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套袋黄冠梨果实花斑病发生与其组织结构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在调查套袋处理果实花斑病发生的基础上,研究了套袋及未套袋黄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并分析了发病果实的病部与正常果实组织结构差异。结果显示:(1)套3层袋果实花斑病的发病率为22.5%,而不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仅为1.5%。(2)未套袋果实角质层厚,而且呈波纹状分布,并渗入到表皮细胞间隙中,果实发育过程中厚度变化幅度不明显;套袋果实表面的角质层均匀一致,随果实迅速膨大,角质层变薄,且显著薄于未套袋果实,尤其是套3层袋与未套袋果实差异更大;套袋果实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且较未套袋果实排列致密;不同套袋处理果实单宁细胞层数随果实发育逐渐减少,在花后90 d后,套袋处理与未套袋处理的厚度无显著差异。(3)套袋果实果肉薄壁细胞排列紧密,胞间隙小,其石细胞大小和密度均较未套袋果实小。(4)套袋果实花斑病发病部位角质层模糊,发病果实正常部位的角质层、表皮层厚度和单宁层均低于正常果实。研究表明,套袋黄冠梨果实表面组织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它对梨果实花斑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富士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苹果果实日烧病程中果皮组织细胞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类、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并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膜脂过氧化导致日烧发生并进一步使日烧程度加重。相应地,抗氧化酶类在果皮变白期活性激增,但是,细胞结构仍较完整,只是叶绿体膨胀、类囊体结构部分解体,线粒体周缘模糊,细胞质中含大量的空泡;以后果皮变褐,绿原酸、槲皮素、芦丁、杨梅酮积累,同时靠近上表皮几层细胞解体,由密集的电子致密物充塞,细胞壁加厚。  相似文献   

3.
苹果日烧病程中果皮抗氧化系统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富士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苹果果实日烧病程中果皮组织细胞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类、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并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膜脂过氧化导致日烧发生并进一步使日烧程度加重.相应地,抗氧化酶类在果皮变白期活性激增,但是,细胞结构仍较完整,只是叶绿体膨胀、类囊体结构部分解体,线粒体周缘模糊,细胞质中含大量的空泡;以后果皮变褐,绿原酸、槲皮素、芦丁、杨梅酮积累,同时靠近上表皮几层细胞解体,由密集的电子致密物充塞,细胞壁加厚.  相似文献   

4.
以3个黑莓(Rubus spp.)品种‘Arapaho’、‘Boysenberry’和‘Kiowa’的成熟果实为实验材料,对果实的形状指标以及硬度进行了测定,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3个品种果实的解剖结构以及外果皮及果肉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对果实结构与果实硬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品种‘Arapaho’果实的硬度值(0.79 lb·mm-2)大于品种‘Boysenberry’和‘Kiowa’果实的硬度值(0 lb·mm-2):品种‘Arapaho’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单果质量均极显著小于‘Boysenberry’和‘Kiowa’果实.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3个品种的外果皮均较薄且无角质层覆盖,由1~2层表皮细胞组成;其中,品种‘Arapaho’果实的表皮细胞1层、短小且排列紧密,品种‘Boysenberry’果实的表皮细胞2层、细长且排列疏松整齐,品种‘Kiowa’果实的表皮细胞2层、胞壁有褶皱且果面局部凹陷.品种‘Arapaho’的中果皮由大量较完整的薄壁细胞组成并包含没有解体的维管束,而品种‘Boysenberry’和‘Kiowa’的中果皮内均匀分布着解体的薄壁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品种‘Boysenberry’外果皮具浅波状纹饰、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并具稀疏的表皮毛和片状分泌物;品种‘Kiowa’外果皮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波纹状纹饰;品种‘Arapaho’外果皮表面纹理紧凑致密、表皮细胞轮廓清晰且形状规则.3个品种的果肉细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解体现象,但品种‘Arapaho’的果肉细胞中分布有没有解体的胶状物质.根据观察结果推测:黑莓果实果皮和果肉的解剖结构以及微形态特征与其硬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徐扬  陈小红  赵安玖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1):2227-2234
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和NaOCl法,对川西高原地区4种苹果属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并选取叶片厚度、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14项抗旱性相关指标进行测定,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4种苹果属植物的抗旱性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4种苹果属植物叶片上下表皮外均附有角质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上表皮细胞明显大于下表皮细胞,其中变叶海棠的角质层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均较大;气孔均只分布在下表皮,其中花叶海棠的气孔密度最大,花叶海棠和湖北海棠的气孔长、宽最小;栅栏组织由2~3层排列紧密的栅栏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其中山荆子的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叶片结构紧密度最大;主脉均为外韧维管束,其中湖北海棠维管束厚度最大,且皮层中有时出现含晶细胞。(2)所选14项指标中除下表皮角质层厚度外,其余13项指标在4个树种间差异显著,经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上表皮角质层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8项指标作为4种苹果属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的代表性指标。(3)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4种苹果属植物抗旱能力大小顺序为:变叶海棠山荆子花叶海棠湖北海棠。  相似文献   

6.
苹果虎皮病是某些品种苹果在低温贮藏的中后期发生的一种最严重的生理性病害。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在果面上(通常是绿色部分)出现不规则且凹陷的褐色至深褐色病斑。发病初期病斑面积较少,皮下果肉组织正常;发病后期病斑可延至整个果面,部分果肉也变褐。病果极易染菌而腐烂,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栽培的许多苹果品种易发生虎皮病,如新红星、红星、国光、青香蕉苹果等。近年来我国苹果产贮量逐年增加,为提高贮后苹果质量、延长苹果贮期,有必要加强虎皮病的防治工作。目前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来防治虎皮病的发生。1.首先采取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套袋微域环境对富士苹果果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燕燕  赵旗峰  刘群龙  李文来 《生态学报》2011,31(10):2831-2836
对富士苹果果实进行双层纸袋套袋处理,通过分析袋内微域环境变化,研究套袋微域环境对果皮扫描与透射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内微域的黑暗环境导致果皮的光合能力缺失,表皮第一层细胞内容物减少,缺少脂质体,取而代之的是游离的脂体小球,说明表皮细胞形成角质层的物质来源缺乏,导致角质层变薄。与外界比较,套袋内昼夜具较高的温度与湿度,形成所谓的"小温室"环境,而且,由于受套袋的保护,使果实免受外界环境的直接刺激,导致套袋果实的果面光洁平滑,果点小且色淡,蜡质层龟裂均匀,且裂口深度远小于未套袋果;但摘袋后果面龟裂产生的裂纹频度增大,说明环境的改变影响蜡质层龟裂。研究结果从果皮结构的变化为套袋果实外观品质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果实摘袋后的补钙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于杰  迟德富  李晓灿  宇佳 《昆虫学报》2012,55(4):386-394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 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 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 处理6 h, 摄入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 幼虫停止取食; 处理12 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 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 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 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 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 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 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 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 新表皮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 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 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 72 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 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 处理96 h时, 与对照组相比, 皮细胞细胞器较少, 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 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 虫体发黑缩小, 即将死亡; 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96 h虫体活跃, 正常取食, 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 表皮层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 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 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 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 内含物丰富; 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 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 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处理6h,摄人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幼虫停止取食;处理12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新表皮由上表皮、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72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处理96 h时,与对照组相比,皮细胞细胞器较少,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虫体发黑缩小,即将死亡;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 -96 h虫体活跃,正常取食,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表皮层由上表皮、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内含物丰富;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罗汉松属叶角质层微形态结构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罗汉松属8种2变种植物叶角质层内外表面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罗汉松属植物叶角质层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表皮细胞较为规则,长方形或多边形,边缘波状弯曲;气孔器排列成带状,长轴均与叶脉一致,气孔器具较为明显的气孔塞和伏罗林环,气孔器保卫细胞极延伸明显,通常具有2~4个副卫细胞、不具极副卫细胞。但罗汉松属叶角质层结构也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镰叶罗汉松和洛杉矶罗汉松同其它种类差异最大,这两种植物叶两面均具气孔器,角质层内表面垂周壁直,角质层凸缘不明显;贺氏罗汉松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近轴面和远轴面表皮细胞的垂周壁角质层厚且凸缘均极其发达;小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多数为方形,长轴与叶脉垂直,垂周壁之间的角质层突起较为显著,延伸到皮下层;兰屿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不规则,多边形,细胞的角端比较钝,没有棱角;大理罗汉松气孔带间隔较小,有时两条气孔带挤在一起,使副卫细胞紧连,近轴面表皮细胞较短,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之间的角质层较不发达;海南罗汉松角质层气孔带间隔较宽,气孔器形状为阔椭圆形,近轴面表皮细胞均为细长方形;变种短叶罗汉松和狭叶罗汉松与罗汉松也具有明显差异,短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凸缘极为明显,但原种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垂周壁浅波状弯曲,凸缘不明显,而狭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方形或长方形,比罗汉松的表皮细胞短,垂周壁直或略弯曲,角质层极厚。这些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差异可以作为罗汉松属内种类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本文根据西安市2612例学生的活体测量以及电子计算机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西安市学生身高等发育指标及有关指数,绘制了有关的发育曲线,讨论了身高等发育指标与膝部长骨干骺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