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兽呼吸时,肺内连续进行气体交换,但因其肺内结构的不同,而使(气体交换部位)肺通气的方式不同。鸟类的呼吸气流单向(古肺)或双向(新肺)贯流由毛细血管构成的三级支气管,肺内没有余气,气流含氧量高,交叉对流进行高效率的气体交换,而称为:贯流式呼吸。哺乳动物呼吸气流潮式进出肺,称为潮式呼吸,肺内有大量余气和吸入气体混合,与血液进行较低效率的池式气体交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肺的基本结构、肺內气体交换和呼吸气流的特征三个方面阐明了鸟类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呼吸的异同,指出任何陆生脊椎动物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泡内都在进行气体交换。并对鸟的“双重呼吸”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不少教科书称鸟类的呼吸为双重呼吸,(double resprtion),其定义为吸气和呼气时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笔者认为,这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定义上都未能反映出鸟类呼吸的特点。 首先,就定义来说,该特点远非鸟类所特有,例如哺乳类的肺在吸气和呼气时也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这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出。 1.从呼吸频率和心跳频率的比率来看,成年兔的呼吸频率约为20~30次/分,其心博约  相似文献   

4.
1教材处理 教材第6章第2节与第3节的内容有紧密联系之处.体内的气体交换、呼吸的意义、体育运动对呼吸的促进作用、呼吸的卫生,都紧紧围绕“体内的气体交换”这一中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将第3节中有关体育运动对呼吸的促进作用、呼吸的卫生这两项内容纳入本节进行探究式教学,同时将第2节中原来的“煤气中毒及预防”,移入下一节课,与第3节中的其余内容作“自学-讨论式”学习.  相似文献   

5.
何桂庆 《生物学通报》2000,35(12):15-17
1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 )理解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3)了解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4)学会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2 教学重点 体内的气体交换。3 教学难点 气体交换的原理。4 教学方法及手段 观察、实验与讲授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5 教学用具  CAI课件 (课前自制 )、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的有关用具、计算机、香水和盆栽茉莉花。6 课时安排  1课时。7 教学过程引言和复习提问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章第一节“肺的通气”,知道人不仅需要饮食 ,而且还需要进行呼吸 ;而人体进行呼吸 ,…  相似文献   

6.
水生昆虫的呼吸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各种不同的水域,各种水生昆虫都有各自独特的呼吸方式.简述了水生昆虫的呼吸方式,包括体壁呼吸、气管鳃呼吸、气管呼吸、气盾呼吸和气泡呼吸等.并简要分析了各种呼吸方式的气体交换机制,进化成各种呼吸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依据菲克第一定律、玻意耳定律及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建立微泡内外气体交换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微泡在不同条件下对机体的肺部、动脉系统及其周围组织等不同部位微循环中气体交换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显示,O2、CO2及N2在三个部位都呈现为由内向外的弥散过程,且在正常呼吸条件下,超声造影剂微泡不会对周围组织微循环的气体交换产生有效的生理作用。而在吸氧35%或70%的条件下,微泡的携氧量明显增加,对三个部位局部周围组织微循环的气体交换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呼吸作用的过程”就是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的一个统一过程。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学生学完人体解剖生理学有关章节后,每每还是理解不深,概念下够完整的。因此,在进行系统复习时,有必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呼吸作用的统一过程底完整慨念。使学生加深理解“人体如何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外呼吸)?如何在体内进行气体交换(内呼吸)?为什么能进行气体交换(呼吸作用的原理)?”这一系列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胃电图的多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了将“多相信息”分析法应用于胃电图的分析以提高计算机读图的全面性和可靠性。用多相分析法分析了50例胃电图的时域、频域、幅域特征及总能量大小,证实各相特征在不同胃病的诊断上都有其独到的参考价值,且多相分析法比单一的时域或频域分析法获得更多能表明不同胃病的信息,从而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脊椎动物的皮肤呼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动物的呼吸生理学进行的研究表明,许多脊椎动物的皮肤在调节气体交换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皮肤呼吸的一般情况两栖动物是人们最熟悉的利用皮肤呼吸的动物,有尾类皮肤既是o_2也是Co_2的主要交换途径。林蛙(Rana temporaria)和黑斑蛙(Rana esculenta)100%的Co_2通过皮肤排出。多齿蝾科动物(Plethodontidae)全部靠皮肤呼吸;两栖鱼类  相似文献   

11.
白鲢鳃部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庆闻  樊恩源 《动物学报》1990,36(2):106-109
本文用甲基丙烯酸甲脂铸型技术,配合扫描电镜,研究白鲢鳃部血管的分布。鳃区具有双血液循环,动脉—动脉循环,主司血液与水体间气体交换;动脉—静脉循环主司鳃区营养交换。入鳃丝动脉上具有膨大的“血泡”结构,可能起“鳃心”作用,当鳃丝内收时将血液输送入入鳃动脉。伪鳃鳃小片彼此排列紧密,这种结构似不利于气体交换,可能没有什么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2.
昆虫不连续气体交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青  沈佐锐 《昆虫学报》2005,48(2):273-278
许多昆虫呼吸时气体交换是不连续的循环式进行的。根据气门开闭,一个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cycle, DGC)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 关闭阶段,极少或没有气体交换;颤动阶段,气门迅速微开和关闭,O2进入气管,少量CO2释放;最后是开放阶段,大量的CO2释放。该文综述了DGC特征及昆虫活动、温度、体重对DGC的影响,并讨论了DGC与呼吸失水、缺氧或高CO2浓度环境有关的进化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6名健康男子在吸入常氧和低氧的条件下,从事除非 梯运动的逐次呼吸的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测定,并采用二项指数函数模型对耗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通气量的动力学变化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发现,在吸入低氧时,起始过渡和结束过度的耗氧量总时滞均显著延长;无论吸入常氧或低氧,结束过渡的耗氧量总时滞均显著长于起始过渡;通气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力学反应则不相一致,提示在运动起始时,运氧能力是耗氧量动力学的限速 因素,此外,在运动起始过渡和结束过渡时,控制耗氧量动力学反应的机制是不相同的;二氧化碳并非控制运动中通气反应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论双重呼吸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十一章"鸟纲".对于鸟类"双重呼吸"的概念是这样叙述的:"鸟类每呼吸一次,空气就两次经过肺部,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因此,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相似文献   

15.
答:初中《动物学》课本中讲:“鸟类在吸气和呼气时肺里都能够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做‘双重呼吸’。其他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是在吸气时,肺内进行气体交换”。鸟在飞翔时两翼上提,体内气囊扩张,气囊内气压下降,在大气压作用下,外界大量新鲜空气进入鼻孔、气管后,大部分通过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少部分通过平行支气管,进行了气体交换;两翼下降时气囊受压缩小,气囊内气压增大,后气囊里的新鲜空气返回肺内平行支气管,同样能够进行旺盛的气体交换,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6.
呼吸是机体内外环境气体交换的总过程。多数危重临终病人张口呼吸,这样造成空气中大量灰尘随呼吸进入口腔,而且使口腔粘膜干燥破裂,在临床护理中常采取湿纱布覆盖于嘴上。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呼吸保湿口罩,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1取材与制作呼吸保湿口罩取材:...  相似文献   

17.
在呼吸生理研究与临床肺功能检查等工作中,呼吸气体的流率(V)、压力(P)及组分浓度(F)均属最基本的生理变量和测量项目,由此可导出一系列重要呼吸生理参数。记录V(t)信号并处理,即可得到有关呼吸型式、呼吸节律以及肺通气功能等的数据;同时记录并处理V(t)、P(t)信号则可得出呼吸力学诸参数的值;若再结合F(t)进行处理,还可进一步得出有关气体交换、呼吸代谢、心肺功能等的定量资料。目前,  相似文献   

18.
脊椎动物的辅助呼吸器官张耀光(西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重庆630715)辅助呼吸器官又称副呼吸器官,是指除鳃和肺等呼吸器官以外,适应于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呼吸,能进行气体交换,以弥补呼吸之不足的一类器官。这些器官并不完全具备呼吸器官应有的十分丰富的微血管(且...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复杂工程系统所广泛采用的动态系统分析技术对于生理系统的研究也是很有潜力的。本文讨论呼吸气体交换过程动态模型发展概况及模型参数估计技术在非损伤性测量中的应用。当用数学方法表达一个生理系统时,模型的变量通常相当某些特殊生理变量,而模型的参数则可能与  相似文献   

20.
戴维·M·盖特斯(David M.Gates)所著的《生物物理生态学》一书,已于1980年由Springer-Verlag(纽约、黑德柏格、柏林)出版。本书根据能量交换、气体交换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植物和动物对其所处环境的生态学反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