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志青  刘冰 《生理学报》1989,41(4):346-353
本实验在18只麻醉开胸犬观察了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冠脉侧支循环功能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阻断冠脉后心肌缺血区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PAgR)增大,血小板计数(PC)减少。缺血50min时,PAgR增大58.7±5.6%,PC减少39.5±23.6%,与对照值有明显差异(均为P<0.01)。与此同时,在控制血压条件下,心肌缺血早期单位压力差下冠脉侧支血流量的变化与对照值无明显差异,而根据Wyatt等公式计算的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降低,缺血50min时较对照值降低23.5±9.7%(P<0.05)。PAgR变化与有效侧支血流量改变呈明显负相关(r=-0.887,P<0.01);冠脉侧支指数与梗塞范围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1)。阻断冠脉前静脉注射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剂阿斯匹林,可明显减轻上述各项参数的异常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异常变化虽然对冠脉侧支血管的血流阻力影响较小,但却使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减小,进而扩大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2.
卡托普利对急性缺血心肌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在体电生理指标的改变,探讨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S1-S2程控电刺激方法同时测定无心肌缺血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MI早期缺血组(AMI组)和用卡托普利(浓度0.1mg·kg-1·min-1)灌流AMI早期缺血的卡托普利组对家兔心室易损期(VVP)、室颤阈(VFT)、舒张阈(DT)、有效不应期(ERP)、T波顶点与VVP外缘处的时间关系(TT-VVP)等电生理指标。结果:VVP、VFT、DT、ERP和TT-VVP在假手术对照组与AMI组和卡托普利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AMI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相对于假手术对照组,AMI组VVP延长,VFT和DT降低,ERP缩短,心室易损期外缘向T波方向延伸增加;相对于AMI组,卡托普利组早期VVP缩短,VFT相对升高,ERP相对延长,心室易损期外缘向T波方向延伸相对减少。结论: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体兔心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复极后不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了开胸麻醉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的不应期改变。用吸引电极记录的单相动作电位(MAP)确定机能不应期(FRP)及 FRP 超过 MAP 复极90%时程(MAPD_(90))的复极后不应性(PRR)。阻断冠脉左室支以后,缺血区不应期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变化:缺血中心区不应期延长并超过 MAPD_(90),出现 PRR;缺血周边区不应期则通常较对照缩短。利用自体颈总动脉的动脉血进行灌流的兔心实验表明,当100%阻断灌流血液时,缺血中心区出现PRR,但是当50%阻断时,同一部位心肌的不应期却表现为缩短。上述结果提示:PRR 是在严重心肌缺血情况下出现的。同一时刻测定缺血中心区、周边区和非缺血区的功能不应期,结果表明,冠脉阻断后不应期离散程度的明显增大是与当时 PRR 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因此,PRR 的存在可以认为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时不应期离散的重要原因,而后者一般认为是异致折返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在54只麻醉开胸犬,分别观察了心交感神经和α、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阻断冠脉后,心肌缺血区血液中TXB_2和6-酮-PGF_(1α)含量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随缺血时间延长,变化程度也增大。缺血心肌局部外敷2%利多卡因湿沙条或切除双侧星状神经节,分别阻断心交感神经的传入和传出效应,发现阻断冠脉后各参数变化程度明显减轻,与单纯阻断冠脉后各参数变化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切除星状神经节并由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后再阻断冠脉,可重新恢复单纯阻断冠脉后的各参数变化,但输注生理盐水无影响。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上述参数的影响途径不同。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和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明显减轻TXB_2和6-酮-PGF_(1α)升高及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程度,与单纯阻断冠脉后的各参数变化程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α_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无此作用。和α_2受体阻断剂一样,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对缺血后上述参数的变化也具有明显改善效应。这些结果提示,心交感神经在血小板功能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育亨宾和酚妥拉明是通过阻断血小板膜α_2受体发挥作用的;在输注心得安而未阻断血小板膜α_2受体时所看到对缺血后血小板功能参数的改善效应,提示β受体阻断剂可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14只麻醉开胸犬,分析了阻断冠脉后缺血心肌局部静脉血液中血小板功能变化与体液因素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心肌缺血时,血小板聚集率(PAgR)明显增大,并伴有TXB_2含量增高、TXB,/6-酮-PGF_(1a)比值增大和血小板计数(PC)减少。此外,随缺血时间延长,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计数(EC)增高,而白细胞计数(NC)、Po_2和pH降低。缺血60min时,将红细胞聚集率与有关参数的百分变化率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在PAgR与TXB_2、NC和Po_2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887,P<0.01;r=0.757,P<0.05;r=0.758,P<0.05),另外在EC和6-酮-PGF_(1a)之间也有正相关关系(r=0.856,P<0.01)。这些结果提示,阻断冠脉后发生的前列腺素、血液粘度、红、白细胞以及缺氧和酸中毒等异常变化,均具有一定的致血小板功能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体兔心左室肌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跨膜电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30只兔身上进行。利用浮置微电极技术,在心脏的缺血中心区、边缘区和非缺血区共记录了630个细胞的动作电位,其中270个细胞在阻断冠脉条件下进行记录,360个细胞在冠脉灌流条件下,造成心肌不同程度缺血后进行记录。同时,用棉线电极记录了各区心外膜电图ST段的变化。 阻断冠脉引起静息电位(RP)减小、动作电位振幅(APA)和零期最大除极速度(dv/dt)明显降低以及复极50%时程(APD_(50))和衰极90%时程(APD_(90))的显著缩短。缺血边缘区上述各指标的变化与ST 段抬高的程度均显著轻于缺血中心区。改变冠脉灌流血量造成心肌不同程度缺血的结果表明,当灌流血量为 50%时,在中心区所记录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与阻断冠脉后的边缘区相似;而灌流量为 0%时,在同一区所记录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则与阻断冠脉后的中心区相似。另外,0% 灌流时的ST 段抬高程度也显著高于灌流量为50%时的表现。这些结果提示,在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从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可记录到各具特征的动作电位,似有助于说明在缺血区有边缘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心室颤动阈(VFT)与自发室颤(VF)发生倾向性有关,应用电刺激测定VFT的技术是目前研究VF发生机理的常用方法。植物性神经活动影响正常心脏或急性局部缺血心脏VFT值,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内环核苷酸水平所致。  相似文献   

8.
兔心肌局部缺血和缺氧时的电活动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兔在体心脏上对比观察了阻断冠脉血流(心肌缺血)和阻断冠脉血流后用缺氧液体灌流(心肌缺氧)时心肌电活动与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如下:(1)心肌缺血时引起 MAP 振幅(MAPA)与双极心外膜下电图振幅(BEGA)的降低(P<0.01)以及 MAP 复极达50%的时程(MAPD_(50))与功能不应期(FRP)的缩短(P<0.01);(2)心肌缺氧时只引起 MAPD_(50)和 FRP的缩短(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而未引起 MAPA 和 BEGA 的明显变化;(3)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心肌缺血10分钟时,多数线粒体内出现不定形的致密小体,核染色质明显周边化,而心肌缺氧10分钟时,仅在少数线粒体内出现致密体,核染色质分散,有的呈现早期周边化。上述结果提示,在心肌缺血早期,缺氧是造成不应期缩短的主要原因,而代谢产物和 K~ 的蓄积则可能是引起传导阻抑的重要因素,并有加强缺氧所致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相应机制。方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入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n=50),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8.4±10.3岁,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组(n=23)和替罗非班组(常规药物+替罗非班,n=27)。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段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测定样本不同时间点(治疗前,给药过程中,给药结束后2小时)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的水平变化。并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常规药物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患者胸痛明显减轻,心电图ST回落指数增加(P<0.05),给药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01),同时血清中PF4的水平也显著降低(P<0.001),并且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性(r=0.86,P<0.001)。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减少PF4的释放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邬颖  陈庚新  徐学峥 《生理学报》1985,37(3):209-215
本实验以心室颤动阈(VFT)作为心室易颤性的指标,观察胆碱类物质氨甲酰胆碱对大鼠缺血心室 VFT 的影响及其与心肌 cAMP 和 cGMP 水平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氨甲酰胆碱可提高正常心脏和急性局部缺血心脏的 VFT,提高缺血和未缺血心肌的 cGMP 水平,但明显降低缺血心肌 cAMP 水平,使缺血和未缺血心肌的 cAMP/cGMP 比值显著降低,其作用与肾上腺素正好相反。实验结果还表明,急性局部缺血心脏的 VFT 与缺血心肌 cAMP/cGMP 比值之间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0.905(n=22,P<0.001)。上述结果提示缺血心肌 cAMP/cGMP 比值的提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在体家兔的心脏为对象,应用浮置微电极技术研究了急性缺血早期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变化及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 冠状动脉的一个分支阻断后 1—5min,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振幅(APA)和 0相最大上升速率(dv/dt)_(max)均减小(P<0.01)。动作电位时程APD_(30)、APD_(50)和APD_(90)均缩短(P<0.01)。反映 2相平台时程的 APD_(30)和 APD_(50)缩短较总时程 APD_(90)的缩短更明显。 在自然心率的条件下,左颈迷走神经电刺激,可使急性缺血的心肌电位的变化有所恢复:RP、APA、(dv/dt)_(max)均增加,APD_(30)、APD_(50)、APD_(90)延长(P_均<0.01)。刺激迷走神经时缺血的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有所恢复,对防止缺血早期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犬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肌细胞膜脂流动性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肌细胞膜脂流动性(LFU)的变化,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偏振法测定了20只实验性AMI早期犬的心肌细胞LFU。结果表明,AMI早期心肌细胞LFU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其降低程度与心肌缺血时间长短和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LFU在冠状动脉(CA)结扎后1min时即出现降低,与心外膜电图S—T段弓背向上损伤性改变同时发生,而明显早于外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和谷草转氨酶(AST)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后者在CA结扎后240min出现变化。因此,LFU可作为AMI早期反映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及其程度的一种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13.
电刺激下丘脑穹窿周围区(PFA)的下丘脑背内侧核(DMH),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与下丘脑外侧区(LHA)均可引起心肌P0_2下降与血压升高,而以DMH所致的心肌P0,下降最明显(P<0.01)。心得安可取消电刺激LHA所致的心肌PO_2下降,部分取消电刺激VMH引起的心肌PO_2下降,而不改变电刺激DMH所致的心肌PO_2下降(P>0.05)。DMH、VMH微量注射谷氨酸钠(0.1mol/L0.5μl)均可诱发升压反应和ECG-ST压低,而LHA微量注射谷氨酸却导致降压反应,对ECG-ST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DMH为PFA各区诱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主要核团。兴奋DMH、VMH所致的心血管效应主要由胞体兴奋诱发,而电刺激LHA所致的升压反应主要为兴奋过路纤维引起,该区胞体兴奋主要导致降压反应。  相似文献   

14.
用长度计和多导仪记录狗左心室胸面近心外膜层心肌的长度,长度变化速率(dL/dt),压力-长度环和心肌作功量等项指标,从心肌运动功能的角度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降低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1)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后5s 左右,-dP/dt-max 降到最低值时,LVEDP 和心肌舒张末期长度相应增加,此时非缺血区心肌(n=8)收缩增强,作功量增加,长度曲线、dL/dt 曲线和压力-长度环的时相关系正常;而缺血区心肌(n=16)收缩功能减弱,并出现射血晚期和舒张早期的反向异常运动(由缩短转为延长),故长度曲线反向膨出,压力-长度环由正常的逆钟向环变为“8”字形顺钟向环,心肌作功降低并转为负功;(2)阻断 LAD 后,在-dP/dt-max 降低并达到最低值时,-dP/dt-max 瞬间的心肌缩短速率(dL/dt)也逐渐降低并转为负值(-dL/dt),此时长度曲线和压力-长度环尚无可见的变化。随后,-dL/dt 增大,并且在时间上不再对应而是逐渐趋前于-dP/dt-max 瞬间。说明缺血心肌的反常运动首先发生在等容舒张相对应-dP/dt-max的瞬间,随后才扩展到射血晚期,这一现象可以为缺血早期心室舒张功能损伤、-dP/dt-max下降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声音与电击相结合建立大鼠心理应激模型。单独施加心理应激过程中未发现大鼠心律失常。然而,在用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急性缺血基础上,心理应激却可使47只动物中的26例(55.3%)产生心律失常。心得安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缺血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变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旨在分析狗急性心肌缺血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异常升高与红细胞电泳率(EM)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阻断冠脉血流40min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已显著升高,EM明显降低,二者呈高度负相关,此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仅轻度增加。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时,EM逐渐恢复,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升高,此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升高主要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对豚鼠心室乳头肌电生理和机械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观察了川芎嗪对豚鼠乳头肌快反应电位(FAP)、慢反应电位(SAP)及收缩力(FC)的作用。结果表明,川芎嗪(3~100μmol/L)对FAP的复极化50%和90%时程(APD_(50)、APD_(90)及FC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对静息电位(RP)及动作电位幅值(APA)则无明显影响。川芎嗪对组胺、BaCl_2或氨茶硷诱发的SAP的零期除极最大速率(V_(max))、APA、APD_(50)、APD_(90)及FC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对RP无明显影响。提高细胞外液Ca~(2 )浓度至3.6mmol/L可拮抗川芎嗪对FC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川芎嗪抑制心肌慢内向电流I_(si)。  相似文献   

18.
腹腔注射链脲佐霉素(65mg/kg)诱发Wistar大鼠糖尿病。糖尿病发病4周后,向饲料中加尼群地平(30mg·kg-1·d-1)。结果表明,糖尿病4周时大鼠心室舒张功能首先受损,8周后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均明显受累。尼群地平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收缩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提示尼群地平对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有一定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心肌电生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浮置微电极技术,记录和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家兔正常及缺血心肌电生理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CGRP能够显著增加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提高动作电位幅度。心肌缺血后,CGRP除有上述作用外,尚能明显延长复极化至30%和50%(APD_(30),APD_(50))的时程,而缩短复极化至100%(APD_(100))的时程,从而逆转了心肌缺血的APD异常变化。结果表明,CGRP对心肌电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对缺血心肌的电生理具有稳定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缺血对血液流变学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麻醉开胸狗观察了急性心肌缺血对血液流变学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变的影响。在阻断狗前降支冠脉1h内,血液流变学各参数发生异常变化,表现为高、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ηbh、ηb1)、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同步描记心电、心音和颈动脉搏动图而记录的心脏收缩时间间期,表现为射血前期(PEP)延长、左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和PEP/LVET比值增大。此外,动脉舒张压(DAP)升高,心输出量(CO)减少。上述各参数均与对照值有明显差异,P<0.05。缺血40min时,对ηb1和PEP/LVET或DAP进行相关分析,呈明显正相关,P<0.05;ηb1和CO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果提示,心肌缺血后发生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具有增加射血阻力和减少心输出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