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毛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毛鼠是农业、卫生保健事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地表现为初春的数量上升,夏秋季低数量和冬季持续高数量3个阶段。数量消长曲线呈马鞍形。 菜地是黄毛鼠良好的栖息地,鼠密度终年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旱地的鼠密度稍高;水田的鼠密度较低。 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主要是种群的繁殖力和年龄组成变化的反映,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稻田区黄毛鼠种群动态预测模型,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起预测模型。在预测方程中考虑七类与黄毛鼠生存有关的生态因子,即繁殖指数,降雨量、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农时变化,作物换茬和季节变化。本文还利用偏相关系数的T检验,分析影响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次要生态因子。其中繁殖指数、作物换茬、农时变化和季节变化为主要影响因子。同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讨论了1987—1989年降雨量的变化,认为年度间降雨量差异不明显,月份间降雨量差异明显。还分析了作物换茬,农时变化种群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1987年3月~1989年12月,研究了珠江三角洲虎门地区黄毛鼠种群繁殖,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毛鼠种群性比雄性要大于雌性,但是幼年、亚成年体中雌性稍大于雄性。另外,本文还比较了不同季节的性比变化。②对于雄牲繁殖特征,本文重点研究了睾丸重量与体重的相关关系。③雌性的怀孕率最高峰期为9~10月,12月~2月怀孕率最低,可以认为是非繁殖期。本文还讨论了雌性的繁殖指数,反映种群在不同季节的繁殖强度和年度变化。  相似文献   

4.
子午沙鼠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子午沙鼠的数量消长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数量高峰在9-11月。雌鼠妊娠率、繁殖指数均以夏季7月较高,冬季繁殖休止。雌雄性比为1:0.94。夏季以植物茎叶为主食,冬、春、秋三季均以种籽为主食。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老年鼠最少,成年鼠次之,幼年鼠和亚成年鼠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卢萍  戴年华  张美文  张国华  张琛  刘卓荣 《生态学报》2018,38(14):5213-5223
2015—2016年对鄱阳湖区的滨湖农田和湖滩草洲的黄毛鼠种群繁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种群雌雄比为81.36%,在不同的季节、生境和年龄组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别,雌雄比在夏季较低,春、秋、冬季的雌雄比都超过了50.00%,其中冬季的达到了133.33%。农田和湖滩草洲上的雌雄比也都超过了50.00%,且农田的高于湖滩草洲的。在不同的年龄组之间,雌雄比最高的为幼体组140.00%,其次为成体90.20%。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45.26%,平均胎仔数为6.74只,繁殖指数为1.36。夏和秋季的怀孕率都较高,冬季未捕获到怀孕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从繁殖指数看,春、秋季维持高峰水平,且秋峰高于春峰。雌性黄毛鼠总的参产率为71.58%,各季节间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夏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停止怀孕。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成体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也是以成体组最高,说明成体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黄毛鼠的睾丸下降率全年总计为81.36%,分四季平均为79.64%,春、夏、秋季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冬季最低。下位睾丸的大小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1),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黄毛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黄毛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春、秋季。从不同的年龄组看,幼体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体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体组个体。  相似文献   

6.
黄毛鼠的种群动态研究及数量预测的意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洪朝长  袁高林 《兽类学报》1989,9(2):137-145
本文研究了福建省古田县农田区黄毛鼠种群数量、种群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利用雌成体性比、成体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等种群特征,提前4或5个月预测种群数量的4个一元回归方程,并对预测的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黄毛鼠种群季节消长空间分布和繁殖规律以及近年来鼠害加重的原因,结果表明黄毛鼠种群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种群的空间分布和繁殖随农田作物生育期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变动。而农田作物布局的变化,为害鼠提供良好的食物条件,栖居场所和越冬条件,是近年来鼠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空间配置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84年3月-1985年1月对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根据鼠种类和数量组成,该区可划分为针毛鼠+社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4个鼠类群落。不同鼠类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有不同的季节变化。本文比较了不同鼠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相对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杭州郊区菜蚜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 1 990~ 1 992年杭州郊区菜区 1 0茬结球甘蓝、2 3茬小白菜上菜蚜种群的系统调查数据 ,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 ,描述了菜蚜混生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 .2类蔬菜上桃蚜、萝卜蚜混生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 ,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7~ 9月聚集度最高 ,5和 1 1月前后有 2个明显的扩散高峰 .在甘蓝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 ,春夏季为高 低 高 ,夏秋季一直较高 ,秋冬季在年间有较大变化 ,冬春季开始由低向高变化 ,随后上下波动 .萝卜蚜的聚集度较桃蚜为高 .综合了菜蚜混生种群的数量消长规律、环境因子的变化等信息 ,对其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0.
菜区趋光性昆虫包含10目47科173种,以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数量最大,分别占总类数的54.33%和20.81%.3月中旬~5月上旬、10月上旬~12月中旬间物种数出现两个高峰,且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物种多样性在4月上旬~5月上旬、9月份、11月下旬~翌年1月份较高,其变化同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有关.不同季节均以鞘翅目、同翅目和鳞翅目的优势集中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刘小丽  孙佼  韩金巧  王艳妮  谭江东 《生态学报》2019,39(18):6898-6907
岛屿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常被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视为研究生物进化的天然实验室,岛屿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对舟山群岛8个面积不等岛屿的黄毛鼠(Rattus losea)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8个种群的遗传变异特征,对探讨岛屿理论中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利用PCR扩增得到D-loop区基因序列815 bp,在330个黄毛鼠样本中共识别出15个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_i)为0.001,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364,表明舟山群岛黄毛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Tajima′s D中性检验显示除了小盘峙种群,均为显著负值(P0.01),表明种群受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AMOVE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平均值为0.745,处于较高的分化水平,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占74.5%。基于线粒体D-loop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中值网络都表明8个岛屿的黄毛鼠种群起源于两个母系。此外,Mental检验显示不同岛屿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岛屿间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077,P=0.004),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岛屿面积并未发现显著相关性(r=0.6255,P=0.1840)。研究结果可为岛屿黄毛鼠种群的微观演化以及一些岛屿物种的进化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数量分级分布图依据1987及1988年7~8月对珠江三角洲13县、7市进行黄毛鼠(R.r.exiguus)调查的资料绘制。依据黄毛鼠在各地的种群密度分为0、1、2、3四个等级。分级标准为:夹获率1%狭/夜以下为0级,1.1%—4%为Ⅰ级,4.1%—8%为Ⅱ级,8%以上为Ⅲ级。  相似文献   

13.
2013~2014年对东洞庭湖浮游藻类种类组成和种群密度进行了取样调查,对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该水域浮游藻类8门65属159种(含变种和变型),较前人有所增加,其中硅藻种类数量增幅较大;2)浮游藻类的平均密度为每升6.14×10~4个,平均生物量为0.20 mg/L,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调查结果较前人均偏小;3)优势种主要有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等16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总平均值为4.11;Margalef丰富度指数总平均值为5.58;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一致的趋势,均为3月11月6月9月,枯水期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丰水期。Pielou均匀度指数总平均值为0.63。各采样点相比,八仙桥和扁山的多样性指数较小,荆江口最大;5)位于东洞庭湖东侧各采样点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与位于西侧和新墙河的样点差异较大;冬春季节的群落结构与夏秋季节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肖文  张先锋 《兽类学报》2002,22(1):7-14
在1997 年11 月至1998 年11 月的134 d 中, 大致按一年四季, 分4 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 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 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 头、431 头和260头。即, 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 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16.
山东埕口盐场海欣分场卤虫种群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卤虫在盐田生态系统的生物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盐田生态环境对卤虫种群的影响,选取盐度由低到高的盐池6个,采用连续定点取样、现场测量及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卤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随卤水盐度升高而小幅增加;pH随卤水盐度升高而略有降低;卤水中叶绿素a含量与自然海水相比普遍较低(<0.3μg·L-1);总氮和总磷浓度随卤水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且较低盐度下氮为限制性元素,而较高盐度下磷为限制性元素;卤虫种群密度随卤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较低盐度(7 ~12°Bé)和较高温度(6-8月)下卤虫种群密度较高.分析雌雄卤虫性比表明:埕口盐场为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混合种群,盐度和温度对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种群密度均有一定影响;春夏季和低盐度环境下孤雌品系卤虫种群占绝对优势,而在秋季和较高盐度下两性生殖种群卤虫种群逐渐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7.
种群密度对高原鼠兔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于2003 年在野外条件下,通过比较不同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种群增长、4 种类固醇激素水平和肾上腺重量的变化,探讨种群密度与其内分泌水平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最高密度的种群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增长最大,在最低密度种群内种群密度增长最小。繁殖盛期时高密度种群内雄性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显著高于低密度种群内个体,肾上腺重量在不同密度种群间也有显著差异,而血浆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均未表现出种群密度间的显著变化。整个繁殖期内,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皮质酮水平和肾上腺重量呈现不一致的季节变化模式,高密度种群内繁殖盛期和中期显著高于其它繁殖时期,低密度种群内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密度种群内高原鼠兔的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具有相似的模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种群密度相对较低的自然情况下,高种群密度不能使高原鼠兔产生强烈的社群应激,从而限制其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8.
甘蓝和白菜上桃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树生  汪信庚 《昆虫学报》1996,39(2):158-165
1999-1992年在杭州郊区菜区连续调查了10茬结球甘蓝、19茬白菜上桃蚜Myzus Persicae种群的分布图式。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多项空间聚集指标,分析了各项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然后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了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两类蔬菜上桃蚜种群全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5月和11月前后有两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蚜虫迁离本田的6~7月和重新迁入本田的9-10月前后则有两个聚集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一低一高,秋冬季从高往低呈持续下降,而冬春季则呈上下随机波动趋势,文中最后对桃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广州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发生动态及气象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欣  韩诗畴  徐洁莲  黄鸿  吴华  欧剑峰  孙力 《生态学报》2008,28(4):1850-1856
2002~2005年期间,在广东广州利用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进行了全年种群动态监测,调查可知桔小实蝇可在广州全年发生.该虫数量从5月开始迅速上升,6~9月份是发生盛期;10月份虫口密度逐渐下降,11月到翌年3月份种群数量很低.对桔小实蝇发生数量和气象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雨因子作用最大,其中月平均降雨量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关键因子;日照因子作用次之,但月总日照时数对该虫的发生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于2003年5月~2004年11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栖息在生态保留带的普通田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中种群密度夏季最大分别达到410个体/hm2和641个体/hm2,春季最少分别达到166个体/hm2和153个体/hm2,种群数量从7月份开始增长,8月份种群密度减少并于11月份开始重新增长。种群中雌性个体数量比较多,雌性在种群中的居留时间较长,同时存活率比雄性高,这导致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周转率比较高,在两个捕鼠期间种群中的80%个体被更新,这表明普通田鼠在生态保留带中的活动非常频繁,不断与周围的其他种群进行交流,提高了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种群中雌雄个体的巢区之间没有年间变化,活动巢区比较小,巢区长度2003年平均为11 m,最长为37.5 m,2004年平均为13 m,最长为52 m。Pearson相关指数表明种群数量和生态保留带年龄、覆盖率和高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