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拟态种种     
什么是拟态?通常指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的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拟态包括三方面: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骗者。生物的拟态是一种很有趣的自然现象,被认为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有了它,生物可以逃避敌害、捕捉猎物、帮助传粉和繁殖后代等。更有利它们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生物的拟态种类多种多样,有些生物会模仿环境中的非生物,如枯叶蝶(仿枯叶),负泥虫幼虫(仿鸟的粪便),南美鲈鱼(仿漂浮于水面上的败叶),藻屑蟹(仿海底岩石)。也有一些生物模仿环境中的生物。如…  相似文献   

2.
神话故事里面"真假美猴王"的故事,相信中国人无人不知,六耳猕猴变身为孙悟空,简直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就连观音菩萨也分不清谁是谁.而在昆虫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些昆虫,它们会模仿其他一些生物的长相,但模仿的目的却和六耳猕猴不同,六耳猕猴是为了取代孙悟空,而昆虫是为了在被模拟生物的庇护下,能够更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3.
【背景】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是专性代谢人体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s)和宿主肠道黏膜上皮黏蛋白聚糖的肠道共栖益生菌,对生命早期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目前对其不同人群来源的群体遗传报道较少。【目的】探究在有限地域内遗传、饮食相近人群来源的B. bifidum菌株集的遗传结构是否具有族群特异的规律性,为开发个性化的益生菌株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来自新疆伊宁两个族群(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龄儿童队列的肠道两歧双歧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共获得115个菌株,对基于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 (repetitive sequence-PCR, rep-PCR)方法筛选的53株代表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进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结果】53株代表菌株共分为3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26株源自维吾尔族儿童的菌株有17个ST,而20个ST来自27株哈萨克族儿童的菌株,两个族群来源的菌株之间检测到较少的同源基因重组事件。goeBURST分析显示,来自同一族群的B. bifidum分离株比来自另一族群的菌株更有可能被归入特定的系统发育分支或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 CC)。【结论】不同族群来源的B. bifidum分离株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族族群来源的特异性,需要更大规模的取样证实。这为进一步开展体内外实验并筛选针对区域族群的特色优良益生菌株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23352例(男10070例,女13282例)的体成分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脂肪率、肌肉量的现状,探讨体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总体上属于超重水平,还没有达到肥胖水平。与南方族群男性相比,北方阿尔泰语系族群的男性四肢脂肪率高、内脏脂肪等级高、水分率低。南方族群中,藏缅语族群、苗瑶语族群、壮侗语族群的四肢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水分率相对接近;南亚语系族群与这3个南方族群差距较大。与南方族群女性相比,北方阿尔泰语系族群的女性躯干、四肢肌肉量大,骨骼重;南方4个族群女性躯干、四肢肌肉量较小,骨骼较轻,骨量、肌肉量彼此接近。随年龄增长,男性骨量下降,水分率增大;上肢脂肪率减小,躯干脂肪率增大,内脏脂肪等级增大,即脂肪向躯干集中,全身总体脂率增大;下肢肌肉量减少,躯干肌肉量下降,最终导致全身总肌肉量下降。随年龄增长,女性上肢的脂肪率和肌肉量没有明显变化,下肢的脂肪率下降,躯干脂肪率和内脏脂肪等级增大,总体脂率增大;躯干肌肉量下降,总肌肉量下降。男性推定骨量下降的节点是50岁,女性是60岁。男性总肌肉量下降的节点是40岁,女性是50岁。男性、女性身体水分率增加的节点都是60岁,内脏脂肪等级增加的节点都是30岁,总脂肪率下降的节点都是60岁,躯干脂肪率增加的节点都是30岁,躯干肌肉量下降的节点都是40岁。研究还发现,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与血糖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从青年到老年的体成分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我国放归野化的普氏野马家族群为观测对象,在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系统研究了该物种家族群变更的类型及其频次。结果表明,普氏野马家族群的变更类型有5种:1)头马更替、2)群体分裂、3)群体合并、4)家族群间个体变换、5)亚成体离群。头马更替和群体分裂主要发生于6~7月份,分别占该类变更总数的50%和66%;群体合并主要发生于6月、8月,占66%;家族群间个体变换主要发生于7月、10月和11月,占89%;亚成体离群主要发生于4月和5月,占75%。普氏野马家族群变更是该物种生物学特性与放归地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本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调整放归野马群体的年龄结构,改善放归地水源空间配置,进而维护放归普氏野马家族群的稳定性的管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9-2013年测量了中国11个汉语方言族群26954例汉族人的身高、体重值,计算了身体质量指数(I_(bm)),将汉族人的I_(bm)与经度、纬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的说来,随年龄增长,11个方言族群I_(bm)值均呈线性增大,并且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个族群中,北方话族群I_(bm)值明显大于南方各族群。乡村男性(r=0.671; p0.05)、城市女性(r=0.043; p=0.820>0.05)I_(bm)与经度无相关。按照I_(bm)均数大于24.0、I_(bm)均数在23.1~24.0之间、I_(bm)均数小于23.0,可以将中国方言族群分成3个层次,中国北方话族群均分布在第1、2层次,南方族群主要分布在第2、3层次,也就是说11个族群大致按照纬度高低顺序依次分布在第1、2、3层次。遗传、环境、饮食、劳作强度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身高、体重,也影响中国人的I_(bm)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前中国蒙古族主要族群身高情况。对中国蒙古族共13个族群4410例(男43%,女57%)成人身高进行了测量,分析蒙古族身高分型情况,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不同族群之间的身高变化趋势。中国蒙古族男性为超中等身材,女性为中等身材。在13个族群中,男性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身高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女性是鄂尔多斯部身材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3个年龄组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都以高型出现率最高,过矮型出现率和很高型出现率都很低。中国蒙古族身高与中国其他北方族群接近,高于7个中国南方族群,低于北方汉族,但高于南方汉族,低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蒙古族13个族群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国族群中蒙古族属于身材较高的族群。  相似文献   

8.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组调查了中国南方汉族15154例(男性为7340例,女性为7814例)的身高、体重和16项测量指标,并计算出12项指数,将南方汉族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及东亚类型族群的韩国人、日本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南方汉族头面部主要指标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南方汉族男性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而南方汉族女性比男性头面部特征更接近南亚类型族群。2)南方汉族男性头部的长、宽、高、围度小于东亚类型族群,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女性头的长、宽、围度、下颌角间宽值小于韩国人、日本人,头较高,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男性、女性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3)聚类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南方汉族男性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体质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华南汉族体质在南方汉族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正>狼王叫我来巡山,我激动得肝儿颤。开玩笑,下命令的可是狼王啊,我们族群唯一享有生育权的雌狼,同时也是我的——亲妈、偶像和精神导师。我虽然是它生的,但是它的孩子多了去了。我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贴心的,就连养育我的,也多是族群里的其他成员,所以我这个已经两岁的"透明"公主其实挺不得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突然便被委以重任——代狼王巡山,成为"钦差大狼",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早上地哦,我忘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头埃塞俄比亚狼,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群肤纹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 ,我国学者多将中国人群分为南、北两大类群。作者对我国 5 9个人群的肤纹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肤纹特征 ,可将中国人分为 6个族群 ,除北方族群、南方族群外 ,存在着新疆族群与西藏族群。新疆族群与北方族群相比 ,斗型率低 ,尺箕、桡箕率高 ,小鱼际区与指间区Ⅱ、Ⅲ真实花纹率高。西藏族群斗型率高、尺箕率低。北方族群与南方族群相比 ,指纹嵴线总数、小鱼际区与指间区Ⅲ真实花纹率高。此外 ,还存在南北族群间的过渡族群与南北混合族群。 8个汉族人群未能聚集 ,分散于各族群中。这表明 ,汉族与少数民族间、南北方民族间存在着肤纹基因的交流。将中华民族分为南北两大类群的观点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壮侗语族族群肌肉分布特点以及探讨随年龄增长壮侗语族族群各个部位肌肉量变化的基本特点,使用人体脂肪测量仪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在海南、贵州、广西、云南、湖南五个省、自治区测量了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肌肉量。总样本量为5098例(男性为2126例,女性为2972例)。采用握力计测量了2685例男性和3793例女性的左手、右手握力。研究发现,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肌肉量总体评价接近标准,上下肢肌肉量判断属于标准水平。男性、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次之,上肢肌肉量最小。男性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都大于女性。男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左下肢肌肉量彼此接近;女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除左下肢肌肉量外,其余5项肌肉量指标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女性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但四肢肌肉量与年龄无显著负相关。壮侗语族族群肌肉量少于北方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的特点。在南方族群中,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肌肉量中等,女性肌肉量略多一些。  相似文献   

12.
对四川、云南尔苏人、木雅人、空格人、八甲人4个族群进行了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利足、叠腿、起步)的调查,结果显示:1)4个族群中,仅尔苏人、木雅人、八甲人叠臂以L型出现率偏高以外,其余不对称行为特征均为R型出现率较高;2)4个族群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均不存在性别间差异,但木雅人、尔苏人与八甲人在扣手这一不对称行为特征上存在族群间差异,木雅人与空格人在叠臂这一不对称行为特征上存在族群间差异;3)统计分析了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仅八甲人多数不对称行为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及其进化起源的推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收集了有关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行为方面的资料,我们推测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进化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可能是食肉目动物为了适应在开阔栖息地捕食集群生活且活动性强的猎物,促进了以共同合作捕猎为目的的社会化群体的进化。第二条途径可能是食肉目动物依赖的食物资源分布均匀而丰富,个体间对食物资源的竞争很小,从而有助于动物集群以提高共同警戒御敌和合作哺幼的成效,促进了家族群为基础的社会性群体的进化。我们推测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主要起源于家族群,在家族群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其它家族群迁入的无亲缘的个体,使家族群进一步扩大。如果群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合作捕猎、分享食物、警戒防御天敌、防卫领域、哺育和保护幼仔以及进行其它的社会性协作时,则初步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群体。社群内个体进一步分工合作,最终进化出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的觅食行为是否因食物斑块存有家族群自身及非亲缘家族群气味而发生变异,进而影响其摄入率。在新鲜马唐叶片构建的均质密集食物斑块上,分别配置家族群自身巢垫物及非亲缘家族群巢垫物作为社群气味,测定东方田鼠家族群在食物斑块觅食时,其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序列过程及参数,检验家族群自身气味及非亲缘家族群气味对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家族群自身气味能显著地缩短本群成员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通过减少成员个体的嗅闻及直立扫视动作时间比例、增大一般扫视、盯视及静听动作时间比例,降低觅食中断时间比例,提高其摄入率;而非亲缘家族群气味则能显著地延长家族群成员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通过增大家族群成员个体的嗅闻和一般扫视动作时间比例、减小直立扫视、盯视及静听动作时间比例,增大觅食中断时间比例,降低其摄入率。结果揭示,熟悉的社群气味会促使觅食活动中的家族群成员个体,在监测环境风险时,将精力更多地用于观察和监听群内其他成员个体的行为及其发出的警报信息,以便在有效规避环境风险的同时减缓个体间因干扰性竞争对觅食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而陌生的社群气味会迫使成员个体,将精力由依赖群内其他成员个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昆虫知识》2007,44(3):401-401
就像是伪装的大师,为了警告猎食者,一些无毒的蝴蝶往往会模拟有毒蝴蝶翅膀上的图案。但它们究竟是如何模仿得惟妙惟肖泥?  相似文献   

16.
在福建漳州地区调查了322例男性(城市男性为149例,乡村汉族男性为173例)和357例女性(城市女性为164例,乡村女性为193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闽南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1)闽南人有皱褶率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眼裂多为狭窄型,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直鼻背,颧部突出度多为微弱型;鼻基部男性多呈水平,女性多呈上翘;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鼻翼较宽;男性耳垂多为圆形,女性多为三角形;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红唇男性薄型率、中等型均较高,女性薄型率最高,发黑,肤黄、眼褐。2)总体说来,闽南人头面部测量指标值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3)从指数均数来看,闽南人男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面型,狭鼻型。城市女性为狭头型,城市男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为中头型。闽南人头面部指数值更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4)从体部指标值和体部指数来看。闽南人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闽南人体质介于南亚与北亚类型族群之间,男性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相对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17.
《遗传》2021,(9)
样本的族群来源推断在法医调查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一个理想的推断体系是用一组较少的遗传标记实现较高的族群推断准确性。本研究调研搜集了区分东亚北方三个族群北方汉族、日本人和韩国人的428个祖先信息SNP (ancestry informative SNP, AISNP),获取了其在三个族群307份样本中的分型,通过位点Fst值及等位基因频率聚类等信息进一步精简位点,最终得到了一组49AISNP组合。基于307份样本利用留一法对49AISNP进行推断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其在北方汉族、日本和韩国族群中的推断准确性均高于99%。49AISNP组合将有助于东亚地区亚族群的进一步区分。  相似文献   

18.
凡高 《生命世界》2006,(11):32-35
连日来,一个关于“奔奔族”这个新族群的讨论引爆各大网站论坛,奔奔族被称为“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他们一路嚎叫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同时他们又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身处于房价高、教育费用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代”。何谓奔奔族?他们处于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他们如何追逐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遗传学性状的出现率及基因频率在不同民族中可能会有所差异,调查分析不同族群的头面部遗传学特征,有助于确定当代各族群的体质特征,也为探讨族群的起源提供生物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甘肃省汉族400例(男、女性各200例)成人9项头面部遗传学特征与基因频率进行调查,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甘肃汉族大多具有蒙古褶和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以铲型为主,鼻孔大多比较窄,鼻梁较直,头发多为直发,下颏类型凸型较多,其中上眼睑褶皱、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额头发际和耳垂类型的出现率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9项头面部指标中两两相关的较多,体现其独特的规律;与我国南方汉族和内蒙古其他族群相比,甘肃汉族头面部特征在基本符合北方汉族特征的同时又体现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海南文昌地区371例(男165例,女206例)汉族中学生的9项头面部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海南文昌地区汉族有凸鼻梁、窄鼻孔、突型下颏,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铲型门齿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上眼睑皱褶、有内眦褶、有耳垂、尖发际、卷发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海南文昌地区汉族9项头面部遗传指标之间,门齿类型和内眦褶、鼻孔形状和内眦褶、耳垂和下颏类型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