量(95.34%±1.10%)较高,可作为优良芳樟选育的重点区域;J2(117°03′~118°16′)和W 3(26°42′~25°54′)交叉区域桉樟叶油含量(1.36%±0.48%)和1,8-桉叶油素含量(10.44%±17.28%)较高,可以作为优良桉樟选育的重点区域。J2和W 2(27°30′~26°42′)交叉区域樟脑叶油含量(1.13%±0.65%)和樟脑含量(4.80%±13.97%)较高,可以作为优良脑樟选育的重点区域;J4(119°29′~120°43′)和W 6(24°18′~23°31′)交叉区域黄樟叶油含量(1.05%±0.34%)和黄樟油素含量(9.01%±16.73%)较高,可以作为优良黄樟选育的重点区域。樟树叶油含量和主成分类型及含量呈明显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寄主植物与瓜蚜Aphis gossypii相互作用的机理, 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蒽酮比色法、盐酸水解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黄瓜、南瓜、搅瓜、瓢葫芦和哈密瓜等5种寄主植物对瓜蚜体内粗蛋白、脂肪、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主要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植物上瓜蚜体内上述主要构成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瓜蚜体内主要构成成分以粗蛋白含量最高, 占虫体干重的35.40%~45.25%, 其次为脂肪(24.01%~30.33%), 最低为总糖(4.09%~7.91%). 瓜蚜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5.15~6.97 mg/100 mg), 其次为天门冬氨酸(3.75~5.33 mg/100 mg), 再次为亮氨酸(2.59~3.60 mg/100 mg), 最少为半胱氨酸(0.44~0.49 mg/mg)。瓜蚜体内含有8种脂肪酸。 除瓢葫芦外, 其他4种供试寄主植物上瓜蚜体内棕榈酸含量最高(10.53%~15.55%), 其次为肉豆蔻酸(3.32%~9.93%), 亚麻酸含量最低(0.04%~0.17%)。瓢葫芦上瓜蚜体内肉豆蔻酸含量最高, 为16.20%, 其次为棕榈酸(7.15%)。瓜蚜体内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虫体干重的20.08%~27.72%, 而不饱和脂肪酸只占2.58%~3.84%。结果提示寄主植物对瓜蚜体内主要构成成分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物理压榨法制备牡丹籽油的方法,且对制备出的牡丹籽油和市售牡丹籽调和油进行了α-亚麻酸(ALA)含量检测以及对两种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的α-亚麻酸含量为43.12%,牡丹籽调和油α-亚麻酸含量为29.99%;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1.29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1.51倍;对Fe2+还原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3.62倍;清除-OH自由基能力牡丹籽油是调和油的1.44倍。说明牡丹籽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碳源对粉核油球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碳源类型(CO2、NaHCO3和葡萄糖)及其浓度对粉核油球藻(Pinguiococcus pyrenoidosus CCMP 2078)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培养液中适量添加碳源促进了粉核油球藻的生长,三种碳源的适宜添加浓度分别是0.5% CO2,5mmol/L NaHCO3和20g/L葡萄糖,对数生长末期的细胞密度分别是对照的3.10倍、1.47倍和2.78倍;(2)除了低浓度葡萄糖外,其他碳源类型和浓度均降低了TPUFA和EP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提高了TSFA的比例,胞内EPA和TSFA含量均下降;(3)低浓度碳源提高了TSFA和EPA产量。通入0.5% CO2培养的EPA和TSFA产量分别是对照的2.30倍和2.69倍,5mmol/L NaHCO3培养的TSFA产量是对照的1.85倍,5g/L和10g/L葡萄糖培养的EPA和TSFA产量最高分别可达对照的2.11倍和1.58倍。因此,通入低浓度CO2最有利于粉核油球藻的生长以及EPA和饱和脂肪酸的生产,EPA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物量的增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赵晓菊  秦薇  陈华峰 《植物研究》2017,37(1):155-160
高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高含量亚麻酸是牡丹籽油品质的主要体现,但到目前为止,在凤丹传统栽培区(铜矿区)土壤铜含量是否影响牡丹籽油品质并没有被调查。本研究通过调查安徽省凤凰山-丫山30个凤丹(Paeonia ostii)栽培区土壤Cu元素含量和凤丹籽油组成,显示凤丹栽培区土壤铜含量为18.98~298.82 mg·kg-1,变异系数为83.06%;凤丹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62%、1.89%、24.59%、29.76%、38.13%,变异系数在5.66~9.72,其中亚油酸变异系数最高为9.72;土壤和叶片中Cu含量与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亚麻酸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和叶片中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8。以上表明以油用为目的的凤丹栽培应该避免土壤中铜含量过高影响牡丹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17.
高粱泡果实营养评价及其种子油脂肪酸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测定了福建产的高粱泡果实营养成分及其种子油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其果实含总酸量高,达3.37%,蛋白质含量为6.81%,氨基酸为6.33g/100g.DW,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5.81%;SOD含量高达275.03u/g.FW;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等;种子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51.7%-52.2%)、α-亚麻酸(33.1%-34.8%)和油酸(6.4%-8.5%)较丰富。此外,含丰富粗脂肪、糖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高粱泡资源丰富、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高,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以新型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研制出质量稳定的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GA-PLA-NPs)乳液制剂,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改良的溶剂蒸发法制备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GA-PLA-NPs);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大小和分布;经超速离心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与载药量;考察藤黄酸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经急性毒性实验考察藤黄酸纳米粒的安全性。得到确定处方工艺为:水相∶有机相为2∶1(v/v),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0.5%(w/v),藤黄酸(GA)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0.1%(w/v),GA∶PLA为1∶4(w/w)。处方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51.36 nm;平均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98.87%和13.3%;藤黄酸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分为两相:突释期和缓释期;急性毒性试验测得藤黄酸纳米粒的ID50为26.3mg/kg。制备的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GA-PLA-NPs)质量稳定、分散性良好。聚乳酸可能成为藤黄酸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19.
探索加热回流法提取薏苡仁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取过程进行深入探讨。采用单因素法考察溶剂、料液比、药材粒径、提取时间等对薏苡仁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提取动力学。结果表明薏苡仁油较佳的提取条件为采用丙酮作为溶剂,液固比7倍,药材平均粒径0.25 mm,提取3 h。动力学研究表明,粒径较小时(0.25~0.83 mm),薏苡仁油的提取动力学符合二阶溶出动力学模型,即减小药材粒径,可明显增加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20.
苦楝种子油的性质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若楝种子机榨出油率为4%-6%。油的比重(25℃)0.9264、折光率(25℃)1.4794,皂化值20.1,酸值3.6,磺值113.7。油的主要脂肪酸有棕榈酸(9.31%)、硬脂酸(3.08%)、油酸(18.7%)、亚油酸(65.5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是其油的特点。初步证明油中非脂肪部分含有多种萜类化合物。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证明苦楝种子油乳剂对多种农业害虫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