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季雨林是受制于湿度因子的经度地带性植被类型,它是随着湿度条件的下降由热带雨林向热带疏林过渡的居间类型,而不是受制于温度因子的纬度地带性植被类型,不是随着温度条件的下降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居间类型。我国南亚热带的榕树群系、黄桐群系,以及热带北缘的青皮群系均不应是季雨林,前二者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或南亚热带雨林,后者则是热带雨林的一分类群。 相似文献
2.
依据1410m~2样地探讨海南定安县翰林的热带常绿季雨林群落特征.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存在维管束植物74科,159属、214种(其中乔木138种),箕区系成分以番荔技科、樟科、桃金娘科、野特丹科、藤黄科、含羞草科、桑科、芸香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爵床科、姜科、棕榈科等热带性植物地理成分为主,约占海南热带科属的88.2%.翰林的热带常绿季雨林包括2个群落,分属3个系,即①鸭脚木、银紫群系;②黄桐、青蓝群系;③黄毛榕、白背算盘子群系.从林中树种组成与树木年龄结构分析翰林加露岭植物群落相对稳定性是较高的,可作为海南省中部偏东低丘陵地典型森林植被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云南南部的水、热条件及植被分布,讨论了季雨林植被类型及其特征,认为云南南部的季雨林是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在干季基本上是落叶的一种森林植被类型,符合Schimper (1903)定义的热带季雨林植被,并考虑它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经向地带性植被,与该地区的纬向地带性植被热带季节雨林一起共同构成云南南部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在云南南部的石灰岩山坡分布的过去被认为是季雨林的森林植被,尽管也受到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具有落叶成分,但它在群落外貌上与典型的季雨林不相同,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也明显不同于该地区非石灰岩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上亦是在石灰岩低山沟谷的热带季节性雨林水平地带性植被带之上,根据其生态外貌、植物区系组成和生境特点,我们建议用“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来称呼这类石灰岩山地森林类型,在性质上属东南亚热带北缘石灰岩山地垂直带上的一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 对热带季雨林的解释和运用是不一致的, 特别是易于把季雨林与热带雨林相混淆。季雨林是在具有明显干、湿季变化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一种热带落叶森林植被, 是介于热带雨林与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之间的一个植被类型。云南的热带季雨林在分布生境、生态外貌特征、植物种类组成和地理成分构成上, 均与热带雨林有明显区别, 季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几大河流开阔河段两岸和河谷盆地, 其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乔木一般仅有1至2层, 上层树种在干季落叶或上层及下层树种在干季都落叶; 在生活型组成上, 季雨林的木质藤本相对较少, 大高位芽植物及地上芽植物很少, 但地面芽植物很丰富, 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也相对丰富; 在叶级和叶型特征上, 季雨林植物的小叶和复叶比例相对较高, 分别占到24%和44%; 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构成上, 季雨林的热带分布属合计也占绝对优势, 但以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相对较高, 约占到总属数的30%,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属的比例也较高, 约占总属数的12%。季雨林的地理成分更为多样性, 起源与发展历史也更复杂和古老。 相似文献
5.
根据5个20m×25m样地的调查资料,对分布于澜沧江糯扎渡河岸山地,以厚皮树、家麻树为优势种的季雨林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该群落乔木层以落叶成分厚皮树和家麻树为优势种,层间以常绿的大型木质藤本云南翅子藤为特征;(2)在群落2500m2样地内,共计维管束植物72种,隶属于38科65属;其中有乔木25种,草本植物25种,灌木10种和层间藤本植物12种;(3)综合5个样地后计算所得群落乔木层树种丰富度为25种,Shannon-Wiener指数为2.901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9012,Simpson指数为0.9346,在群落中,随着乔木径级的增大,个体数和种数逐渐减小;(4)该群落主要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并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占所统计总种数的35.8%;(5)该群落中落叶种类占总种数的62.5%,中叶占47.2%,小叶占41.7%,单叶占69.4%,纸质叶占61.1%,全缘叶占56.9%;(6)该群落的物种数/样地面积关系曲线显示在取样面积1000m2时开始趋于平缓,意味着该取样面积可以考虑作为群落最小取样面积。 相似文献
6.
树木死亡是调节群落组成和结构的一种方式, 在森林生态系统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在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群落大量调查和树种功能群划分研究的基础上, 探索了热带季雨林群落及其不同功能群树木的死亡率及其随径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群落内树木死亡率的变化范围为3.42%-18.71%, 平均值为7.60%。按照功能群比较, 乔木死亡率显著高于灌木, 落叶树种死亡率高于常绿树种, 但具刺树种死亡率显著低于无刺树种。按照树木径级划分, 5-30 cm径级范围的死亡率均超过10%, 最高值出现在5-10 cm径级范围, 在相同径级范围内比较时, 落叶树种在 胸径(DBH ) < 5 cm时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常绿树种, 而在其他径级范围内, 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具刺和无刺树种的死亡率在所有径级范围内均无显著差异。乔木死亡率与群落距河流距离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距离河流越远死亡率越高; 落叶树种和无刺树种则与坡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坡上部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坡中部。热带季雨林内树木的死亡率与其所处的群落生境有关, 较干旱的生境是导致树木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1 ha样地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云南绿汁江下游河谷两岸的季雨林植被。结果显示:该群落高15~20 m,乔木层分为明显的两层,由落叶的厚皮树和常绿的灰毛浆果楝等树种组成;样地内共记录维管植物116种,其中乔木层树种36种,灌木14种,草本43种,藤本21种,附生植物2种;综合1 ha样地计算所得乔木层树种Shannon-Wienner指数为2.2824,Simpson指数为0.8321;样地中共记录到胸径≥1 cm的树木1 764株,且以中、小径级占优势;该群落主要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并且以单叶、纸质、全缘和非尾尖的植物种类和小叶植物为主;群落的种——面积曲线在取样面积为2 000 m2时趋于平缓,建议将2 000 m2作为其最小取样面积。根据乔木第一层与第二层的优势种,将该群落初步定为厚皮树——灰毛浆果楝林。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霸王岭两种典型热带季雨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热带季雨林为海南岛的隐域性植被类型,分布在与热带低地雨林相似的海拔范围但生境条件较差的局部地段,在旱季其大部分的乔木种类和个体都会落叶.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分布着海南岛最为典型且大都保存较为完好的热带季雨林原始林,按照其优势树种可划分为海南榄仁(Terminalia hainanensis)季雨林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季雨林两种群落类型.通过对霸王岭林区两种典型的热带季雨林老龄林群落的样地调查,比较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大小结构、多样性、季相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季雨林群落中物种优势度明显,具有明显的标志种--海南榄仁和枫香.海南榄仁群落具有较高的灌木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及较低的乔木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和多样性;海南榄仁群落在小径级和低高度级中具有较高的植物个体多度,同时在低高度级中具有较低的物种丰富度,但其它径级和高度级两个群落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差异均不显著;除灌木落叶物种丰富度海南榄仁群落显著高于枫香群落外,其余各生长型落叶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两个群落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具刺木质藤本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上海南榄仁群落与枫香群落差异不显著,但乔木、灌木和木本植物具刺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海南榄仁群落均显著高于枫香群落.总体来看,海南榄仁群落比枫香群落的季雨林特征明显,是海南岛最为典型的季雨林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我国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的能量分配和平衡问题,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器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季节的能量通量特征和闭合特点。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全年的净辐射、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和热储存量分别是4546.07、2453.24、492.22、-10.47和45.93 MJ/m^(2),土壤为热源,潜热年总值占净辐射的54.0%,显热占10.8%,能量以蒸发散为主要的耗损形式。辐射和能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各能量分量的日变化几乎都呈白天高夜间低的单峰趋势,反照率整体为0.10~0.12,波动不大;波文比季节差异明显,为0~0.8。热带季雨林的全年闭合度为0.67,未考虑热储量时,闭合度为0.51~0.79,考虑热储量为0.53~0.80。可见,在林冠茂密的热带季雨林中,热储量对能量闭合度的贡献不大,忽略热储量并不是导致能量不闭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罗扎河下游鲜为人知的落叶季雨林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罗扎河下游落叶季雨林群落高度在15~20m之间;群落乔木层以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一担柴(Colonafloribunda)、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毛果扁担杆(Grewia eriocarpa)、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等树种为优势种;灌草层以刚莠竹(Microstegiumciliatum)盖度最大,其余如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蹄盖蕨(Athyriumsp.)等种的盖度也比较大;群落中乔木和附生、藤本植物种类较少,而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较多;多数乔木层植株胸径在5~10cm之间,大径级乔木比较少,即使群落中的优势种也主要是通过较多数量的中小径级个体体现出来。多样性指数计算表明,本落叶季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虽然比典型热带山地雨林为低,但大致相当于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1.
粤东五华县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粤东五华县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种群和生境的变化,揭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过程及其效应。1.人为破坏较轻、尚保存有一定原生植被繁殖体的次生林地,通过封山育林,可较快地促进其恢复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历时2年,在400m2样方内,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增加了5种,幼苗数量增加了186株,并已有一些中生性种类入侵。生境亦有所改善,气温、地表温、土温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幅趋于平缓,相对湿度更处在一个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的水平;土壤变为强酸性减弱,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升高,植被正向演替进程相对较快。2.在生态系统退化较严重的散生马尾松灌丛草坡,因受附近阔叶林的影响,新的物种较易入侵,在100m2样方内植物种类共增加了2种56株。3.在严重水土流失的散生马尾松草坡,生态系统极度退化,仅靠植被的自然恢复极其困难,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人为的持续干扰和破坏是植被恢复的极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标准木和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1.四种回归模型:(a)Y=a+bX,(b)Y=aXb,(c)Y=acbx,(d)Y=a+blnX都能成功地应用于该森林的生物量研究,但一般以(b)及(c)的相关系数较高。对较大胸径的样木组(D≥10cm)直线方程是唯一显著的模型。2.森林总生物量为357.976t·ha-1,其中树干223.017(62.30%),枝45.834(12.80%),叶15.609(4.36%),根(D≤3mm的细根除外1))73.517(20.54%)。生物量绝大部分集中于乔木层(353.520t·ha-1,98.76%)。总生物量及树干生物量随高度分布呈金字塔形,而枝的生物量相反。叶生物量以15m以上的林冠层比例较大,但林下层仍有相当比例,反映了森林结构的复杂性。叶面积指数为17.1。生物量径级分布显示出正态分布特点。3,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是树干生物量的1.27倍和1.60倍。对其他热带亚热带森林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定居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除去灌木草本层能增加新的幼苗定居的机会,对灌木草本层小规模的破坏能很快得到恢复。由于凋落物对种子与地面土壤的接触具有阻隔作用,因此除去凋落物层对幼苗的定居有利,但不能增加其幼苗物种丰富度,降雨量的大小对幼苗 的死亡率影响极大。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影响光照强度而导致各样地幼苗定居数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当样地土壤湿度增大时,其幼苗的密度随之增加,显示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种子萌发,并能提高幼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einna)、鼎湖钓樟(Lindera chunii)群落的水文学过程以及水系统中的氮素动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所研究的群落中雨水输入的氮量较高,达35.57kg·ha-1,但渗入土壤及地表径流输出的氮也多,分别为18.28和9.25kg·ha-1·yr-1,输入输出之差为8.04kg·ha-1·yr-1。雨水对林冠的氮素淋溶量为4.72kg·ha-1·yr-1。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类型水中含氮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不同树种的树干茎流中氮浓度存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阐述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 ,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 3488.8MJ·m- 2 ,由辐射强度和辐射总量计算出的反射率分别为 1 0 .5%、1 1 .4% ,年平均气温为 1 9.9℃ ,此 3项都比空旷地低 ,而年平均相对湿度高于空旷地 ,其值为 87% ;季风常绿阔叶林年蒸散力为987.50 mm,湿润指数为 0 .96;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表层温度日变化不及空旷地显著 ;无论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还是空旷地 ,土壤温度在春、夏季节自上而下逐步降低 ,在秋、冬季节自上而下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自然植被类型划分的探讨-针叶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余世孝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1):19-27
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的建立,是借助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遥感(RS)等3S技术来绘制数字化植被类型分布图的基础,我们提出的广东省自然植被的分类方案及阿拉伯数字编码植被类型的方法,是在前人有关广东省植被分类的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的一种探索,初步将广东陆生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即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并详细探讨针叶林植被型组的分类系统,将其划分为2个植被型 相似文献
17.
本语文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及橡胶多层林的凋落物量动态、各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林地残留物现存量及其分解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两个种群落的凋落节律,结果显示,“双凋落峰”及“叶分解速率较枝分解更快”为两类群落的共有特征;森林凋落物量及凋落物分解速率则因群落类型而异,橡胶多层林年凋落物总量为9.85±0.78t·hm^-2·a^-1,大于季节雨林的年凋落物总量8.42±0.16t·hm^-2·a^-1。 相似文献
18.
19.
粤东鸿图嶂西南坡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鸿图嶂西南坡的自然林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它具有从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性,种类组成复杂,以壳斗科、樟科、冬青科、金缕梅科、鼠刺科和五列本科等的种类占优势.它属于次生林类型,大多数乔木都是由萌芽更新而成的,林龄约35年,目前正处在次生演替的中后期阶段。本文还讨论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