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封迎帅  林亚平  易受乡 《生物磁学》2011,(Z1):4753-4757
本文阐述了关于针灸治疗胃炎的研究概况,从治疗方法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针灸治疗胃炎的方法比较多,如毫针刺法、艾灸、温针法、穴位注射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胃炎是通过调节神经通路,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胃肠激素和胃分泌功能,调节运动功能和保护胃黏膜等方面来实现的。目前针灸治疗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激光针灸治疗机理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给出激光照射对组织热和机械作用微观机制,利用热平衡理论和电磁理论对激光热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在此基础上探讨激光针灸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激光针灸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佐臣  陈五高 《激光生物学报》1998,7(4):278-282,277
本文以传统针灸的医疗事实为基础,遵循环“电通路段说”,着重从电的角度对激光针灸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胜林  裴泉清 《蛇志》1999,11(3):45-46
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为了探索有效的治疗途径;我们自1996年始应用中国蛇协研制的蛇毒制剂青龙肠溶胶囊治疗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本院门诊病例,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17例,女5例,全部伴有不典型中度增生,17例同时伴肠腺化生,随机设13人为对照组,男10人,女3人,均经胃镜并做组织活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呈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有重度不典型增生,9例肠腺化生。  患者全部门诊治疗,治疗组服用青龙肠溶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香连片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香连片治疗CNAG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00例脾胃湿热型CNA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4片/次,3次/d;观察组予香连片口服,5片/次,3次/d,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lβ(IL-lβ)及白介素2(IL-2)水平,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积分,并统计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P0.05);两组血清IL-2水平升高,TNF-α、IL-lβ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更优(P0.05);两组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上述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香连片治疗脾胃湿热型CNAG的疗效令人满意,可较好地缓解脾胃湿热型CNAG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lβ的产生,促进抑炎因子IL-2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隐形针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方法:5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采用隐形针灸进行治疗,通过采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和疲劳量袁(FS)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症状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隐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达91.1%.结论:隐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含荣  丛智敏 《蛇志》2001,13(4):55-55
国外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的疗效肯定 ,但其副作用较大 ,部分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为此 ,自 1 998年 1月 ,我们用小剂量红霉素、丽珠得乐、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炎 5 8例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5 8例均经我院或外院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的门诊患者 ,男 3 6例 ,女 2 2例 ,年龄 1 3~ 5 0岁。其中胃炎 3 7例 ,十二指肠炎 9例 ,胃、十二指肠炎并存 1 2例。 5 8例均有腹痛 ,其中伴腹胀 3 2例 ,伴反酸 1 9例 ,伴嗳气 1 7例 ,伴恶心 9例 ;无伴其他严重疾病。1 .2 治疗方法  5 …  相似文献   

8.
猴头菌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生理通讯》2009,28(3):72-75
目的: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治疗组、猴头菌颗粒小剂量组、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热盐水灌胃方法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制成后连续给药28天;处死动物后通过制备病理切片和利用试剂盒测定胃粘膜氨基己糖、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由此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结果:猴头菌颗粒治疗组大鼠胃粘膜G、D细胞数量和氨基己糖、PGE2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尤以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猴头菌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瑞云  李洲  陶春凤 《蛇志》2022,(1):56-59
目的 分析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穴位埋线与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6)和对照组(n=56)。对照组应用黄芪建中汤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胃脘痞满、肢软乏力、纳呆、口淡乏味)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96、26.514、20.059、19.335,均P<0.001)。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的病情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8,P=0.008)。结论 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实施穴位埋线与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业雄  卢嘉欢  罗威  刘正泽 《蛇志》2017,(2):212-213
目的观察以经筋理论为指导平刺经筋筋结点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运用经筋针刺方法配合运动进行1次治疗,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对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平刺经筋筋结点配合运动疗法治疗1次后,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痤疮亦称寻常型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归属中医"粉刺、酒刺、粉花疮、肺风粉刺"范畴。本文从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治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痤疮的治疗情况。中医主要以清泄肺胃、疏肝滋阴等为法,从根本上进行调理,中西医结合疗法、外治法亦对痤疮有明显作用,三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痤疮的病因繁多,病机多样,个体差异较大,故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阴性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雷尼替丁、吗丁啉、丽珠得乐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抗Hp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24例(13.87%),显效55例(31.79%),有效40例(23.12%),无效54例(31.21%),总有效率为68.80%;对照组治愈11例(6.36%),显效42例(24.28%),有效45例(26.01%),无效75例(43.35%),总有效率为56.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P<0.05).结论: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即使检查示幽门螺杆菌阴性,在抗胆汁反流药物治疗的同时常规加用抗Hp治疗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2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91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接受牵引治疗,综合治疗组采用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3周治疗,综合治疗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0.4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FIM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各项均有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对照组除括约肌控制及社会交流和认可方面无改善。其余项目FIM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FIM评分的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5)。结论: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针刺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35年来,针刺治疗物质依赖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相关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该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香港的温祥来医师于1973年首次报道,采用电针(两对体针和一对耳针连接电刺激)可以减轻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二)纽约M.Smith医师(1985)领导的美国国家针刺脱毒协会(NADA)确定,仅采用耳针,不加电刺激,治疗药物依赖(身体依赖);(三)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PKU NRI)韩济生教授及其同事(1992-)用特定频率的躯体穴位电刺激缓解海洛因成瘾者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并可抑制患者脱毒后对毒品的心理渴求(精神依赖)以预防复吸.本文将综述针刺干预药物依赖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及初步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Drug Addi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i CL  Wu LZ  Luo F 《Neurochemical research》2008,33(10):2013-2022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ubstance abuse around the world. Three important steps can be identified in this field. Dr. Wen of Hong Kong was the first (1972) to report that acupuncture at 4 body points and 2 ear 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relieve opioid withdrawal signs in the addicts. The second major step was made by Dr. M. Smith in New York, the head of the National Acupuncture Detoxification Association (NADA) of the USA, who finalized a protocol (1985), using only ear points withou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rug abuse. The recent advance in this field was made by Dr. Han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who characterized a protocol (2005), us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identified frequencies on body points to ameliorate heroin withdrawal signs and prevent relapse of heroin use. In this review,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drug dependence in experimental settings and clinical practice will be reviewed,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effect be discussed. Special issue article in honor of Dr. Ji-Sheng Han.  相似文献   

19.
我国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砭石"为针,到金属针.到近几十年来的梅花针、电针、水针等,针灸器具也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激光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产生了激光针,且激光穴位照射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综述了针灸器具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激光针灸的作用机理及优点,激光针灸治疗仪器的发展过程及其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