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天泽  牛应泽  税红霞 《遗传》2006,28(2):189-194
白菜型油菜与海甘蓝属间杂种F1代染色体数目早期为2n=55。经多代组培无性繁殖后,杂种染色体大量减少,数目变化于25~28条间,平均为26条。杂种PMC减数分裂中,平均配对构型为0.06Ⅲ+11.26Ⅱ+3.80Ⅰ,二价体数目变化于8~13之间,以10Ⅱ、11Ⅱ、12Ⅱ的细胞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26.60%,23.91%和30.98%,单价体数目变化于0~8个之间。杂种染色体数目减少,二价体个数较高,这说明海甘蓝染色体在大量丢失的同时,白菜型油菜的染色体组发生了自然加倍。在后期Ⅱ观察到三分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种间杂交是拓宽遗传种质资源,创制新物种、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利用芥菜型油菜和芥蓝种间杂交人工创制其种间杂种,并对其形态学、细胞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杂交组合30 d后的子房残留数和获得幼胚数差异明显,杂交组合是影响种间杂交结子(幼胚)的重要因素;通过形态学鉴定出真杂种36份,均表现为较强的营养体杂种优势。真杂种减数分裂均为异常,在减数分裂后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丢失现象;无性系染色体数目部分为27条,部分为27~34条。真杂种花粉育性可染率在0~47.87%,自交结实率介于0~3.65%之间。  相似文献   

3.
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间杂交是一种拓宽栽培作物遗传基础和转移优良性状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地用于作物品质的改良。本研究通过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L.)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种间杂交,将芥菜型油菜的有利性状转移到白菜型油菜中,创造新型白菜型油菜,以改良白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提高抗逆性和拓宽其遗传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白菜型油菜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较易获得杂交种子,杂种F1植株营养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但花粉完全不育;以白菜型油菜回交获得的BC1植株间表型差异明显,平均花粉可染率为34.8%,介于 0~84%之间,群体自交不亲和;BC1F1和BC2群体变异广泛,出现自交亲和植株和黄籽植株,平均花粉可染率分别为79.7%和79.1%。  相似文献   

4.
萝卜与甘蓝属间杂种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简称GISH)研究了萝卜( Raphanus sativus,2n=18,RR)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 2n=18, CC)属间杂种F1减数分裂过程。结果表明杂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RC,2n=18,但花粉母细胞有三种不同类型:1. RC,2n=18, 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4.87Ⅰ+1.20Ⅱ+0.04Ⅲ+0.06Ⅳ, 染色体配对主要发生在萝卜和甘蓝染色体之间, 后期Ⅰ9条萝卜染色体主要以5/4和6/3的分离比移向两极, 所形成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均不平衡,配子败育; 2. RRCC,4n=36, 终变期染色体形成18个二价体,后期Ⅰ染色体均衡分离,形成RC不减数配子;3. RRCC缺体,4n=30-34, 少数萝卜染色体丢失,形成的配子具有全套的甘蓝染色体和部分萝卜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结实力与杂交组合方式以及参与杂交的亲本材料有关,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的杂交结实力高于以甘蓝型作母本的组合:芥×甘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2.64 粒,而甘×芥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0.10 粒。芥甘杂种一代形态特征和生育期介于双亲之间,甘芥杂种一代不表现整齐的中间类型,株间差异明显;总体来看,芥甘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0.40,0.21)低于甘芥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3.30,1.74),无论是芥甘杂种一代还是甘芥杂种一代,用甘蓝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高于用芥菜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但也有个别回交组合出现例外,不表现上述规律。 B C1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低(18.5% ),群体株间性状差异明显,生育期极不一致。芥甘杂种一代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第二次回交,其平均结实数/花较回交一代提高 1.08 粒, B C2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仍较低,但较对应的 B C1 代稍有提高,群体中出现趋回交父本性状但雄性育性彻底退化的植株。芥甘杂种一代自由授粉所得 F2 群体是一个变异极为丰富的遗传群体。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Eru CMS)与甘蓝种间杂种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胚抢救获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Eru CMS)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种间杂种,前期经过流式细胞仪、柱头染色体数目、花粉活力等分析获得一些真杂种。利用电泳法,对真杂种植株的3种同工酶(SOD、EST、COD)和蛋白质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杂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蛋白质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杂种的SOD、COD的酶带表现为偏父本甘蓝型;杂种的EST的酶带表现为偏母本油菜型;杂种的蛋白质电泳表现为不仅具有双亲的特征蛋白带,也有其自身特征蛋白带。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再云  吴建国 《遗传学报》1997,24(4):373-379
在甘蓝型油莱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两种类型的染色体分离方式。第一种,细胞内的31条染色体呈两组分离,其中19条染色体至细胞一极,12条染色体至另一极;且在两极的染色体进行分裂,产生4个核,两个具有19条染色体,另两个具有12条染色体。故杂种细胞通过这种染色体分离方式,可同时产生具有19与12条染色体的两类配子。杂种细胞内发生的这种染色体行为,极有可能与来自两个亲本种的染色体组相关;即在细胞两极的19与12条染色体分别来自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第二种,在后期I至末期I,花粉母细胞内以6个二价体形式出现的12条染色体被落后在赤道板附近,而被排斥在末期核之外。这些落后二价体很有可能来自诸葛菜。因此,在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来自两个亲本种的染色体组被分开。文中还对染色体组分开的遗传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经胚抢救获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EruCMS)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种间杂种,前期经过流式细胞仪、柱头染色体数目、花粉活力等分析获得一些真杂种。利用电泳法,对真杂种植株的3种同工酶(SOD、EST、COD)和蛋白质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杂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蛋白质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杂种的SOD、COD的酶带表现为偏父本甘蓝型;杂种的EST的酶带表现为偏母本油菜型;杂种的蛋白质电泳表现为不仅具有双亲的特征蛋白带,也有其自身特征蛋白带。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的小孢子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分离小孢子培养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和白菜型油菜(B. cam pestris)种间杂种中获得了胚和再生植株。所用的培养程序是,将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杂种小孢子在蔗糖浓度为17% 、BA 为0.1 m g/L的液体NLN 培养基中32 ℃下暗培养48 h,再转入蔗糖浓度为10% 的NLN 培养液中25 ℃下暗培养3 周。不同杂种间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存在差异,其中UM921(白菜型油菜)×911186(甘蓝型油菜)正反交杂种的胚产量显著高于供试的其它组合。供体植株种植在10 ℃/5 ℃(昼/夜)条件下能显著改善杂种小孢子胚产量和质量。杂种小孢子胚产量和杂种植株每荚种子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杂种植株的花粉育性和胚产量间相关不显著。大多数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杂种小孢子胚衍生植株为非整倍体,22.8% 的植株起源于具亲本染色体数的小孢子,几乎全部为n= 19 的类型。讨论了影响种间杂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因素以及种间杂种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可能用途  相似文献   

10.
菊属与亚菊属属间杂种的鉴定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获得了栽培菊花“奥运火炬”Dendranthema×grandiflorum“Aoyunhuoju”和亚菊属Ajania矶菊A.pacifica的属间杂种。形态学、细胞学以及RAPD分子标记鉴定表明22个杂种为真正的属间杂种,成功地将矶菊的某些性状(叶色)转移到栽培菊花中,但同时也掺入了某些不良性状。杂种的叶色、叶形、花色、开花枝的分枝性和花期等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边缘舌状雌花大小、数量和形态不一;杂种根尖染色体数目正常(2n=7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矶菊与栽培菊花属间杂交的成功以及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正常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近,从而推测菊属Dendranthema与亚菊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相似文献   

11.
An intergeneric hybrid between Brassica juncea (L.) Coss. x Crambe abyssinica Hochst. ex R. E. Fries was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routine method combined with embryo rescue. The inductivity of hybrids was 2.1%. In many respects the Fl hybrid resembled either its maternal or paternal parent br both. Consequenfiy, retarded growth, wrinkled leaves and rudimentary anthers in Fl plant were observed. Fl pollen varied in size and 10% ~ 15% were of the paternal pollen type,i.e. ,4-colpate. Fl pollen viability was low and 12% ~ 25% of pollens was viable, with a mean of 18.5%.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Fl somatic cell was 63 which wa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two parents. Most of pollen mother cells had 63 chromosomes. Analysis of isozyme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F1 hybrid combined the paternal characteristic bands.  相似文献   

12.
EMS和^60Co对海甘蓝种子萌发及其M1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MS及^60Co处理海甘蓝种子,对其萌发种子细胞内呼吸代谢有明显的影响。低浓度的EMS或低剂量的^60Co刺激呼吸,可提高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较高剂量的EMS和^60Co抑制呼吸,与之有关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生长高度和根系活力等随之下降,用不同剂量的EMS和^60Co处理海甘蓝种子,对M1代的产量和抗病性等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
海甘蓝种子成分分析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引种成都的海甘蓝种子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去壳的种子含油量为44.47%,其中芥酸含量为62.37~62.50%;去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较高(31.2%),粗纤维含量较低(2.78%)。在此基础上对海甘蓝油的工业用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三种不同组合: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小麦( )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小麦( )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的属间不对称杂种进行分子鉴定,不同杂种植株的基因组经随机引物扩增后,均出现双亲的多态特异产物,证实它们含有双亲的基因组。将引物OPJ-12扩增的高冰草多态特异产物(分子量为0.77bp的DNA片段)分离纯化并标记作探针,用Southern杂交证明了小麦( )高冰草杂种经OPJ-12扩增的0.77kbp特异片段与高冰草这一片段具有同源性。本文结果证明,RAPD技术可作为小麦属间不对称体细胞杂种的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分子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探索了油菜花药培养中小孢子胚早期发育的适宜条件。花药分步悬浮法第一培养基的简化实验表明,小孢子胚在仅含有20%蔗糖的空白培养基上的诱导率(212%)与对照的(202%)无显著差异。这样,第一培养基便从原Keller培养基简化为不含大量、微量和有机元素而仅含有20%蔗糖的水溶液,并且,花药第一阶段的培养时间从原来的3—5天减少到1.5—2天。此外,研究了花药在蔗糖水溶液上的滞留时间对小孢子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滞留36~48小时,小孢子胚的诱导率(135%)最佳。考察小孢子胚胎早期发育的状况与不同滞留时间的关系则发现,36—48小时内每100个活细胞里,膨大细胞约占70%。这表明,早期培养时,花粉只要膨大而不需分裂即可转入第二阶段培养,便可获得较高产率的胚状体。  相似文献   

17.
发根农杆菌的Ri T—DNA对茎用芥菜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茎用芥菜品种“泡叶”的倒插叶柄被携农杆碱型Ri质粒pRi1855的发根农杆菌菌株LBA9402感染后获得毛根,出根率为100%。转化根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并表现出典型的生根性状。在含BA8.0mg/L的NAA0.6mg/L的MS培养基上毛根再生成完整转化株,冠瘿碱分析表明TR-DNA已在转化株中整合和表达,PCR表达和Southern杂交证实内含862bp rolB序列的TL-DNA也已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芸苔属(Brassica L.)几个常见种芥蓝(B. alboglabra Bailey)、芥菜(B.juncea(L. )Coss.)、油菜(B. campestris L.)和花椰菜(B. oleracea var. botrytis L.)等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比较,得知它们的花粉形态特征比较一致。而与杨萍等关于芥蓝的花粉形态特征——无极,具散孔这一报道截然不同;亦与黄增泉(Huang Tseng-chieng)关于芥菜的花粉特征——不具萌发孔的报道不同。作者的研究表明,上述几个种的花粉均具3沟,沟长而明显。外壁具网状纹饰,网眼较粗。但种与种间其花粉大小有所不同。作者不同意杨萍等关于“由于芥蓝的花粉形态与芸苔属其它种的花粉明显区别,说明芥蓝与芸苔属其它种不很亲缘”的观点,而认为,从花粉形态看,芥蓝与芸苔属其它种是基本一致的,把它们置于同一自然类群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以异源四倍体柑橘体细胞杂种[哈姆林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粗柠檬(C.jambhiri Luss)]为父本与二倍体单胚类型宜本杂4号[华农本地早橘(C.reticulata Blanco)×宜昌橙(C.ichangen- sis Swingle)]杂交,采用胚抢救技术获得了110株有性后代植株,通过染色体计数及倍性分析仪鉴定,其中93株植株为3倍体,余下的17林植株为2倍体。RAPD分析表明:获得的有性后代植株均为杂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