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7月至9月,内蒙古博物馆和四子王旗文管所在四子王旗乌兰镇砖厂对发现的古生物化石露头进行了发掘,发现犀牛化石骨架二十多具。这些犀牛化石均属于第三纪中新世晚期的大唇犀。大唇犀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2.
安徽潜山、宣城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十分稀少和非常珍贵的。长期以来,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国家的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解放后,在我国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广东、新疆、湖南、江西、安徽和内蒙等地发现了分布相当广泛的古新世陆相沉积物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新生代地层的这一空白,开拓了哺乳类化石研究的新篇章为研究哺乳类起源、发展、迁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中、新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同志,你能想到在祖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黑龙江省过去也有过大象的生存吗?然而这是确有的事。1973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人民公社,社员在拉砂改土的过程中,在距地表5米深处,发现一具猛犸象骨架化石,因发现在松花江流域,所以叫松花江猛犸象。这种象和生活在我国南方的热带象不同,它是喜欢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的。松花江猛犸象是一种绝灭了的古代象。过去,在我国东北和内蒙等地曾发现过一些零星的猛犸象化石,除少数下颔骨外大多为零散的牙齿和部分四肢骨。象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治淮工程中发现一批古生物化石,包括动物脊椎骨、腿骨、牙齿和角等数十件.这批古生物化石,是去年冬季在新蔡县境内挖出的.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在2月中旬到河南省为这次发现的东西作了鉴定,证明它们是距现在有三十万年左右,地质学家们称之为“第四纪”中期动物群的化石.这些动物中有那马象、扁角鹿、犀牛、熊、马等等.过去在淮河流域的江苏北部、安徽等地,也发现过这类动物群的骨化石.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在第四纪时,我国南  相似文献   

6.
拿化石说事儿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相似文献   

7.
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犀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半个世纪以来,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化石产地)发掘的八大类哺乳动物化石,目前仅其中的犀类与象类尚未正式研究发表。这个问题受到国内外古生物学者的关注。因为自1928年以来,犀类材料虽未发表,而许多关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报道和论文,大都提到这里的化石动物群中有两种犀牛,主要的意见是梅氏犀与披毛犀。如所周知,梅氏犀是生活在温暖的间冰期的林栖犀牛,偶尔出现于草原但不栖息于气候严酷的草  相似文献   

8.
华北几个地点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1959年和1960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内蒙和甘肃采集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并对各地点化石组合性质和各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进行了分析。化石包括窑沟原貂Proputorius yaogouensis)、化德无角犀(Aceratherium huadeensis)和化德上新鹿(Cervocerushuadeensis)三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化石》2017,(1)
正拿化石说事儿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  相似文献   

10.
张玉光 《化石》2001,(4):32-34
古生物化石是古时期的生物在死亡后经过漫长的地史变迁使之石化形成的 ,时间延续从几百万年到几亿年。它不仅可以描述过去世界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而且通过对古代生物的系统研究进一步了解、明确史前生命的演化过程以及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特征 ,所以 ,只有凭借古生物标本 ,我们才能以更加充足的理由说明生物的整个进化历程并预测未来生物发展的方向等。因此 ,作为化石专门研究、收藏机构的博物馆、研究所是十分重视化石的收集和研究工作的 ,化石标本成为它们的至宝。近年来 ,由于新的古生物化石点的不断发现 ,更多新类型的古生物时有出土 ,…  相似文献   

11.
山东山旺中新世蛇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爬行动物化石的研究方面,蛇类化石还是一个空白点。在此以前只有许洛塞(Schlosser,M.)和卞美年提到在内蒙爱坦丁上新世和华北周口店更新世地层中发现过一些不能鉴定的零星蛇类骨骼。然而最近我们通过山东临朐山旺矽藻土矿一工人同志和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获得了两块蛇类化石的标本。这两块标本均产自上中新统山旺组矽藻土,代表了我国第一次发现的中新世蛇类,因此有必要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1992年10月29日,曲江、乐昌、始兴县的考古工作者在始兴县城南约3公里的玲珑岩小石山处,发现距今约10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挖掘出剑齿象、犀牛、鬣狗、鹿、野猪、豪猪、獏、和食虫类等。这批化石石化程度较高,对研究华南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新的实  相似文献   

13.
化石中的生命密码——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DN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娅铭 《化石》2011,(2):2-7
化石几乎是我们认识古代生物的唯一途径。长久以来,对古生物的研究都停留在对化石形态特征进行解释的层面上,到现在为止最被广泛接受的分类系统也基本上是根据化石形态建立的。但是,当面对的是一块破碎的化石碎片,或是没有足够的鉴别特征的化石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古生物学家有时也无法确定这块化石的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古哺乳动物化石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角,这些动物的角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而要研究古代动物,还得从现生动物的研究入手。现生哺乳动物中只有有蹄类的五个科的动物长角。这五个科是:犀牛科、牛科、叉角羚羊科、鹿科和长颈鹿科。犀牛科属于奇蹄类,其它都属于偶蹄类。我们常见的牛、山羊和绵羊,以及动物园里的各种野牛、羚羊、麝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始新世恐角兽类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角兽类(Dinocerata)是一类绝灭的古有蹄类,它们生存时代限于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晚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古生物学者认为这类动物的分布限于北美洲。后来,在我国(内蒙)的上始新統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上古新統和下始新統也找到这一类动物化石;不久前,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古新统中也发现了这一类化石。在本文中,我们記述了最近  相似文献   

16.
曾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的直立人北京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北京人)化石是当时世界上具有最为可靠发掘记录的古人类化石。1941年大部分北京人化石丢失,仅存的当时发掘出土具有鉴定价值的人类化石为保存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3枚北京人牙齿。2011年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保存的周口店发掘出土的化石中新发现了一枚北京人牙齿化石。本文报道了这枚新发现的北京人牙齿化石并回顾了此前发现的3枚北京人牙齿化石的历史。这4枚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了在周口店最早发现了的直立人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古生物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化石的兴趣越来越浓,但又常常笼统地将它与考古混为一谈,其实研究化石与考古并非一回事。我们知道,化石通常是指经过自然界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动物贝壳、骨骼、牙齿和植物茎干、花叶、种子等)、遗物(蛋、粪便等)及它们的生活遗迹(虫迹、足印等)。研究化石,即是研究这些“遗体”、“遗物”和“遗迹”,这属古生物学的范畴,与地质学关系密切;而考古,则是根据历史上遗留下的各种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18.
化石是岩石或沙土中保存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动物骨骼在地层中被地下水的矿物质填充替换,如果没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断裂等外力影响,其形状可保持不变,而骨质却被石化,形成了化石。一、化石的意义这些埋藏在地层中的化石,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以及古猿演变成人,化石就是重要的证据。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活动,海陆变迁,从来没有停止过。今日的世界屋脊在几千万年前还是汪洋大海,因为在海拔五、六千公尺的高山上,找到了海中生活的螺蚌类、鱼龙等化石;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曾发现过很多大象的化石,而今日我国只有云南西双版纳才有大象生活着,所以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的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草原按一般概念,大体上可分为草甸草原、干草原、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分布于暖温带和寒温带间,自内蒙东部向西北包括新疆的山地,向西南经黄土高原达青藏大高原东南,横贯东西,面积很广。草原是夭然的牧场,为不断改善饲料的供应,保证农牧业的发展,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草原的研究一向重视,动物学工作者也不例外。多年来,对各地草原动物区系及危害问题的调查,已累积了一些资料。为了更好的支援农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等近年来有机会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一带考察,有关草原啮齿类对草原的影响,曾做过一些工  相似文献   

20.
雄伟峭丽的阴山山脉,象一座铜铸的屏壁,横亘在内蒙古的中南部。这条历史名山,古在今来一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活动的园囿,其中有许多游牧部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襁褓岁月和青春时代,并演出过富有声色的历史剧。比如十三世纪的蒙古人曾在这里发出过震动世界的号令。然而千百年过去了,他们竟象草原上的雄鹰,由历史的长空一个个飞掠而过,使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们,很难发现他们走过的历史脚印。这对有志于探索古代北方游牧人历史奥秘的人们说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一、古代游牧人的历史图解为了打开我国古代北方人的历史之谜,揭示游牧人的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