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观察C型臂下腰2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Buerger's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50例Buerger's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C型臂机X线引导下行患侧腰2交感神经节阻滞。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下降,皮肤温度明显升高,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腰2交感神经节阻滞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Buerger's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PSB),每组各79例。CSEA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LPSB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维持时间、疼痛感觉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CSEA组和LPSB分别有1例和3例患者因局部麻醉失效而需全身麻醉;LPSB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晚于CSEA组,但其维持时间显著长于CSEA组,患者疼痛感觉评分低于CSEA组(P0.05)。结论: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为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单侧麻醉,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首选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交感神经节微创介入置管连续给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使用腰交感神经节微创介入置管连续给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70.00%(14/20)(P0.05)。治疗后研究组踝肱指数(ABI)和皮温高于对照组,震动感觉阈值(VP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腰交感神经节微创介入置管连续给药治疗糖尿病足,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截肢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于洪德  南宝贵 《蛇志》1990,2(4):34-35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s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性疾病。其主要病变为血管腔闭锁,血栓形成,最后导致肢体坏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继发性神经及骨质改变。以往人们常注意其肢体血管神经方面损害,多从血管造影,血液化学和血液动力学方面加以研究。但在临床上,由于该病骨质损害有时则影响到治疗效果和预后。本文对收治46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中92例做了X线平片检查(其中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和血管栓塞症等所致血管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抽签法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加用超短波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60°/s角速、120°/s角速平均功率(AP)、峰力矩(PT)、腰背屈/伸比值(F/E)、血清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9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值、血清S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AP、PT、血清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以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其可有效缓解疼痛及改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循环系统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截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循环功能,疼痛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 min时,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下降,研究组无明显改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时,两组疼痛指标浓度均较入室时增加,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减轻围术期疼痛,保持术中循环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炎症引起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但是根本机制仍然不清楚。动物实验表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作为唯一的CX3C亚族的膜结合型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有望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Fkn及其受体有其特殊结构和功能作用,本文就其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调节吗啡的效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张万昌  于鸿雁  张学习 《蛇志》2003,15(1):26-27
甲壳质治疗缺血性溃疡、外伤 ,并能抑杀细菌 ,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 ,德国、美国、日本报道可提高伤口愈合速度2 2 %、 2 5 %、 5 5 % (因年代和选材及应用方法不同所致 )。我国也有此类文献报道甲壳质对外伤、烧伤、烫伤、褥疮 ,特别是感染性伤口的治疗 ,显得更为突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疾病伴有继发性神经改变。主要发生在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 ,以下肢更为多见。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 ,其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 ,受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天麻素对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天麻素对背根神经节Nav1.6通道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天麻素处理组(10 mg·kg-1·d-1)。通过高脂饮食喂养4周,低剂量腹腔注射STZ(30 mg·kg-1)的方法构建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利用痛行为学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足缩反应阈值变化,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大鼠出现显著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下降(P<0.05),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的Nav1.6通道表达上调(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连续腹腔注射天麻素3天、7天、14天后,模型动物的疼痛明显缓解(P<0.05),另外天麻素可以翻转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高表达(P<0.05)。结论:天麻素可能通过降低Nav1.6通道的表达来缓解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从而为天麻素缓解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The isolation of two new classes of human docosahexaenoic acid oxidation products, the neuroprostanes and the neurofurans, have been reported. Facile nomenclature systems that will allow the ra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each of the isomeric structures comprising the families of NeuroP's and NeuroF's, represented, respectively, by 17-F(4t)-NeuroP 1 and 10-epi-ST-Delta(15)-11-NeuroF 2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Tuberculosis, caus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kills approximately two million people each year. The inf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culmina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granuloma, a collection of immune cells that controls the infection. However, the granuloma can be the source of immunopathology that encourages transmission. Recent data support the idea that mycobacterial products can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ur contention is that induc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subsequent granuloma form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host for control of infection, and is also beneficial to the bacillus, as a place to hide and as a means for transmitting the infection to naive host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