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Ⅰ类新城疫病毒NDV08-004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FJ794269),设计7对引物,采用RT-PCR将NDV08-004基因组分段扩增(片段A~G)并分别克隆入pGEM-Teasy载体,然后采用单一的酶切位点将7个片段依次亚克隆到转录载体pOLTV5中,构建了含NDV08-004全基因组cDNA的转录载体NDV08-004-pO。采用构建的三个辅助质粒(pCI-NP、pCI-P和pCI-L)与基因组NDV08-004-pO按照2:1:1:2的比例共转染BSR T7/5细胞,结果成功拯救出具有血凝性的NDV08-004,初代分离物血凝价为4.33log2±0.58。Ⅰ类NDV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为开展Ⅰ类ND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含E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并测定病毒感染效率。方法:以pEGFP-C1为模板扩增EGFP基因,经PstⅠ和XhoⅠ酶切后与载体连接,得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v5-EGFP;将此载体与包装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制备病毒,测定不同感染复数(MOI)下病毒的感染效率。结果与结论:构建了含E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制备了有感染能力的慢病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假病毒模型,用多种HIV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剂作用于该模型,以检测其是否能有效用于HIV抑制药物的筛选。方法:通过载体改造获得最终慢病毒载体puc18-NL4-3-LUC-stop,其中含有萤光素酶基因,将该载体与包膜质粒VSV-G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产生HIV假病毒,在假病毒包装和病毒感染293FT细胞的过程中加入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检测感染细胞中萤光素酶的表达来检测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利用此模型检测药物的抗病毒效果。结果:将HIV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剂作用于该假病毒模型时发现萤光素酶的表达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结论:建立了HIV假病毒药物筛选模型,该模型以萤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快速灵敏,在抗HIV药物筛选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生产工艺灭活病毒能力,评价疫苗安全性。方法:将乙型肝炎疫苗原液按1∶9比例加入指示病毒(麻疹病毒、VSV病毒),混匀后加入甲醛溶液,使甲醛终浓度达到1/2000和1/4000,放置于37℃,分别于0h、24h、48h、72h取样,用亚硫酸氢钠中和,贮存于-70℃待检或立即检测病毒滴度,对病毒检测阴性的样品盲传3代,进一步检测。结果:疫苗原液加入1/2000和1/4000的甲醛溶液,37℃作用24h、48h、72h,麻疹病毒滴度下降4.0个Log值,VSV病毒滴度下降5.0个Log值,且细胞盲传三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原液在1/2000和1/4000甲醛浓度37℃72h作用下,均能有效灭活麻疹病毒和VSV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自行构建的一种基于Semliki森林病毒的新型RNAi载体pSFV-RNAi Ready,验证将其用于短期高效沉默HPV16E6基因的效果。方法:以HPV16E6为靶标基因,设计并构建基于pSFV-RNAi Ready的重组质粒,分直接电击转染和病毒颗粒共培养两种方式转入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RT-PCR、Western blot检测HPV16E6表达水平。结果:重组质粒对HPV16E6沉默效果优于常规RNAi质料载体,接近化学合成小RNA,抑制率可高达90%以上,10天后效果仍然存在;结论:新型RNAi载体pSFV-RNAi Ready可较好地应用于特异高丰度靶基因的表达抑制,有望用于未来的科学研究或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采集的鼻咽拭子样本新冠病毒核酸Ct值,探索我国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时期感染者的排毒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预判不同类型病例的传染性和疾病进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纳入某地区457例SARS-CoV-2核酸阳性感染者的1 462份鼻咽拭子样本。提取病毒总RNA,荧光定量PCR法确定样本新冠病毒Ct值。设定Ct值<35为阳性,比较核酸检测阳性后不同时间点Ct值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疫苗接种分组间Ct值的差异。结果表明感染者ORF1ab和N基因的平均Ct值在首次核酸阳性后的第1周均最低(ORF1ab:32.36±0.3949; N:31.89±0.3792),ORF1ab基因的平均Ct值在首次核酸阳性后第2周转阴,而N基因的平均Ct值在首次核酸阳性后第3周转阴。不同年龄组新冠病毒感染者ORF1ab和N基因的Ct值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ORF1ab:P=0.011;N:P=0.0042)。其中,在第3周,老年组Ct值显著低于中青年组;在第4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Ct值显著低于儿童组。不同性别和疫苗接种情况分组间Ct值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变化的主...  相似文献   

7.
兔出血症病毒与细小病毒抗原相关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接ELISA、ELISA交叉阻断法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对兔出血症病毒(RHDV)与6种细小病毒进行抗原相关性试验。用间接ELISA证实,RFIDV与它们有轻度交叉关系,其抗原相关值分别为:小鼠细小病毒(MVM)5.59%;鹅细小病毒(GPV)3.54%;猪细小病毒(PPV)1.76%;水貂肠炎病毒0.7%。细小病毒间的抗原相关值:MEV与PPV为31.6%,MEV与MVM为35.36%;而CPV与MEM、PPV、MVM的相关值均为零,即无相关性。在ELISA交叉阻断法中证实:犬细小病毒(CPV)、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和MEV均不能阻断RHDV与其抗体结合,仅GPV有轻度阻断作用,其最大阻断率为40%。在血凝交叉抑制试验中,未发现RHDV与细小病毒及其相应抗体间存在交叉抑制现象。以上结果表明RHDV与细小病毒在血清学方面有轻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semliki森林病毒复制子为基础,构建一类可迅速高效表达shRNA的新型RNAi载体。方法:以Semliki森林病毒衍生的复制子载体pSFV1为骨架,用CMV IE启动子替换SP6启动子并在3′-UTR下游插入SV40 polyA转录终止子,在原26S亚基因组启动子后插入带有相应改良多克隆位点的shRNA表达元件,同时加入抗新霉素选择复合体,并去掉3′-UTR的重复序列。所获载体用于沉默EGFP基因,通过体外细胞转染、病毒颗粒制备、荧光显微镜观察、RT-PCR分析等初步验证、评估其效果。结果:构建了基于Semliki森林病毒复制子的新型RNAi质粒载体pSFV-RNAi Ready。经体外实验初步证实,该载体直接转染细胞,或与辅助载体共转染,制备成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病毒颗粒后使用,均可高水平表达shRNA,沉默目的基因。其中使用病毒颗粒抑抑效率可高达90%以上。结论:该载体的成功构建,可望显著拓宽SFV载体的应用范围,丰富RNAi实施手段,并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及基因药物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9.
1984年我们对北京地区的乙型脑炎病毒和M14病毒进行了监测,观察到三带喙库蚊季节消长高峰在8月中旬,较发病率较高的1980年和1981年晚3周左右:乙型脑炎病毒检出率(批)为16.1%,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3,检出高峰在8月中旬(44.0%),较1981年晚2周以上;到8月初才发现所感染的猪,明显晚于1980年和1981年,受上述众因素的影响,本年度本市乙型脑炎发病率仍较低(0.8/10万),在M14病毒的监测中,发现三带喙库蚊环病毒M14病毒检出率为9.32%,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526,当年最高检出率(32%)和最低现场感染率高峰(1:156),高峰出现在8月30日,与乙脑病毒自然感染率出现的高蜂相一致;猪感染M14病毒与感染乙脑病毒的时间基本相同,表明这两种病毒在自然界传播中不存在明显的互相干扰关系,乙脑低流行年的出现并未受到M14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实验组:48例确诊断为ITP患儿,对照组:44例同期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小儿外周血进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HCMV-IgM)、EB病毒感染IgM抗体(EB-IgM)检测。结果:48例ITP患儿中HCMV-IgM抗体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BV-IgM抗体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29.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通过临床观察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ITP患儿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时间长,转为慢性ITP的可能性大;2、EB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之一,并且EB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也偏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含人β-内啡呔融合基因的腺病毒腺相关杂合病毒。方法:构建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2-DTREE,与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细胞内同源重组包装出腺病毒腺相关杂合病毒。PCR法鉴定病毒及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杂合病毒感染NIH3T3细胞观察转基因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表达产物浓度。结果:穿梭质粒pDC312-DTREE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atII及NotI酶切结果正确。PCR鉴定结果表明病毒DNA内有人β-内啡呔DNA序列,且无野生型病毒的污染,病毒滴度为1.29×1010PFUml。病毒感染细胞后第3d,细胞培养液内有高浓度的β-内啡呔。结论:成功构建了含人β-内啡呔融合基因的腺病毒腺相关杂合病毒,为进行下游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东海 《生命科学》1993,5(5):31-35
80年代初期,以反转录病毒作载体进行基因转移的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以反转录病毒作载体进行基因转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宿主细胞范围广;病毒感染滴度高;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不发生病变,可以稳定地表达外源基因;基因转移效率高,病毒基因往往以低拷贝整合,易于外源基因表达的研究;反转录病毒较小,易于操作,容纳的外源基因较大(10kb左右);基因转移后不发生重排;经特殊构建的反转录病毒载体,不易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比较安全。为了构建一个基因转移效率高、宿主范围广、安全的反转录病毒基因转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查了树鼩对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的敏感性。其结果报道如下: (一)动物感染HSV-Ⅱ后的死亡率:树鼩经HSV—Ⅱ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5一7天死亡数达到高峰。腹腔感染组第7天死亡率达80.2%,第14天为100%;阴道感染的动物死亡率为76.8%,见表1。以兔肾细胞悬液经阴道填充和腹腔注射的对照动物无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灭活病毒对乙肝病毒和血浆成分的影响。方法:在已知HBV-DNA阳性血浆中加入MB,调整MB终浓度分别为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光照度为40000LUX,照射时间分别为0min、20min、40min、60min,在各点分别取样抽提基因组DNA用于荧光定量分析,测定HBV-DNA的浓度,推断在不同时间和浓度下的灭活效果。在灭活效果最好的点取样检测血浆正常成分有无显著变化,其中包括生化指标,酶学指标,凝血因子FⅧ:C活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蛋白亚基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观察血浆的抗体蛋白活性变化。结果:当MB为10.0μmol/L,光照60min时,灭活乙肝病毒的效果最好,对于高拷贝数的病毒浓度,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尚无法完全灭活病毒,但可以使HBV-DNA浓度明显下降;从病毒灭活的表格看,灭活效果与时间和MB浓度呈正相关,作用60min时血浆中主要成分的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及凝血因子FⅧ:C活性无明显改变,部分血浆酶活性有明显下降(P<0.05)。血浆蛋白的亚基数目和迁移速度未见明显变化,血浆的抗体蛋白也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结论:MB10μmol/L辅助荧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加深云南省动物虫媒病毒多样性的认知。【方法】在云南省景洪市设立哨兵牛,定期采血接种细胞进行虫媒病毒的分离;通过RT-PCR、电镜观察与基因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分离病毒进行初步鉴定;扩增分离病毒的基因节段2 (Seg-2)与基因节段3 (Seg-3)全长序列进行分析与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明确病毒的分类地位;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病毒在动物上的感染进行回溯分析。【结果】2019年7月,从哨兵牛上采集的血液中分离到1株可在BHK-21细胞上引起细胞病变的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70nm;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病毒基因组由双链RNA组成,呈现"3-3-3"的带型特征。分离毒株的Seg-2编码环状病毒属病毒保守的T2蛋白,与Mobuck virus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2.8%与84.0%;分离毒株的Seg-3编码决定环状病毒属病毒血清型的OC1蛋白,与Mobuckvirus的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仅为60.2%与56.5%;在T2与OC1蛋白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上,分离毒株形成独立于Mobuckvirus的进化分支。对哨兵牛血液中的病毒核酸与血清中和抗体回溯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毒感染哨兵动物至监测期结束的17周内,动物血液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动物感染病毒1周后,开始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随后上升至最高水平(抗体效价1:226),至监测期结束,中和抗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抗体效价1:113)。【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种新型Mobuckvirus在云南省哨兵牛上的分离与感染特性。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我国环状病毒属病毒的认知,为开展病毒的诊断、流行病学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改善与病毒传播有关的血浆制品安全性的一种方法是用物理方法除去感染因子。原则上,几种方法可能是: (1)过滤:虽然在大的蛋白和小的病毒之间在大小方面有一些重叠,但是病毒通常比蛋白大且更等轴。然而,阻挡病毒的滤膜具有很小的孔径,使用它过滤血浆制品时总是阻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呈递HPV16 E7 CTLs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并初步评价病毒样颗粒作为治疗性疫苗载体的潜能。方法:根据文献选择有效的HPV16 E7 CTLs表位,合成其正负链寡核苷酸序列,并通过退火形成双链DNA片段。将片段克隆于表达乙肝核心抗原的重组质粒p Thio His AHBc Ag,使抗原肽得以呈现于病毒样颗粒。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经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表达。菌体破碎后经硫酸铵盐析法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行纯化,并经高效液相凝胶过滤色谱和电镜鉴定病毒样颗粒的存在。制备的病毒样颗粒免疫接种了TC-1细胞的肿瘤模型小鼠,检测小鼠肿瘤大小。此外,在体外以抗原肽刺激脾细胞,以ELISA检测IFN-γ表达水平。结果:构建的三个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与预期相符,并形成了病毒样颗粒。免疫小鼠后显示了抑制肿瘤增长的一定作用趋势。此外,抗原肽体外刺激促进了疫苗免疫小鼠脾细胞IFN-γ的表达,显示疫苗引起机体产生E7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结论:HBc Ag VLPs是有潜能的治疗性疫苗载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基于萤光素酶的单次复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细胞模型,用于抗HIV药物的筛选。方法:构建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假型慢病毒质粒,将疱疹性口炎病毒外膜糖蛋白(VSV-G)的表达质粒、HIV-1 Rev蛋白表达质粒、HIV Gag-Pol蛋白表达质粒和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共转染HEK 293FT细胞,制备假型慢病毒;在假型慢病毒生产和再感染新鲜HEK 293FT细胞的过程中加入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剂(如AZT),检测再感染的细胞中萤光素酶的表达水平,从而判断药物对HIV的抑制作用。结果:构建了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pLenti-Luc;利用已知抗HIV药物AZT进行测试,发现HIV药物处理组细胞中萤光素酶活性远低于对照组。结论:建立了基于萤光素酶的HIV药物筛选细胞模型,该系统使用单次复制的报告病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使用萤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使该系统具备极高的敏感性,该系统适合于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19.
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分子序列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欧洲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病毒的起源,采用序列测定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的30个CHV1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所有病毒的部分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可将其分为29个单元型,分属于3个不同的亚型:中国菌株的病毒群体归属于亚型Ⅰ和Ⅲ;日本病毒群体除Ja55属于亚型Ⅲ外,其余属于亚型Ⅱ;意大利病毒群体除IT192属于亚型Ⅰ外,其余都属于亚型Ⅲ。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地理分布特点为:亚型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其中只有09344(来自湖南)例外;而亚型Ⅲ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09228(北京)、09235(北京)、09277(辽宁)例外。这不同于欧洲主要以一种亚型为主的情况,表明各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日本群体和意大利群体都丰富。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增长的新病毒种类和数量,及其复杂的内在关系,现有的病毒分类方法已凸显出其局限性。2019年,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权威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基于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包含15个分类等级或阶元的病毒分类系统,并已经在ICTV的官方网站https://ictv.global/上线发布,公众可以在线免费查找动态的病毒分类信息。新的病毒分类系统能更好地揭示病毒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以及群体进化机制,使我们能以更客观及系统的方法对病毒进行分类和命名。本文就ICTV网站有关病毒分类的主要概况,特别是最新的病毒分类和ICTV报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