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铺龙(爬行纲:海龙目)的分类(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已经描述的新铺龙(Xinpusaurus)的三个种,确定以往确立的种间鉴别特征是无效的。吻部比例以及齿骨形态都不能用来区分它们,戈氏种(X.kohi)的头后骨骼鉴别特征基础不牢,大多因标本保存欠佳不能明确其有效性。因此,建议废除巴毛林种(X.bamaolinensis)以及戈氏种,新铺龙属仅保留属型种——孙氏新铺龙(X.suni)——为有效种。文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本属种脑颅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的楯齿龙类化石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记述的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 gen. et sp. nov.)代表了齿龙目的一新属。这是齿龙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这类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标本产自贵州关岭晚三叠世瓦窑组一段的泥晶灰岩中,与鱼龙类、幻龙类及海龙类等多种海生爬行类同时产出。这一化石组合表明,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性质与西特提斯动物群(wstern-Tethyan fauna)的性质极为相似,这两个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有广泛的动物交流。 相似文献
3.
短吻贫齿龙(双孔亚纲:海龙目):头后骨骼及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短吻贫齿龙是根据一保存较完整的头骨和下颌标本建立的;标本采自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法郎组灰岩。对其头后骨骼进行了详细描述。短吻贫齿龙在肩带的乌喙骨和间锁骨及腰带的肠骨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例如:紧靠肩臼后方乌喙骨有一明显的凹,间锁骨后半部比前部要窄很多,及肠骨背突末端加宽等。头骨进一步细修表明,其中一些部位需要进行重新记述。依据头后骨骼和头骨中的新信息,对短吻贫齿龙的特征作了修订。系统关系分析表明,贫齿龙是个askeptosaurid,其下颌宽大于长的反关节突和肱骨缩小的三角-胸大肌嵴表明它与产自瑞士和意大利的Askeptosaurus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
贵州三叠纪海龙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cfX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关系最近.但受海龙类化石保存所限,提供性状较少,支序分析对此结果的支持较弱.目前只能说海龙类是一个化石发现尚少的广布类群.关岭动物群目前包括海龙类、鱼龙类及楯齿龙类.其中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李淳,2000)是中国第一个楯齿龙类,安顺龙(Anshunsaurus)(刘俊,1999)是海龙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贵州中三叠世安顺龙(爬行纲:海龙目)一新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国的海龙类以前仅发现于法郎组瓦窑段,包括安顺龙和新铺龙两属。最近在法郎组竹杆坡段也发现了海龙化石(完整的骨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 13782),被归入安顺龙属。标本产自贵州兴义乌沙,时代是中三叠世拉丁期。此标本小于黄果树安顺龙两个已知标本,但是根据以下特征判断应该是个成年个体:头骨相对较小,许多骨缝愈合,髓椎线(neurocentral suture)封闭,肱骨上各种结构已经显著分化,掌骨和跗骨骨化程度高。根据以下特征建立一新种,乌沙安顺龙(Anshunsaurus wushaensis sp.nov.):头骨相对较小(相对肩臼至髋臼长度);轭骨后突短,向后延伸不超过下颞孔之半;后背区的神经棘高度小于宽度,其背缘有垂向沟、脊;间锁骨十字形,前突基部宽;肱骨外髁沟明显,内髁很发育,在内腹侧有脊但无孔;第五掌骨比第四掌骨稍长;第四指失去一个指节;髂骨板向后背向展开;7个跗骨骨化。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 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 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 cf. X 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 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 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 相似文献
7.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迄今为止已产出了大量大型长吻鱼龙化石骨架,其中见于正式文献的有14件之多。头骨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它们均归属于同一种:邓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对比已发表标本和尚未发表的本种新材料的头后骨骼发现,这些大型长吻的邓氏萨斯特鱼龙化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A型)前肢和后肢大多不发育附生指列,且后肢第Ⅱ远端跗骨、蹠骨和第2趾前端1~2个趾节骨明显小于正常尺寸,甚至缺失;另一种类群(B型)前肢多发育一列后附生指,后肢发育一列前附生指。与此相对应,A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大,头骨略粗壮;B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小,头骨相对略纤长。鉴于这些化石均产自同一地区的相同层位,每一类型的骨骼数量大体相等,身体大小范围接近,虽然也可以据两种类型的微小差异划分为两个形态种,但依据头骨和头后骨骼结构的相似性本文更倾向于将这些标本置于同一种,而将彼此间区别判断为两性之间的差异。依据躯干和尾部长度比等推测A型鱼龙可能为雌性个体,B型鱼龙可能为雄性个体。 相似文献
8.
贵州号称“古生物王国” ,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最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具重要意义的生物群化石 ,如6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比“澄江动物群”还早的“清镇动物群”和“遵义牛蹄塘生物群” ,5 2亿年前的“凯里生物群”和2 15亿年前的“关岭动物群”等等。这是贵州古生物化石宝库 ,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宝库 ,是解开寒武纪大爆发等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大约在1990年 ,一些贵州的奇石收藏者为了获得精美的海百合化石标本 ,他们来到了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 ,进行大规模的海百合化石采集。随着采集规模的扩大 ,一个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9.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大型鱼龙类头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杯椎鱼龙属一新种——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asiaticus sp. nov)。标本为两件几乎完整的头骨,产于法朗组瓦窑段的泥质灰岩中,这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晚三叠世(Cymbospondylus属的标本,也是该属时代最晚的一个种。亚洲杯椎鱼龙头部最明显的特征是下颌牙齿仅分布于齿骨的前半部分。此外,新种的吻部极长,超过头骨全长之半,上颌骨非常发达,并且具有已知鱼龙类中最小的眼眶。亚洲杯椎鱼龙是这一大型鱼龙类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0.
11.
飘泊海百合类在我国三叠系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贵州关岭三叠系营浮游生活的漂泊海百合类(roveacrinids)是该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描述其中2种:Osteocrinus cf.virgatus和Osteocrinus spinosus。Osteocrinus的形态是以萼部为中心、由位于中背骨之上的5块辐板生长出5个一级腕,从5个一级腕的第2个腕骨后再分出10个二级腕,共同构成一个纤巧的辐射对称的身体结构。鉴于辐板外侧中上部的韧带凹口与冠部中轴近于平行,腕与冠部的中轴近于垂直联结,表明Osteoc-rinus的形态与Saccocoma tenella(Goldfuss)雷同,其生活方式应与之类似,为口面向上的浮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1895,1902,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altispinus和S.osmonti划归模式种S.pacificus,将S.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将G.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重新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鱼类化石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关岭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中发现的鱼类5目5科5属5种和1未定种,其中1新属5新种,它们是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 Liu,Yin et Wang S Y gen.etsp.nov.,Birgeria guizhouensisLiu,Yin et Luo sp.nov.,Birgeriasp.,Pholidopleurus xiao waensis Liuet Yin sp.nov.,Peltopleurus brachycephalus Liu et Yin sp.nov.,Guizhoueugnathus largusLiu,Yinet Luo sp.nov.。关岭法郎组瓦窑段鱼类组合与邻区兴义晚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卡尼早期)鱼类组合明显不同,瓦窑段的层位在竹杆坡段之上,其时代可能为卡尼中期。 相似文献
14.
贵州关岭地区中晚三叠世法郎组中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骨鱼类的微体化石具有区域甚至全示性的地层对比潜力,还可以用于有机成熟度的分析。贵州关岭中晚三叠世法郎组产数量丰富,类型繁多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本文按照形态分类系统,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描述。 相似文献
15.
盘县新民乡羊圈村及其邻区关岭组上段产出两种混鱼龙:Mixosaurus panxianensis Jiang et al. , 2006和Phalarodon of. P. fraasi Mcrriam. 1910.含混龟龙类化石层时代应为中二叠世安尼期Pclsonian亚期。“Mixosaurus yangjuanensis Liu and Yin, 2008”命名所依据的正模标本无关键的头骨特征。选取的头后骨骼做鉴定特征对混鱼龙类种一级分类无意义.鉴定特征所依据的基本骨块存在鉴定错误;“Mixosaurus maotaiensis”的厘定应无效;盘县动物群中无Mixosaurus cornalianus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