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协助周尧教授整理西北农学院所藏蜡蝉总科标本中,发现颖蜡蝉科Achilidae的一新记录属(Deferunda Diftant 1912)和一新记录种(Deferunda stigmatica Distant 1912)。现报导如下:德颖蜡蝉属Deferunda Distant 1912,中国新记录属 头顶长大于宽,明显地突出于复眼之前,端部略向上,侧缘向上翻折,中域扁平;额长大于宽,明显地突出在复眼之前,具中脊和侧脊,近端部有一深洼;唇基小,长约为额的1/2,侧缘脊状,前胸背板短,中域有纵脊三条,侧缘角扩大;中胸背板广阔,有脊三条,侧缘角略尖,腹部宽而粗,前翅长为宽的三倍,端部略膨大,后缘在爪片之外稍凸出。爪脉伸达爪片末端,爪片外方有一明显的方圆形小翅室,它的外方和前方有一列端室;后翅较前翅宽,比前翅略短。  相似文献   

2.
扬角蝉属Nilautama,中国新记录 扬角蝉属Nilautama属于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是Distant 1907年建立的,和弧角蝉属Leptocentrus、负角蝉属Telingana的亲缘关系极近。主要识别特征是:后突起从前胸背板后上方生出,向上后方斜举呈刺状,不弯曲,顶端达不到前翅内角;上肩角发达;后翅4个端室。全世界已记述4种,均分布于东洋区的印度、马来亚、槟榔岛、爪哇、缅甸、加里曼丹、沙捞越等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钩冠角蝉属Hypsolyrium的前胸背板前角突形状在同种个体间变异很大,不能作为种鉴别的主要特征。作者通过对雄性外生殖器、头部额唇基端部形状、两单眼间距离、前胸背板齿的有无、后突起长度、雌性翅的形状等特征的观察,对钩冠角蝉属进行了分类研究,记述了本属所有已知种类——全世界共知7种,其中包括3新种,即乌桕钩冠角蝉H.sapium,油桐钩冠角蝉H.aleurites, 江西钩冠角蝉H.jangxiensis,制作了分种检索表。并应用Farris-Wagner数值分析法对7个种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绘制了系统发育支序图。  相似文献   

4.
横脊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一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分布在贵州的横脊叶蝉科1新记录属及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农学院。 弯头叶蝉属Vangama Distant 1907中国新记录属 本属最显著的特征是头冠部向前极度延长突出,其长度约与后足胫节等长,端部向上弯曲,中央有1明显纵脊;颜面长大于宽,适度隆起,中央有1显著的纵脊;单眼位于头冠侧缘,着生在复眼前域。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中城隆起,向两侧斜倾,前缘弧圆突出,后缘微凹;小盾片宽三角形,微短于前胸背板;前翅狭长,爪片宽大,具4个端室。  相似文献   

5.
巨刺角蝉属Centrotypus St?l属于角蝉科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主要识别特征是:前胸背板膨大凸圆,上肩角极发达,扁平,向外伸张很宽;后突起长,微波状,基部着生接近小盾片,后部与前翅后缘相接触;后翅4端室。我国过去只记载一种。我们从全国搜集的角蝉科标本中,找到该属标本52件,均采自云南和广西两省,鉴定出8种,其中5新种,2种为中国新记录。现将中国种类的特征,分布及有些种类的寄主植物记述如下,并制成检索表,供调查鉴定和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无脊沫蝉属Ptyelinellus Lallemand,中国新记录 头冠宽大于长,前端宽圆。触角檐细。二单眼间距与单复眼间距略等。颜面稍隆出,具浅薄侧横脊。喙短,伸抵中足基部。颜面、头顶及前胸背板皆无中纵隆脊。前胸背板大,前缘阔圆,小盾片中央浅凹。复翅长约宽的三倍,翅尖狭。后足胫节二刺。雄性外生殖器:生殖板长,自基部至端部渐窄;生殖刺突细长,顶端内掘;阳茎简单,细长管状,外端部纵置。  相似文献   

7.
小叶蝉属一新种及一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氏丹小叶蝉Tautoneura Choui Ma,新种(图1~8) 体黄色,复眼灰褐色,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红色斑。 头顶:♀稍微突出,♂几乎不突出,前后缘平行;两侧各有两块白色斑,中间有一纵白斑。前胸背板后半部正中有一近矩形的红色斑纹,仅前边缘略凹入;它的两侧各有两块白斑。小盾片黄色,横刻痕上方区域棕黄色。前翅黄色,有四个黑点,分别在:亚前缘室的基半部和端半部,第二、第三端室的基部上;爪区基部、中部各有一不甚规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录的角蝉原只属于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在对1991年从云南采集的角蝉标本的鉴定中,我们发现在我国有另一个亚科——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的种类分布。本文报导了这一新记录亚科,并记述该亚科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中国新记录亚科 该亚科于1929年由Haupt所建立,识别特征是小盾片完全被前胸背板所遮盖,前胸背板下缘和中胸前侧片下方各有一个向下后方伸出的齿突。大多种类分布于非洲,仅少数种类分布于亚洲和澳洲。 隐盾角蝉属Oxyrhachis Germar,中国新记录属 根据Capener(1962)的意见,隐盾角蝉亚科仅包括一个属——隐盾角蝉属Oxyrhachis Germar,该属的异名有Oxyrhachidia Melichar(1903),Xiphistes Stal(1866),Gongroneura Jacobi(1910),Xiphistoides Goding(1931),Kombazana Distant(1908)。中华隐盾角蝉Oxyrhachis sinensis,新种(图1-10) 体中型,雄虫较雌虫体小,体长5.7-6.5mm,上肩角顶端间宽2.6—3.5mm,肩角间宽2.3-2.6mm,红褐色。外形很近似于分布在印度、南非等地的Oxyrhachis tarandus(Fabricius),但区别在于:①成虫的上肩角比较上举,后突起不伸出前翅臀角;②若虫头顶突粗壮,前胸背板前突起顶端钝;③雄虫细胞减数分裂中期X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片角蝉     
<正>角蝉科(Membracidae)虽然多为小到中型的昆虫,但却因其外形独特受到了世界各地昆虫学家和爱好者的青睐。几乎所有的角蝉都可以称得上是"奇葩",它们的头顶通常有向上的突起;前胸背板也特别发达,向后延伸形成后突起,盖住小盾片、腹部一部分或者全部,常有背突、前突或侧突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叶蝉亚科的新种和新记录(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北农学院植保系的小叶蝉亚科Typhloeybinae标本中,发现18新种,31中国新记录种,记载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标本室。 沙小叶蝉属Shaddai Distant 1918,中国新记录 本属属于Alebrini族,与各属的区别特征为:体更粗壮;前翅翅端区很大;第三端室狭窄,第四端室宽长;后翅亚前缘端室由于端角处脉纹消失而呈半开放状。 到目前为止,本属只有2已知种,均分布于越南。对中国本属是新记录。本文记载  相似文献   

11.
铲头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铲头叶蝉亚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子忠 《昆虫学报》1990,33(1):92-93
作者在研究贵州铲头叶蝉亚科标本时,鉴定出铲头叶蝉属一新种。模式标本存放在贵州农学院。 红纹铲头叶蝉Hecalus rufofascianus新种(图1—5) 体扁平。头冠宽扁,前端呈角状突出,端缘向上翻折,具缘脊;单眼位于头冠前缘,紧靠复眼;颜面在复眼下方的侧缘波曲,额唇基宽大隆起。前胸背板微隆起前倾,前、后缘接近平行,侧缘斜直微向上翻折,比头冠部宽;小盾片横刻痕位于中后部,成弧形凹陷;前翅端片小,翅脉明显;后足胫节端刺式2—2—1。雄虫尾节端半部有刚毛,基半部光滑无毛;下生殖板薄片状,基部宽大,端部尖,外侧有4根刚毛;阳基侧突基部宽扁,端部变细,末端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中国蝼蛄属的检索表,并描述了该属1新种G.mabiana sp.nov..新种与尼泊尔种类 G.pygmaea相似,但可以通过如下特征加以区分:径脉末端不分岔,翅室呈三角形,阳茎基片横向骨片的侧端尖锐;此新种还与河南蝼蛄G.henana相似,区别为:新种前翅超过第5节背板,后翅到达第4节背板后缘,而河南蝼蛄G.henana前后翅均未伸达腹部第4节背板后缘;新种前胸背板无心纹斑,河南蝼蛄G.henana有;新种阳茎侧突囊弯钩状,后者为弯月形.  相似文献   

13.
沟角叶蜂属分类研究(膜翅目,叶蜂科)并记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了沟角叶蜂属的属征,编制了已知种分种检索表.记述沟角叶蜂属3种,含1新种:红斑沟角叶蜂Casipteryx maculatina sp.nov.,新种触角窝上突、触角基部2节全部、第3节基半部、唇基端半部、上颚背侧大部、翅基片、腹部第3背板桔褐色,前翅翅痣下具烟色横带,2Rs室稍长于1R1 1Rs室之和,腹部背板具金属铜色光泽,单眼后区侧沟显著,触角鞭节长于头宽,第3节约等于其后2节之和,复眼下缘间距等宽于复眼高,体毛稍长于单眼直径等,与本属已知2种均明显不同;此外,新种中胸腹板具强腹刺突,侧板刻纹粗糙不平,无光滑间隙,小盾片尖锥型隆起,后头两侧显著收缩,唇基前缘两侧亚中部具1尖刺突,腹部第2背板两侧黑色,无白斑,前翅2M室长大于宽等与C.stigma Nie et Wei不同;上唇端部具弧形缺口,内眶背面观不明显突出于复眼之外等,与C.roborowskyi(Jakovlev)也不相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4.
记述殃叶蝉亚科1新属,长角叶蝉属Longicornus gen.nov.和1新种,黄斑长角叶蝉 L.flavipuncatus sp.nov..新属外形特征与马氏叶蝉属 Matsumurella Ishihara相似,区别点是,新属前胸背板比头部宽得多,下生殖板宽短,端部内侧凹陷;与斑翅叶蝉属Mimotettix Matsumura的区别是,新属雄性阳茎端部具有1对细长突起;与东方叶蝉属Orientus DeLong的区别是,新属的触角很长,连索主干细长.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离瓣叶蝉属Placidellus Evans 1新种双支离瓣叶蝉P. conjugates, sp. nov.,和与该属近似的新属——长板叶蝉属Paraplacidellus, gen. nov.及1新种多斑长板叶蝉P. maculatus, sp. nov.。 1. 双支离瓣叶蝉Placidellus conjugatus, 新种(图1~8) 该新种与石原离瓣叶蝉P. ishihara Evans相似,但新种尾节侧瓣后部具1个大的片状突,阳茎及阳基侧突形状亦明显不同于后者,易于相互区别。 正模♂ 福建闽清,1985-Ⅶ-07,植82级学生采。副模1 ♀,福建福州,1983-Ⅵ-?,植80级学生采。 长板叶蝉属Paraplacidellus, 新属 模式标本 多斑长板叶蝉Paraplacidellus maculatus, sp. nov.。 头冠小,明显狭于前胸背板,中长小于复眼间宽,前缘背面观近直,冠缝不清晰。颜面长显著大于宽,前唇基向前逐渐变阔,略超出下颚板,前缘中部稍凹入;额缝向上延伸,靠近单眼;复眼大;触角相当长,几与体长相等。前胸背板短而阔,宽约为长的3倍,后缘中央略向前凹入。小盾片相当显著且向后延长,后部在中央和两侧形成脊起,横刻痕显著。覆翅端缘弧圆,端片发达,向前延续至R1b处, m-Cu2缺失,爪缝与A1以及A1与A2之间均有横脉相连,其他翅脉完整。 雄性尾节侧瓣具1长背突,着生部位靠近第10腹节基部,指向后方。下生殖板长,超过尾节侧瓣。阳基侧突发达,内基突短,外基突长;端突略扭曲,端向渐细,外缘具数根刚毛。连索"T"型。阳茎简单,阳茎干筒状,端向渐细,头背向弯曲,阳茎口位于近端部处。 该新属与离瓣叶蝉属Placidellus Evans近似,但新属近于平直的头冠前缘、更显著的小盾片中隆脊和侧隆脊,以及雄性的外生殖器形状明显有别于后者,两属易于区别。 2. 多斑长板叶蝉P. maculatus, 新种(图9~16) 正模♂(NMNH) Sandakan, Borneo, Baker采。  相似文献   

16.
角蝉科分为7亚科,古北区只有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和管尾角蝉亚科Dar-thulinae(我们1979年新设立的)两个亚科。露盾角蝉亚科我国已记载的21属154种,通常划分为7族,高冠角蝉族Hypsauchenini是其中的一个。 高冠角蝉族的最显著特征,是前胸背板有一个竖立的前角突;前足胫节不呈叶状。 本族全世界已记载的8属47种,其中只3属3种分布于我国,其余属种多分布于印  相似文献   

17.
郑哲民  欧晓红 《昆虫学报》2011,54(7):838-842
拟科蚱属Cotysoides建立于2000年, 该属的主要特征为体小型; 头顶前缘突出于复眼之前; 触角丝状, 着生于复眼前缘下1/3处; 前胸背板背面密具小瘤突; 中隆线波状, 形成一连串小突起; 后突不超过后足股节顶端; 前胸背板侧片外翻, 后角顶平截; 后翅不达后突顶端; 后足跗节第1节长于第3节。本文记述拟科蚱属6种, 包括1新种, 即断隆拟科蚱Cotysoides interruptus sp. nov. 该新种近似于广西拟科蚱Cotysoides guangxiensis Zheng et Jiang, 2000, 主要区别为: 1)头顶为一眼宽的1.5倍; 2)前胸背板侧片前角钝角形; 3)后翅伸达后足股节膝部; 4)中足股节宽狭于前翅宽; 5)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附有分种检索表、 分布及文献引证。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西南林业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华南热作农学院 钱庭玉 教授1976年寄赠宽颜蝉标本4头,鉴定结果为一新录:漆点旌翅蜡蝉 Ancyra annamensis Schmidt,中国新记录 体长(连复翅)10-11毫米:翅展34-36毫米。 头及前胸背板青灰色。顶短阔,比前胸背板短,宽度超过前胸背板;前缘隆线明显,上面有二条横的隆线。颜阔,两侧尖形突起,上面有四条横的隆线。唇基两侧有斜的平行隆线。喙管短,免强到达后足基节基部。眼圆形,眼的外侧有一小的尖刺突出,眼暗红黑色。触角黑色,位于眼的下方。  相似文献   

19.
记述采自云南省突眼蚱属 1 新种,即龙陵突眼蚱 Ergatettix longlingensis sp. nov.。该新种近似于拟齿股突眼蚱。主要区别为:1)触角着生于复眼下缘之下;2)前胸背板沟前区侧隆线略收缩;3)前胸背板后突到达后足股节顶端;4)后翅到达后突顶端;5)后足股节上侧中隆线具二叶状突;6)后足股节下侧外面非黑色;7)后足胫节暗褐色。文中附有中国突眼蚱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现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周尧 《昆虫学报》1975,(4):425-427
四川省油桐产区(万县、峨眉等县)的油桐,受到二种角蝉严重加害嫩枝、果柄及果实,影响桐油生产。 中华高冠角蝉Hypsauchenia chinensis Chou新种 大型的种,身体(图1:1)背面黑褐色到黑色,多点刻,有黄色的细毛;腹面黑色。颜黑色,长阔略相等(图1:2);唇基黑褐色,呈三瓣状。眼黑色,突出。单眼明显,单眼间的距离约为单眼与复眼间距离的两倍,位置和复眼上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前胸背板黑褐色,接近黑色,脊线黄褐色。前胸斜面(图1:3)三角形,肩角钝而明显;前角细长,略呈圆柱形,有五条纵的脊线,三条在前面,二条在后面;前角到达一定高度向后作弓状弯曲,端部分为二支,每支末端扩展成扁平的心脏形的瓣,有一部分互相重叠(图1:4)。后突起成扁三稜形,背面有一条脊线;亚端结侧扁,高起呈三角形;末端尖锐,到达覆翅的后角。所有脊线上都有小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