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以ECV304细胞为对象分析登革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2型登革病毒(DEN2)吸附后微量蚀斑法测定ECV304细胞上清释放的病毒滴度,证实该细胞对DEN2感染有一定的敏感性。机械刮取或胰蛋白酶消化法收集ECV304细胞分离膜蛋白,SDS—PAGE见胰酶处理样品缺失一43 kDa的膜蛋白。将ECV304细胞膜蛋白与^35S—Met标记的DEN2进行病毒重叠蛋白结合试验(VOPBA),有29、34和43kDa的3种膜蛋白可与DV结合,其中29 kDa的蛋白对胰酶耐受。培养的ECV304细胞中加入重组E蛋白(rEgp)对DEN2吸附进行阻断试验,微量蚀斑法与间接免疫荧光表明rEgp抑制DEN2感染该细胞。VOPBA中rEgp可阻断病毒与细胞膜蛋白的结合。结果表明ECV304细胞表面可能存在29、34、43 kDa的3种与DEN2结合的相关蛋白,DEN2E蛋白可直接介导DV感染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登革2型病毒E蛋白在酵母菌中的分泌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pPICZ α B为载体,应用RT-PCR从感染D2V的C6/36病变细胞中克隆全长E基因,电转 化法将重组质粒整合入巴斯德毕赤氏酵母菌,经抗生素筛选、表型鉴定和PCR分析得到Mut+型的多拷贝整合菌,经甲醇诱导培养可产生69kD的融合蛋白,与含组氨酸尾的D2V包膜糖 蛋白分子量理论值相符;免疫印迹证实该表达产物可与D2V E特异性单抗和D2V多抗进行反应; 表达产物经金属螯合亲和层析可获得纯化的含组氨酸尾的E融合蛋白并保留其免疫反应性. 研究显示克隆的全长D2V E基因可在毕赤氏酵母菌中高效分泌表达,E融合蛋白最大表达量0.1g/L.  相似文献   

3.
以 pPICZαB为载体 ,应用RT PCR从感染D2V的C6 / 36病变细胞中克隆全长E基因 ,电转化法将重组质粒整合入巴斯德毕赤氏酵母菌 ,经抗生素筛选、表型鉴定和PCR分析得到Mut 型的多拷贝整合菌 ,经甲醇诱导培养可产生 6 9kD的融合蛋白 ,与含组氨酸尾的D2V包膜糖蛋白分子量理论值相符 ;免疫印迹证实该表达产物可与D2VE特异性单抗和D2V多抗进行反应 ;表达产物经金属螯合亲和层析可获得纯化的含组氨酸尾的E融合蛋白并保留其免疫反应性。研究显示克隆的全长D2VE基因可在毕赤氏酵母菌中高效分泌表达 ,E融合蛋白最大表达量 0 .1g/L。  相似文献   

4.
应用十二种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分析了经SDS-PAGE和电转印分离的登革Ⅱ型病毒(D_2V)糖蛋白。结果表明:D_2V的包膜糖蛋白E可与三种D-甘露糖特异的凝集素(conAPSA及LCA)结合,提示E蛋白的寡糖链为高甘露糖型。D_2V的糖基化非结构蛋白NS_1可与两种D-甘露糖特异的凝集素conA及LCA结合,提示NS_1的寡糖链亦为高甘露糖型。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一些可能为C6/36细胞感染D_2V后新合成、合成量增加或减少以至完全受抑制的糖蛋白成分,有关这些糖蛋白的性质、功能、意义尚不清楚。在本实验条件下,这种生物素标记凝集素印迹法证明了其敏感性和糖基特异性,可以作为分析各种微量含糖大分子的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构建的重组质粒pLEX—C中高保真PCR获得编码登革2型病毒43株C基/E/(D2C)DNA片段,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6/V5-His获得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2C。经电穿孔的方法转染BHK21细胞后,分别通过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的蛋白。结果重组蛋白在BHK21细胞中获得表达,表达的蛋自主要存在于胞浆中,并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能够被抗登革病毒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此研究为深入了解登革病毒衣壳蛋白在病毒复制及组装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患者血清标本中的抗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 ;同时将病人急性期血清接种C6 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从分离的病毒悬液中提取RNA ,进行RT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 ,该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登革病毒的IgM和IgG抗体。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病毒 ,经RT PCR和序列测定证实为登革 2型和 3型病毒的特异序列。表明该患者为登革 2型和 3型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PCR-RFLP技术用于中国登革2型病毒株基因型快速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的方法,对中国5株登革2型病毒的prM-E基因进行扩增,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特异地切割成若干长度不同的片段,经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对获得的银染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J-10株和FJ-11株属同一基因型,D2-43株和D2-44株属同一基因型,D2-04株与上述4株基因型不同,这与核苷酸测序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PCR-RFLP技术用于登革2型病毒基因型快速分型,具有省时、操作简单、不需使用同位素等特点,为登革热疫区实验室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我国两株登革2型病毒D2-43株、D2-04株的基因组进 行 了全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对这两株引起不同临床症状及鼠神经毒力的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序 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2-43株与D2-04株基因组全长约为10 723nt,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6%, 不存在特别的高变区。这两株序列中共有83个核苷酸的变化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中21个 差异氨基酸可引起所在位点电荷或极性的变化,位于登革病毒粒子表面的E糖蛋白第126位氨 基酸由Glu (D2-04株)→Lys(D2-43株)的变化对其抗原性有影响,可能引起了病毒对鼠神 经 毒力的改变。对结构糖蛋白E基因的聚类分析表明D2-43株与新几内亚株、台湾87株及菲律 宾 83株亲缘关系较近,D2-04株与牙买加株及巴西90年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我国存 在不同起源的登革2型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我国两株登革2型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两株登革2型病毒D2-43株、D2-04株的基因组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对这两株引起不同临床症状及鼠神经毒力的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2 43株与D2-04株基因组全长约为10 723nt,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 6%,不存在特别的高变区.这两株序列中共有83个核苷酸的变化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中21个差异氨基酸可引起所在位点电荷或极性的变化,位于登革病毒粒子表面的E糖蛋白第126位氨基酸由Glu(D2-04株)→Lys(D2-43株)的变化对其抗原性有影响,可能引起了病毒对鼠神经毒力的改变.对结构糖蛋白E基因的聚类分析表明D2-43株与新几内亚株、台湾87株及菲律宾83株亲缘关系较近,D2-04株与牙买加株及巴西90年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我国存在不同起源的登革2型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4B及其突变体Δ2K-NS4B基因的真核载体,并观察二者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定位情况。方法:从登革2型病毒43株的全长cDNA克隆载体上扩增获得编码NS4B及缺失2K片段的NS4B突变体Δ2K-NS4B的基因;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分别将2段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6/V5-HisA,获得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2-NS4B和pc/D2-Δ2K-NS4B;经脂质体法转染BHK-21细胞后,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的蛋白。结果:重组蛋白D2-NS4B和D2-Δ2K-NS4B可在BHK-21细胞中表达,二者均定位于细胞质中,并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能够被抗登革2型病毒NS4B的多克隆抗体特异识别。结论:重组蛋白D2-NS4B和D2-Δ2K-NS4B在哺乳动物细胞胞质中的正确表达,为深入了解NS4B在登革病毒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登革病毒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登革病毒Ⅱ型(DV2)感染体外培养和传代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研究发现,HUVEC是登革病毒的允许性细胞。病毒感染后12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用微量蚀斑法测出病毒,病毒滴度48h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病毒产量随病毒感染复数(MOI)的增加而增高。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HUVEC胞浆及胞膜上携带DV2抗原。电镜和光镜下,感染细胞未见明显的形态和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感染性。人外周新鲜血常规分离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培养成DC,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用登革病毒2型(DV2)感染DC,于作用后6h、24h、48h、72h、96h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甲基纤维素微量空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病毒抗原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定位。病毒感染后6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测出病毒,病毒滴度在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DC胞浆及胞膜上携带病毒抗原。透射电镜下在病毒感染48h后DC胞浆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树突状细胞是登革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病毒可感染DC并产生大量病毒颗粒,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诱导的内皮细胞micro RNA的表达变化。方法:ECM(Endothelial Cell Medium)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利用不同浓度双氧水(0μmol/L,200μmol/L,500μmol/L,800μmol/L)刺激24小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水平。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检测micro RNA表达量变化,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的靶基因。结果:加入不同浓度双氧水处理24 h后的内皮细胞总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0μmol/L、500μmol/L和800μmol/L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3.31%vs 4.75%,35.9%vs 4.75%,89.75%vs 4.75%,P0.01)。200μmol/L的双氧水处理内皮细胞后,micro RNA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其中mi R-92a、mi R-126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mi R-181a、mi R-217、mi R-34a和mi R-320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靶基因预测显示mi R-320、mi R-92a可能调控多个和内皮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结论:在氧化应激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mi RNA表达发生改变并可能参与调控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5.
庚型肝炎病毒包膜糖蛋白E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CR扩增出HGVE2全基因,克隆进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HTa中,构建成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E2,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菌落,抽提大分子质粒DNA,获得含HGVE2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转染昆虫草地夜蛾Sf9细胞,出现细胞病变后,收集含有重组病毒颗粒的培养上清,重新感染草地夜蛾Sf9单层细胞及甜菜夜蛾幼虫,分别收集Sf9细胞和甜菜夜蛾幼虫体内的血淋巴细胞,进行1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表达的融合蛋白带,经亲和层析进行蛋白纯化,用ELISA方法检测各类血清标本,初步研究HGVE2糖蛋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6.
在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为了分析自体血浆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采用红细胞计数及透光度的改变来检测不同时相粘数的变化。结果显示自体血浆能明业增强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  相似文献   

17.
《Free radical research》2013,47(3-6):287-296
Endothelial cells were subjected to anoxia/reoxygenation in order to simulate some of the free radical mechanisms occurring in ischaemialreperfusion. With ESR and spin trapping using the spin traps 5.5-dimethyl-l-pyrroline-l-oxide (DMPO) and 3,3,5,5-dimethyl-l-pyrroline-l-oxide (M4PO), the results show that upon reoxygen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following a period of anoxia, these cells generate superoxide (02). Cytotoxicity of the spin traps was measured by standard trypan blue exclusion methods. Cell injury or death was measured at various times during reoxygenation by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e. Experiments using oxypurinol, SOD, CAT and a combination of SOD and CAT show that while oxypurinol partially prevents spin adduct form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OD and CAT is more effective in doing so.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oxygen radicals produced by endothelial cells are done so exogenously.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endothelial cells are not only a source of oxygen radicals but also a targ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