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1/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1/2,TRAF1/2)发挥促癌作用,为探究白介素27受体亚基α(Interleukin 27 receptorα,IL27RA)表达与NPC细胞EBV感染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效应,本研究采用肿瘤基因组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在NPC组织中筛选EBV感染相关信号分子TRAF1/2的潜在相互作用分子,培养携带EBV的NPC细胞株HK-1和C666-1及未携带EBV的NPC细胞株CNE-1及CNE-2,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IL27RA mRNA及蛋白表达,慢病毒介导细胞转染技术外源性干扰HK-1和C666-1细胞IL27RA的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NPC组织中存在与TRAF1/2表达均显著正相关的分子IL27RA(相关系数R分别为0.61及0.69,P均小于0.001),同时IL27RA在NPC组织中高表达(P0.001),HK-1和C666-1中IL27R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NE-1及CNE-2细胞(P0.01),干扰HK-1和C666-1细胞IL27RA表达后,TRAF1及TRAF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且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均显著减弱(P0.01)。本研究提示,干扰IL27RA表达可显著抑制携带EBV的NPC细胞TRAF1/2的表达及细胞增殖转移能力,IL27RA有望成为NPC新的分子靶标或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EBV侵入宿主细胞时的部分关键蛋白以及不同的模式。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220(EBV glycoprotein 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R2(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2)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病毒糖蛋白如gp42(EBV glycoprotein 42)、gB(EBV glycoprotein B)、gH(EBV glycoprotein H)和gL(EBV glycoprotein L)的相互作用,使得EBV能够有效侵入B淋巴细胞。由于绝大多数上皮细胞缺少CR2受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机制要比侵入B淋巴细胞复杂得多。主要有三种EBV进入上皮细胞的模式:①EBV通过感染的B淋巴细胞或郎罕氏细胞直接接触上皮细胞,"转移感染"进入上皮细胞;②EBV利用自身的相关蛋白与宿主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后,通过膜的融合或内吞作用,感染上皮细胞;③感染EBV的上皮细胞经基底膜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邻近的细胞。本篇综述将介绍近年来在EBV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EBV(Epstein-Barr virus)衣壳抗原IgA抗体(VCA-IgA),分析EBV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2例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8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VCA-IgA抗体,分析两组人群EBV VCA-IgA阳性率.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VCA-IgA抗体阳性率为9.8%(9/92);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2.4% (2/85)(x2=4.038,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EBV VCA-IgA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资料证实,RA患者血清中存在某些抗病原微生物的抗体,如抗分枝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疟原虫等的抗体,据此推测RA的病因可能与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exosome)是由机体多种细胞释放的一种纳米级膜性小囊泡,包含母细胞来源的蛋白质、脂质以及核酸等物质,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疱疹病毒。研究证实EBV感染的细胞分泌外泌体,其携带有EBV编码的功能性蛋白和核酸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且这些生物活性分子在EB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EBV感染相关外泌体中蛋白和核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figren's syndrome,pSS)患者外周血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9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EBV D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EBV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特异性IgM、IgG抗体以及EBV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IgG抗体.结果:pSS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EBV DNA拷贝数分别为26.76±36.00 copiesd/μg DNA和7.41±12.02 copies/μg DNA,统计学分析表明pSS患者组EBV拷贝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3.603,P<0.01).患者组血清VCA-IgM和EA-IgG阳性率分别为20.69%(6/29)和62.07%(18/29),正常对照组则均为2.27(1/44),两两比较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患者组血清VCA-IgM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EA-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组(P<0.01).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存在EBV的激活感染,EBV激活感染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潜伏EBV的激活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静  陈英虎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9):3065-3074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人群感染率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引发疾病类型各异,除少数急性感染者可自愈外,大部分慢性和潜伏感染者迁延不愈,而且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目前机体感染EBV后的免疫机制仍不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根治措施,总体预后较差。作为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核酸酶9 (clustered regular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nuclease 9,CRISPR/Cas9)技术可在向导RNA引导下,对目的基因组序列进行靶向编辑。因其操作简便、经济高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品种改良、动物疾病模型构建以及人类疾病精准诊治等领域。本文介绍了CRISPR/Cas9技术应用于EBV感染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EBV致病基因亚型和宿主依赖基因筛选,关键致病机制探索以及基因靶向编辑治疗EBV相关疾病等,为阐明EBV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探索新型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埃巴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在人群中感染率高达90%的γ-疱疹病毒,其感染宿主细胞后常以潜伏形式存在并伴随终生,在一定条件诱导下,由潜伏感染转化为裂解感染,导致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LMP1和LMP2是EBV编码的重要潜伏膜蛋白,它们锚定于细胞膜脂筏区,通过与宿主细胞内多种信号传递分子如TRAF家族蛋白、Caspase家族蛋白和STAT家族等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影响细胞迁移与凋亡,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阐述了LMP1和LMP2的结构特征,在宿主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参与信号转导途径的机制等,旨在推进EBV发病机理研究及疫苗的研发等科研进展。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自身免疫疾病,一般认为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中以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最为重要,另外作为非HLA的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I4)也参与了RA的发病。PADI4是一种翻译后修饰酶,可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将精氨酸残基转化为瓜氨酸残基,瓜氨酸化后的蛋白质往往改变其分子构象,从而导致其生化活性亦发生改变。在不用种族的人群中,PADI4基因多态性与RA的易感性不尽相同。PADI4在RA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在机体内产生自身抗PADI4抗体,并且PADI4瓜氨酸化多种蛋白质引起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参与RA的发生与发展。近些年来的其他研究表明PAID4也参与了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尽管针对PADI4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等待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常见的人类4型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可终身携带病毒。EBV感染无法从宿主中清除,呈现潜伏状态,一旦激活即可成为很多疾病的相关病因,与人类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EBV致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致病机制的具体分子遗传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从EB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免疫逃逸、EBV感染周期表达的相关产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综述目前EB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鼠γ疱疹病毒68(MHV68):研究γ疱疹病毒感染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志华  姚开泰 《病毒学报》2004,20(3):283-287
γ疱疹病毒成员遍及自然界,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γ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有:(1)能在淋巴细胞中潜伏感染;(2)可以产生淋巴增生性疾病;(3)与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肿瘤关系密切.最开始γ疱疹病毒根据感染T或B细胞的不同而分为γ1和γ2疱疹病毒,前者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如感染人和棉顶绒猴的EBV(EpsteinBarr virus);γ2疱疹病毒则感染T淋巴细胞,以感染松鼠猴的疱疹病毒samiri(herpesvirus samiri,HVS)为代表.但后来证实γ2疱疹病毒可同时感染T、B淋巴细胞,而EBV亦可引起T淋巴细胞肿瘤.因此以后发现的γ疱疹病毒则根据其基因结构及基因组中代表性序列的特点,将其归为γ1或γ2亚类.如感染人的卡波氏肉瘤相关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或称人疱疹病毒8(human herpesvirus-8,HHV8)就归为γ2[1].  相似文献   

12.
EBV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并在相关肿瘤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与健康对照全血EBV拷贝数。结果表明在73例鼻咽癌病人与83例正常对照中,NPC组中EBV阳性率为46.6%,对照组阳性率为13.3%。对照组平均EB病毒拷贝数为3.9×10~4拷贝/μgDNA,高于鼻咽癌组(1.7×10~5拷贝/μgDNA)。全血EBV的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而裂解状态EBV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更大。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全血EBV的检测可用于鼻咽癌的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质量。最近的研究发现IB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证据显示IBS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本文就有关肠道菌群的功能、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肠道菌群失衡导致IBS发病的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BS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Epstein-Barr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高细胞因子血症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符合HLH诊断标准并存在EBV感染的证据。治疗首选依托泊苷、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联合应用。如化疗效果不佳,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就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序言 生命早期的婴儿常常发生EB病毒(EBV)感染。这些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或者伴轻度非特异性表现。EBV感染在世界发达地区和当年轻成人原发或初期感染时往往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此病毒最初是在伯基特氏淋巴瘤持续感染的淋巴细胞系中发现的。EBV感染首先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EBV原发感染后继续庇护该病毒染色体组,并保持其潜伏感染,很可  相似文献   

16.
EBV裂解复制周期调控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W  Luo XJ  Hu ZY  Cao Y 《病毒学报》2011,27(6):619-623
EBV与许多恶性疾病包括霍奇金病、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发病有关人类B淋巴细胞是EBV天然宿主,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生活周期分为潜伏感染和裂解感染。EBV潜伏感染时,为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杀伤,仅表达少量基因产物。而在外界条件如化学、物理或宿主细胞分化的刺激下,EBV可由潜伏感染进入到裂解复制(Lytic Replication)感染周期,促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播散。根据EBV裂解复制产物出现的时间顺序可将裂解复制周期分为裂解复制立即早期、早期和晚期。1 EBV裂解复制不同时期产物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EB病毒与RA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和EB病毒DNA载量.同时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与RA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的相关性.结果:223例SLE患者中,32例为EBV-VCA-IgA抗体阳性,259例健康对照者中16例阳性,KA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5%VS 6.17%;P<0.01).RA患者EB病毒栽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与抗CCP抗体、RF和ESR不相关.结论:EB病毒感染与RA相关.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有较高的DNA载量,RA的发病危险性亦高,EB病毒重新活化与RA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免疫网络及其研究现状 免疫网络学说是Jerne(1974)根据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而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任何抗体分子或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都存在着独特型(Id),该Id可被自身的另一些淋巴细胞识别而诱发产生抗Id(anti-Id)。免疫反应通过一系列的Id-anti-Id相互作用来调节,其最终效应可能是免疫反应得到抑制或增强。根据这个原理,可人为地施以控制,选择性地获得某种效应。 Id是指抗体分子中具有抗原独特性的一小部分,主要存在于抗体分子的可变区中。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对Id的认识也不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和对称性损害为特征。RA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且致残率比较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miRNA是近年来研究最多的非编码RNA,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诸多研究表明,miR-21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该文就miR-21在RA中的作用机制及进展进行综述,作用机制主要是miR-21通过与lncRNA的相互作用,靶向SNF5、TET1及调节相关信号通路(Wnt、PI3K/AKT、JAK/STAT和NF-κB)来调控RA,旨在为miR-21与RA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及为RA的诊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儿童难治性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许多临床前及临床证据表明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抗癫痫干预后难治性癫痫儿童体内肠道菌群分布发生改变;动物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癫痫发病及抗癫痫疗效存在因果关系。临床上益生菌的添加可能增强抗癫痫疗效,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也影响临床的抗癫痫疗效。肠道微生态可能通过内源性机制(如改变神经递质含量等)及外源性机制(如感染和损伤等)改变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代谢、遗传、免疫和感染等。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癫痫发病和抗癫痫效果的相关研究,阐述肠道微生态在儿童癫痫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