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制作及X刀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协助医生对20只大鼠制作脑胶质瘤模型及给予X刀治疗,在术前、术中、术后积极实施相关护理对策。结果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制作成功率80%,X刀治疗成功率100%,治疗后的存活率为86%。结论熟悉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制作及X刀治疗的技术,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配合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提示熟练的护理配合在动物模型制作及X刀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64层MSCT灌注成像(CTP)与免疫组化染色法定量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10d,10-15d,15-20d三个时间段行CTP及免疫组化微血管定量测定,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血流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脑内C6细胞接种后5-10d,瘤内即有新生微血管,并随时间而继续增殖,于10-15d达到高峰,并稳定在一较高水平,15-20d肿瘤微血管有所下降.肿瘤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在5-10d内即有明显增高,10d以后继续增高,15d以后增高显著,并在20d内无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大鼠C6脑胶质瘤CBV、CBF与MVD呈显著线性正相关(CBF=0.730,rCBV=0.917,P<0.01),而PS、MTT值与MVD不具相关性(rPS=0.067,rMTT=0.002,P>0.05).结论:CTP各种参数中,PS值是反映肿瘤血管性质的较好指标,而CBF,CBV是反映肿瘤微血管数量的敏感性指标,CTP可以准确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中的肿瘤消退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病理特性,新生血管特性,模型最佳应用时间段,肿瘤自发消退现象)并对其进行MRI动态扫描观察,了解肿瘤的自然生长规律,与人脑胶质瘤的自然生长规律相比较.方法:Wistar大鼠40只,分成2组,一组30只,二组10只,分别将C6胶质瘤细胞悬液和DMEM培养基立体定向接种于大鼠的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接种后7,14,21,28,35,50天进行增强MRI扫描,了解肿瘤生长特性,脑组织水肿情况,肿瘤消退现象等.于荷瘤鼠死亡当日取脑组织,液氮速冻后行脏染色,抗CD31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大部分肿瘤模型于接种后7天可在MRI上见到肿瘤生长,14-28天为快速增长期,并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脑屏障严重破坏,大部分荷瘤鼠死于28天内,有3只大鼠20天以后出现肿瘤自发消退现象,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肿瘤内部出现软化灶.结论:立体定向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相似性,部分荷瘤鼠在5周左右有肿瘤自发消退,肿瘤新生血管于7天开始出现并增多,4周后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利用此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的最佳时期在14-28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利用SD大鼠、Wistar大鼠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不同,为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操作平台。方法利用立体定向仪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接种C6细胞(2.5×105个细胞/只),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比较两种动物模型在成瘤率、肿瘤生长状况、死亡率以及动物一般情况等方面的异同。结果SD大鼠组、Wistar大鼠组的成瘤率均为100%,两组均未见转移;但SD大鼠组肿瘤成瘤时间较长,且部分肿瘤有自愈倾向,而Wistar大鼠组则未出现类似情况。结论Wistar大鼠大脑皮层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肿瘤性状更接近于人的脑胶质瘤,因此更适合探索和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而SD大鼠的肿瘤由于性状类似转移瘤,且有自愈倾向,不适合作为上述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C6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高、低剂量组。各组动物于移植术后7天给予干预,姜黄素组给予姜黄素灌胃,14天后处死。分离肿瘤测量其体积,realtime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 B(nuclear factor-κ B,NF-κB)、EGFR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姜黄素能明显降低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组织中NF-κ B、EGFR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姜黄素能抑制大鼠C6胶质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 B、EGF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HF  Zhang YX  Zhao XD 《动物学研究》2012,33(3):337-342
脑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肿瘤的一半,临床治疗效果差。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其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性差,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的关键。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转基因小鼠,以及其他越来越多模式生物的出现,目前已建立了多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该文将对目前所建立的各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机制是当今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脑内发生广泛的浸润,GBM的侵袭是一个受多因素调控、多种基因参与的多步骤、多阶段、连续复杂的主动过程,很多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是,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C6胶质瘤模型对GBM的研究表明.一些黏附分子、蛋白酶及细胞因子等参与C6胶质瘤的侵袭.本文就目前C6胶质瘤侵袭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深入进行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为提高胶质瘤辅助免疫治疗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光镜、电镜、荧光显微镜分析,DNA断裂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进行通过IL2-TNFα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本研究用脂质体将pLXSN-IL2-TNFα基因导入病毒包装细胞PA317,经G418抗性筛选,用NIH3T3细胞测得病毒滴度为5×10\+5CFU/ml的细胞克隆,利用病毒上清感染C6细胞,测得IL2的生物活性为2.0~8.0U/10\+6cells/24h,测得TNFα生物活性为3~110U/10\+6cells/24h,实验证实在作用72h后,C6细胞出现细胞凋亡;光镜和电镜可见细胞形态学上出现细胞皱缩,染色质浓集贴边;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有凋亡峰出现,凋亡细胞占细胞总数14.0%±1.3%;荧光显微镜观察出现染色质浓集、断裂;DNA电泳表现出DNA呈梯状带断裂.结论上述结果提示用IL2-TNFα成功诱导大鼠C6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并探讨MRI评估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运用立体定位技术给30只SD大鼠尾状核注射浓度为1×106 CFU/mL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10μL,分别于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进行T1WI、T2WI序列扫描,MRI动态监测大鼠脑内感染情况,病理解剖鼠脑并观察组织形态。结果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隐球菌感染模型成功率为73.33%,隐球菌肉芽肿60%,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3.33%;无明显异常改变20%。大鼠脑隐球菌肉芽肿MRI表现为尾状核类圆形或结节样异常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膜脑炎MRI表现为脑膜、室管膜明显线样异常信号。结论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耗时短且接种成功率较高。MRI表现与病理结果高度契合,可为人脑隐球菌感染诊断及效果评估提供良好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肝癌动物模型是研究肝癌的重要依据,其在揭示肿瘤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方法中的角色不可或缺。近年来,研究人员借助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不断获得有关肝癌及其治疗预后的丰富数据。本文通过总结常用的诱发性和移植性大鼠肝癌的建模方式及应用,以呈现近年来在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实践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6-羟多巴胺纹状体内注射制作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为拓宽6-OHDA损毁多巴胺能神经元所制备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应用范围,采用多位点纹状体内注入6-OHDA的途径来制备模型。方法 研究用SD大鼠,两个针道内四点定位注射,每点注射3μg/μ16-OHDA3μl。结果 术后两周出现缓慢旋转,4周旋转行为达到7转/分并保持稳定;形态学染色可见损毁1周后注射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阳性细胞减少20%,2周后减少38%,3~4周减少70%以上,6周后损伤趋缓。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活体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的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发现注射侧和非注射侧相比含量分别下降98.33%和96.05%;组织匀浆检测损毁侧黑质多巴胺含量下降了73%以上,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下降60%。结论 纹状体内注射6-OHDA能够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神经干细胞系(RNSC-FMU 1)的建立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血清培养液分离和培养新生SD 大鼠脑的神经干细胞,以机械分散的方法传代,成功地建立了大鼠脑神经干细胞系(RSNC-FMU 1)。该细胞系可在体外长期传代,至今已在体外连续生长超过21个月(>100代),保持了神经干细胞的特性和正常的核型,经诱导可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具有较旺盛的自新能力,倍增时间约为20h,并可冷冻保存,裸鼠体内移植证实其不具有成瘤性。该细胞系为神经干细胞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观察bcl-2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凋亡中的变化。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培养细胞凋亡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bcl-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一定浓度的NDGA处理SHG-44细胞12-96h,均可诱导SHG-44细胞发生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加越明显;(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后,出现SHG-44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密切相关;(3)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出现SHG-44细胞bcl-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NDGA诱导SHG-44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基因的表达降低,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表达CD151细胞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高表达CD151细胞系Tca8113-CD151,为研究CD151在肿瘤细胞迁移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构建pcDNA3.1-CD151-HA重组体,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Tca8113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克隆.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这些克隆CD151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1-CD151-HA;Tca8113-CD151细胞系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高表达外源CD151.结论构建了稳定高表达CD151的细胞系Tca8113-CD151,为探讨CD151基因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姜黄素诱导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胶质瘤细胞U251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对照组以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药物组用16μmol/L姜黄素(本实验先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作用于U251细胞48h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6μmol/L)处理。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结果姜黄素作用96h后,与对照组相比,U251细胞突起明显增多变细长。姜黄素培养48h,S期细胞由28.53%明显降低至20.35%(P=0.015);vimentin强阳性细胞百分率由90%明显降低至50%(P=0.009);GFAP蛋白与内参β-actin表达量的比值由0.22明显升高至0.50(P=0.01)。Westernblot法显示,姜黄素分别作用于U251细胞48和96h,ERK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ERK/ERK分别为0.35和0.2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3和0.007)。结论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胶质瘤U251细胞有显著的诱导分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异常激活的ER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稳定表达外源性p16基因肺癌A549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稳定表达外源性抑癌基因p16的肺癌A549细胞株,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借助真核质粒表达载体(pcDNA3)。将抑癌基因p16转移入此基因缺失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p16基因的表达,同时对克隆细胞分泌蛋白进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16基因的A549细胞中可以检测到p16mRNA及蛋白的表达,说明建立的p16真核表达载体能在肺肿瘤细胞中分泌表达蛋白,表达P16抑癌蛋白的A549细胞株的建立有助于研究抑癌基因p16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软枣猕猴桃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 Planch)叶片为试材,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生长素(2.4-D、NAA)和玉米素(ZT)成功地诱导出愈伤组织,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叶片在MS+ZT 1mg/1+2.4-D3mg/1的情况下能诱导出适合于建立悬浮细胞系的愈伤组织。并研究了愈伤组织生长年龄、激素浓度、肌醇和蔗糖浓度四个方面对建立悬浮细胞系的影响。表明愈伤组织以生长10天时接种活细胞率最高;以MS培养基附加ZT1mg/1+2.4-D3mg/1较好;肌醇以200mg/1圆形细胞频率最高;蔗糖以5%最适。  相似文献   

18.
THE ISOLATION OF CELL NUCLEI FROM RAT BRAIN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method for preparing highly pure cell nuclei from adult rat brain, using both differential and isopycnic centrifugation in sucrose media, is described. The morphology of these preparations was examined by both phase contras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solated nuclei retained many aspects of their in situ morphology; in particular, the nuclear envelope was double layered and interrupted by pore-like discontinuities, and the nucleoli consisted of irregular masses of densely packed granules. Analyses of these nuclear preparations for cytochrome oxidase and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as well as RNA/DNA ratio, indicated minimal contamination with mitochondria and microsomes. Problems involving the homogenization technique, choice of ionic conditions in the homogenization medium, and choice of optimal density of the sucrose solution used for the final purification of nuclei are discussed. Results of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to isolation of adult rat liver nuclei are also reported.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肝癌模型CBRH—3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强家模  叶红 《动物学报》1996,42(2):166-171
用DENA诱发近交系Wistar大鼠,经三个月后得原发性肝癌,移植于同品系幼鼠,从而建立了 一株染色体众数正常,AEP阳性的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命名为CBRH-3,病理鉴定为肝细胞型肝 癌。至今已传至60余代,目前生长稳定。  相似文献   

20.
采用病毒受体基因转移技术建立EB病毒细胞感染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志武 Takad.  K 《病毒学报》1994,10(2):154-1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