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和数量区划的方法,研究了山西高原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数量区划。排序的结果表明:DCCA的第—轴代表山西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纬向性,热量梯度是决定植被分布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水分梯度中的年降水量也对第—轴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山西高原南北跨度大,植被与气候因子表现出明显的纬向性;DCCA第二轴代表山西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经向性,与DCCA第二轴相关性较大的是水分因子中的年降水量、年蒸发量,由于山西高原东西跨度不大,而且大部分地区处在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之间,东西向的气候变化幅度不大,所以植被与气候梯度的经向性不明显。植被数量区划的结果表明:山西高原可划分为17个植被区,用图示的方法确定山西高原大致有三个极点和—个中心。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李斌  张金屯 《生态学报》2003,23(1):82-89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典范对应分析和数量区划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排序结果表明:CCA的第一轴代表黄土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纬向变化,水分梯度是决定植被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热量梯度中的全年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年均温也对植被的纬向性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黄土高原植被与气候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性;CCA的第二轴代表黄土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经向性变化,热量梯度是决定植被经向性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水分梯度中的全年最大蒸散量对植被的经向性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黄土高原植被与气候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经向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山西高原植被与土壤分布格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CCA、DCCA等多元分析方法,在景观尺度上对山西高原植被与土壤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表明:纬向上主要是栗褐土、褐土、风沙土和栗钙土与植被的变化格局相关性较强,由于山西高原南北跨度大,土壤和植被格局纬向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十分明显;黄绵土、栗钙土、山地草甸土与植被的经向分布格局密切相关,由于山西高原东西向跨度较小,且大部分地区处于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植被和土壤的经向格局梯度不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棕壤、山地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与山西高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相平行,由于山西高原相对高差较大,这种趋势也非常明显。综合分析还表明了气候、土壤与植被格局的一致性,也反映了地貌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邱杨  张金屯 《生态学报》2000,20(2):199-206
首次在DCCA排序的基础上使用排序轴分类法(OAC),将其发展为一个新的典范分类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对山西关帝山八水沟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共划分出5类,效果较好。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表明,环境与群落结构因子在不同群落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表明DCCA排序轴分类法能较好地反映群落与环境的变异。因为DCCA排序轴分类同时结合了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所以它能较好地表达植物群落的环境梯度和结构梯度,反  相似文献   

5.
根据东北沙质荒漠化地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的72个沙地植物群落样地,276种植物的调查数据进行DCA排序,排序结果充分反映了沙地植被与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水文因子,干扰因子的关系,DCA排序的第1轴反映沙地植被分布的水分梯度;第2轴反映土壤梯度;第4轴主要反映热量梯度;DCA的1、4轴排序图和1,2,4轴排序图,反映沙地植被与沙质荒漠化的生态规律,采用定性因子评价赋值与定量因子相结合的方法,经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沙地植被DCA排序坐标与地理,气候,地形,水文,干扰等诸多生态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6.
植被气候关系与我国的植被分区(英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 ,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植被分布的前提 ,是进行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的归纳和总结 ,是其他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植被气候关系及植被分区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对我国以往的主要植被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案进行了评述 ,对有争议的主要植被界线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 ,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已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下 ,根据原生植被及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 ,确定其分布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关系 ,以此来进行植被带 (区 )的划分 ,不仅反映植被气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尽管在一些植被带的命名、具体界线的划定上有分歧 ,但最近的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 8至 9个 ,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通过分析主要植被带附近的植被、气候等特征 ,本文认为 ,1)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 ,而不是温度带 ,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2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 ,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  相似文献   

7.
山西关帝山神尾沟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TWINSPA将山西关帝山神尾沟89个群落样方划分为23组,即23个群系。DCA结果表明,第一轴、第二轴及排序图对角线分别反映各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温度、温度和海拔梯度变化。DCA二维排序图分布格局表明,活土最度、枯枝落叶层厚度与海拔之间有极明显的正相关性。不同中样地指数散点图表明:群落多样笥和均匀度指数随海同呈下降趋势,丰富度指数基本保护不变。  相似文献   

8.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植被分布的前提,是进行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是其他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植被气候关系及植被分区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以往的主要植被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案进行了评述,对有争议的主要植被界线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已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下,根据原生植被及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确定其分布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此来进行植被带(区)的划分,不仅反映植被气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尽管在一些植被带的命名、具体界线的划定上有分歧,但最近的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通过分析主要植被带附近的植被、气候等特征,本文认为,1)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2)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3)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 4) 我国东部地区暖温带的水热条件南北差异甚大,建议以秦岭淮河为界,将暖温带划分为两个植被带,即落叶阔叶疏林带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华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疏林.最后,本文还强调了对应于气候变化进行动态植被分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植被分布的前提,是进行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是其他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的基础,本在简要回顾中国植被气候关系及植被分区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以往的主要植被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案进行了评述,对有争议的主要植被界线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已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下,根据原生植被及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确定其分布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此来进行植被带(区)的划分,不仅反映植被气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尽管在一些植被带的命名,具体界线的划定上有分歧,但最近的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朱、荒漠以及高寒植被,通过分析主要植被带附近的植被,气候等特征,本认为,1)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2)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月一致;3)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4)我国东部地区暖温带的水热条件南北差异甚大,建议以秦岭淮河为界,将暖温带划分为两个植被带,即落叶阔叶林疏林带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华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疏林,最后,本还强调了对应于气候变化进行动态植被分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四川大学气候生态类型的多元分析及SDA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量分类(CA)和排序(PCA,COA)方法分析了四川大头茶7个地理种群23个性状特征,并用判别分析(SDA)检验分类排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不同地理种群可划分为3个气候生态类型:云南文山型即I型,广西型邓Ⅱ型,四川型即Ⅲ型;同时据其判别分析之判别轴图可知,没有位点被错划。通过比较地理气候因子对各类型的贡献率,得知光照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标志作了明确说明和区分。将中国植被区划系统分为4级:超级单位为植被带,全国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第一级单位为14个植被区域,第二级单位为植被地带,第三级单位为植被区。对这些区划单位的划分,充分吸取了以往历次中国植被区划方案的成果,并对很多区域单位的界线,依照新资料作了改动。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西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SPSS聚类分析和CANOCO排序研究了贺兰山西坡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拔梯度上,贺兰山西坡植被大致可以划分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和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 )-灰榆(Ulmus glaucescens)群落3种类型.从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来看,不同植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分异.在珍珠猪毛菜-红砂群落,第一排序轴反映了土壤盐碱化梯度,沿着藏锦鸡儿群落-珍珠猪毛菜、猫头刺群落-珍珠猪毛菜、红砂群落序列,土壤盐碱化程度不断增强;第二排序轴则反映了土壤结构梯度,沿着藏锦鸡儿群落-珍珠猪毛菜、红砂群落-珍珠猪毛菜、猫头刺群落序列,土壤质地逐渐粗化;在短花针茅-大针茅群落,第一排序轴反映了土壤水分梯度,第二排序轴反映了海拔梯度上的水热组合梯度;在蒙古扁桃-灰榆群落,第一排序轴反映了土壤pH梯度,沿着灰榆、蒙古扁桃群落-蒙古扁桃、金露梅群落-蒙古扁桃群落序列,土壤pH值逐渐下降;第二排序轴主要反映了土壤结构梯度,沿着蒙古扁桃群落-灰榆、蒙古扁桃群落-蒙古扁桃、金露梅群落序列,土壤中粉粒、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质地呈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大头茶气候生态类型的多元分析及SDA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量分类(CA) 和排序(PCA、COA) 方法分析了四川大头茶7 个地理种群23 个性状特征,并用判别分析(SDA) 检验分类排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不同地理种群可划为3 个气候生态类型:云南文山型即Ⅰ型、广西型即Ⅱ型、四川型即Ⅲ型;同时据其判别分析之判别轴图可知,没有位点被错划.通过比较地理气候因子对各类型的贡献率,得知光照对3 类生态类型的形成分化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植被水平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河南植被纬向性分布与气温有关。北部属温带落叶林区域,典型植被,山地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东部平原的农作物为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植被为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由马尾松、黄山松和杉木林组成。河南植被的经向性分布职决于干燥度引起的地带性变化,东部大别山的植被由黄山松林和茶园来表征,南部的桐柏山地带则没有黄山松林和茶园。  相似文献   

15.
气候图解可以直观反映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是研究植被与气候关系的有效方式。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不同植被区域气候特征,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该文基于1951–1980年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国家地面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各30年平均观测数据,依据《中国植被》所述标准制作每个气象台站的气候图解。论文提供了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台站气候图解集,包括两个30年时间段共计205幅图解。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总体水平偏低,前后3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青藏高原地区各气象台站记录值随植被区域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虽然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气象台站数量很少,但该数据集仍涵盖了高原面上的不同植被地带,可有效运用于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为展示高原气候环境等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6.
重庆石灰岩植被的排序及其结果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道林  刘玉成 《生态学报》1996,16(1):107-110
重庆石灰岩植被的排序及其结果解释杜道林,刘玉成(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重庆,630715)ORDIATIONANDENVIRONMENTALINTERPRETATIONOFTHECALCAREOUSVEGETATIONINCHONGQING¥DuDao...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模糊图论的最大树方法对山西植被区划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将山西植被分为2个植被地带,6个植被地区,17个植被小区。与在植物群落学中应用的模糊聚类分析和其它方法相比,模糊图论的最大树方法直接依模糊相似系数矩阵得到树状图,从而避免了相似系数矩阵复杂的合成运算,而分类结果不仅更具直观性,而且也是令人满意的。我们认为模糊图论应用于植被区划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倪健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2):1147-1159
试图利用大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散和土壤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水热积指数,并应用年平均气温、年土壤水分盈亏值和水热积指数三个气候变量来限定植物群落组合,构成一个圆形的生命-气候图式。根据全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和26个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土壤水分盈亏和水热积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及散点图,较好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经度和纬度方向的区分均较明显;年土壤水分盈亏曲线的等值线则比较零乱;综合了热量和水分差异的水热积指数等值线与热量梯度和水分梯度均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植被类型的对应也较好。这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以最新的植被类型图为依据,在统计、建模和空间模拟区域气候因子的基础上,对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获得适宜的气候范围。结果表明,内蒙古植被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方面,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变化,无论是地带性植被,还是山地垂直带、沙地及低湿地植被,从东向西均反映出地带分异,水分对于这种东西向更替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热量的差异导致纬向上的变化。此外,热量成为  相似文献   

20.
湖北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植被的地理分布明显地受水热因素的规律性的控制,植被的纬向性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北部为北亚热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植被以含有青冈、柯、楠木、冬青的栎类林,枫香林以及马尾松林,台湾松林和巴山松林为代表,南部为中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典型植被以含有栲类林、润楠林、梓树林,水丝梨林和杉木林、马尾松林为表征。植被的经向地带性规律显而易见,东部植被基本为华中成分,与华东区系有密切联系,西部则为典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