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尔兰的重组DNA委员会决定推迟抗鲑致死性疖病的基因重组疫苗的野外试验.BioReserch Ireland公司研究计划部长JohnMcManus说:“由政府机关分配研究资金,批准生物技术产品的试验.”该氏说:“这种疫苗是仅在一个基因上使用具有变异的野外株系.所以在自然界不一定有新株.最初是把抗药性的标记导人菌中.但委员会要求仅用基因变异的疫苗进行试验.DNA委员会非常积极地检查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野外试验最多延期几个月.”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重组DNA顾问委员会(RAC)于1984在NIH的《涉及重组DNA分子的研究的有关准则》一书的附录H中,草拟了一项决议——“包含在有机体或病毒中的重组DNA分子,只能作为病原载运”。这项决议,在实施过程中,现在出现了矛盾,又回过头来纠缠RAC的成员了。 10月3日,RAC以提出一个更好的方式定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院理事会说,对计划用于环境和农业的所有遗传工程生物体,仅仅因为是由重组 DNA 产生的,因而被严格控制,是不合理的。理事会建议:对遗传修饰的生物体的管理应着重于生物体的性质及其释放的环境。由特设研究委员会准备的一份经理事会签署的白皮书说:“无论是重组 DNA 技术的应用,还是基因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生物体之间的移动,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它们有特殊的危害。”美国科学院理事会说,对计划大规模释放到环境中用于农业的遗传修饰的生物体需要  相似文献   

4.
Cre-LoxP系统是源于P1噬菌体的一个DNA重组体系,由Cre酶和相应的LoxP位点组成,它能导致重组发生在特定的DNA序列处(LoxP位点),该系统可以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染色体上或将特定DNA片段删除,这种定位重组系统在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抗体重排,抗体的类型转换和抗体修饰等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意味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重组DNA技术的建立标志着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的问世。可以说重组DNA技术对整个生物学研究的影响比起DNA双螺旋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世界上从事生物学或医学研究的大多数实验室都在使用这项技术解决不同的生物学问题。许多人衡量一个生物学实验室是否先进总喜欢把是否运用重组DNA技术和基因工程作为一个重要标志。一、重组DNA技术和基因工程概况重组DNA技术和基因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外源DNA和载体的重组,还应  相似文献   

6.
人胰岛素是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个药物。这个产品的研究始于管理大规模DNA重组的联邦条例制订或DNA重组技术产品的商业开发之前。本文叙述了为争取大规模进行生产的许可与保证重组DNA产品的鉴定及安全所采取的措施。DNA重组技术的基础研究将继续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生巨大的影响,而在它在商业上的应用将取决于经济状况与投入的资本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年十月,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重组DNA咨询委员会(RAC)同意在NIH和安阿伯的密歇根大学进行人基因治疗试验,但不同意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大学进行试验。 在基因疗法的检查工作中,RAC依据人  相似文献   

8.
据推测通产省6月公告的“重组 DNA 技术工业化指导方针”首先适用于制造限制酶、修饰酶、质体 DNA 等研究用试剂的制造厂。宝酒造,东洋纺、等试剂制造厂在8月中提出工业化方针的确认申请文件,通产省准备在9月召开的委员会上研讨。原预定8月中旬召开的委员会,因夏季停业等原因推迟到9月。申请的重组 DNA32业化方法大部分符合自体克隆。以往自体克隆不适合基因重组指导方针。因为首次适应通产省的工业化指导方针,所以这次作为第一次申请提出。在这次申请的试剂中,非基因重组制品有限制酶 PstI 和大肠菌与枯草菌的穿梭载体 pHB14两种。宝酒造  相似文献   

9.
最近,由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所、九州大学医学院以及癌研究会癌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一个促进基因工程盼研究组织,并将开展以下研究活动: 1)、有关重组DNA实验的国内外情报的收集和提供; 2)、制作广泛用于重组DNA实验的寄主、载体、限制酶等的标准试样;  相似文献   

10.
自1990年9月美国首次成功地进行ADA缺乏症的基因治疗以来,基因治疗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迄今为止,已有70余项人体基因治疗计划获美国FDA和重组DNA咨询委员会(RAC)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基因治疗研究的范围也由最初的遗传病迅速扩展到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  相似文献   

11.
翟启慧 《昆虫学报》1989,32(3):365-375
重组DNA技术即基因工程,亦为人们称做基因克隆或基因操作。重组DNA技术已被应用于昆虫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本文首先对重组DNA技术及基因转移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与重组DNA技术配合应用的重要手段)作一简述,然后着重介绍这些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技术就是将DNA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切割成片段,与载体DNA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相似文献   

12.
美国Genentech公司和Mosanto公司于三月十三日宣称:利用重组DNA技术成功地制造出促进牛生长的激素。利用重组DNA技术转向农业产品的制造是由Genentech发起的。这两个公司今后还要共同研究各种动物激素,可望利用遗传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美国Genentech公司和Mosanto公司于三月十三日宣称:利用重组DNA技术成功地制造出促进牛生长的激素。利用重组DNA技术转向农业产品的制造是由Genentech发起的。这两个公司今后还要共同研究各种动物激素,可望利用遗传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书介绍研究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方面很重要的重组DNA的研究方法及最新技术。内容包括重组DNA技术,用于重组DNA研究的酶学,DNA的合成、分离与提纯,用于重组DNA无性繁殖的载体和宿主,DNA无性繁殖系的筛选,无性繁殖基因表达的检验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DNA重组技术,即DNA克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突出领域。本文介绍了DNA重组的类型及相关的生物学概念;综述了目前已报道的传统的酶切-连接经典克隆方法、位点特异性重组克隆方法、以及同源重组克隆方法,重点阐述了各自的原理、步骤、特点及实际应用等方面;最后归纳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并对该技术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回顾和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重组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于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同源重组系统不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就可以进行DNA克隆和亚克隆,还能快速地改造质粒、细菌人工染色体及细菌基因组染色体,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一大突破,被称为重组基因工程或重组工程。该技术操作简单,效率较高,可望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美国斯坦佛大学的科学工作者 P.Berg等,已经成功的把家兔的血红蛋白β链的基因嵌接在sv-40 DNA中形成一个重组DNA分子,然后用这种重组DNA去浸染非洲绿猴的培养细胞株,侵染的重组DNA取代了细胞内的合成机器,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包括由嵌入的兔血红蛋白β链基因指导合成的兔血红蛋白β链。这种培养细胞株来源于非洲绿猴的肾脏,它们在正常情况下是不生产血红蛋白的,尤其不会生产家兔的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8.
重组DNA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主要技术,它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为一个新的前沿——分子遗传神经科学。重组DNA技术主要包括四方面:(1)用限制性内切酶将DNA切割成特定的片段,(2)用核酸杂交钓出特定的DNA或RNA顺序,(3)DNA克隆和扩增,(4)DNA顺序测定,再根据三联密码推断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其速度远超过经典的蛋白质化学方法。换言之,重组DNA技术可以将特定的基因从基因库中分离开来,进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化学家Paul Berg是重组DNA研究的开创人。七十年代早期,他与同事们构建了第一个重组DNA分子。由于这一工作获得了1980年化学诺贝尔奖。Berg所从事的遗传化学工作,如今仍在继续,并获得不小的成就。最近,他接受了《C&EN》刊物的采访。谈到由于DNA重组技术所导致的分子生物学有关 进展,进一步研究方向,以及过去和目前,有关遗传工程的看法。现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20.
Red同源重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种基于λ噬菌体Red重组酶的同源重组系统已应用于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研究。Red重组系统由三种蛋白组成:Exo蛋白是一种核酸外切酶,结合在双链DNA的末端,从5′端向3′端降解DNA,产生3′突出端;Beta蛋白结合在单链DNA上,介导互补单链DNA退火;Gam蛋白可与RecBCD酶结合,抑制其降解外源DNA的活性。Red同源重组技术具有同源序列短(40~60bp)、重组效率高的特点。这种技术可在DNA靶标分子的任意位点进行基因敲除、敲入、点突变等操作,无需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此外,这种新型重组技术可直接将目的基因克隆于载体上,目的基因既可来源于细菌人工染色体也可是基因组DNA。Red同源重组技术使难度较大的基因工程实验顺利进行,大大推动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