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群居灵长类动物等级序列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灵长类动物个体间通过等级序列,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多的伤亡、保护群体内的幼弱者,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生态环境。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的6个一雄多雌单位之间等级序列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一雄多雌单元之间攻击-屈服行为数据分析发现:一雄多雌单位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序列(大个子单元>单疤单元>红脸单元>联合国单元>偏冠单元>花唇单元);单元之间成年雄性的攻击行为多于成年雌性;单位之间的等级序列与取食次数、第一序位取食总次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各单元取食总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同时,一雄多雌单元之间的等级序列与单元内成年雌性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符合群居灵长类动物攻击-屈服假说和资源优先占据-雌性高序列偏好假说。  相似文献   

2.
侵犯性是动物个性的重要维度之一,体现了其主动挑衅和攻击其他个体的倾向。动物的侵犯性与其社会结构及等级序位存在紧密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6月1日至7月31日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行为取样,计算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个性(侵犯性指数)和等级序位指数,分析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和等级序位格局、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雄性林麝的侵犯性(0.45±0.09,n=22)显著高于雌性(0.22±0.06,n=30)(P 0.05),年龄和驯养密度对其侵犯性的效应均不显著(P 0.05),说明林麝侵犯性的刚性较强;圈养林麝等级序位的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 0.05),亚成体麝与成体麝的等级序位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P 0.05),原因在于麝场的建群未区分年龄组;圈养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与其等级序位显著正相关,林麝个体的侵犯性越大,其等级序位越高(r=0.73,P 0.05),推测这与社群的序位等级构建和资源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水槽条件下研究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1885)繁殖过程中社群等级的形成对其行为表型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分析测定了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腕部肌肉和性腺组织中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etase, CS)活性以及乳酸(Lactic acid, LD)含量。结果显示:(1)金乌贼繁殖期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之间行为表型具有显著差异,优势雄性个体游动悬浮、争斗时间显著高于劣势个体,而优势雌性个体静止伏底时间高于劣势个体,游动悬浮时间低于劣势雌性;(2)优势雄性个体在争斗过程中主要通过无氧代谢提供能量,而处于游动悬浮状态时通过有氧代谢提供能量。主要表现在优势雄性个体肌肉中无氧代谢酶(PK、HK、LDH)活性显著高于劣势个体(P0.05),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也显著高于劣势个体,雌性个体之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3)繁殖期雌性个体通过减少运动量来储存能量用于产卵繁殖,主要表现在优势雌性个体肌肉中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低于劣势个体,而在性腺中恰恰相反;(4)运动表型与能量代谢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现在游动悬浮时间与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01),争斗时间与无氧代谢酶(PK、HK、LDH)及乳酸(L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社群等级高的雄性个体运动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应性。而社群等级高的雌性个体多处于静止状态,以便更好地储存能量用于繁殖。研究结果为金乌贼健康苗种培育以及规模化繁殖技术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1至2012年的7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不同组间夏季昼间的主要行为。结果表明,圈养普氏野马在不同高温应激条件下的主要行为存在一定差异,符合动物正常的生物学特性,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检验,得出不同组间在采食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3,68=131.144,P=0.000),而幼驹显著低于其他组群(F3,68=131.144,P=0.000);在饮水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低于其他组群,且与雌马的差异达显著水平(F3,68=1.825,P=0.049);在站醒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低于其他组群(F3,68=41.438,P=0.000;P=0.010),而幼驹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3,68=41.438,P=0.000);在休息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高于其他组群,且与雄马(F3,68=7.068,P=0.040)、带驹雌马(F3,68=7.068,P=0.006)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在运动行为时间分配上,雄马显著高于(F3,68=24.781,P=0.021;P=0.000)而带驹雌马显著低于(F3,68=24.781,P=0.000;P=0.003)其他组群;在修饰行为时间分配上,雌马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2,51=14.967,P=0.017;P=0.001);在其他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显著高于(F3,68=217.107,P=0.000)而雌马则显著低于(F3,68=217.107,P=0.000)其他组群。总体上,圈养普氏野马在高温季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应答,建议针对新疆夏季高温期,对野马分组分圈进行管护,防止出现由高温造成的意外伤害。同时,行为观测的研究方法可作为监测普氏野马夏季高温期生存状况的有效工具,为人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圈养普氏野马繁殖期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繁殖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1)雌雄普氏野马繁殖期采食、饮水和站立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而休息、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雄马的休息时间、修饰时间显著低于雌马,运动时间和其他行为时间显著高于雌马。(2)雌雄个体繁殖期除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行为节律则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3)雌雄野马繁殖期内昼间交配次数比较少,且同一家族群内雌马各自参与交配的日期基本不会重叠,同一天内,雄马与群内两匹以上雌马均有交配的现象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6.
雄性海南坡鹿发情期泥浴、沙浴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5月间,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的养鹿场内对7只半野生雄性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泥浴和沙浴行为、进行泥浴和沙浴行为的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成功次数进行了观察记录,以确定雄性坡鹿的泥、沙浴行为是否与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行为相关.本实验对以下3个假说进行了检验:(1)性成熟的雄鹿的泥浴行为多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2)优势雄鹿泥浴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多于非优势个体;(3)泥浴的次数与交配次数正相关.研究期间记录到雄性个体的79次泥浴和171次沙浴行为,性成熟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显著地高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P<0.01,Friedman nonparametric two-way ANOVA);不同等级序位的雄性泥沙浴持续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优势雄鹿的泥浴频次显著高于非优势个体(Wilcoxon signed ranks 检验,P<0.01);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分别与交配次数显著正相关(r=0.802, P<0.05, n=7;r=0.919, P<0.01, n=7;Pearson 检验).雄性海南坡鹿沙浴与泥浴是雄鹿发情期中的优势炫耀行为,对雄性个体的繁殖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学报 53(3):417-424,2007].  相似文献   

7.
2016和2017年的5月至8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控和野外直接观察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对其孵卵节律和巢防卫行为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好地获得巢防卫数据,我们以人作为入侵者攀爬巢树,观察人停留在巢树上10 min内不同赤腹鹰个体的巢防卫行为。共发现赤腹鹰繁殖巢52个,累计拍摄红外照片661 306张,将15个繁殖巢内的30只个体的巢防卫行为分成了4个等级。研究表明:1)雄鸟的巢防卫等级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0.751,n=15,P0.01)、雄鸟日孵卵时间(r=0.803,n=15,P0.01)、每日雌雄孵卵总时间(r=0.527,n=15,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雌鸟的巢防卫等级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0.717,n=15,P0.01)、雄鸟的日孵卵时间(r=0.619,n=15,P0.05)呈显著正相关(Sperman rank correlation);2)雌鸟巢防卫强度与雄鸟巢防卫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0.743,n=15,P0.01);3)亲鸟的平均离巢时间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0.680,df=11,P0.05)、雄鸟的日孵卵时间(r=﹣0.640,df=11,P0.05)、雌鸟的孵卵次数(r=﹣0.558,df=11,P0.05)、每日雌雄孵卵总时间(r=﹣0.772,df=11,P0.01)均呈负相关。可见,赤腹鹰的巢防卫强度和孵卵投入密切相关,并且配偶间的巢防卫行为存在相似性,可能与配偶选择和学习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8.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投食群等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秦岭山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川金丝猴投食群一雄多雌社会单元内部和社会单元间的攻击和屈服行为的指向和次数进行记录,应用计算优势指数的方法对社会单元内不同性别年龄组和社会单元间的等级进行排列。结果表明,在每一个社会单元内部成年雄性居最高地位,所有成年雌性占有第二阶层,亚成体处于第三阶层,青少年个体处于最低层。每个社会单元内成年雌性在一年内的等级序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是雌性在产仔后顺位明显上升。八个社会单元在交配阶段和产仔阶段等级结构不同,等级最高的社会单元以及等级最低的社会单元的等级顺序没有发生变化,等级接近的社会单元间的等级顺序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可能主要与社会单元内部成员相互协作进行攻击有关。  相似文献   

9.
社会顺位等级制度在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它对动物个体的繁殖和社会行为有广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6个不同顺位成年雄性个体,根据顺位高低,将它们分成3组:高顺位组(2只个体)、中等顺位组(2只个体)、低顺位组(2只个体),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它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组之间(1)接收和发出架桥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接收架桥次数最多;(2)接收和发出爬跨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低顺位组接收爬跨次数最多;(3)发出呈臀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但接收呈臀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高顺位组是接收呈臀次数最多,低顺位组发出呈臀次数最多;(4)摇树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发出摇树行为最多.因此雄性黄山短尾猴友好行为可以体现出社群顺位等级关系,这种社群顺位等级关系和这些友好行为在维持社群稳定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人灵长类社会等级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等级结构在群居生活种类中普遍存在,在非人灵长类尤为突出。该主要对近年来有关灵长类等级现象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述,认为等级现象与个体的年龄、性别、母亲的顺位以及呆在群内时间长短等自身因素相关,也反映在个体之间的攻击、理毛、爬跨和近距等社会交往行为中。等级结构在不同动物中又不尽相同,故研究中需要对具体物种做具体分析。等级现象的存在,不仅有利于动物群体的生存,而且对动物个体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卵期寄生性天敌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玉米螟卵期的寄生性天敌中,玉米螟赤眼蜂占93.51%,其它寄生蜂仅占6.49%.玉米螟赤眼蜂是卵期的优势蜂种。年度之间玉米螟卵的被寄生草差异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第2代玉米螟卵的被寄生率与第1代玉米螟卵发生量(X1),6月份温雨系数(X2),第2代玉米螟卵发生量(X2),7月上旬雨量(X4)和7月中旬雨量(X3)有极显相关(X1、X4为主要影响因于)。第3代玉米螟卵的被寄生率与7月上旬雨量(X2)、7月下旬雨日(X2)、8月上旬气温(X3),8月上旬雨量(X4)和8月下旬雨量(X5)有极显相关。由此可见,第1代卵发生量大,上代次卵发生期多雨,当代次卵发生期前少雨,当代次卵发生期多雨,有利于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被寄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2.
二点叶蝉自然种群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K值 ,描述玉米上二点叶蝉自然种群在 3个海拔高度上的空间格局及时序动态。在玉米生育期间 ,二点叶蝉种群即可作聚集分布亦可作均匀分布。 4月中下旬 ,二点叶蝉种群呈均匀分布 (K <0 ) ;5月份 ,呈聚集分布 (K >0 ) ;6月上中旬呈均匀分布 (K <0 )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呈聚集分布 (K >0 ) ,表现为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总趋势。K值亦表明 ,5月份高海拔聚集强度最高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则低海拔的聚集强度最高。根据Taylor的幂函数法和Iwao的M -X回归方程的系数 ,高、中海拔的聚集强度大于低海拔  相似文献   

13.
李生才  杨福田 《蛛形学报》1997,6(2):107-111
1996年5月上旬至下旬,在山西运城地区临猗县,选择高水肥及中水肥棉田进行蜘蛛混合种群空间格局的调查分析。用经典频次法分析,大部分样本符合负二项分布,少数样本有多解和无解现象。9种聚集指标结果均符合聚集分布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种指标可按其性质分成3类。Iwao M~#-m模型为M~#=3.5151 1.4765 m,改进的M~#-M模型为M~#=2.6423 1.9587 m-0.0246 m~2,Taylor的幂法则式为S~2=22.089M~(2.6466),其结果均为聚集分布。应用以上分析结果,建立棉田蜘蛛混合种群调查的简化抽样方案。用零样出现的百分率来估计百株蜘蛛数量的指数回归式为:P_O=(0.6011/(0.6011 m)~(0.6011);用有蜘蛛的株率来估计百株蛛量,则用以下指数回归式:Y=256.52~(1.5345)。  相似文献   

14.
Blood samples from 77 gilts were examined for HI-antibody titers to PPV, all gilts belonged to the same herd and PPV-induced reproductive failure had previously occurred in the herd. Thirty-three gilts were vaccinated twice 5 and 2 weeks before mating while 44 gilts served as non-vaccinated controls. Only 3 % of the vaccinated gilts were seronegative at the time of mating compared to 14 % of the non-vaccinated gilts and 32 % of the non-vaccinated gilts had a serum titer lower than 1:64.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comprised 4 herds with 50–70 sows in each herd. All of the herds had previously had reproductive problems caused by PPV infection. During the last 2 years, all gilts in these herds were vaccinated against PPV at 6.5 months of age with a revaccination 3–4 weeks later. There was a marked variation in serum titer levels among the 4 herds. In two herds the titers were overall rather low. In the third herd all had high PPV-titers at both sampling occasions and in the fourth herd the titers varied among animals but were rather consistent within animals at the two sampling occasions. In the herd with high titer, a PPV-outbreak was confirmed during January-March 1984. During that period all sows, vaccinated as gilts, farrowed normal lit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ven in PPV-infected herds a large number of gilts are seronegative at the time of breeding and vaccination of gilts is therefore recommended. Furthermore it does not seem necessary to revaccinate sows, vaccinated as gilts, in herds where PPV is still present.  相似文献   

15.
1996和1999年,在山东菏泽曹州牡丹园对牡丹害虫捕食性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经鉴定查明:捕食性天敌计60种,隶属于6目16科39属。其中草间小黑蛛、斜纹花蟹蛛、条纹蝇虎、星豹蛛、黑色蚁蛛、多异瓢虫、二星瓢虫、丽草蛉和黑带食蚜蝇为优势种。研究了主要天敌种群的发生与消长。蜘蛛类于2月下旬开始活动,8、9月份为发生盛期,10月份以后数量逐渐下降;瓢虫类于3月下旬始见成虫活动,6月种群数量开始迅速增加,7—8月达到高峰,9月中下旬迅速下降。不同时期、不同牡丹株龄,蜘蛛的种类、数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亚种间杂交稻颖花受精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及模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籼粳杂种、中间型杂种、籼稻和粳稻4种类型水稻15个品种2年分期播种的观测结果,结合对应的逐日气象资料,探讨了温湿度等气象因子对亚种间杂交稻受精率的影响规律,证实了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率及其稳定性一般低于籼稻和粳稻.在温度、湿度、日照的11项气象因子中,探明温度是影响受精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且以盛花前后5~7 d的日均温影响最大.建立了4种水稻受精率-温度拟合模型,计算出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最适温度和安全温度分别为28.2~29.3和23.4~24.3 ℃,比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值分别高2.2和1.5 ℃.用旬平均气温24~25 ℃作为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温度指标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在华南双季稻区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长江中下游稻区提前至9月上旬,江淮一季稻区则在8月下旬~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立英  吕文彦  杜开书  谢金良 《昆虫知识》2006,43(4):567-570,F0004
通过田间及室内饲养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EurytomaplotnikoviNikolskaya在河南省太行山区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过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的盛期。幼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在果内取食至8月中、下旬老熟越冬。成虫在果壳内停留4~5d,出壳后成虫寿命:雄虫3~7d,雌虫4~17d,产卵前期3.7d。平均产卵量35.4粒,卵期3~4d。幼虫共5龄,预蛹期4~5d,蛹期8~10d,蛹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阶段性分为4级。成虫交尾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25℃,化蛹、羽化较适宜的湿度为65%~70%。  相似文献   

18.
在3月5日至9月5日期间,以蝟实( 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顶端枝条作为插穗,每隔10 d扦插1次,对扦插10 d后插穗的生根率,内源吲哚乙酸( IAA)、脱落酸( ABA)和赤霉素( GA3)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比较,对生根率与上述8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对这8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扦插时间插穗的生根效应进行隶属函数值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随扦插时间推移,蝟实插穗的生根率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月下旬至7月中旬期间扦插的插穗生根率相对较高,并以6月中旬至7月中旬期间扦插的插穗为最高,总体在70%以上。随扦插时间推移,插穗中IA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而插穗中的ABA含量、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体呈先逐渐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GA3含量和CAT活性变化不明显,SOD活性总体上呈缓慢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蝟实插穗的生根率与IAA含量、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383%,说明前2个主成分能够基本反映蝟实扦插生根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第1主成分中可溶性蛋白质和IAA含量为主要因子,第2主成分中CAT活性为主要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5月下旬至7月中旬期间扦插的蝟实插穗的综合评价指数(D)较高,为0.747~0.983,与插穗生根率的实测值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蝟实插穗的适宜扦插时间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并以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最佳;扦插过程中喷施适当浓度IAA溶液可以提高插穗的生根率。  相似文献   

19.
樟个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个木虱Triozacamphorae是近年来上海地区香樟上发生的一种新害虫。作者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樟个木虱在上海以 1年发生 2代为主 ,偶发 3代。樟个木虱以低龄若虫在叶片上越冬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越冬代羽化 ;第 1代开始于 3月下旬 ,羽化高峰在 6月份 ;第 2代开始于 5月下旬 ,并主要以该代若虫越冬 ;第 3代若虫偶发 ,开始于 7月上旬 ,以若虫越冬。樟个木虱第 1代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 5 0 72d,1~ 5龄若虫的历期分别为 :1 8 .3 1± 2 .2 1d ,1 4. 90± 9. 92d,6 .1 1± 2 . 2 0d,5 .80±3 . 61d ,5 60± 1 5 1d。成虫的寿命为 3~ 1 1d ,平均寿命为 6 41d。樟个木虱的产卵量为 3 9. 1粒 雌虫。2 4℃下 ,卵历期 5~ 7d不等 ,平均为 5. 3 4± 0 . 5 7d ,卵平均孵化率为 83 . 7%。樟个木虱低龄若虫中 3龄若虫最耐高温 ,其次为 2龄若虫 ,1龄若虫最不耐高温。  相似文献   

20.
金斑喙凤蝶Teinoplpus aureus Mell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沿海地区,已报道有5个地理亚种。在世界保护协会(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金斑喙凤蝶被列为DD(Data deficient)物种,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自从1923年以来,由于数据欠缺,尤其是生物学方面的数据,使得金斑喙凤蝶的研究工作一直难以深入开展,保护工作更是难以做到实处。作者于2003年3月至2005年11月在广西大瑶山开展了对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自然形态学、生物学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跟踪与记录等方法,结果首次揭示:在大瑶山金斑喙凤蝶1年发生2代,少数1年1代,以蛹越冬。成虫活动时间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雌虫产卵方式为散产,通常为"一枝一叶一卵"式。已确认其寄主植物有两种:光叶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nitida)与广东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离开寄主植物,在林下层各类植物上化蛹。文章首次对金斑喙凤蝶物种在自然栖境中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进行详尽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