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用逆向溶血斑法检测单个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的分泌,为进一步研究单个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结果表明,分泌睾酮的睾丸间质细胞周围形成空斑,空斑面积随睾酮分泌增加而增大,说明只要获得抗体,逆向溶血斑法就可以检测任何细胞的分泌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睾丸神经分布丰富的成年雄性家猫为实验动物,采用25Hz的强脉冲(50-70V)或弱脉冲(20-25V)刺激其睾丸精索上神经(SSN)和下神经(ISN),并对其左侧睾丸静脉做导管以便测定睾丸睾酮分泌及血流速度等生理参数。结果表明,对SSN进行电刺激,睾丸静脉血流速度在强刺激期间立即下降44.87%,但刺激之后又迅速恢复,而在弱刺激期间虽未发生变化,但刺激之后却显著减少27.25%;睾酮分泌在强刺激期间虽然下降42.01%,但刺激之后又平均增加2.5倍,相反,它在弱刺激期间增加87.33%,并且在刺激之后继续增加,最高时比刺激前平均增加4倍。与SSN不同,对ISN进行电刺激,血流速度虽然在强刺激期间升高12.31%,而刺激之后却呈下降趋势,然而,它在弱刺激期间和刺激之后却都未发生显著变化;睾酮分泌则无论是用强或弱刺激均未出现显著变化。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系统直接参与调节睾丸睾酮的分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神经与睾酮分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Xiao AJ  Wang JL  Fang L  Kuang HB 《生理学报》2004,56(3):353-356
采用离体细胞体外孵育法,观察反义c-myb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tides,ODN)对人绒毛膜促性隙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 hormone,hCG)诱导的人鼠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外源性二丁酰cAMP(dbcAMP)、Ca^2 以及蛋白质抑制剂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YX)对间质细胞中c-Myb蛋白表达和睾酮分泌的作用。结果表明,反义c-myb ODN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CG诱导的离体间质细胞的睾酮分泌,同时使间质细胞中c-Myb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下降:而无义tat ODN没有相应的作用。100μmol/L的dbc AMP可进一步促使hCG秀导的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并且使间质细胞中c-Myb蛋白免疫组化染色IOD值升高,与hCG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10μmol/L)和蛋白质抑制剂放线菌酮(50μg/ml)可使hCG诱导的大鼠间质细胞的睾酮分泌下降,并使间质细胞的c-Myb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降低。该结果说明c-myb参与hCG诱导的大鼠间质细胞睾酮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5.
睾丸去神经对大鼠半去势诱导的睾酮代偿性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年大鼠,半去势可以在促性腺激素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导致睾丸静脉血液中睾酮浓度代偿性增加,其机理尚不明了。本研究以成年大鼠为实验动物,检验睾酮的代偿性增加是否受到睾丸去神经的影响。睾丸去神经(inferior spematic nerves,ISN或ISN plus superior spermatic nerves,ISN-SSN)手术2周后开始半去势实验,半去势之前和半去势之后6和24h,  相似文献   

6.
7.
通过观察具有不同睾丸金属结合蛋白(testismetalbindingprotein,TMBP)含量的对照和缺锌后补锌大鼠安静时和力竭性游泳后不同时间睾丸和血清睾酮和锌含量变化,以探讨TMBP含量对睾酮合成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了如下推测:TMBP含量不同,睾酮合成的速率也不同,高起始含量TMBP的状况下,睾丸睾酮的合成加快.这一结果提示:TMBP可能参与睾酮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外源性睾酮对去势 (双侧睾丸切除 )雄性家兔性激素以及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熟雄性新西兰白兔 40只 ,随机分成 5组 (n =8) :对照组、单纯去势组、低睾酮血症组 [去势后肌注十一酸睾酮 (TU) ,3mg/kg ,每 2周一次 ]、生理水平组 (去势后肌注TU ,6mg/kg ,每 2周一次 )及高睾酮血症组 (去势后肌注TU ,1 2mg/kg ,每 2周一次 )。 8周后测量血清总睾酮 (TT)、雌二醇 (E2 )、脱氢表雄酮 (DHEA)及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甘油三酯 (TG) ,载脂蛋白A1 (ApoA1 ) ,载脂蛋白B(ApoB)。结果 :雄兔血清TT水平在去势后明显下降至极低水平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3mg/kgTU补充后轻度升高 ,仍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形成低睾酮血症 ,6mg/kgTU补充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接近生理水平 ,1 2mg/kgTU补充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睾酮血症组 (P均 <0 .0 1 ) ,形成高睾酮血症。血清E2 水平在对照组和生理水平组相近并且最低 ,单纯去势组和低睾血症组相近 ,高睾酮血症组最高。E2 /TT比值在对照组和生理水平组相近并且最小 ,在单纯去势组最大 ,低睾酮血症组大于高睾酮血症组。单纯去势组、低睾酮血症组和高睾酮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体外无血清培养方法,研究雌激素(E2)对恒河猴睾丸Leydig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方法恒河猴睾丸活体组织,经胶原酶消化,BSA密度梯度重力沉降分离细胞,得到的Leydig细胞置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收集培养液,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培养液中的睾酮含量.结果不同剂量的睾酮前身物孕烯醇酮、孕酮和17α-羟孕烯醇酮都能促进睾酮的含量升高,其中以17α-羟孕烯醇酮的作用最为显著;当孕烯醇酮、孕酮和17α-羟孕烯醇酮分别与E2合并应用时,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同样以17α-羟孕烯醇酮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结论E2抑制恒河猴Leydig细胞睾酮的分泌是由于影响了3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α-羟化酶以及17,20-碳裂酶的活性所致.  相似文献   

10.
11.
本实验用酶细胞化学和示踪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溶酶体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首先,一些含内吞物质的泡状结构进入高尔基体区域,与那里的小泡融合,形成内含少量小泡的前多泡体;然后,前多泡体互相融合,形成体积较大、基质电子密度低、内含小泡排列稀疏的低电子密度多泡体;最后,低电子密度多泡体通过表面长出微绒毛样结构并不断断裂的方式去除多余的界膜,形成体积较小、基质电子密度高、内含小泡排列紧密的高电子密度多泡体。因此,多泡体的形成既与内吞活动有关,又与高尔基体区域小泡有关。前多泡体和低电子密度多泡体不含溶酶体酶。在多泡体形成过程中,只有到高电子密度多泡体阶段,才与溶酶体发生关系,从溶酶体中获取溶酶体酶。多泡体形成后,常与自体吞噬泡靠近,可能参与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  相似文献   

12.
酪氨酸对大鼠离体Leydig细胞睾酮和cAMP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制备大鼠睾丸 Leydig 细胞悬浮液进行体外培养(每管内含有10~6 细胞),以研究酪氨酸对 Leydig 细胞睾酮和cAMP 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CG(100mIU)能明显地促进Leydig 细胞睾酮和 cAMP的生成。睾酮从对照组的3.08±0.58ng(X±SD,下同)增加到41.61±1.52ng,cAMP 含量从19.62±2.56pmol增加到153.24±5.92pmol。若将酪氨酸(60μg)与hCG同时加入到细胞培养液中,则睾酮和cAMP 含量分别下降到 19.22±.0.52ng(P<0.01)和92.63±6.02pmol(P<0.05)。但是,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α-甲基酪氨酸)对酪氨酸抗hCG致睾酮生成作用无阻断效应,而酪氨酸对外源cAMP(2.5mM)诱导的睾酮生成,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睾酮含量从27.56±1.53ng降至 19.50±0.47ng(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酪氨酸抗hCG致睾酮生成的作用机理与cAMP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应用垂体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观察了米非司酮(MP)对GnRH,高浓度细胞外K^ ([K^]e)和蛋白激素C激活剂PMA诱导的LH分泌的影响,结果证实MP可以剂理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GRH诱导的LH分泌,并可拮抗P 调节GnRH诱导的LH分泌效应,同时发现10^-7mol/L MP短时间处理4h能抑mmol/LKCl和10^-8mol/LMA诱导的LH分泌,而10^-7mol/LP短时间处理则起促进作用,当处理时间延长为52h时,P对60mmol/LCl和10^-8mol/LPMA诱导的LH分泌无明显作用,P也仅对60mmol/LKCl刺激的LH分泌起抑制作用,但不影响10^-8mol/L PMA诱导的LH分泌,当P和MP同时处理时,则MP可逆转P对高[K^ ]e和PMA诱导的LH分泌的调节作用,表明MP影响GnRH诱导的LH分泌的机制可能与MP影响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和PKC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观察,研究大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中溶酶体的结??构与功能。观察结果表明,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中高尔基体非常发达,在高尔基体的成熟面存在着CMP酶阳性反应的GERL系统,说明这种细胞有不断产生溶酶体的能力。细胞化学结果也证实在睾丸间质细胞有较多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睾丸间质细胞不仅有较多的溶酶体,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自噬小体,存在着活跃的自体吞噬活动。自噬小体的界膜来源于特化的光面内质网或高尔基体膜囊,包围的内容物主要是光面内质网和少量线粒体。当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即成为自体吞噬泡,由于酶的消化作用,自体吞噬泡内的细胞器有一系列形态变化。根据CMP酶细胞化学反应,可以区分自噬小体和自体吞噬泡,后者是一种次级溶酶体,呈CMP酶阳性反应。睾丸间质细胞是分泌雄性激素的内分泌细胞,其光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在类固醇激素分泌中起重要作用,自体吞噬活动的结果是去除部分内质网和线粒体,可能在细胞水平上起着对雄性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细胞在生理状态下自体吞噬出现的频率很低,很难用正常细胞来研究自体吞噬活动,一般都通过诱导自体吞噬来获得有关自体吞噬活动的资料。本实验观察了肝、肾、睾丸等组织的32种细胞,发现睾丸间质细胞中自体吞噬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细胞,平均每100个细胞切面中可以看到25个自噬小体,从而为研究自体吞噬的过程和机理提供了一个正常细胞模型。本实验还观察到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可分为前自噬小体、早期自噬小体和晚期自噬小体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自噬小体和早期自噬小体不含溶酶体酶,只有在自噬小体与溶酶体接触后,才从后者获取溶酶体酶并将其内容物消化分解,成为晚期自噬小体。由自体吞噬所产生的残余体并不在睾丸间质细胞内积聚,而是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  相似文献   

16.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的小管结构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间质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类固醇物质分泌细胞。有人提到,在大鼠和豚鼠中,它能分别分泌70%和87%所需的胆固醇(Christensen,1965)。电镜显示,许多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间质细胞均含大量的滑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生化分析指出,微粒体或无颗粒内质网是雄激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场所(Lynn等,1958;Skikita等,1965)。Toren等(1964)在大鼠中发现,由胆固醇转化为睾酮的第一步是在线粒体酶参与下进行的。综观以往对许多动物间质细胞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时,可见滑面内质网的形态存在引人注目的多变性。不少学者试图从功能上解释上述现象和寻找细胞分泌功能的形态学证据,开展了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观察了人参茎叶皂甙(GSLS)对雄性大鼠血浆催乳素水平、垂体催乳素细胞超微结构和下丘脑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100mg/kg的GSLS可刺激催乳素的释放,剂量加大反而无效;GSLS还可拮抗急性饥饿所致的大鼠垂体催乳素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GSLS能分别使大鼠下丘脑中多巴胺和5-羟色胺含量增高和降低。结果表明,GSLS有刺激垂体催乳素分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直接作用于垂体细胞和/或经下丘脑中多巴胺和5-羟色胺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给幼龄小鼠(21-23日龄)注射8IUPMSG促滤泡生长。48h后给一组动物只注射8IUhCG,另一组注射8IUhCG加100μg促乳素(PRL)。3,12和24h后杀死动物,取血和卵巢,从后者分离颗粒细胞(GC)作离体培养。测定血清和培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表明,PRL显著增强hCG所致血中孕酮含量上升,但抑制hCG所致雌激素的产生;对GC离体培养的测定结果也完全相同,上述结果表明,PRL抑制H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Primary cultures of glial cells prepared from brains of newborn rats were grown for 1 week and then exposed to 5 × 10−4 m -pentobarbital (PB) for 4 weeks. Compared with glial cells grown in drug-free medium throughout, exposure to PB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exokinase activity, primarily in its mitochondrial form. Furthermore, cellular protein and RNA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arbiturate-cultivated than in control cells. Pulse labelling with [3H]thymidine after 4 weeks of PB exposur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332%) in 3H incorporation into mitochondrial DNA while 3H incorporation into nuclear DNA was reduced by 58%.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time dependent increase in the size and number of mitochondria as determined in electron micrographs. Thes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n increased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in glial cells after chronic exposure to the barbiturate and may constitute a compensatory mechanism to the depressant action of this dr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