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六种鱼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雅娟  余其兴 《遗传学报》1991,18(5):407-414
我们以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鲈形目三种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刺鳅)和鲤形目(鱼句)亚科三种鱼(花(鱼骨)、黑鳍鳈、麦穗鱼)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系统考察了鱼类常染色体SC的亚显微结构、形成过程和配对行为,比较分析了刺鳅的性染色体SC的异配形态和行为,并绘制了鲈形目三种鱼的SC组型模式图。  相似文献   

2.
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光  何麟 《遗传》1990,12(1):27-28
采用表面铺展法结合银染技术制备联会复合体标本,在光镜、电镜下进行观察。发现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的结构及演变符合一般规律;SC的相对长度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吻合性;电镜下可观察到SC侧线本身的双股结构;分类描述了核内的几种颗粒,并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一种新的制备哺乳动物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微铺展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制备哺乳动物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的微铺展法,与常规铺展法比较,具有简便易行,适用于野外工作等特点。此外,微铺展法不仅可用新鲜材料,而且还可用长期冷冻保存的材料来制备SC标本。  相似文献   

5.
陈晓光  何麟 《遗传》1990,12(1):27-29
采用表面铺展法结合银染技术制备联会复合体标本,再光镜、电镜下进行观察。发现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连会复合体(SC)的结构及演变符合一般规律;SC的相对长度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吻合性;电镜下可观察到SC侧线本身的双股结构;分类描述了核内的几种颗粒并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刘静宇  杨保胜 《遗传》1999,21(2):17-20
采用表面铺展-SDS处理,硝酸银和磷钨酸染色电镜。研究了褐家鼠精母细胞中常染色体联合复合体的发育及偶线期节。在褐家鼠精母细胞的细线期,常染色体轴心已形成,同源轴心在空间遇线期SCs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采用表面铺展法, 应用AgNO3及PTA 染色技术研究了达乌尔黄鼠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根据对10个精母细胞SC 的测量结果, 作出了达乌尔黄鼠SC 的核型, 并与有丝分裂核型进行了比较。本文对XY 配对行为进行了讨论, 同时按性染色体配对特征划分了SC 在粗线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立明  马昆 《遗传学报》1992,19(5):403-409
以微铺展技术结合硝酸银染色,对中国人精母细胞和流产胎儿卵巢联会复合体的形态和行为作了电镜观察。列出中国人的SC核型和模式图。根据减数分裂前期XY的复杂形态变化,XY的配对可分为5种类型。对XY短臂之间形成的SC和XY长臂顶端的次级联合以及XY配对的性质和机理作了描述和讨论。本文还报道了一个罕见的三倍体精母细胞,对三倍体精母细胞中SC的配对行为以及和人类染色体疾病病因的可能关系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表面铺展-SDS处理、硝酸银和磷钨酸(Phosphotungsticacid,PTA)染色电镜技术,研究了褐家鼠精母细胞中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complex,SC)的发育及偶线期节(Zygotenenodule,ZN)。在褐家鼠精母细胞的细线期,常染色体轴心(Axialcores,ACs)已形成,同源轴心在空间上靠近,偶线期SCs开始形成,到粗线期SCs完全形成,于双线期SCs开始解体。在双线期除了个别SCs侧生组分分开外,大多数SCs发生碎片化(fragmentation).在偶线期未配对的ACs和SCs侧生组分及中央组分上均发现电子密度高的球形或椭圆形的节状结构──偶线期节,ZNss在同源染色体配对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鳝减数分裂和联会复合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马昆  施立明 《动物学研究》1987,8(2):159-163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是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一种非永久性核内细胞器,同染色体配对、遗传交换以及染色体的分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Moses和Fawcett的早期工作以来,围绕着SC的结构、行为及化学组成等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近年来,由于界面铺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  相似文献   

12.
国内首次以“胜利”黑麦品系为材料,在电镜下观察联会复合作并分析了联会复合体核型。在同染色体核型比较后,认为“胜利”黑麦存在着两个可能的易位:1R长臂的一小段易位到6R短臂;4R长臂向2R长臂易位三单位长度,使4R长臂变成短臂。从而判断“胜利”黑麦为易位杂合体。这个研究方法可以在植物实验分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杉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联会复合体。发现杉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联会复合体中央结构是由两条暗带及一条明带组成,而不是一般描述的一条暗带。  相似文献   

14.
家鸡联会复合体的亚显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梅  张传善 《动物学报》1990,36(4):360-365
本文以表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技术,对家鸡的联会复合体(Syneptonemal Complex,SC)作亚显微结构分析。根据对10个精母细胞和10个卵母细胞SC的测量结果,绘制组型图。发现雌雄家鸡的常染色体的SC组型相同。在精母细胞中,性染色体(ZZ)的行为与常染色体相似。在卵母细胞中,性染色体ZW的长度不同,长轴为Z,短轴为W,两者之间只有部分配对,形成SC。从早粗线期到晚粗线期,由同源配对调整为非同源配对。另外,在一只雌鸡中,第一次观察到,有些细胞的常染色体能正常配对,而性染色体完全不配对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以C带、硝酸银染色、对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的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显微观察。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6,核型组成为16(8m+6sm+2t)大染色体+20微小染色体。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有一对插入型C带位于第6对端着丝粒染色体。一个银染核仁组织区(NORs)位于No.12小染色体。同时以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黑届锦蛇减数分裂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的结构进行了亚显微观察。发现黑眉锦蛇的SC结构与其他动物的SC相似,是由两股平行的侧线组成,SC组型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组型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远东刺猬的核型组成为13m+6sm+3st+1t+XY,NF=92,C带分布于5对近端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约占整个染色体长臂的1/2至2/3,Ag-NOR_5,位于2-3对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大耳猬的核型组成为18m+4sm+1st+XY,NF=92,C带分布于1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Ag-NOR_5位于3-5对染色体上,其中—Ag-NOR位于染色体的长臂中部,两者的核型特征有明显区别,结合前人的工作,作者提出在远东刺猬的不同地理居群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核型。本文对普通刺猬属的远东刺猬、东欧刺猬和西欧刺猬的核型以及大耳猬属的大耳猬、达乌尔刺猬和秦岭短棘猬的核型还分别作了比较分析。此外,对远东刺猬联会复合体的形态、性染色体的配对行为和SC侧线加厚现象也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染色体数目2n=40。除着丝粒C带外,还有染色体端部C带和插入性C带。两对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部位有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本文对穿山甲核型的多态性以及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结构,性染色(X,Y)在减数分裂前期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鲤科鲃亚科5种鱼和(鱼句)亚科4种鱼的染色体组型考察结果,并对这两个亚科鱼类的染色体数日和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其染色体进化及系统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及其近缘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禺毛茛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多倍体复合体及近缘种中6种植物的核型。棱喙毛茛Ranunculus trigonus Hand-Mazz.有两种核型(首次报道):矮株型2n=2x=16=4m+6sm+6st(2SAT);高株型2n=2x=16=4m十2sm十lOst(2SAT)。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2n=2x=16=6m+2sm+8st。卷喙毛茛Ranunculus silerifolius lévl.2n=2x=16=6m+2sm+6st+2t。禺毛茛2n=4x=32=4m(a)+2m(b)+2sm(b)十4t(SAT)(c)十4st(d)+2m(e)+2sm(e)十2sm(f)+2st(f)+4st(g) +2st(h)十2m(h)。褐鞘毛茛Ranunculus vaginatus Hand.-Mazz.2n=5x=40=3m(a)十2sm(a)+2st(b)+3sm(b)十2t(c)+3t(SAT)(c)+5st(d)+5m(e)+5sm(f)+5st(g)+5m(h),(首次报道).扬子毛茛 Ranunculus sieboldii Miq.2n=6x=48=6m(a)十2st(b)十4sm(b)+2st(SAT)(c)十4t(SAT)(c)+6st(d)十6m(e)十6sm(f)+6st(g)+6m(h)。禺毛茛(4x)由2个类似本文中的卷喙毛茛或茴茴蒜的染色体组和两个“短m-型”染色体组组成。褐鞘毛茛(5x)和扬子毛茛(6x,8x)则由不同的“短m-型”染色体组组成。复合体成员及近缘种可能是通过“短m-型”染色体组产生关系,构成一个柱架式多倍体复合体。根据染色体及形态特征,建议恢复卷喙毛茛的种级地位。  相似文献   

20.
四种菊头蝠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 chinensis),鲁氏菊头蝠(R.rouxi sinicus),角菊头蝠(R.cornutus pumilus)及中菊头蝠(R.affinis)的常规核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