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性(营养性)杂交的问题是在有性生殖方法以外的把两个有机体底特性统一成为一个有机体的特性的问题,在米丘林生物科学中占着一个中心的地位。它对於认识有机体遗传性的本质及其定向变异的道路,对於形成具有指定特徵和特性的有机体的工作,都具有莫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是否可以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论的中心思想 ,他在其《动物哲学》一书中对“获得性遗传”是这样表述的 :“凡是在动物居住很久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也就是在某一器官的更多运动的影响下 ,或者在某部分经常不利用的影响下 ,使个体得到或失去的一切 ,只要所获得的变异是两性所共有的 ,或者是产生这两性的个体所共有的 ,那么这一切变异就能通过繁殖而保留在新的个体上。”也就是说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使个体获得的某些性状变化 ,这些所获得的表型特征是可遗传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从其开始提出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当时就…  相似文献   

3.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育华 《遗传》1982,4(1):1-4
(一)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内容 数量遗传学有理论的和应用的两个.方面。 理论的数量遗传学研究的内容,按Mather和 finks于1971年所提出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解释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遗传理论;2.从连 续变异所引出的特殊问题的推论;3.应用以往 质量性状的一般遗传概念来说明这种数量性状 的变异;斗.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方法,从而可以帮 助了解所获得的遗传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Liu CJ  Zhao W  Zhou R  Liu NF 《动物学研究》2012,33(2):127-132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是一种进化地位至今存在争议的沙漠蜥蜴,该文基于12个不同地理种群119号荒漠沙蜥样本线粒体基因组ND2序列,在分析其系统进化历史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2个地理种群聚类成3个明显的分枝,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A枝处于与B、C两枝并列的位置。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分析显示纬度、降雨和降雨变异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存在影响:随纬度升高、降雨增加,或降雨变异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均有下降趋势。推测纬度可能通过影响降雨和降雨变异对遗传多样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读了周崙在“生物学通报”1955年2月号发表的“关于獲得性遗传的问题”,就获得性为什么有时会不显著,也就是说获得性能够遗传,但不一定全可遗传。周仑先生在解释这个现象时,他所指出的两點原因,都不外是新性状是否影响到性器官的新陈代谢;是否以某一定程度去改变性细胞的形成特性。只强调了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特点,而忽视遗传基础还要具备一定外界条件——引起变异的条件——的作用才能实现,不难设想,如果有机体的某一种或某些性状,更具体的说某些後天获得性状和特性,对其生殖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发生了强烈的影响,引起了性细胞特性的改变。这样看来,获得性就能遗传下去。但是如果在後代中,缺乏了引起这些性状、特性发生的原因,获得性就不能表现出来,也会成为不显著现象。正如孟德尔-摩尔根论客们常举的“运年  相似文献   

6.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有机类型的遗传和变异自然也是在生命物质内部的矛盾性,生命物质和外界生活条件的矛盾统一中发生和发展的。但是长期以来对遗传和变异的解释存在形而上学或忽视内部矛盾性的观点。这里,我们试用对立统一规律探讨遗传性、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物质的传递和有机体和环境条件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遗传性 对遗传性的理解,过去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企图从有机体本身存在特殊的遗传物质、因素去说明类生类的原因,如达尔文的胚芽说,魏斯曼的种质说,摩尔根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胭脂鱼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利用PCR技术扩增了采自长江宜昌江段和清江的8尾中国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研究发现该种具有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的一般结构,在获得的958bp的碱基序列中,共检测出32个多态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0.033。核苷酸的变异位点除一个为缺失外,其余全部为碱基转换。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55-365bp高变异区,而其他区域突变稀少,个体的变异在0-1.36%之间,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多态性差异。中国胭脂鱼的线粒体控制区的变异远大于美国胭脂鱼(Moxostoma robustum)的0.016。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东北地区3个种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的远东鼩鼱(77个样本)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64个单倍型。整体单倍型多态性为0.9920,核苷酸多态性为0.0105,表明该地区远东鼩鼱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且长白山山脉远东鼩鼱种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种群。F-统计量、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均显示,种群间和采样地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基本相符。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33.4%,种群内的采样地间变异占总变异的10.2%,采样点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56.4%。种群历史分析显示,东北地区远东鼩鼱未经历过数量扩张。从GenBank下载了欧亚其他地区远东鼩鼱序列进行遗传结构研究。远东鼩鼱系统发生树分化为2大分支:一大支主要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种群构成,两种群具有一定分化;另一大支又分为两个分支。中介网络图显示,远东鼩鼱具有3个谱系:一个谱系主要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单倍型样本构成,还包括长白山山脉的4个单倍型样本;另一谱系包括来自于中国东北地区3个种群的个别单倍型,还包括俄罗斯贝加尔湖单倍型和芬兰单倍型;最后一个谱系完全是由长白山山脉单倍型构成。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中介网络图结果均表明,长白山山脉为远东鼩鼱末次冰期避难所。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采用叶绿体基因组片段(petB-petD)和核基因组ITS序列,对分布于江西的寒兰17个自然居群的252个体进行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明确江西野生寒兰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居群遗传结构特征,为探寻江西寒兰资源数量锐减以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nrDNA ITS序列长度652~658 bp,总变异位点140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21.3%~21.5%,(G+C)含量为58.9%~67.1%。cpDNA序列长度522~529 bp,有变异位点9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1.70%~1.72%,(G+C)含量为32.9%~33.7%。(2)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cpDNA片段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40.76%,居群内为59.24%;ITS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28.96%,居群内为71.04%;基因流(N_m)较大,cpDNA片段N_m为1.226 5; ITS N_m为0.726 7。(3)ITS和cpDNA数据失配分析和中性检验均表明江西寒兰野生居群在历史近期经历了扩张事件,nrDNA ITS序列较叶绿体序列进化较快,变异速率也较快。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花部特征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华  毕玉芬  何承刚  周禾 《遗传》2005,27(3):391-394
采用形态标记和RAPD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10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的花萼直径、花冠长度、花序花朵数、单枝花序数、单位面积花朵数、已弹花百分率、花蜜量、花蜜含糖量及花蜜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等花部特征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品种间花部特征的变异为0.80%~92.30%,花蜜中葡萄糖变异最大,变幅为0.01~0.53 µmol/L (P<0.05);花蜜含糖量的变异最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RAPD分析表明各品种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21~0.35,其中变异最大的是WL323和Shanbei,而变异最小的是Derby和Prime;紫花苜蓿品种间的花部特征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最近所拟订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是根据先进的米丘林生物学观点,即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这一个基本原理而写成的。其中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一部分则以巴甫洛夫生理学学说为基础,即有机体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学说。所谓有机体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一方面说明有机体不仅在结构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机能上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过程的统一;另一方面则强调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所以米丘林生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4个种群3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905 bp的核苷酸序列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了高山姬鼠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在905 bp D-loop基因的碱基序列中,共发现了57个变异位点(全变异的6.30%),共定义了23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Hap1)为横断山3个种群(中甸、丽江和剑川)所共享,其余22个单倍型均为各个种群所特有。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3.7%,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6.3%。FST统计结果表明,除昆明种群和横断山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它地理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昆明种群与横断山种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3.
粤东海域口虾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粤东汕尾和深圳2个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所分析的口虾蛄mtDNA CO I基因(592 by)共检测到21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的3.55%.转换和颠换位点数分别为18和3个,碱基替换的饱和性分析表明,口虾蛄CO I基因碱基替换...  相似文献   

14.
桦剥管孔菌是一种主要寄生在桦木属树种上的树干腐朽病原真菌,其分泌的多种酶能将木纤维分解为碳水化合物供有机体利用,有关该菌的木材相关降解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采自东北林区4个地点的桦剥管孔菌菌株为材料,测定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相关酶活性,运用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TRAP)标记技术对来自不同地点桦剥管孔菌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在帽儿山和敦化所采集的菌种中,菌株产酶量相对较高,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地点之间和处理天数之间酶活差异显著。多维尺度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将来自4个采集地点的15个菌株分成了2大类,且分类结果基本上符合地理距离相近相似的原则,不同采集地点的真菌在产酶能力水平上具有差异。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这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结果相一致。这些结果为桦剥管孔菌纤维素降解酶系和工程菌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今后木材保护和经济真菌的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大量的单个有机体中快速分离DNA的这种能力大大地促进了对这些有机体的基因组的特性的鉴定。特别是应用DNA重组的技术,从含有克隆DNA片段的有机体中快速分离DNA的这种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对这些克隆的鉴定。这里所叙述的方法是用于从细菌、酵母及组织培养细胞中分离DNA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是很通用的方法,可以用于从任何有机体中分离DNA。用这些方法得到的DNA制品虽然不是纯的DNA,但是对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从蛹虫草线粒体DNA中寻找适于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比较了20个蛹虫草菌株在12个线粒体DNA片段和3个细胞核DNA片段上的序列变异。【结果】蛹虫草在线粒体DNA上的变异水平高于核DNA,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基因内含子的插入缺失多样性和较多的碱基变异位点。不同线粒体DNA片段的变异水平也有差异,而且内含子蛋白比外显子编码的蛋白质更易发生氨基酸的改变。增加使用的分子标记数目,其所揭示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也在逐渐提高。【结论】我们依 次推荐nad3-cox2、cox2-nad5、cox2、cox3、cob和cox1这6个线粒体DNA位点用于今后蛹虫草遗传多样性或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傅衍  牛冬  阮晖  罗静  陈功  余旭平  张亚平 《遗传学报》2001,28(7):606-613
测定了浙江省5个地方鸡种及来航鸡(对照)线粒体D-环区的部分序列(539bp),构建了鸡种的分子系统树。在所测序列中共有24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4.45%。结果显示,浙江省地方鸡种分为两支,有两个母系来源,一支为仙居鸡,它和外来品种来航鸡关系较近,有共同的母系祖先。另一支为灵昆鸡、白银耳鸡、乌骨鸡和萧山鸡,它们有着共同的母系祖先,其中灵昆鸡,白银耳鸡、乌骨鸡较近,萧山鸡与此3种鸡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基础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组织培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改良植物品种和选育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是植物组培在所有其它应用领域的一大难题。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基础包括染色体变异、转座子活化、DNA甲基化状态改变、基因突变和DNA重复序列的改变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不是孤立地作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起源。在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主要因素中,外植体脱分化的细胞分裂方式、培养基的生长调节物质、培养物经受氧化胁迫水平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中外源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是最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通过本综述,在减少组培过程中无性系变异方面,建议深入了解生长调节物质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遗传基础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无性系变异防控办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秦岭地区7个秀雅杜鹃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52E41、M62E46和M64E94等3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82条DNA片段,其中151条是多态的,多态位点比率为83.1%.7个秀雅杜鹃种群所检测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Nei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变化趋势一致,其排序为眉县种群>柞水种群>镇安种群>户县种群>宁强种群>南郑种群>周至种群.POPGENE分析表明,秀雅杜鹃在物种水平(PPL=91.22%,I=0.7217,h=0.5095)和种群水平(PPL=77.56%,I=0.6409,h=0.4725)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7.26%,说明有92.7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AMOVA分析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85.3%的变异发生在种群内,14.7%的变异发生在种群间,说明秀雅杜鹃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UPGMA聚类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了秦岭地区秀雅杜鹃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0.
罗睿  郭建军 《植物学通报》2010,45(1):109-118
开花时间是植物的重要生活史性状。对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 从感受内外环境信号开始到最终分化形成功能性花器官的过程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调控网络; 开花时间受多种因子的调控, 而FT基因作为整合途径成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植物的花期变异在物种、群体和个体水平上具有复杂的自然变异模式, 且不同植物的花期变异随全球环境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变异趋势。植物个体之间通过传粉进行的基因交流需要功能性开花时间的一致或重叠, 而花期变异会导致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亚群体之间的基因流障碍和遗传分化, 并可能导致邻域或同域的物种形成。该文分析了植物花期变异与群体遗传分化的关系, 认为决定开花时间的基因在物种分化中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而对开花时间自然变异模式的研究对于揭示晚近分化快速辐射物种的进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