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万代兰属的属间界限划定及其亲缘关系重建是兰科分类系统中的难解之谜。该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珍稀濒危植物大花万代兰的一对深裂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的胚胎学特征。结果表明:(1)大花万代兰早期的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药室,每个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在花药成熟时会降解的不育隔膜组织,形成两个不等深裂的花粉团。(2)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9层,包括2~6层药室内壁,符合多层型花药壁发育类型;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在花药成熟时,表皮、中层和绒毡层皆降解,仅留下2~6层纤维性加厚的药室内壁。(3)小孢子母细胞经过连续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个胼胝质内,完成有丝分裂形成了2 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紧密排列,且由于隔膜组织的降解,最终发育为一对深裂的花粉团。根据现有兰花花药发育资料,分析了大花万代兰花粉团发育的胚胎学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为万代兰属错综复杂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描述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1)成熟花药有两个药室,每个药室有4个一簇金色的花粉团,被白色花药帽;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一对并列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的小孢子囊在极面观方向分化出两条十字交叉的纵向不育隔膜组织,将其沿花药室纵轴方向深切为4个不等大的棒状次生孢子囊,最后发育为4个花粉团。(2)花药成熟时,靠花药开裂处的隔膜组织比近药隔膜组织的降解速度快且彻底,因此每个药室内的4个花粉团在花药开裂处粘合成一簇。(3)发育完好的花药壁共有6~7层,由外到内为表皮、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双核绒毡层,符合多层型花药壁的发育模式;花药成熟时,表皮退化,纤维性加厚发生在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彻底降解。(4)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十字交叉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胼胝质内完成了雄配子体发育,形成了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或松散或紧密排列,构成了粉...  相似文献   

3.
报道中国兰科(Orchidaceae)巾唇兰属一新记录种---鸵鸟巾唇兰(Pennilabium struthio Carr ),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该种与巾唇兰(P .yunnanense S.C.Chen&Y.B.Luo)较接近,区别点在于花梗和子房不旋转,萼片为椭圆形,花瓣为卵状椭圆形,花瓣外端具短齿,距近末端膨大.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兰科植物新种云南巾唇兰Pennilabium yunnanense S.C.Chen&Y.B.Luo作了 描述和绘图。该新种与P.acuminatum(Ridley)Holttum较为接近,区别点在于具较小的花朵 ,直径仅3cm;花瓣白色且上面有深紫色斑点,以及唇瓣侧裂片顶端有流苏。  相似文献   

5.
花叶开唇兰(兰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花叶开唇兰的胚珠倒生,双珠被,薄珠心.雌配子体发育属蓼型,成熟胚囊7细胞.大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壁上都有胼胝质出现.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形,左右对称形,交叉形,T形,它们聚集成花粉小块.花粉散出时为2细胞型.药室壁4层,绒毡层底分泌型.  相似文献   

6.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裂且花距不明显,合蕊柱圆柱形,花药帽紫色具黄条纹,花粉团一对且由粘盘及粘盘柄连接。(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花药室,每个花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偏离中轴的不育隔膜组织,发育为一对不等大的次生小孢子囊;花药成熟时,因不育隔膜组织降解而形成2个深裂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6层,为“多层型”花药壁,包括表皮、2~3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花药成熟时,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花药室在远轴端开裂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经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保持在四分体内,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排列紧密,形成坚固的花粉团;在花药发育过程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该研究结果为火焰兰属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确认原四川特有的峨眉带唇兰[Tainia emeiensis (K. Y. Lang) Z. H. Tsi]与大花带唇兰(T.macrantha Hook. f.)为同种植物,因此予以归并。  相似文献   

8.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栽培甜菜(Beta vuigaris)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细胞内发生了“细胞质改组”,主要表现在核糖体减少,质体和线粒体结构发生了规律性变化。末期1不形成细胞板,而是在2个子核间形成“细胞器带”。“细胞器带”的存在起到类似细胞板的作用,暂时将细胞质分隔成两部分。四分体呈四面体型,被胼胝质壁包围。小孢子外壁的沉积始于四分体晚期,至小孢子晚期外壁已基本发育完全。单核小孢子时期,细胞核大,细胞器丰富。二细胞花粉发育主要表现在生殖细胞壁的变化上,生殖细胞壁上不具有胞间连丝。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含有1个营养细胞和2个精细胞。精细胞具有短尾突,无壁,为裸细胞,每个精细胞通过2层质膜与营养细胞的细胞质分开。生殖细胞与精细胞里缺乏质体。  相似文献   

9.
栽培甜菜花粉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栽培甜菜(Beta vulgaris)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 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 细胞内发生了“细胞质改组”, 主要表现在核糖体减少, 质体和线粒体结构发生了规律性变化。末期I 不形成细胞板,而是在2个子核间形成“细胞器带”。“细胞器带”的存在起到类似细胞板的作用, 暂时将细胞质分隔成两部分。四分体呈四面体型, 被胼胝质壁包围。小孢子外壁的沉积始于四分体晚期, 至小孢子晚期外壁已基本发育完全。单核小孢子时期, 细胞核大, 细胞器丰富。二细胞花粉发育主要表现在生殖细胞壁的变化上, 生殖细胞壁上不具有胞间连丝。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 含有1个营养细胞和2个精细胞。精细胞具有短尾突, 无壁, 为裸细胞, 每个精细胞通过2层质膜与营养细胞的细胞质分开。生殖细胞与精细胞里缺乏质体。  相似文献   

10.
五唇兰雌配子体发育和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五唇兰的胚珠倒生型,具薄珠心,两层珠被。胚囊发育为双孢子葱型,成熟胚囊8核。从传粉到受精约50d,正常双受精。胚具5-6细胞的胚柄,种子成熟时胚柄及胚乳核消失,成熟种子只具单层细胞的种皮和一个未分化的珠珠形胚。  相似文献   

11.
利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4种石斛的花粉团形态及其表面纹饰超微特征,为该属的物种划分和系统演化提供花粉形态证据。解剖镜下,14种石斛的花药里有4枚花粉团,表面金黄油亮呈蜡质,质地坚硬。根据每种石斛的4枚花粉团的总体轮廓形态和大小,可分为3种形态(心形、近心形和长心形)和4种类型(极小花粉团,小花粉团,大花粉团和超大花粉团)。根据单个花粉团边界轮廓的曲直,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月牙型、弓型、棍状和米粒型)。扫描电镜下,14种石斛的花粉团表面纹饰类型有5种(光滑平整型、光滑带丝状突起型、光滑不平整型、粗网纹状型和皱波状型),在广东石斛和球花石斛的花粉团表面观察到晶体的存在。花粉团的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在种间变化明显,对澄清石斛属的分类学问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苞叶姜(Pyrgophyllum yunnanense)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苞叶姜花药2室,药壁发育属基本型,绒毡层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左右对称型四分体,胞质分裂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数,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中轴胎座。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型(或T形)四分体,珠孔端3个大孢子退化,合点端的1个发育成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比较苞叶姜、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和海南三七(Kaem pferia rotunda)的早期胚胎学特征,表明苞叶姜与黄花大苞姜系统学关系较近,与海南三七系统学关系较远。在分类等级上,胚胎学证据支持苞叶姜独立成属。  相似文献   

13.
Calanthe tangmaiensis K. Y. Lang & Y. Tateishi (Orchidaceae) isdescribed as new from Xizang, China.  相似文献   

14.
对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二新种,副萼石豆兰(B.malipoense Z.J.Liu,L.J.Chen&W.H.Rao)和小副萼石豆兰(B.minor Z.J.Liu,L.J.Chen&W.H.Rao)作了描述和绘图。该二新种属于石豆兰属副萼组(Bulbophyllumsection BisetaJ.J.Verm.ex N.Pearce,P.J.Cribb&J.Renz),与该组的刺萼石豆兰(B.bisetum Lindl.)相似,区别在于两新种的叶片先端二裂和唇瓣无毛。小副萼石豆兰与副萼石豆兰的区别在于假鳞茎椭圆球形;叶片卵状椭圆形,长1.2~2 cm;侧副萼片较短,长约1 mm;中副萼片几乎与两侧萼片边缘合生。  相似文献   

15.
从滇姜花根茎中分离到1个新二萜成分,命名为滇姜花戊素(1),其结构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13β-furanolabda-8(17),11-dien-6β,7α-diol。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自湖南省新宁县发现的兰科石斛属石斛组一新种——罗氏石斛(Dendrobium luoi L.J.ChenW.H.Rao),并给出其与近缘种河口石斛(D.hekouense Z.J.LiuL.J.Chen)的区别特征:本种的花梗与子房长2~2.5cm;花淡黄色,萼片先端红褐色,中萼片狭卵状椭圆形;唇瓣倒卵状匙形,不裂,具紫褐色斑块;唇盘中央具3条褶片并从基部延伸至先端;褶片中间增粗并具乳突状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