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得佳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家兔皮肤创伤模型,将每只家兔的背部烧伤区域用2种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分成二组:A组(n=9):为实验组(6个部位):常规方法清洁、消毒创口,使用清得佳凝胶涂抹;B组(n=9):为对照组(6个部位):使用常规的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创口。实验于第3、5、7、9天分别取各组皮肤组织进行切片,作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HE观察结果:烧伤后第3天,A组与B组皮肤烧伤创面结构变化不明显;烧伤后第5天,A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减轻,成纤维细胞增生,水肿减轻,而B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减轻程度不明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变性坏死程度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烧伤后第7天,A组表皮细胞生长良好,真皮组织水肿基本消失;而B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开始出现减轻,可见部分上皮增生;烧伤后第9天,A组上皮及结缔组织结构基本接近正常,创面愈合情况较好。而B组以上结构出现改变,但愈合状况不是很理想,真皮组织轻、中度水肿,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烧伤后第3天和第5天,A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一些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较强;B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未见或少见棕黄色颗粒,TGF-β1无表达或表达很弱。烧伤后第7天和第9天,A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密集分布的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强;B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弱。结论清得佳凝胶是一种烧伤创面良好的外用药,能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有利于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1.我们在大白鼠股大肌的扇状部分,以切割的方法,分别观察了切割后肌纤维短断片和长断片的再生过程。2.短纤维断片内的收缩物质,进行 Zenker 氏的透明退化,经吞噬作用而全部清除消失。在收缩物质进行退化时,在原来的肌鞘管内出现了梭形的成肌细胞。经过有丝分裂的繁殖后,由单个的成肌细胞逐步的合并成为肌小管——幼稚肌纤维。每一肌鞘管内,只合并形成单一的肌小管。肌小管的两端,即原来被切割的地方,常有分叉生长。从切割时起,到第四天,可以发现肌小管的形成,到第六天,可以发见横纹的分化,成为幼小的肌纤维,以后的生长发育非常缓慢,要到6个月以后,纔能到达正常肌纤维的大小。3.在长纤维断片内,也同样进行着在短纤维断片内所有的一切过程。即在肌纤维近切割部分的收缩物质,因受切割的强烈影响而同样进行透明退化,为吞噬作用所清除。并同样在肌鞘管内出现成肌细胞,经过繁殖和合并而成肌小管,也有向切割缺口处分叉生长。以后继续生长发育形成新的肌纤维(和原来老的肌纤维相连)。4.在长纤维断片内,从进行短断片内所有过程的这一部分,到完好肌纤维部分,其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区域,即肌纤维的收缩物质——肌原纤维,受到了切割的轻微影响,但又不能回复正常者。这个...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角蛋白15(K15)在大鼠皮肤发育中的表达状况,定位表皮干细胞.方法以不同年龄大鼠背部皮肤为标本,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出生后大鼠皮肤的形态发育变化;以K15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15在大鼠皮肤中的表达状况.结果(1)组织学方法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鼠背部表皮细胞层数逐渐变少;在毛囊的生长周期中,以隆突区为界,毛囊上段为恒定区,下段呈周期性变化(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毛囊隆突区细胞胞浆表达K15,随年龄的增长,K15阳性细胞出现在毛母质细胞区、毛囊外根鞘和表皮基底层.结论表皮干细胞位于毛囊隆突区,与表皮的更新和毛囊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烫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小鼠烫伤模型,注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hPMSCs细胞的存活情况;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创伤皮肤TGF-β1、p-Smad3、Smad7、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注射hPMSCs细胞后,小鼠创伤面积逐渐减小,创伤愈合率逐渐增加;hPMSCs细胞分布在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存活状况较好。进一步研究发现烫伤模型组皮肤表层细胞受损脱落,真皮层组织疏松,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坏死,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并伴有炎性细胞渗出,同时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注射hPMSCs细胞治疗后,病理改变、纤维增生和胶原形成明显减轻;此外,烫伤模型组创伤皮肤组织中TGF-β1、p-Smad3表达明显上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下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明显上调。经hPMSCs细胞治疗后,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上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烫伤愈合且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体的皮肤一生都在不断的自我更新,其中的毛囊还是保证毛发进行生长-脱落周期循环的细胞组织学基础。存在于表皮内的干细胞维持了成体皮肤的自我平衡及毛发再生。表皮是由构体分子组成。每个构体分子包含毛皮脂单位(毛囊和皮脂腺)及其周围的毛囊间表皮。毛囊间表皮具有祖细胞,损伤时能自我更新;毛囊具有多能干细胞,在新毛发周期开始或者损伤时能够启动干细胞功能,为毛囊的生长或表皮的修复提供细胞来源。本文概述了当前对表皮干细胞的认识,着重阐明毛囊间表皮内有祖细胞的证据,毛囊间表皮干细胞在体外的自我更新能力,毛囊膨突部内干细胞的特征和一些相关基因的表达等。  相似文献   

6.
无毛小鼠不同年龄皮肤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1月龄、2月龄、老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各年龄段表皮均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球结构不正常,毛囊被一些角化物质充填。但真皮层差别很大。1月龄皮肤为肉色偏红,切片可见表皮层较厚,真皮内没有包囊;2月龄皮肤为肉色,表皮层较1月龄薄,毛囊腔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包囊;老龄鼠皮肤为淡黄色,头部和体侧形成特别皱纹和褶痕,皮肤脆性大,易撕裂,表皮层薄,角化严重,真皮层被包囊扩张。包囊直径约为2月龄的4倍,内含一些角化物和脂肪样物质  相似文献   

7.
小鼠皮肤及其毛囊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早期发育规律。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昆明系小鼠出生前后皮肤及其毛囊的形态发育。结果(1)孕龄16 d胎鼠的皮肤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深褶皱,但在生后3 d~5 d不仅皱褶的数量减少,而且凹陷变浅;(2)胎鼠孕龄16 d至19 d,其皮肤的表皮、真皮及皮肤总厚度呈现平稳增厚。但是,出生后,其表皮、真皮和皮肤总厚度急剧降低;在生后第1天至第9天,表皮呈现平稳增厚,而真皮则在生后快速厚度,第7天达到最高值(1861.50μm);(3)孕龄16 d的胎鼠皮肤中可观察到初级毛囊,至生后第7天其密度呈现平稳增长;与其相比,次级毛囊从18 d胎鼠开始出现,其密度增长非常迅速,出生后第7天达到1257.14/mm;毛囊的总密度与次级毛囊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出生第7天后,由于毛囊的数量急剧增加,无法观察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变化规律;(4)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长度与深度变化在出生前后的相对缓慢,与其相比在第3天以后至第7天呈现迅速变化趋势。结论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生长性发育发生在胎儿晚期和生后的早期,而其周期性变化可能从出生后的第9天以后开始出现;在孕期16 d至生后第7天可能是检测毛囊特异性基因表达的最佳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皮肤受损后不同时间点伤口液和皮肤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含量变化,同时验证SDF-1受体CXCR4在表皮组织内的分布.方法:分别在伤后即刻、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60小时、72小时、96小时留取Ⅱ°烧伤患者的大疱液,用ELISA法检测伤口液中SDF-1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伤后1天、3天、7天创缘表皮内SDF-1的表达水平和其受体CXCR4在表皮组织上的分布.结果:用ELLSA法检测发现在受伤后几小时内大疱液中SDF-1的含量开始升高,1天后达到最高水平,伤后的3天SDF-1分泌量逐渐下降,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创缘表皮层和真皮层上有散在的SDF-1分泌,且分泌量随创面愈合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表皮细胞表达有CXCR4,且越靠近表皮基底层细胞膜的阳性越强.结论:SDF-1在皮肤损伤后表达量的增多可能对皮肤组织创伤修复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面愈合是由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涉及组织修复、再生、重建的一个复杂有序的病理生理过程。皮肤慢性创面的愈合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皮肤创面愈合机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入。Wnt信号通路是一条由Wnt蛋白及其受体、调节蛋白等组成的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Wnt信号通路作为参与皮肤愈合的信号通路之一,被认为具有调控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发育、诱导皮肤附件的形态发生、调节毛囊的周期生长、促进创面血管新生及上皮重塑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本文试从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干细胞、血管新生、表皮新生与毛囊新生等方面对Wnt信号通路与皮肤创面愈合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Edar信号通路最早发现于人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疾病患者,它是调控胚胎发育早期皮肤附属物——头发、指甲、牙齿、外分泌腺等的形态发生、发育过程的重要信号通路。与人类相同,小鼠皮肤内毛囊于胚胎期发生并发育成熟,出生后进入动态变化的毛囊周期性生长。小鼠模型的相关研究表明,Edar信号通路在早期初级毛囊的发生、成体毛囊周期性生长和被毛纤维直径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现综述Edar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的结构特点、转导途径及其在皮肤和毛囊早期形态发生中的作用;阐述Edar信号通路对毛囊生长周期的调控,对维持皮肤微环境稳态、促进皮肤损伤修复和表皮再生的作用,以及在临床治疗HED相关疾病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Ⅱ度烫伤时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皮肤愈合及其对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EGF组、空白对照组、阿西替尼(Axitinib,VEGF抑制剂)组。采用水浴烫伤法制备Ⅱ度烫伤模型,分别以0.2μg/ml VEGF、PBS溶液和10μg/ml阿西替尼处理各组创面,各组均治疗7d,从烫伤至创面愈合分别在第2d、8d、14d及21d测量创面愈合情况,并取创面组织作组织学检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CSs的分布及数量。结果①创面愈合率:烫伤后21d VEGF组>对照组>阿西替尼组;②愈合速度:烫伤后1-7d空白对照组>阿西替尼组>VEGF组,其后VEGF组愈合速度逐渐加快,第14d开始愈合速度表现为VEGF组>空白对照组>阿西替尼组;③组织学变化:烫伤后8-21d,VEGF组表皮细胞增殖明显,表皮修复和毛囊再生迅速,均早于空白对照组及阿西替尼组。④ECSs阳性细胞率变化:烫伤后第8-14dVEGF组ECSs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阿西替尼。结论Ⅱ度烫伤时,外源性VEGF在愈合中晚期加快愈合速度使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并且促进毛囊汗腺的再生使修复后的创面在外观、功能与正常皮肤相近,有助于提高全层皮肤创面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近交系小鼠建立方法简便、效果稳定的Ⅲ度烧伤模型,对其皮肤病理改变进行动态观察,为烧伤实验治疗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小鼠实验前备毛,乙醚麻醉固定小鼠四肢,苏醒后于备毛部覆盖自制控制烧伤面积硬纸片,滴加95%酒精,点燃计时;烧伤早期和远期取皮肤进行病理检查,用Ki67抗体免疫组化观察细胞增殖。结果按本方法建立小鼠Ⅲ度烧伤模型,面积准确,深度一致,操作简便易行。小鼠烧伤皮肤病理改变与人类基本一致,但有其特点:小鼠Ⅲ度烧伤包括表皮至脂膜肌,烧伤后炎性渗出较晚,约需2 d;创面周围毛发生长活跃,倾向创面,Ki67抗体阳性细胞集中于毛囊底部。结论为利用小鼠烧伤模型进行实验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和危害已有记述〔1,2〕。本文通过一例病猫皮损活组织块,经石蜡包埋做成连续切片,HE染色,厚度为8μm,镜下见到表皮角质层增厚,棘层稍增厚,基层正常。毛囊漏斗部与皮脂腺导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内毛根脱落较多。同时,被许多蠕形螨碎片及完整的蠕形螨充塞。部分毛囊的上皮细胞有坏死脱落、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有的含虫毛囊周围的间质内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个别毛囊腔内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脓球;少数汗腺管内及其它结缔组织内也有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内大熊猫蠕形螨主要寄生于毛囊上段,即漏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皮肤创口修复敷料,在海藻酸钠(SA)和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的基础上复合人发角蛋白(KTN),制得KTN/SA/PAM水凝胶皮肤敷料。用电子万能测试机、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KTN/SA/PAM水凝胶皮肤敷料拉伸强度为42.41 kPa,弹性模量11.19 kPa,接近人体皮肤组织;与带血猪皮的黏附性可高达为5.1 kPa,2 h吸水率为144.3%,较好地满足了皮肤创口修复敷料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的大鼠皮肤创面修复实验显示,KTN/SA/PAM水凝胶皮肤敷料相对于市售创口贴和SA/PAM水凝胶具有更好的修复能力,创口皮肤组织切片组织学分析表明,经KTN/SA/PAM皮肤敷料处理后的创口处未成熟组织区域最小,胶原纤维排列最为整齐,14 d后,伤口愈合程度与正常皮肤几乎接近。预示KTN/SA/PAM皮肤敷料可能是一种较有前景的皮肤伤口修复敷料。  相似文献   

16.
c-Abl作为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员,参与调节多个组织器官的发育过程,如神经、血管及骨骼等。c-Abl的异常激活也往往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肿瘤的发生。到目前为止,c-Abl在皮肤和毛发器官中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首先分析了c-Abl基因在皮肤和毛囊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发现在毛囊上皮有丰富的表达,然后利用表皮特异性工具小鼠K14-Cre将c-Abl基因在表皮敲除,发现毛囊由静息期向生长期的转换略有加快。小鼠脱毛实验发现,当所有毛囊都从头开始再生时,突变鼠的毛囊起始比对照小鼠更快。这些结果均表明,在表皮敲除c-Abl基因能够导致毛发循环和毛囊再生的加快。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以上表型可能是c-Abl通过调节BMP信号通路造成的。我们的工作首次研究了c-Abl基因在皮肤毛囊中的动态表达,揭示了c-Abl通过BMP信号通路调节毛囊再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成像技术(Confocal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Imaging,CRMI)能够对样品微区进行精确无损的拉曼光谱分析和光谱图像扫描,提供生物样品的无损高分辨光学信息。本项研究工作,利用CRMI技术实验获取了正常人体离体皮肤组织的拉曼光谱特征,并结合典型特征峰的扫描图像,探讨了脂类、蛋白质等成分在皮肤真皮层的分布特点。实验发现皮肤组织真皮层内胶原蛋白的拉曼特征峰1 248 cm-1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尤为突出,这一实验结果与组织学中胶原纤维占真皮结缔组织95%的事实相符。实验结果显示,CRMI技术能够全面诠释生物组织内部生化组成与分布信息,在实验描述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王增辉  黄海  革军  常江  王臻 《生物磁学》2011,(9):1617-1620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大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只Wistar大鼠,在背部脊柱两侧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创面接种细菌形成感染创口并将大鼠随机地分为4个组,每个组共有16个创口。实验组(1.5%透明质酸联合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治疗组)、对照组1(0.9%生理盐水治疗组)、对照组2(1.5%透明质酸凝胶治疗组)、对照组3(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治疗组)。观察分析创口愈合情况及创口愈合率,HE染色组织形态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创口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愈合率为(78.13±3.04)%,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透明质酸对照组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照组(均P0.05);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可见大量成熟的纤维组织,生理盐水组创口可以观察到组织发生坏死,结构不清;透明质酸组可见富含血管的新生肉芽组织;盐酸米诺环素组可见大量纤维组织;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TNF-α表达为10.84±1.49,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透明质酸对照组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照组(均P0.05)。结论:1.5%透明质酸联合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对大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指尖皮肤及皮下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方法:5例尸检新生儿无名指指皮组织样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a、CD209和MHCⅡ标记),光镜观察。结果:新生儿指皮组织中,阳性细胞呈棕褐色,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有数量不等的突起,呈散在或灶带状分布。CD1a标记的细胞阳性率为(23±11.9)%,多位于表皮乳头周围,血管外膜以及真皮疏松结缔组织中;CD209标记的细胞阳性率为(30±7.7)%,多位于真皮层内,血管神经分叉处,血管外膜,环层小体被囊结缔组织中;MHCⅡ的标记的细胞阳性率(8±1.9)%,多位于血管外膜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稳态下,新生儿皮肤组织中存在多种分化发育程度不同的DCs(且以不成熟DCs为主),是皮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