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盆纪的变口目苔藓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种类和数量亦很丰富,这个时期是古生代苔藓虫发育史上的重要阶段,许多奥陶纪、志留纪习见属、种多已绝灭,而出现许多新的、独特的以及微细构造复杂的类型。因此,研究泥盆纪变口目苔藓虫,对地层及生物演化和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苏联及其它  相似文献   

2.
云南曲靖等地的志留纪苔藓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我国云南省曲靖等地的志留纪苔藓虫共9属14种,除Fistuliramus sinensis外,都是新种,其中不少属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而且有些属在国外常见于奥陶纪,在志留纪地层中未见报道,这不仅丰富了我国志留纪苔藓虫的资料,而且对于某些苔藓虫属的演化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奥陶纪苔藓虫的研究是从杨敬之(1957)首先报道陕西梁山地区早奥陶世苔藓虫开始的,计2属3种,即:Trepocryptopora dichotomata Yang, T. flabelata Yang, Nicholsonella houi Yang和N. sp.。杨敬之、陆麟黄(1962)曾记述甘肃中奥陶统Dianulites yumenensis Yang et Loo一种。杨敬之、胡兆珣(1962)在编写《中国的苔藓虫》一书时,曾将1960年以前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苔藓虫化石都汇编入书,其中原记载为奥陶纪的苔藓虫仅4个种,它们是:Batostoma magnopora Ulrich, Batostomella antiqua Yabe et Hayasaka,  相似文献   

4.
贵州威宁石炭纪苔藓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苔藓虫共13属34种,除早二叠世两种外,都属石炭纪。其中早石炭世22种,包括7新种;中石炭世9种;晚石炭世3种,包括1新种。根据共生化石的特点,讨论了这些苔藓虫化石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窄唇纲苔藓动物的一个新种Cassianopora hei sp.nov。,此新种发现于我国滇西北宁蒗彝族自治县松桂组154层,是迄今已知的全球三叠纪包孔类的一个最新代表。重新确定了Cassianopora属的分类位置,它和Cystitrypa属都归入Fistuliporidae科。这两个三叠纪的属,与古生代和古生代后的一些泡孔类的种系发生关系的初步探讨表明,所有古生代后的窄唇纲的各个目,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苔藓虫的生态分布特征,综述了水体深度、温度、盐度、底质、浊度、扰动强度、光照、伴生生物对苔藓虫的限制作用,并以早二叠世和晚第三纪苔藓虫动物群为例,说明通过对苔藓虫组合的组成、相对丰度、绝对丰度、分异度、均衡度、营养结构、空间结构、硬体形态以及伴生沉积物的沉积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生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早二叠世地层在东北北部广泛分布,化石较丰富。吉林桦甸县寿山沟组位于东北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的南缘,是该区早二叠世早期的标准剖面之一,其中含较丰富的营底栖生活的(竹筳)、珊瑚、苔藓虫及双壳类化石。刘效良(1980)曾在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中整理和描述了二叠纪苔藓虫29属90种,但未曾研究寿山沟组的苔藓虫。根据刘效良(1982)对东北北部早二叠世苔藓虫研究的结果,认为该区早二叠世苔藓虫动物群的性质既具北极区,又有特提斯海区的特征,属于一个混合区系,称为北山一兴安区,即相当于杨敬之、陆麟黄(1981)所划分的中国二叠纪苔藓虫动物区系的北区。寿山沟组的苔藓虫常与(竹筳)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新研究了产自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洪古勒楞组和铁列克提组的苔藓虫动物群, 重点关注其形态学特征和古生态学意义。该苔藓虫动物群由隐口目(Cryptostomata)、窗格苔藓虫目(Fenestrata), 变口目 (Trepostomata)和泡孔目(Cystoporata)组成。优势类群隐口目苔藓虫是具有中轴或中板的细枝状和双叶状群体。 它们的虫室具有加厚的外区体壁, 弯曲强烈的自虫室, 数量众多的大虫室(metazooecia)或隐蔽虫室(tectizooecia), 以及径向刺突和/或棘状刺突。多样化的异虫室、刺突、自虫室等结构, 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组合是新疆西准噶尔法门期苔藓虫成功演化的基础。洪古勒楞组下段和铁列克提组下部的苔藓虫动物群可以划分为三类生态组合(即: No. 1, No. 2和No. 3), 代表前滨—近岸—远岸的沉积环境。其中, 近岸环境的枝状—双叶状—网状苔藓虫组合的属种丰度、分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晚三叠世泡孔类苔藓动物Casianopora及其种系发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窄唇纲苔藓动物的一个新种Casianoporaheisp.nov.,此新种发现于我国滇西北宁蒗彝族自治县松桂组15层(菊石Malayites-Pseudocardioceras带),是迄今已知的全球三叠纪泡孔类的一个最新代表。重新确定了Casianopora属(卡尼中期-诺利早期)的分类位置,它和Cystitrypa属(卡尼早期)都归入Fistuliporidae科。这两个三叠纪的属,与古生代和古生代后的一些泡孔类的种系发生关系的初步探讨表明,所有古生代后的窄唇纲的各个目(除环口目外),可能都是从同一演化根系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新研究了产自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洪古勒楞组和铁列克提组的苔藓虫动物群, 重点关注其形态学特征和古生态学意义。该苔藓虫动物群由隐口目(Cryptostomata)、窗格苔藓虫目(Fenestrata), 变口目 (Trepostomata)和泡孔目(Cystoporata)组成。优势类群隐口目苔藓虫是具有中轴或中板的细枝状和双叶状群体。 它们的虫室具有加厚的外区体壁, 弯曲强烈的自虫室, 数量众多的大虫室(metazooecia)或隐蔽虫室(tectizooecia), 以及径向刺突和/或棘状刺突。多样化的异虫室、刺突、自虫室等结构, 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组合是新疆西准噶尔法门期苔藓虫成功演化的基础。洪古勒楞组下段和铁列克提组下部的苔藓虫动物群可以划分为三类生态组合(即: No. 1, No. 2和No. 3), 代表前滨—近岸—远岸的沉积环境。其中, 近岸环境的枝状—双叶状—网状苔藓虫组合的属种丰度、分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胡兆珣 《古生物学报》1990,29(5):601-611
全球志留纪苔藓动物群的面貌和研究程度远不及奥陶纪和其他地质时期,原因有两方面:1.受沉积环境的制约。苔藓动物群通常发现于大陆棚区近岸带的灰岩和页岩中,由于保存在页岩中的苔藓虫受后期造岩作用挤压和地下水的淋滤,使苔藓虫钙质骨骼很难完整地保存并供切片详细研究其硬体组织。所以在页岩中能够发现的仅仅是一些苔藓虫骨骼的印痕。尤其兰多维列世早期是全球海进时期,从已研究的典型剖面如英国的Wales,Bohemia,Scandinavia西部等多以页岩和砂岩为主,在这样沉积环境中不利于苔藓动物群的发生和生长。2.  相似文献   

12.
第一届全国苔藓虫、层孔虫学科组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9日—12月5日在湖南慈利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属的8个单位。 学科组组长杨敬之教授首先作了“当前苔藓虫研究动态及努力方向”和“国际石炭纪会议简史及第十一届会议筹备情况”的报告。陆麟黄介绍了第七届国际苔藓虫会议概况。王宝瑜的“新疆西昆仑山  相似文献   

13.
阿拉克斯苔藓虫(Araxopora)共有12种,本文描述10种,包括4个新种,是变口目苔藓虫中出现最晚、形态特异的一属,产于下二叠统,以下二叠统上部居多。本文根据大量标本,阐述了此属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种间区别、演变关系及其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的苔藓虫化石是笔者1977年参加内蒙古区测队工作时采集的。共有9属18种,包括2新种、2个未定种。化石产地分布在西乌珠穆沁旗巴彦宝力格公社(猴头庙或称好尔图庙)一带上石炭统阿木山组(韩建修等,1979)。地层出露以米生庙复背斜北  相似文献   

15.
黄渤海沿岸污损生物中的苔藓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燕 《生态学报》1988,8(2):170-175
从1974年8月至1985年6月在黄渤海沿岸9个港湾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实验,同时调查了船只、码头、浮标等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共获得992号苔藓虫标本。经鉴定有35种,分别属于3目17科,它们大部分是我国沿岸水域的广分布种,有些是印度—西太平洋暖水种。在长江口外吕泗洋水文平台发现4种,连云港17种,烟台港18种,蓬莱港12种,渤海海峡的砣矶岛8种,塘沽新港14种,族顺港15种,丹东港是鸭绿江下游河港,未发现苔藓虫。 黄渤海苔藓虫主要附着季节6—10月,高峰期7、8、9三个月。 文章最后论述了苔藓虫作为污损生物主要成员之一在污损生物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的苔藓虫,系我队及赣西有关地质队采自萍乡、宜春、安福及瑞昌等地。经笔者鉴定,计6属12种。其中新种3个:Fistuliramus tabulatus sp. nov.; Araxopora araxensis (Nikiforova); A. havasakai (Yabe et Sugiyama); A. jiangxiensis sp. nov.; A. sichuanensis Yang et Lu; Stenopora permiana Yang; Stenodiscus anfuensis  相似文献   

17.
川北、陕南是我国志留系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志留系的岩性主要是砂、页岩夹石灰岩.砂、页岩含丰富的笔石,石灰岩则含有营底栖生活的珊瑚、腕足类、海百合和苔藓虫等.象这样交互相的沉积,在世界其它地区也可见到,通过研究,将为今后利用苔藓虫化石划分和对比中、下志留统,提供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广西永淳中泥盆纪苔藓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介绍的苔藓虫是1943年赵金科、邓玉书,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诸先生先后在广西永淳六景圩附近的(?)江层(吴村页岩)中采得的,六景圩在永淳县城以北12公里,位於(?)江的北岸,化石产在六景圩东约1—3里铁路的两旁,和苔藓虫共生的主要化石有 Galceola sandalina Lamarck、Spirifer speciosus auct.、Kwangsia yoki Grabau、Plectospirifer fongi Grabau、Stropheodonta annamitica(Mansuy)、Thiemella communis Yin.及 Proetus indosinensis Mansuy 等,我们知道这些化石是中泥盆纪下部常见的种属,其中 Galceola sandalina 是欧洲中泥  相似文献   

19.
前言 我曾看到1951年8月出版的海洋湖沼学报一卷一期“胶州湾潮面动物的初步调查”中,说女姑口及阴岛东滩有牡丹苔藓虫Steganoporella magnilabris(Busk),1957年阅马绣同同志编的“海滨动物的采集和处理”也记载青岛栈桥等处有牡丹苔藓虫。1959年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北部沿海的滨海、阜宁、射阳、盐城、东台及海门等地9个钻井的砂样中,含有一些苔藓虫化石碎片,经笔者鉴定有7属10种,其中有2个新亚种和1个未定种,它们是环口目的 Crisia delicatula Canu et Bassler, C. denticulata longiforma Yang et Lu subsp. nov., C. serrata huanghaiensis Yang et Lu subsp. nov., Lichenopora imperialis Ortmann;唇口目的 Memb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